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邵逸夫,傳奇的一生

《他活了107歲, 捧紅劉德華、周潤發、周星馳, 一生捐了47億、3萬座樓!》邵逸夫活了107歲, 是全球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漫長的一生中, 邵逸夫歷經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抗日戰爭、新政權成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 活成了一尊“神祇”。 他不是香港最富有的人, 但向來是最受尊敬的企業家之一。 作為曾經的亞洲娛樂之王, 他拍了一千多部電影和電視劇, 是香港成就“東方好萊塢”的奠基人;他捧紅了數以千計的明星,
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邵家曾是滬上的大戶人家, 其父邵玉軒經營顏料生意, 頗有名望, 去世的時候康有為還前來弔唁。 邵逸夫出生的那一年, 父親邵玉軒第一次看到電影, 並決定投資, 當時, 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剛誕生2年。 中學時, 邵逸夫經歷父親去世和家道中落, 家產只餘留一棟房子和一家劇院。 兄弟幾人均無意接手父親的顏料生意, 而是抱團闖進了尚屬草創時期的電影行業。 1925年, 大哥邵醉翁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 擔任經理, 其他幾個兄弟則分管會計、發行等。 1930年, 邵氏決定發展有聲電影, 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器材。 途中, 他乘坐的輪船觸礁沉沒, 邵逸夫抱著一塊木舢板, 漂泊了一夜後才被救生還。
驚魂未定, 邵逸夫卻決定繼續之前的計畫, 去好萊塢買回了所需的“講話機器”。 帶著這部機器回國, 他親任導演和製片, 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 《白金龍》創造了票房奇跡, 這部成本僅一萬元的影片, 收穫了百萬級的回報。 +抗日戰爭爆發時, 日寇的入侵摧毀了電影行業, 邵氏多年的積澱面臨崩盤, 生意難以為繼、影院被迫關門。 在新加坡, 邵氏旗下所有的戲院都被“充公”, 淪陷時期, 邵逸夫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抓。 幸運的是, 他未遭受嚴刑拷打, 受審時他說:我放的是抗日電影, 但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 並非演繹。 或許是出於這一原因, 他在兩周後獲釋。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 ”邵逸夫回憶說。 1957年,
邵逸夫來到香港, 並于次年成立邵氏兄弟影視公司。 這一年, 他已經51歲。 +到香港之前, 邵逸夫曾去美國考察, 期間他意識到, 邵氏的電影事業需要的不是恢復, 而是更進一步。 因此在香港, 他希望建立一個全產業鏈條, 包攬影院、影片拍攝和發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邵逸夫賭上了全部身家。 拍電影需要攝影廠, 建廠就得買地。 香港寸土寸金, 邵逸夫只買得起清水灣的一座荒山。 在這塊土地上, 他夷去60英尺為平地, 建成了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 該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50萬港幣。 從夾縫中出發的邵逸夫, 首先走的是挖角路線, 他請來了導演李翰祥, 又以雙倍薪酬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這對組合隨後創作了《貂禪》和《江山美人》,
連創票房紀錄。 在此基礎上, 邵氏兄弟又拍攝了《梁山伯與祝英台》, 這部電影引起了空前轟動, 火遍港澳臺和東南亞。 報導稱一位元臺灣的老太太連續看了100多場, 該片過後, 臺灣還引發了黃梅戲熱潮。 邵氏的崛起不僅改變了香港影壇, 也影響了世界電影行業。 時至今日, 邵逸夫的風格仍深深烙刻在諸多電影之中。 邵逸夫之前, 香港是文藝片的天下, 本土影片大多只能在小劇院播放, 大市場屬於進口片。 1996年, 邵氏兄弟的《獨臂刀》上映, 這是邵氏武俠的開山之作, 也是中國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該電影令邵逸夫狂收百萬票房。 這部電影之後, 香港影業的主流轉向商業片, 邵氏緊接著推出了同樣留名影史的《大醉俠》, 武俠片、功夫片正式成為新的流派。 邵逸夫被認為是電影界的奇才,也是一個天生的企業經營者。創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電影中的幾乎任何工作,導演、劇本、剪輯、攝影、化妝,他樣樣在行,經常親自上陣。帶著專業的眼光,邵逸夫對於影片的品質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低劣影片到他手裡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精品”也因此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邵逸夫的勤奮也遠超常人。曾有人問他“生命中什麼最重要”,邵逸夫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還是工作。”邵逸夫號稱是看過電影最多的中國人,他年輕時經歷旺盛,每天只睡5個小時,一有時間就“看電影”。他看電影更多是研究,好的電影、壞的電影他都看,研究好在哪裡、壞在哪裡。他曾在一天看過9部完整的電影,經營邵氏兄弟期間,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電影。隨著電視逐漸普及,邵逸夫看到新娛樂時代的來臨。1967年,他和朋友聯手創建了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以免費模式對抗當時香港電視臺的“一哥”亞視。TVB發展很迅速,邵逸索性關掉邵氏影業,全力投入電視產業。在TVB,他延續了此前的模式,創立培訓班,批量打造明星。這個體系裡湧出了大批前赴後繼、紅至當下的“男神”。從周潤發、周星馳、無線五虎、四大天王,到鄭伊健、甄子丹、古天樂……新世紀初有一種說法是: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除培訓班體系外,邵逸夫還一手打造了“港姐”選舉活動,趙雅芝、李嘉欣、張曼玉、邱淑貞等女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大眾情人。對於內地受眾而言,早年的邵氏影業只是一個飄渺的遠古傳說,而TVB則真真實實締造了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80年代,內地開始引入TVB劇集,就此掀起了持續的觀影熱潮。《霍元甲》來了,萬人空巷;《上海灘》上映,萬人空巷;《射雕英雄傳》開播,萬人空巷……至今網路上,還有海量的關於這些電視劇的回憶與討論。那個年代,電視在內地還算不上普及,因此經常出現左鄰右舍提前占座等開播,甚至幾百人圍著大院,一邊翹首以盼、一邊七嘴八舌討論劇情的場景。郭靖殘血夕陽下的彎弓搭箭,讓一代青少年萌生了武俠夢;一響起“浪奔、浪流”,幾乎人人都能接著吟唱幾句。從電影延續至電視,邵逸夫的成就越疊越多,身家也愈發豐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權市值超過100億,加上地產等其他資產,邵逸夫的總資產超越200億港幣。邵逸夫1975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開始系統性的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和其他福利事業。那時候他便說: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在內地展開持續巨額捐獻,每年的款項穩定在億元港幣左右。其中80%的資金投入了教育專案,因為邵逸夫覺得“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除固定捐款外,他還有不定期的大額捐贈。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災區建起了118所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億港幣;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萬人民幣……過百歲生日之前,他還捐了2億港幣于內地,惠及340多所學校。據不完全統計,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計向內地捐款47.5億港幣,以“逸夫樓”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醫療中心等機構,幾乎遍及中國版圖。這使得他成了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最摳門的老闆、傾囊相授的大慈善家。另一個“奇怪”的點在於,絕大部分香港人並不清楚邵逸夫在內地的善行。一位元香港記者曾說:“我們到內地採訪,看到到處都有逸夫樓,才知道他在內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很多企業家都在捐款後有配套的宣傳來服務企業發展,香港媒體因此很好奇邵逸夫的做法。曾有報導試圖挖掘邵逸夫在內地的生意,最後發現其在內地的生意很少,TVB要進入內地市場也不太可能。這樣的調查實際很可笑,什麼樣的商業目的,才能配得上持續30年的捐款、數十億的資金?邵逸夫是一個生意人,更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生意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大把賺錢,然後“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做一些實際的事”。做了一輩子“實事”的邵逸夫,於2014年1月7日辭世,享年107歲。國家主席在悼詞中寫道:聞悉邵逸夫先生辭世,謹致哀悼,並向其親屬深表慰問。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人們無法不銘記邵逸夫。即便不少國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許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看到鐫刻著逸夫字樣的大樓,而其後輩,也將繼續在逸夫樓裡汲取知識。邵逸夫辭世後,有網友貼出圖片:通過線上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的結果近3萬座,地圖上密密麻麻全是紅點。另一位網友則如此總結邵逸夫的辭別:人走了,樓還在。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 ——邵逸夫 邵逸夫被認為是電影界的奇才,也是一個天生的企業經營者。創立邵氏兄弟之初,他已精通電影中的幾乎任何工作,導演、劇本、剪輯、攝影、化妝,他樣樣在行,經常親自上陣。帶著專業的眼光,邵逸夫對於影片的品質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低劣影片到他手裡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精品”也因此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邵逸夫的勤奮也遠超常人。曾有人問他“生命中什麼最重要”,邵逸夫回答“工作”。“第二重要呢?”“還是工作。”邵逸夫號稱是看過電影最多的中國人,他年輕時經歷旺盛,每天只睡5個小時,一有時間就“看電影”。他看電影更多是研究,好的電影、壞的電影他都看,研究好在哪裡、壞在哪裡。他曾在一天看過9部完整的電影,經營邵氏兄弟期間,他平均每年看700多部電影。隨著電視逐漸普及,邵逸夫看到新娛樂時代的來臨。1967年,他和朋友聯手創建了香港電視廣播公司(TVB),以免費模式對抗當時香港電視臺的“一哥”亞視。TVB發展很迅速,邵逸索性關掉邵氏影業,全力投入電視產業。在TVB,他延續了此前的模式,創立培訓班,批量打造明星。這個體系裡湧出了大批前赴後繼、紅至當下的“男神”。從周潤發、周星馳、無線五虎、四大天王,到鄭伊健、甄子丹、古天樂……新世紀初有一種說法是: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除培訓班體系外,邵逸夫還一手打造了“港姐”選舉活動,趙雅芝、李嘉欣、張曼玉、邱淑貞等女星因此脫穎而出,成為大眾情人。對於內地受眾而言,早年的邵氏影業只是一個飄渺的遠古傳說,而TVB則真真實實締造了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80年代,內地開始引入TVB劇集,就此掀起了持續的觀影熱潮。《霍元甲》來了,萬人空巷;《上海灘》上映,萬人空巷;《射雕英雄傳》開播,萬人空巷……至今網路上,還有海量的關於這些電視劇的回憶與討論。那個年代,電視在內地還算不上普及,因此經常出現左鄰右舍提前占座等開播,甚至幾百人圍著大院,一邊翹首以盼、一邊七嘴八舌討論劇情的場景。郭靖殘血夕陽下的彎弓搭箭,讓一代青少年萌生了武俠夢;一響起“浪奔、浪流”,幾乎人人都能接著吟唱幾句。從電影延續至電視,邵逸夫的成就越疊越多,身家也愈發豐厚,2006年,其所持TVB股權市值超過100億,加上地產等其他資產,邵逸夫的總資產超越200億港幣。邵逸夫1975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開始系統性的大額捐贈予世界各地的教育、醫療和其他福利事業。那時候他便說: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在內地展開持續巨額捐獻,每年的款項穩定在億元港幣左右。其中80%的資金投入了教育專案,因為邵逸夫覺得“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除固定捐款外,他還有不定期的大額捐贈。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災區建起了118所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億港幣;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萬人民幣……過百歲生日之前,他還捐了2億港幣于內地,惠及340多所學校。據不完全統計,至2012年底,邵逸夫已累計向內地捐款47.5億港幣,以“逸夫樓”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醫療中心等機構,幾乎遍及中國版圖。這使得他成了一個矛盾的結合體:最摳門的老闆、傾囊相授的大慈善家。另一個“奇怪”的點在於,絕大部分香港人並不清楚邵逸夫在內地的善行。一位元香港記者曾說:“我們到內地採訪,看到到處都有逸夫樓,才知道他在內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很多企業家都在捐款後有配套的宣傳來服務企業發展,香港媒體因此很好奇邵逸夫的做法。曾有報導試圖挖掘邵逸夫在內地的生意,最後發現其在內地的生意很少,TVB要進入內地市場也不太可能。這樣的調查實際很可笑,什麼樣的商業目的,才能配得上持續30年的捐款、數十億的資金?邵逸夫是一個生意人,更是一個有家國情懷的生意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大把賺錢,然後“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做一些實際的事”。做了一輩子“實事”的邵逸夫,於2014年1月7日辭世,享年107歲。國家主席在悼詞中寫道:聞悉邵逸夫先生辭世,謹致哀悼,並向其親屬深表慰問。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人們無法不銘記邵逸夫。即便不少國人至今不知道邵逸夫是何許人,但在其一生中,或多或少會接觸到、看到鐫刻著逸夫字樣的大樓,而其後輩,也將繼續在逸夫樓裡汲取知識。邵逸夫辭世後,有網友貼出圖片:通過線上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的結果近3萬座,地圖上密密麻麻全是紅點。另一位網友則如此總結邵逸夫的辭別:人走了,樓還在。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 ——邵逸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