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形形色色“風濕病”——炎性腸病性關節炎

裘輝主任, 解放軍306醫院, 風濕免疫科

所謂炎性腸病指的是兩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為不明原因的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可發生在任何年齡, 以20~40 歲年輕人多見, 男、女均可發病, 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腹部包塊等症狀, 起病緩急不一, 病情輕重與病變範圍及程度相關, 通常需要腸鏡檢查才能確診。

大約10%~35%的炎性腸病患者會出現關節痛或關節炎, 既可以累及外周關節, 出現膝、踝、肩、肘和腕關節等部位疼痛腫脹, 也可能累及中軸關節, 出現骶髂關節炎、髖關節受累, 少數可進展為強直性脊柱炎。 因此, 與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一樣,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被歸類於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炎大家族。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通常關節受累數目少, 呈不對稱性, 以下肢大關節受累為主;也可表現為一過性、遊走性關節腫痛, 全身外周關節幾乎均可受累。 關節炎的嚴重程度與腸道病變嚴重程度相關, 並伴隨炎性腸病治療好轉而消退, 多數不遺留關節畸形, 偶有四肢大小關節破壞。 關節炎通常出現在炎性腸病症狀之後, 也有部分患者關節病變先於腸道病變幾年出現, 這給臨床診斷帶來很大挑戰,

容易誤診、漏診。

約4%~7%的炎性腸病患者在腸道病變前出現明顯的脊柱炎或骶髂關節炎, 與腸道病變程度不一定關聯, 多見於HLA-B27基因陽性者。 臨床表現為腰背部、胸、頸或臀部疼痛, 腰和頸部運動受限, 擴胸度降低。 炎性腸病伴發的脊柱炎在症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上很難與特發性強直性脊柱炎鑒別。

臘腸指(趾)、肌腱端病、跟腱和蹠底筋膜炎在炎性腸病性關節炎患者中十分常見, 克羅恩病關節炎還可出現杵狀指和骨膜炎。 患者常伴發熱、貧血、營養不良等全身症狀, 皮膚粘膜病變包括復發性口腔潰瘍、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以及血管炎如網狀青斑、血栓性靜脈炎和小腿潰瘍等, 還可能伴發眼色素膜炎。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近年呈上升趨勢, 尤其在城市中經濟生活條件較好的群體, 迄今尚未明確本病的特異性致病因素, 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吸煙、口服避孕藥、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等可能是本病的誘發或繼發因素。 研究表明,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具有高度遺傳傾向, 遺傳因素在發病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涉及包括HLA-B27在內的多種相關基因, 但以HLA-B27基因與疾病的相關性最為顯著。 遺傳易感性導致抗原遞呈異常、自我識別異常、產生針對結腸和結腸外組織的自身抗體等, 最終使腸道通透性增加, 分泌許多炎症因數,導致腸道和關節滑膜炎症。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因此治療需強調個體化。非甾類抗炎藥(NSAID)能改善關節症狀,但需注意對病變腸道的不良反應;糖皮質激素口服或關節腔局部應用能減輕外周關節的滑膜炎,但對骶髂關節炎和脊柱炎無益。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DMARDs)首選柳氮磺吡啶,對腸道及關節炎症都有治療作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也被廣泛應用於此類疾病。生物製劑的出現,尤其英夫利昔單抗(商品名:類克)的使用既能緩解腸道炎症,也能控制關節炎症,可謂 “一箭雙雕”,顯著改善疾病預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

分泌許多炎症因數,導致腸道和關節滑膜炎症。

炎性腸病性關節炎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因此治療需強調個體化。非甾類抗炎藥(NSAID)能改善關節症狀,但需注意對病變腸道的不良反應;糖皮質激素口服或關節腔局部應用能減輕外周關節的滑膜炎,但對骶髂關節炎和脊柱炎無益。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DMARDs)首選柳氮磺吡啶,對腸道及關節炎症都有治療作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也被廣泛應用於此類疾病。生物製劑的出現,尤其英夫利昔單抗(商品名:類克)的使用既能緩解腸道炎症,也能控制關節炎症,可謂 “一箭雙雕”,顯著改善疾病預後、提高患者生活品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