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陽明: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 ”於是陽明說:“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內, 種此一大樹。 雨露之滋, 土胍之力, 只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傍縱要種些嘉榖, 上面被此樹葉遮覆, 下面被此樹根盤結, 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 纖根勿留, 力可種植嘉種。 不然, 任汝耕耘培壅, 只是滋養得此根。 ” ——《傳習錄·徐愛錄》

1、過來人常患“攔路癖”

我們先從張愛玲的一篇短文開始:

在青春的路口, 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 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 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 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 然後歎口氣:“好吧, 你這個倔強的孩子, 那條路很難走, 一路小心。 ”

上路後, 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 那的確是條彎路, 我碰壁, 摔跟頭, 有時碰得頭破血流, 但我不停地走, 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 我看見一個朋友, 自然很年輕, 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 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 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 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 看了看自己, 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 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 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 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文章的最後, 張愛玲這樣總結道:在人生的路上, 有一條路誰都非走不可, 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不摔跟頭, 不碰壁, 不碰個頭破血流, 怎能煉出鋼筋鐵骨, 怎能長大呢?

年輕時為什麼會有彎路, 而且非走不可, 其實這是源於我們的一種被稱為“自命不凡”的本能。

通過大量觀察和實驗, 心理學家發現, 99%的人都討厭自己被看成跟別人一樣的普通人, 或者說, 老天爺不允許我們把自己看成普通人。 於是, 我們總是帶著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種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 或者說自負, 給我們要走彎路埋下了種子。

2、少說多聽, 必有收穫

王陽明, 本名王守仁, 字伯安。 “王陽明”是他後來隱居陽明洞時給自己改的名字。

王陽明從小就有“自負”的資格, 他的所有弟子和他年譜的作者都這樣說, 而且他降生之前的種種跡象也表明他非池中之物。

根據王陽明的傳記作者記載:傳主在母親肚子裡待了十四個月, 仍然沒有出來的跡象。 一天夜裡, 王陽明的奶奶在睡夢中突然醒來(其實她沒有醒), 看到一道彩虹從房頂垂直射入房間, 在強大的“聚光燈”下, 一位身穿紅衣的神仙從天而降, 周身雲霧繚繞。 他懷中抱著嬰兒, 對驚愕中的老太太說:“這孩子將來是人才, 你們要好好教育。 ”說完把孩子送到了老太太懷中, 憑空消失。

這時, 王陽明的奶奶才真從夢中醒來。 回想夢境, 感歎了一會兒人生如夢。 這時, 突然聽到兒媳房中傳來嬰兒的啼哭--王陽明出生了。

老太太把神奇的夢講給老公王天敘聽, 王爺爺鑒於夢中有“雲”, 於是給孫子起名為王雲。 1476年, 王陽明已五歲, 但還不會說話, 這成了王家人的一塊兒小心病, 特別是王天敘。 雖然老話說“貴人語遲”, 但萬一“遲”至成年了還不會開口說話, 豈不就成啞巴了!有一天, 王天敘在院子裡看著孫子玩耍, 忽然一位和尚風塵僕僕而來, 聽王天敘叫王陽明“雲兒”, 就走上前摸著王陽明的腦袋歎道:“好個小孩子, 可惜被道破了。 ”話音才落, 和尚轉身就走。 若是愚笨之人肯定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 但王天敘可是聰明人, 猛然醒悟,“神仙送子”這事豈是可以隨便張揚的?於是,晚上就開了家庭會議,宣佈給王陽明改名為王守仁。

大家一夜不睡,專心致志地望著王陽明,希望能見證奇跡的誕生。果然第二天一早,王陽明從夢中醒來,開口說了第一句話。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這位元貴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地慶賀一番。更讓王天敘驚駭的是,王陽明對他所誦讀過的書都能倒背如流。問其原因,王陽明回答,您每次讀書,我都在旁邊傾聽,不知不覺就默記在心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少說多聽,必有收穫。

3、過度自信,還會被後天資本放大

一個人過度自信雖然是本能,但後天資本還會把這一本能放大。這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會囂張跋扈,古代書香門第的後人會目空一切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後天資本,而這資本就是他們先輩多年來積攢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王陽明的祖宗可追溯到晉時的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年輕時恰逢元末天下沸騰,就跑進深山老林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一位善於相面的高人,於是拜師學藝。後來,王綱跑出山林準備過普通人的生活,想不到碰見了半仙劉伯溫,兩人結為好友。劉伯溫對他說,將來俺有個前程,也要讓你似錦繡一般。王綱說,千萬別,我淡泊名利好多年了。誰知劉伯溫是個守信的人,後來幫助朱元璋當了皇帝,就把王綱從荒山野嶺中拉了出來。這一年,王綱已經七十歲。再後來,七十多歲的王綱奉命到廣東去剿匪,結果死在回來的路上。王陽明的五世祖王彥達向朝廷要撫恤金,結果朝廷不給。王彥達就單槍匹馬把老爹背回了老家,從此發誓,絕不為朝廷效一分力。

王陽明的四世祖王與准遵從老爹的遺願,終身在家讀書教育後代,並且能前知五百年,後知幾分鐘。地方政府聞聽轄區有這樣一位高人,就讓他出來到政府掛職,王與准故意把腿弄折,終於保住了家族“淡泊名利”的徽章。王陽明的太爺爺王世傑本來也想淡泊名利,但家中米缸總空著,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壓力去參加考試,可當人家要按規矩搜身時,他發了一通雷霆之怒,不考了。這位自尊心強大的太爺爺生了個兒子,就是一手帶大王陽明的王天敘。

爺爺王天敘是個道德楷模,只對經書感興趣。王陽明的老爹王華,天授才華,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同時兼具男人美德。據說某次在一富貴人家借宿,主人聞聽這位知識份子智商奇高,就派穿著暴露的小妾到他房間裡。王華大吃一驚,女郎拿出一柄扇子,上面有主人的字:“欲借人間種。”王華又是大吃一驚,稍為鎮靜後,認為這“借種”的事做不得,於是拿過扇子,續了一句:“恐驚天上神。”

王華六歲時,曾在一水塘邊玩耍,有個醉漢嘔吐完畢離開時把錢包丟在了水塘邊,王華打開錢包,發現很多金子,他沒有私吞,而是在那裡等,直到醉漢酒醒後慌慌張張地來尋找錢包。那醉漢發現王華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當即拿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當做酬謝。王華正色道:“請你不要侮辱我的節操還有算數能力,那麼多的金子我都不要,我為什麼要這麼一點?”已清醒了的醉漢很慚愧,急忙向小王華道歉。王華終生不肯丟棄這一節操,這無疑給王陽明樹立了一個道德榜樣。 家族的道德徽章,從小就被王陽明佩戴在心裡,並且身體力行。在中國古代,“道德”不僅是一種素質,還是一種能讓擁有它的人引以為傲的能力。一個人如果被認為是道德楷模,那就是對他人生價值的高度肯定。王陽明有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高尚品德,還有自己的天縱聰慧,這些外在條件放大了他過度自信的心態,使得他傲骨錚錚。

還有一個因素可以將人的“自命不凡”放大,這就是地域因素。中國人一直相信“人傑地靈”的說法,一直到宋朝,中國人都認為北人比南人要優秀。北宋第一任皇帝趙匡胤(宋太祖)就曾定下家法,不許任命南人當宰相。在當時,中央高級官員大都來自河南、山西、陝西。宋神宗時,王安石把江西人、福建人帶進朝廷決策層,氣得山西人司馬光和河南人程頤大叫天地反常。“人傑”自然就“地靈”,在宋朝,陝西、河南就是風水寶地。明時,南人漸漸佔據上風,影響著中國政治的走向,所以,本來是窮山惡水之地的南方也成了地靈之地。王陽明的出生地浙江余姚,明代時屬於紹興管轄,紹興是大禹時代的大越,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爭霸的故事就在此地上演過,到了明代,古戰場的血腥氣早已消散,只剩下人間獨有的山水美景。明朝人認為,至少王陽明認為,余姚縣是人間仙境,就差說這裡是龍脈所在了。

4、造成過度自信的因素是什麼

家族因素、地域因素和頭腦聰慧,都能使人過度自信、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王陽明在這方面表現得極為激進和大膽。

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考中進士。第二年,王華到北京做了官,就迎接王陽明和王天敘到北京。途經浙江杭州時,王天敘帶著王陽明和一些筆友到金山寺遊玩,其間有人提議做詩消遣。很多人馬上抓耳撓腮,盡力想做出震動天地的詩作來,而王陽明只是略加思索,就跟爺爺說,我已經做成了。王天敘叫他讀出來,王陽明大方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那些自詡七步就能做出天下上等好詩的人,一聽到這個孩子的詩,真是恨得牙根直癢。自命不凡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給自己找理由,他們的理由是:這首詩是王天敘為了炫耀孫子的才華而偷偷替王陽明做的。王天敘不動聲色,讓提出這問題的人給王陽明來篇命題作文。有人就以景點“蔽月山房”為題,要王陽明作詩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眾人大驚不已,他們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怎會有如此的才情。在他們正為王陽明叫好時,王陽明又說了一句讓他們更為驚訝的狠話:“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人總是一邊對自己過度自信,一邊對別人的自命不凡深惡痛絕。心理學家和處世老手,都對這種現象進行過分析總結,心理學家說這是同性相斥,民間的說法是“同行是冤家”。靈異學家則認為,人的種種本能(比如自命不凡)發出的射線,不是去尋找別人的射線,而是去擊敗別人的射線,所以當它遇見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射線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厭惡和仇恨情緒。不過,這些說法都不能圓滿地解釋人為什麼對自己的自命不凡情有獨鍾,卻不能容忍別人一丁點兒的過度自信。有一種非常規的解釋:痰在自己喉嚨裡,自己並不覺得髒,但沒有人喜歡把別人的痰吃進自己嘴裡。這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5、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當一個孩子表現得特別調皮時,我們會說他是“被慣壞了”,小時候的王陽明就有種被慣壞了的感覺。在北京的家中,王陽明最喜歡做的事是和小朋友們玩軍事遊戲,並總以軍隊長官自居,製作大小旗調度他人。老爹王華每每見到兒子如此貪玩,都會氣得渾身發抖。有一天,他質問王陽明:“我們家世代都靠讀書混飯吃,你搞這些不入流的東西,是想給祖宗丟臉嗎?”

王陽明人小鬼大,反問:“讀書怎麼就能混飯吃?”

老爹嚴肅地告訴他:“讀書就能考上公務員,就能做大官。你老爹我如果不讀書,怎麼能考上狀元?”

王陽明問:“我老爹是狀元,咱家世代都是狀元嗎?”

王華嘲笑傻兒子:“只你老爹是狀元,你若想當狀元,就要讀書。”

王陽明終於讓老爹進了“坑兒”:“只是一代,狀元看來也不過如此。”

王華想不到兒子居然挖了坑,可氣的是,自己還笨得興高采烈地跳了下去。老羞成怒下,他使用起了父親的權力:棍棒伺候。

王天敘對孫子王陽明的認識顯然比王華高一籌。他認為,王陽明必非凡品,每當王華被氣得上氣不接下氣時,王天敘就會冒出一句:“這小子他日必官至極品,所立功勳當是曠古絕今的。”

其實,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命不凡。自命不凡的人只是經事少,如果讓王陽明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經歷一些磨難,恐怕他就不會說狀元無用了。王陽明的自命不凡還表現在下面這件事上。 他問老師:“人生在世,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將來考個公務員。”

王陽明立即給了老師一記重錘:“這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王華知道這件事後,又好氣又好笑,譏諷兒子:“你小子想得太美了,社會很現實,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6、自命不凡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

王陽明也許並非真的是想得太美,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一樣。讀書做官只是一輩子的吃喝,而做聖賢卻能永垂不朽,可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真的能深刻理解“不朽”的意義嗎?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老師讓我們寫“我的理想”的作文。每個人都在紙上一本正經地寫下自己恢弘的理想,可若干年後,有幾個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每個人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和過度的自信這一本能,要求我們必須要自命不凡,就如同我們餓了要吃東西一樣。沒有人可以祛除本能,正如大海不會拒絕涓涓細流,泰山不會拒絕小土塊一樣,如果它們拒絕了,就不能稱為大海、稱為泰山了。

正是因為不能祛除,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自命不凡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惡果,如果所有人都有這種毛病,那他就不是毛病了。自命不凡不會直接讓我們走彎路,但這顆種子發芽成長後,卻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回到王陽明身上,這也是他後來頻繁嘗試各種學業卻不能實現“聖人”理想的原因。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醒一點,即使沒有良好的諸如物質和精神財富等後天條件,許多人也會自命不凡,因為這是人類的本能。

多年之後,王陽明對“自命不凡”的害處做了如下描述:“這個問題是人的大病根。譬如在一丈見方的土地裡,種上同樣大的一棵樹,雨露的滋養、土壤的肥力,只夠滋養大樹。上面卻被大樹的葉子遮蓋,下面呢,又被這樹根盤踞,縱然想在四邊種些莊稼,也會是種什麼死什麼。只有砍倒這棵樹,就連一點兒鬚根都不要留,才能種植好莊稼。不然,任憑你辛苦耕耘,也只能滋養這樹根。”

猛然醒悟,“神仙送子”這事豈是可以隨便張揚的?於是,晚上就開了家庭會議,宣佈給王陽明改名為王守仁。

大家一夜不睡,專心致志地望著王陽明,希望能見證奇跡的誕生。果然第二天一早,王陽明從夢中醒來,開口說了第一句話。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這位元貴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地慶賀一番。更讓王天敘驚駭的是,王陽明對他所誦讀過的書都能倒背如流。問其原因,王陽明回答,您每次讀書,我都在旁邊傾聽,不知不覺就默記在心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少說多聽,必有收穫。

3、過度自信,還會被後天資本放大

一個人過度自信雖然是本能,但後天資本還會把這一本能放大。這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會囂張跋扈,古代書香門第的後人會目空一切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後天資本,而這資本就是他們先輩多年來積攢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王陽明的祖宗可追溯到晉時的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年輕時恰逢元末天下沸騰,就跑進深山老林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一位善於相面的高人,於是拜師學藝。後來,王綱跑出山林準備過普通人的生活,想不到碰見了半仙劉伯溫,兩人結為好友。劉伯溫對他說,將來俺有個前程,也要讓你似錦繡一般。王綱說,千萬別,我淡泊名利好多年了。誰知劉伯溫是個守信的人,後來幫助朱元璋當了皇帝,就把王綱從荒山野嶺中拉了出來。這一年,王綱已經七十歲。再後來,七十多歲的王綱奉命到廣東去剿匪,結果死在回來的路上。王陽明的五世祖王彥達向朝廷要撫恤金,結果朝廷不給。王彥達就單槍匹馬把老爹背回了老家,從此發誓,絕不為朝廷效一分力。

王陽明的四世祖王與准遵從老爹的遺願,終身在家讀書教育後代,並且能前知五百年,後知幾分鐘。地方政府聞聽轄區有這樣一位高人,就讓他出來到政府掛職,王與准故意把腿弄折,終於保住了家族“淡泊名利”的徽章。王陽明的太爺爺王世傑本來也想淡泊名利,但家中米缸總空著,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壓力去參加考試,可當人家要按規矩搜身時,他發了一通雷霆之怒,不考了。這位自尊心強大的太爺爺生了個兒子,就是一手帶大王陽明的王天敘。

爺爺王天敘是個道德楷模,只對經書感興趣。王陽明的老爹王華,天授才華,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同時兼具男人美德。據說某次在一富貴人家借宿,主人聞聽這位知識份子智商奇高,就派穿著暴露的小妾到他房間裡。王華大吃一驚,女郎拿出一柄扇子,上面有主人的字:“欲借人間種。”王華又是大吃一驚,稍為鎮靜後,認為這“借種”的事做不得,於是拿過扇子,續了一句:“恐驚天上神。”

王華六歲時,曾在一水塘邊玩耍,有個醉漢嘔吐完畢離開時把錢包丟在了水塘邊,王華打開錢包,發現很多金子,他沒有私吞,而是在那裡等,直到醉漢酒醒後慌慌張張地來尋找錢包。那醉漢發現王華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當即拿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當做酬謝。王華正色道:“請你不要侮辱我的節操還有算數能力,那麼多的金子我都不要,我為什麼要這麼一點?”已清醒了的醉漢很慚愧,急忙向小王華道歉。王華終生不肯丟棄這一節操,這無疑給王陽明樹立了一個道德榜樣。 家族的道德徽章,從小就被王陽明佩戴在心裡,並且身體力行。在中國古代,“道德”不僅是一種素質,還是一種能讓擁有它的人引以為傲的能力。一個人如果被認為是道德楷模,那就是對他人生價值的高度肯定。王陽明有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高尚品德,還有自己的天縱聰慧,這些外在條件放大了他過度自信的心態,使得他傲骨錚錚。

還有一個因素可以將人的“自命不凡”放大,這就是地域因素。中國人一直相信“人傑地靈”的說法,一直到宋朝,中國人都認為北人比南人要優秀。北宋第一任皇帝趙匡胤(宋太祖)就曾定下家法,不許任命南人當宰相。在當時,中央高級官員大都來自河南、山西、陝西。宋神宗時,王安石把江西人、福建人帶進朝廷決策層,氣得山西人司馬光和河南人程頤大叫天地反常。“人傑”自然就“地靈”,在宋朝,陝西、河南就是風水寶地。明時,南人漸漸佔據上風,影響著中國政治的走向,所以,本來是窮山惡水之地的南方也成了地靈之地。王陽明的出生地浙江余姚,明代時屬於紹興管轄,紹興是大禹時代的大越,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爭霸的故事就在此地上演過,到了明代,古戰場的血腥氣早已消散,只剩下人間獨有的山水美景。明朝人認為,至少王陽明認為,余姚縣是人間仙境,就差說這裡是龍脈所在了。

4、造成過度自信的因素是什麼

家族因素、地域因素和頭腦聰慧,都能使人過度自信、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王陽明在這方面表現得極為激進和大膽。

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考中進士。第二年,王華到北京做了官,就迎接王陽明和王天敘到北京。途經浙江杭州時,王天敘帶著王陽明和一些筆友到金山寺遊玩,其間有人提議做詩消遣。很多人馬上抓耳撓腮,盡力想做出震動天地的詩作來,而王陽明只是略加思索,就跟爺爺說,我已經做成了。王天敘叫他讀出來,王陽明大方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那些自詡七步就能做出天下上等好詩的人,一聽到這個孩子的詩,真是恨得牙根直癢。自命不凡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給自己找理由,他們的理由是:這首詩是王天敘為了炫耀孫子的才華而偷偷替王陽明做的。王天敘不動聲色,讓提出這問題的人給王陽明來篇命題作文。有人就以景點“蔽月山房”為題,要王陽明作詩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眾人大驚不已,他們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怎會有如此的才情。在他們正為王陽明叫好時,王陽明又說了一句讓他們更為驚訝的狠話:“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人總是一邊對自己過度自信,一邊對別人的自命不凡深惡痛絕。心理學家和處世老手,都對這種現象進行過分析總結,心理學家說這是同性相斥,民間的說法是“同行是冤家”。靈異學家則認為,人的種種本能(比如自命不凡)發出的射線,不是去尋找別人的射線,而是去擊敗別人的射線,所以當它遇見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射線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厭惡和仇恨情緒。不過,這些說法都不能圓滿地解釋人為什麼對自己的自命不凡情有獨鍾,卻不能容忍別人一丁點兒的過度自信。有一種非常規的解釋:痰在自己喉嚨裡,自己並不覺得髒,但沒有人喜歡把別人的痰吃進自己嘴裡。這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5、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當一個孩子表現得特別調皮時,我們會說他是“被慣壞了”,小時候的王陽明就有種被慣壞了的感覺。在北京的家中,王陽明最喜歡做的事是和小朋友們玩軍事遊戲,並總以軍隊長官自居,製作大小旗調度他人。老爹王華每每見到兒子如此貪玩,都會氣得渾身發抖。有一天,他質問王陽明:“我們家世代都靠讀書混飯吃,你搞這些不入流的東西,是想給祖宗丟臉嗎?”

王陽明人小鬼大,反問:“讀書怎麼就能混飯吃?”

老爹嚴肅地告訴他:“讀書就能考上公務員,就能做大官。你老爹我如果不讀書,怎麼能考上狀元?”

王陽明問:“我老爹是狀元,咱家世代都是狀元嗎?”

王華嘲笑傻兒子:“只你老爹是狀元,你若想當狀元,就要讀書。”

王陽明終於讓老爹進了“坑兒”:“只是一代,狀元看來也不過如此。”

王華想不到兒子居然挖了坑,可氣的是,自己還笨得興高采烈地跳了下去。老羞成怒下,他使用起了父親的權力:棍棒伺候。

王天敘對孫子王陽明的認識顯然比王華高一籌。他認為,王陽明必非凡品,每當王華被氣得上氣不接下氣時,王天敘就會冒出一句:“這小子他日必官至極品,所立功勳當是曠古絕今的。”

其實,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命不凡。自命不凡的人只是經事少,如果讓王陽明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經歷一些磨難,恐怕他就不會說狀元無用了。王陽明的自命不凡還表現在下面這件事上。 他問老師:“人生在世,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將來考個公務員。”

王陽明立即給了老師一記重錘:“這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王華知道這件事後,又好氣又好笑,譏諷兒子:“你小子想得太美了,社會很現實,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6、自命不凡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

王陽明也許並非真的是想得太美,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一樣。讀書做官只是一輩子的吃喝,而做聖賢卻能永垂不朽,可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真的能深刻理解“不朽”的意義嗎?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老師讓我們寫“我的理想”的作文。每個人都在紙上一本正經地寫下自己恢弘的理想,可若干年後,有幾個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每個人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和過度的自信這一本能,要求我們必須要自命不凡,就如同我們餓了要吃東西一樣。沒有人可以祛除本能,正如大海不會拒絕涓涓細流,泰山不會拒絕小土塊一樣,如果它們拒絕了,就不能稱為大海、稱為泰山了。

正是因為不能祛除,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自命不凡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惡果,如果所有人都有這種毛病,那他就不是毛病了。自命不凡不會直接讓我們走彎路,但這顆種子發芽成長後,卻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回到王陽明身上,這也是他後來頻繁嘗試各種學業卻不能實現“聖人”理想的原因。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醒一點,即使沒有良好的諸如物質和精神財富等後天條件,許多人也會自命不凡,因為這是人類的本能。

多年之後,王陽明對“自命不凡”的害處做了如下描述:“這個問題是人的大病根。譬如在一丈見方的土地裡,種上同樣大的一棵樹,雨露的滋養、土壤的肥力,只夠滋養大樹。上面卻被大樹的葉子遮蓋,下面呢,又被這樹根盤踞,縱然想在四邊種些莊稼,也會是種什麼死什麼。只有砍倒這棵樹,就連一點兒鬚根都不要留,才能種植好莊稼。不然,任憑你辛苦耕耘,也只能滋養這樹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