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漸漸漢化,夢三國的來往

要說北方的少數民族, 首先要看他們的三個源頭, 即:肅慎, 東胡, 穢貊三個民族。 (還有後來崛起的突厥)

先講肅慎

肅慎

肅慎, 又稱息慎、稷慎。 早在舜禹時期就已存在並同中原有密切的來往。

而據《山海經·大荒北經》以及《擴地志》記載表明, 肅慎人主要分佈在長白山以北的牡丹江流域, 東濱海以及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肅慎-挹婁

戰國以後, 肅慎改成挹婁, 有時仍稱肅慎。 而挹婁人活動範圍任然在今遼東省北部, 吉林, 黑龍江省東北部和黑龍江以北, 烏蘇里江以東的廣闊流域。

挹婁一族一直受到松花江中游一帶的夫余貴族的壓迫, 但他們是一個強悍的民族, 始終沒有被屈服。 曹魏以後, 挹婁終於擺脫了夫餘的壓迫。 為了與夫餘和正在興起的高句麗抗衡, 積極發展與中原(曹魏)的關係並多次朝貢。

晉朝建立後, 挹婁仍然與中原保持聯繫, 並接受設于平州的東夷校尉的統領。

西晉亡後, 挹婁仍與江南東晉保持過一段聯繫, 後來才轉貢于石趙王朝。

肅慎-挹婁-勿吉

北魏時期, 源于挹婁的勿吉一族興起, 並趕走了夫餘一族, 還向東進攻了高句麗。 而此時的勿吉, 鼎盛時期分佈已擴大到東臨日本海, 西至嫩江,

南抵吉林市, 北達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了。 而勿吉也一直到北齊時, 還與中原有來往。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

在隋唐時期, 勿吉被稱為靺鞨, 而此時他們的分佈已擴大至俄羅斯結雅河, 我國嫩江流域, 北達庫頁島等地方。 而後期受到中原影響, 靺鞨南部在渤海等地建立了震國和渤海國, 而由此也分支出了渤海族。 而遼金之後渤海族漸漸融入漢族或遷入朝鮮半島, 成為了當地的居民

東胡

“胡”原是對古代塞北諸民族的泛稱, 東胡以在匈奴的東邊而得名, 他分佈于東北西部大興安嶺兩側的草原地區, 黑龍江上游, 而《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東胡在大澤東”, 這大澤指的便是呼倫湖。

早在商朝初期(西元前十七世紀至十五世紀)時, 東胡便與商王朝發生朝貢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 東胡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由個個大大小小的部落組成聯盟, 但其下卻是名號各異的部落。 趙武靈王曾仿效東胡“胡服騎射”而大敗東胡, 燕國的大將秦開也率軍大破東胡, 使其後退千余裡,

燕國也修築了長城防範東胡。 後秦朝蒙恬大敗匈奴, 匈奴衰落, 東胡興起並壓迫匈奴, 後z終被冒頓單于打敗, 而東胡這個大部落聯盟也四分五裂。

東胡-烏桓

烏桓又稱烏丸、古丸、烏延。 是東胡被匈奴打敗後, 遷至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以北, 大興安嶺南脈), 因以烏桓為號。 其地東臨挹婁、夫餘、高句麗, 西連匈奴, 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 由於東胡大敗, 烏桓受匈奴貴族的役使, 漢朝時大將霍去病大破匈奴, 烏桓才解脫出來接受漢王朝的管轄, 並被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 從此與漢王朝關係密切。

後王莽篡漢, 壓迫烏桓, 使得烏桓依附於匈奴。 東漢大將馬援北伐烏桓, 烏桓相率逃走。 次年, 匈奴內亂, 烏桓趁機大破匈奴並強盛起來。 東漢末年,三郡烏桓以蹋頓為軍事領袖攻破幽州,並出兵幫助冀州牧袁紹消滅公孫瓚,後曹操統一北方,親征烏桓,大破柳城並陣斬蹋頓,後將大部分烏桓降者遷於內地,使得烏桓漸漸與漢族相融。

東胡-鮮卑

鮮卑是東胡的一支遷至鮮卑山,因而號鮮卑。鮮卑一詞早在《國語》《楚辭》等書中便出現過,稱“東夷鮮卑”。後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退至大興安嶺,後來形成了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

東部鮮卑興起於內蒙古東部的鮮卑山,即大罕山,遼西塞外的鮮卑山。屬於大興安嶺東側一帶。兩漢時期,鮮卑與烏桓一樣受迫於匈奴,後被脅迫與烏桓人擾亂遼東境內,被遼東太守祭肜大破,四年後,鮮卑大人偏何至遼東歸附,偏何被授予“鮮卑大都護”的職位。鮮卑、漢族的交往從此開始。

後東漢耿夔大破匈奴,北部鮮卑西遷進入匈奴故地,東部鮮卑仍然留在故地,因此分出眾多分支——如鮮卑父匈奴母的拓跋鮮卑(北部鮮卑);內蒙古南部,匈奴父鮮卑母的鐵弗鮮卑;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的乞伏鮮卑先祖;南匈奴之後的宇文一族統治了西拉木倫河一帶的鮮卑,成為宇文鮮卑。

圖片選自於《夢三國2》烏桓王形象

魏晉時,東部鮮卑分成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慕容部自不必說,建立起了大燕國,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段氏有大首領段務勿塵率領而興起,但最後因弱小而被前燕吞併。宇文部人口最少,直至北魏時期,宇文泰興起,他的子孫才取代西魏而建立北周。

北部鮮卑在《魏書》中記載,第一位有名的首領為“成皇帝”毛立。後至“始皇帝”,北部鮮卑分三部,其中一支的後代拓跋珪在前秦倒臺時,集合諸部,宣佈繼代王位,同年改國號魏,後一統北方,進入中原,北部鮮卑也從此漸漸漢化了。

穢貊—高句麗—高麗族—朝鮮族

早在先秦時期,便有不少古朝鮮人生活在鴨綠江以西的地區,後來依附於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

東漢末年,三郡烏桓以蹋頓為軍事領袖攻破幽州,並出兵幫助冀州牧袁紹消滅公孫瓚,後曹操統一北方,親征烏桓,大破柳城並陣斬蹋頓,後將大部分烏桓降者遷於內地,使得烏桓漸漸與漢族相融。

東胡-鮮卑

鮮卑是東胡的一支遷至鮮卑山,因而號鮮卑。鮮卑一詞早在《國語》《楚辭》等書中便出現過,稱“東夷鮮卑”。後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退至大興安嶺,後來形成了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

東部鮮卑興起於內蒙古東部的鮮卑山,即大罕山,遼西塞外的鮮卑山。屬於大興安嶺東側一帶。兩漢時期,鮮卑與烏桓一樣受迫於匈奴,後被脅迫與烏桓人擾亂遼東境內,被遼東太守祭肜大破,四年後,鮮卑大人偏何至遼東歸附,偏何被授予“鮮卑大都護”的職位。鮮卑、漢族的交往從此開始。

後東漢耿夔大破匈奴,北部鮮卑西遷進入匈奴故地,東部鮮卑仍然留在故地,因此分出眾多分支——如鮮卑父匈奴母的拓跋鮮卑(北部鮮卑);內蒙古南部,匈奴父鮮卑母的鐵弗鮮卑;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的乞伏鮮卑先祖;南匈奴之後的宇文一族統治了西拉木倫河一帶的鮮卑,成為宇文鮮卑。

圖片選自於《夢三國2》烏桓王形象

魏晉時,東部鮮卑分成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慕容部自不必說,建立起了大燕國,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段氏有大首領段務勿塵率領而興起,但最後因弱小而被前燕吞併。宇文部人口最少,直至北魏時期,宇文泰興起,他的子孫才取代西魏而建立北周。

北部鮮卑在《魏書》中記載,第一位有名的首領為“成皇帝”毛立。後至“始皇帝”,北部鮮卑分三部,其中一支的後代拓跋珪在前秦倒臺時,集合諸部,宣佈繼代王位,同年改國號魏,後一統北方,進入中原,北部鮮卑也從此漸漸漢化了。

穢貊—高句麗—高麗族—朝鮮族

早在先秦時期,便有不少古朝鮮人生活在鴨綠江以西的地區,後來依附於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