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醫宗金鑒訣》辯證分析女性月經不調的原因及調理

月經病病理

引起月經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內因、外因兩方面。 內因如情志不遂, 憂思郁怒, 房勞、多產, 飲食勞倦等;外因如寒、熱、風、濕等六淫之邪內侵。 正如《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中所說“天地溫和經水安, 寒凝熱沸風蕩然”。 當上述因素不論是影響了月經生理過程中的哪一個環節, 都可以引起月經失調。 臨床體會, 月經週期的變異與臟腑功能紊亂有關, 經量的多少與氣血的虛實有關, 經質的病變與寒熱盛衰相關。 另外, 經色淡, 多為血虛, 經色黑多為血熱。 雖然月經失調的表現虛、實、寒、熱交錯, 比較複雜。

總的說來(若以週期病變為主), 大體可分為漏經類月經失調和閉經類月經失調。 而月經先後不定期, 又可因為不同的因素而向兩極轉化。 從寒熱的影響來看, 基本傾向是偏寒或偏熱。 偏於熱者, 多表現為漏經類月經失調;偏於寒者, 多表現為閉經類月經失調。 但是, 其中也有變異。 例如, 偏於虛寒者也可引起月經淋漓不止, 偏於血熱血枯者也可引起閉經。

另外, 臟腑功能失調之中, 也有重點在肝、在脾、在腎之不同, 以及氣虛、血虛、氣滯血瘀、血瘀氣阻之別。 所以, 在觀察其基本規律的同時, 又當根據具體情況辨證分析。 因為對於月經失調的辨證, 不僅要觀察月經週期的變異, 對於經量、經質、經色的變化, 都不應當有所忽視。

月經的生理

張賢華認為月經是婦女的生理現象。 月經失調是整體機能紊亂的表現。 所以, 應當通過月經失調的現象, 深入瞭解整體機能的狀況, 才能抓住它的病理實質。 月經能以時下, 或地道不通, 實際上與“天癸至”或“天癸竭”的關係更為直接。 根據內經的說法, 男女皆有天癸。 天癸究竟是什麼?癸者水也, 所謂天癸就是癸水, 為一種陰液物質, 由人體的氣血津液所化生。 對於女子來說是主管生殖機能的, 也是構成經血的前期物質基礎。 因為它是由全身氣血津液所化生的, 如果機體的臟腑(特別是肝、脾、腎三髒)功能和調, 氣血津液充沛, 則天癸也旺盛。 若臟腑功能失調, 氣血津液虧乏, 則天癸也不足。 由於天癸是氣血津液化生的陰液物質。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 對於人體也有一定的營養作用。 如果天癸不足或過盛, 對於整個機體, 特別是對於月經的影響是很大的。 天癸如何轉化為經血?劉氏體會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 在機體臟腑功能和調、氣血津液充沛的情況下, 通過腎陰(又稱腎水, 系腎中的陰精物質)的進一步充實, 天癸才能最終形成。 這時天癸僅為陰液物質, 尚無特殊功能。

通過腎陽的功能作用, 天癸才能化赤而為經血, 然後經過沖任二脈, 輸送至胞宮, 血海滿盈後, 定時排出, 即為週期性的月經。 所以, 經血與原來的血, 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 如果腎陽氣化功能不足, 則天癸就不能完全化赤而為經血, 保持原有的形態排出。 例如經前期或經期陰道排出的白、黃、粉色的分泌物, 就是未完全化為經血的天癸物質。 如果腎陰虧虛無水以充之, 則天癸也不能最終形成, 陰道分泌物就會相應減少或貧乏。 如果陽熱過盛, 則可煎熬化赤後的經血, 以致經血質稠凝結而成血塊。 所以, 肝、脾、腎三髒的功能,

氣血津液, 沖任二脈的功能, 其中不論某一環節發生障礙, 都會引起月經失調。

月經失調的調理

對於月經失調的治療, 首先應當看到, 月經週期、經色、經量、帶經時間等, 僅僅是現象, 而臟腑功能失調、沖任二脈、氣血津液、天癸生化異常則是其本質。 根據“治病必求其本 ”的原則, 分析其病因, 掌握住病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分別按照寒者溫之, 熱者清之, 實者、鬱者泄(疏)之, 虛者補之, 下者上(升)之, 上者下(降)之, 崩者、漏者收之, 閉者、瘀者開之等法則進行治療。 也就是通過溫、清、補、泄(疏)、升、降、收、開等法則, 使機體陰陽趨於相對平衡, 氣血調合月經才能恢復正常。 所以調治月經似是治血而非治血, 而是治療天癸和調整臟腑功能。 對於漏經類月經失調中所包括的月經先期、月經頻至、崩漏, 僅僅是病情程度和階段的不同,偏於熱者居多。且以心煩、急躁,肌膚發熱,口幹乏津,紅色黑紫有塊,脈滑細略數為主證。治療時可以清經湯為主方。氣鬱明顯者,加柴胡、炒荊芥穗以疏氣,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挾瘀者,可用生化湯,去炮薑,加失笑散以開之。由於氣虛所引起者,多表現為心悸,氣短,疲倦,納呆,經色淡紅,麵包青白黃暗,脈緩弱。治療時以四君子湯為主,以補其氣,氣虛崩漏者用歸脾湯。大崩不止者加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或龍骨、牡蠣、椿根白皮止血治標以收之;若兼氣陷不舉者,可加升麻、柴胡以升之;若因腎虛(開而不闔)漏血不止者,可用三膠田物東加川斷、菟絲子、山藥以收補之。

對於閉經類月經失調。包括月經後錯、月經稀發、閉經,也是病情程度和階段的不同。偏於寒者居多。

血脈凝泣,經血滯而不行,不能如期而至,故見有小腹發涼,四肢不溫,或行經腹痛。治療時以溫經湯為主方以溫之。挾鬱者,可用得生丹或逍遙散以疏之;經閉日久者,可加桃仁、紅花、牛膝引血下行以開其閉;若因肝熱所引起的沖氣逆上,可用經驗方瓜石湯;熱偏重時,尚可引起倒經、吐衄、頭痛、躁汗,以及閉經日久,都可用當歸龍薈丸加牛膝以降之;若因脾虛,氣血津液化源不足,可用八珍益母丸、歸脾湯以補之;若為產後大出血所引起的血虛腎虧經閉(席漢氏綜合征),可用經驗方合方以溫補之。

對於月經先後不定期的月經失調,主要是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所致,且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漏經類或閉經類月經失調的前期表現,互相可以轉化,治療時以定經湯為主,重點在於恢復和調整肝、脾、腎三髒的功能。

另外,月經週期尚正常,但是血量較多,可分偏虛、偏熱要類。虛者多為脾腎不足,沖任不固,治宜健脾補腎,方用四君子東加川斷、熟地以補之,或加龍骨,牡蠣,椿根白皮固沖任以收之;偏於熱者多因熱迫血行,宜用清經東加旱蓮草、烏賊骨一清一收。

月經週期尚正常而月經量少,多見血虛、血瘀兩類。對於血虛者,可用八珍湯以補之。血瘀者又有兼寒兼熱之別,兼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湯以溫之疏之;兼熱者宜用芩連四物東加桃仁、紅花、澤蘭、益母草以清之疏之。

月經週期正常而月經淋漓行經日久者,多屆腎虛,沖任不固,宜用三膠四物東加川斷、菟絲子或龍骨、牡蠣以補之、收之。同時也有兼熱者,宜用兩地東加烏賊骨、旱蓮草、阿膠等清補兼收之。

總之,月經失調雖然症狀複雜,仍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治療方法有溫、清、補、泄、疏、升、降、收、開等八法。如果能夠掌握住月經失調的基本規律,辨證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諸法,還是可以逐步摸索出治療本病規律性,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病,調整內分泌提供有價值的素材。

愛上中醫,選擇中醫這條路,可能會艱苦,可能會孤獨,但是,當你看到那麼多人也在為中醫奮鬥,你會發現你其實不孤獨,在為國醫奮鬥的路上,我們有那麼多的同伴,艱苦也會變得有樂趣的。

僅僅是病情程度和階段的不同,偏於熱者居多。且以心煩、急躁,肌膚發熱,口幹乏津,紅色黑紫有塊,脈滑細略數為主證。治療時可以清經湯為主方。氣鬱明顯者,加柴胡、炒荊芥穗以疏氣,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挾瘀者,可用生化湯,去炮薑,加失笑散以開之。由於氣虛所引起者,多表現為心悸,氣短,疲倦,納呆,經色淡紅,麵包青白黃暗,脈緩弱。治療時以四君子湯為主,以補其氣,氣虛崩漏者用歸脾湯。大崩不止者加側柏炭、地榆炭、棕櫚炭或龍骨、牡蠣、椿根白皮止血治標以收之;若兼氣陷不舉者,可加升麻、柴胡以升之;若因腎虛(開而不闔)漏血不止者,可用三膠田物東加川斷、菟絲子、山藥以收補之。

對於閉經類月經失調。包括月經後錯、月經稀發、閉經,也是病情程度和階段的不同。偏於寒者居多。

血脈凝泣,經血滯而不行,不能如期而至,故見有小腹發涼,四肢不溫,或行經腹痛。治療時以溫經湯為主方以溫之。挾鬱者,可用得生丹或逍遙散以疏之;經閉日久者,可加桃仁、紅花、牛膝引血下行以開其閉;若因肝熱所引起的沖氣逆上,可用經驗方瓜石湯;熱偏重時,尚可引起倒經、吐衄、頭痛、躁汗,以及閉經日久,都可用當歸龍薈丸加牛膝以降之;若因脾虛,氣血津液化源不足,可用八珍益母丸、歸脾湯以補之;若為產後大出血所引起的血虛腎虧經閉(席漢氏綜合征),可用經驗方合方以溫補之。

對於月經先後不定期的月經失調,主要是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所致,且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漏經類或閉經類月經失調的前期表現,互相可以轉化,治療時以定經湯為主,重點在於恢復和調整肝、脾、腎三髒的功能。

另外,月經週期尚正常,但是血量較多,可分偏虛、偏熱要類。虛者多為脾腎不足,沖任不固,治宜健脾補腎,方用四君子東加川斷、熟地以補之,或加龍骨,牡蠣,椿根白皮固沖任以收之;偏於熱者多因熱迫血行,宜用清經東加旱蓮草、烏賊骨一清一收。

月經週期尚正常而月經量少,多見血虛、血瘀兩類。對於血虛者,可用八珍湯以補之。血瘀者又有兼寒兼熱之別,兼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湯以溫之疏之;兼熱者宜用芩連四物東加桃仁、紅花、澤蘭、益母草以清之疏之。

月經週期正常而月經淋漓行經日久者,多屆腎虛,沖任不固,宜用三膠四物東加川斷、菟絲子或龍骨、牡蠣以補之、收之。同時也有兼熱者,宜用兩地東加烏賊骨、旱蓮草、阿膠等清補兼收之。

總之,月經失調雖然症狀複雜,仍然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治療方法有溫、清、補、泄、疏、升、降、收、開等八法。如果能夠掌握住月經失調的基本規律,辨證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諸法,還是可以逐步摸索出治療本病規律性,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病,調整內分泌提供有價值的素材。

愛上中醫,選擇中醫這條路,可能會艱苦,可能會孤獨,但是,當你看到那麼多人也在為中醫奮鬥,你會發現你其實不孤獨,在為國醫奮鬥的路上,我們有那麼多的同伴,艱苦也會變得有樂趣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