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西寧:三大互市見證青海邊貿繁華

明朝中期以後, 朝廷逐漸開放扁都口洪水堡和莊浪岔口堡兩個互市地點, 供內地商民與居住在青海湖和松山兩地的少數民族交易商品。

清朝順治二年, 河湟地區的互市地點逐漸固定為鎮海堡、北川口、洪水口等地。 隨著青海境內的內地商人的逐漸增多, 以及清政府取消了互市的時間限制, 西寧府周邊的互市地點逐漸增多。 後來, 白塔兒、多巴以及西寧城東逐漸因商貿興旺起來, 成了清朝中期最重要的互市地點。

交通要道上的白塔兒

白塔兒的位置在今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老城關, 當年來自西域、中原等地的商品會取道河西走廊西段, 從甘肅敦煌朝西進入扁都口, 然後過祁連, 翻越達阪山, 最後在白塔兒地區交易。 我省地方史學者朱世奎先生介紹:“根據《秦邊紀略》的記載, 白塔兒位於西寧西北九十裡。 由於木蓮河和大通河流經白塔兒,

所以這一地區的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墾殖, 清初時這一帶的居民開發了這片土地, 使得這一地區農業發達, 人口逐漸增多。 清朝中期, 河湟地區戰亂紛繁, 而白塔兒地區卻相對安定。 客觀上促進了白塔兒形成商貿發達的互市邊口, 雖然白塔兒本地並不產皮貨, 手工藝品等物, 但一些產自西域的皮張和出自中原的工藝品都會在白塔兒這個地方交易。 ”

清朝中期以後, 青海的一些互市邊口開始呈現一些專業化的特徵, 據史料記載, 青海的茶葉貿易曾在今天北大街一帶設立專門的交易地點, 西寧城中區鬥行街一帶有專門販賣糧食的市場, 丹噶爾城也有專門從事青鹽、皮張、柴草等交易場所。 而在白塔兒地區則專門賣一些經過河西走廊運入青海的特產。

朱世奎先生說:“白塔兒地區主要經營一些西域和中原地區的特產, 其中有鑌鐵、金剛鑽、琳(美玉)、五花毯、苦術、葡萄、狼皮等物。 而中原地區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也能在白塔兒市場見到。 ”

後來, 清政府在白塔兒設置白塔城, 清朝乾隆九年, 又將大通城(今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遷入白塔城, 上世紀50年代大通的首府逐漸從城關鎮(白塔城)南移到今天的橋頭鎮地區了。

西寧城裡販騾馬

據史料記載, 西寧小南門外有專門買賣騾、馬、驢、牛等大牲畜的市場, 在市場中可以買到大通馬、河曲馬以及本地的犏牛。 而城東一帶從明末清初時, 逐漸形成了小型的商貿集散地, 所賣的商品種類繁多,

農產品有茶葉、煙葉、小麥、豆類……畜產品有動物的皮毛齒羽等物, 境外的商品如珠寶、玉石、布帛也能見到。

朱世奎先生說:“《秦邊紀略》中曾有這樣一句話形容西寧城東的商貿火爆程度, ‘出其東門, 有不舉袂成雲, 揮汗成雨乎’, 也就是說城東來往的客商人數多到舉起衣袖能成雲, 揮汗則成雨。 當時, 一種叫超載行的商人群體出現了, 一些來西寧城東買賣貨物的商人先到超載行交易, 超載行收的商品種類五花八門, 然後他們又將收來的商品賣給專門從事這種生意的批發商, 再由這些批發商賣給小的商販。 由於從事商貿的人數之多, 交易量之大, 使得西寧城東逐漸形成了一處貿易集散地, 直到民國時期, 老西寧仍有熙熙攘攘東大街之說。

曾經的帳篷商城

多巴古名林金城, 位於西寧城西的大西川中。 由於地理位置鄰近西寧, 在清朝時期, 多巴逐漸形成了一處有名的互市邊口, 清末西寧才子基生蘭在《湟中懷古》中這樣描述多巴地區, “開闢湟中憶漢家, 邊城近海即天涯。 ”多巴雖是近海之地, 但它西接西石峽, 背靠西納川, 前有大西川, 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朱世奎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全省文物普查發現, 多巴地區是青海漢墓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區。 據史料記載, 2000年前多巴這一地區主要分佈著先零羌人。 清朝中期以後, 多巴的商貿逐漸發展起來, 替代了白塔兒成了重要的互市邊口, 有‘陸地小碼頭’之稱。 ”

根據《秦邊紀略》的描述, 多巴興起後, 除了來自內地的客商和土族商人以外, 居住在附近的牧民群眾在多巴的一些地區建起商鋪,搭起臨時的帳篷開始從事貿易活動。朱世奎先生說:“多巴商貿交易量巨大,常常數以萬計。當地牧民常會攜帶一些皮張、青鹽等物在多巴市場中交易,換得所需的茶葉、布帛、糧食等物。市場中操著各地方言的客商絡繹不絕,還有人專門搭帳篷、蓋土坯房開旅店的人招呼著往來的客人。市面上能到的東西有瑪瑙、氆氌、藏香等物。隨著多巴地區商貿的繁榮,催生了不少富戶,富戶們大量修建富麗堂皇的房屋和寬大的倉庫也促使多巴開始形成一個大型的城鎮。”

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加強了對多巴的貿易管理,規定每年互市的時間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在西寧以西的日月山北進行互市交易,多巴的貿易逐漸呈現萎縮的態勢,後來清政府設立丹噶爾廳,丹噶爾的貿易地位逐漸顯現出來,後來,逐漸取代了多巴。(西海都市報)

居住在附近的牧民群眾在多巴的一些地區建起商鋪,搭起臨時的帳篷開始從事貿易活動。朱世奎先生說:“多巴商貿交易量巨大,常常數以萬計。當地牧民常會攜帶一些皮張、青鹽等物在多巴市場中交易,換得所需的茶葉、布帛、糧食等物。市場中操著各地方言的客商絡繹不絕,還有人專門搭帳篷、蓋土坯房開旅店的人招呼著往來的客人。市面上能到的東西有瑪瑙、氆氌、藏香等物。隨著多巴地區商貿的繁榮,催生了不少富戶,富戶們大量修建富麗堂皇的房屋和寬大的倉庫也促使多巴開始形成一個大型的城鎮。”

清朝雍正年間,朝廷加強了對多巴的貿易管理,規定每年互市的時間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在西寧以西的日月山北進行互市交易,多巴的貿易逐漸呈現萎縮的態勢,後來清政府設立丹噶爾廳,丹噶爾的貿易地位逐漸顯現出來,後來,逐漸取代了多巴。(西海都市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