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大致富產業”讓雲南紅河五萬水庫移民過上幸福生活

雲南網訊 5月27日, 記者從雲南省移民開發局瞭解到, 近年來, 紅河州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會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標, 全力打基礎、興產業、促增收、解貧困, 全州移民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二五”以來, 紅河全州累計完成移民投資23.19億元, 實施移民後期扶持專案594個, 使大中型水庫移民54574人受益, 連帶受益人口38.5萬人, 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增收產業不斷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移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個舊:讓庫區移民“移”出新生活

2007年5月, 位於個舊市的馬堵山大型水電站正式破土動工。

由於水電站庫區產生大面積淹沒, 涉及4個鄉鎮的1441人需要搬遷, 其中蔓耗鎮小蔓堤需要整體搬遷。

個舊市充分利用前期補助和後期扶持政策, 對一些移民新村進行產業扶持, 逐漸形成特色種植、設施農業、勞務產業、鄉村旅遊“四大致富產業”體系, 確保了移民群眾發展有基礎、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

小蔓堤移民新村, 是依託紅河水上產業發展起來的一座移民新村。 如今, 走進村裡, 只見乾淨整潔的街道, 一幢幢具有傣族風情的小樓, 讓人感受到了濃郁的民族風情。 2015年, 蔓耗鎮結合“美麗家園”行動計畫對小蔓堤村的46戶村民的房屋進行了提升改造, 將其建成了具有傣族特色的移民新村。 2016年4月, 市移民局聯合相關部門在小蔓堤村舉辦了主題為“個舊紅河谷 魅力小蔓堤”的首屆傣族潑水節。

活動吸引了上萬名遊客的參與, 不僅提高了小蔓堤村的知名度, 還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賈沙鄉阿邦村是個舊市另一個傣族聚居村。 由於建設馬堵山水電站, 村裡很多村民都成了失地農民。 該村不等不靠, 積極組織村民發展集體經濟, 建起了采沙場, 每年可以為村民帶來將近55萬元的經濟收入。 此外,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阿邦成為了一個天然“大棚”, 村民們積極發展反季蔬菜種植, 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逐步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 村民劉有林說, 今年四季豆收成好, 又可以收入好幾萬塊錢。

今年阿邦村又修建了觀光棧道, 成為該村打造觀光旅遊的一大亮點。

阿邦村名木古樹眾多, 在棧道上即可看見河面。 “阿邦歷史悠久, 河邊的每一棵樹都有故事。 遊客來到村裡, 可以到河邊釣魚、燒烤, 可以在棧道上觀景。 就算到村裡轉轉, 也很美。 ”阿邦村黨總支書記陶光明介紹。 目前, 阿邦村的旅遊觀光不僅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 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紅河州將實施279個建檔立卡貧困移民脫貧專案

類似這樣的惠及移民的措施, 紅河州還有很多。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效, 紅河州移民開發局認為, 部門聯動是關鍵。

“我們先後出臺了移民相關辦法, 並將移民開發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把移民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聯動機制,

做到有機構議事、有部門理事、有人員做事、有資金辦事。 ”紅河州移民開發局局長朱布紅表示, 紅河州堅持“先移民、後建設”的原則, 把移民搬遷安置與精准扶貧起來, 與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結合起來, 將安置點儘量佈局在縣城、集鎮、園區周邊, 同步考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 實現移民搬遷與推進城鎮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綠色生態發展相互促進。

此外, 在後期扶持與產業規劃方面, 紅河州按照“資金跟著專案走, 專案跟著產業走, 產業跟著規劃走”的要求, 切實找准移民產業開發的最佳切入點和突破口, 實現移民後期扶持發展規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同步落實、精准發力。

“不撒胡椒麵、不平均用力,

有特色、成規模、重效益”是紅河州實施產業扶持發展的基本做法。 紅河州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打造了蒙自枇杷、彌勒葡萄、瀘西高原水果、石屏藍莓和建水蔬菜等23個移民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區。 同時, 在不同海拔地區,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為移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強勁動力。 創新土地流轉, 啟動發展要素, 牢固樹立移民資金是“高壓線”的風險意識, 認真執行專案法人、招投標、施工監理等制度, 確保移民資金的高效安全和扶持專案的效益凸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