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復旦研究發現毒☆禁☆品成癮可能遺傳後代

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能啟動腦內的獎賞系統, 產生欣快的感覺, 並引起腦組織的損傷和長期病變, 導致成癮。 毒品一旦成癮, 很難戒除, 對濫用者自身造成嚴重的軀體和精神危害, 破壞家庭和社會的安定。 毒品成癮會不會影響後代的健康呢?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教授研究團隊發現, 大鼠對可卡因成癮後所產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仔鼠也更容易對可卡因成癮, 提示毒品成癮可能可以遺傳給後代。 該研究成果於5月30日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馬蘭研究團隊樂秋旻、顏彪博士等人採用大鼠可卡因自身給藥成癮模型, 讓雄性大鼠學會在需要毒品時, 通過觸動踏板來獲得可卡因注射, 並通過不斷增加踏板任務難度, 衡量大鼠對可卡因的渴求程度, 即覓藥動機。 通過測試將評分最高(成癮組)和最低(非成癮組)兩群大鼠分別與沒有接觸過可卡因的正常雌鼠交配,

產生後代, 以觀察父代可卡因成癮是否會對後代產生影響。 對第一代仔鼠的可卡因自身給藥測試結果顯示, 成癮組和非成癮組大鼠的後代表現明顯不同:成癮組大鼠的第一代仔鼠踏板獲得可卡因的動機明顯比非成癮組要更加強烈。 這種較高的成癮性在第二代仔鼠身上也能觀察到, 說明可卡因的成癮行為可以跨代遺傳。

深入研究發現, 成癮的遺傳取決於動物是否主動地尋取毒品以及對毒品是否產生了很高水準的覓藥動機(即達到成癮樣的狀態), 而不僅僅是攝取可卡因的劑量, 因為如果給隨機挑選的大鼠人為注射與成癮組大鼠同樣劑量的可卡因,

它們後代的成癮行為與非成癮組並沒有差別。 同時, 馬蘭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證明可卡因成癮向後代的遺傳是由主動覓藥經歷誘發的, 而不是由於基因組水準的變異引起的, 因此可能依賴於表觀遺傳學的改變,即在DNA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的可遺傳的修飾變化。 對成癮組和非成癮組大鼠的精子DNA甲基化修飾的測序和特徵對比揭示, 成癮組和非成癮組大鼠的精子DNA發生不同的甲基化修飾改變, 並且其中一些表觀遺傳學修飾改變在其子代精子DNA中得以保持。 轉錄組分析也表明, 藥物成癮相關腦區的神經可塑性相關基因表達發生改變。 這些結果提示成癮的遺傳可能由精子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和腦相關基因表達改變有關。

該研究受到國家973計畫專案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的資助。 樂秋旻和顏彪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馬蘭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馬蘭教授長期從事藥物成癮的機制研究, 現為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基礎醫學院藥理研究中心主任, “精神活性物質成癮記憶的形成和消除”國家973專案首席科學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精神藥物成癮和記憶機制”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馬蘭教授表示, 該研究採用實驗動物成癮模型, 提示父代大鼠可卡因成癮能增加後代成癮的風險。 人類吸毒成癮對後代的影響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來源:央廣網作者:傅聞捷

本文版權歸原著作者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