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付口腔潰瘍如何辨證施治?(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疾病。 它是一種週期性反復發作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損傷,以舌或唇、頰、軟齶、齒齦等處的黏膜多見,單個或多個發生。 口腔潰瘍往往讓人心煩不已,每次發作持續7-10天。 口腔潰瘍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有關,多診斷為非特異性炎症,局部治療一般以消炎止痛,促進潰瘍癒合為主,但這些治療效果往往不明顯,病人反復發作,難以根治。

口腔潰瘍歷代醫著中又稱之為“口疳”“口舌生瘡”“口糜”“口破”。 口瘡之名,首出於《內經》。 《素問·氣交變大論》雲:“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

《素問·五常政大論》雲:“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鼻窒口瘡”。 古代醫家對口瘡病因病機的認識眾多,大致從火熱致病、寒邪致病、脾氣凝滯、腎虛氣虛、上盛下虛等方面言之。

薛己《口齒類要·口瘡》作為我國第一部口腔疾病的專著,提出從三焦診治口瘡的原則:“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而治之”。 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要全身辨證治療,以期減少發作機會,最大限度減輕痛苦。

在辨證中,心火上炎最為常見。 其證候特徵是口瘡灼熱疼痛、表面多黃白分泌物、舌面疼痛、心煩、尿短赤或有灼熱感、舌尖紅赤、苔黃、脈滑數。 常用方劑導赤散,此方出自《小兒藥證直訣》,以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

導赤散專於清心經之熱,生地滋陰涼血以滋腎涼心;木通利小便而降心火,使熱從溲瀉,有釜底抽薪之意;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

在辨證中,脾胃積熱也很多見。 此型症見口舌多處糜爛生瘡,瘡面紅腫,灼熱疼痛,甚則口臭牙齦腫痛,伴口渴多飲,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宜清熱瀉火,蕩滌胃熱。 中醫常用清胃散治療。 清胃散源于《蘭室秘藏》,方以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瀉火以清胃熱,專於口舌生瘡之症。 生地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當歸養血活血,對於潰瘍有養血生肌之良效。

實火導致的口腔潰瘍相對容易康復,難以形成痼疾。

真正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多是由虛火造成的,此類原因在復發性口腔潰瘍中占很大比例。

其中又有氣虛,陽虛與陰虛的不同。

關於氣虛陰火上炎,元代名醫李東垣認為:“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什麼是土位,就是脾胃所開竅的口腔部位。 因此可用辛甘溫之劑,補其中氣而升其陽,並忌苦寒之藥損傷脾胃。 一般用補氣基礎方四君子湯為基礎,適當加入一些補氣清虛火之藥,如黃芪、山藥、荷葉、虎杖等,效果顯著。 關於陽虛火浮,病人多表現為上熱下寒,既有口腔潰瘍的熱痛不適,又伴有小便清長,夜尿頻頻,下肢冰冷,畏寒等陽虛諸症。 治療可用扶陽補虛、引火歸元的方法。 一般考慮金貴腎氣化裁。 臨床上多數復發性口腔潰瘍屬於此類,用此法治療效果堪稱神奇。

關於陰虛火熱,此類病症臨床可見病人表現為明顯的陰虛證狀,如口幹欲飲涼水,咽幹,心煩,舌紅少苔,兼見大便幹結,尿黃等。 亦多挾熱濕,其原因或素體陰虛,或常熬夜,或多憂思鬱怒,而致營陰暗耗。 對於這類病人,陰虛伴有濕熱型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常用甘露飲,主要有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枇杷葉、枳殼、茵陳、甘草隨證加減,效果極為顯著。

傳統醫學還有很多外治的良方。 如錫類散外塗創面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等。 在日常生活中易發口腔潰瘍的患者還應多注意維生素的補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工作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等。 注意合理飲食,營養均衡,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作者為北京市朝陽中醫醫院醫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