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暗示“美英靠不住”,接待中印總理,“大西洋主義者”默克爾轉向亞洲?

上周日, 剛剛參加完G7峰會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用一通“歐洲自強宣言”讓華盛頓和倫敦的看客們大為震驚。 本周, 她在柏林分別會晤來訪的印度和中國總理。 西方媒體評論稱, 這位堅定的“大西洋主義者”正在悄悄“轉向亞洲”。

印中總理接踵而來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報導, 週一, 印度總理莫迪在德國開啟了6天4國的旋風式出訪(還包括法國、西班牙和俄羅斯)。 印度總理辦公室在推特上將其與默克爾的會談形容為“良好的互動”, 並在一份聲明中宣佈兩國結下了“成果累累的夥伴關係”。 莫迪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說,

“我對未來的合作非常樂觀。 ”
《英國每日快報》指出, 這次訪問已被視為兩國合作的第一塊“跳板”, 未來兩國將進一步聚焦貿易投資、反恐安全、科技、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
送走莫迪, 週三, 默克爾將在柏林迎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兩人還將於週五共同參加中歐峰會。 據報導, 這次會談將討論貿易、移民、氣候變化、外交政策和安全等議題, 推進兩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歐洲自強說”引人注目
一周之內, 東方兩大經濟巨頭接踵而至, 本就引人注目。 更為微妙的是, 莫迪來訪前一天, 默克爾剛剛用一通“歐洲自強說”向西方“大佬”表達不滿。 28日, 在慕尼克競選集會上, 默克爾毫不掩飾參加完G7峰會後的失望:“從某種程度來講,

我們互相完全依賴對方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歐洲人真的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番“自強宣言”贏得了在場2500名聽眾長達一分鐘的鼓掌, 也在歐美媒體上“一石激起千層浪”。
《華盛頓郵報》稱,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默克爾明顯地走向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立面。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在推特上表示, 默克爾所言——歐洲不能靠別人, 需要靠自己——是一個分水嶺事件, 也是美國二戰以來一直力求避免的問題。 路透社評論稱, 這意味著, 在德國眼裡, 特朗普統治下“嫌歐”的美國和“脫歐”的英國不再是可靠的合作夥伴。
美國Politico網站分析道, 默克爾的不滿源於兩點:第一, 北約峰會不歡而散。 特朗普不僅沒有做出安全承諾,
而且繼續討要“份子錢”。 第二, G7峰會成果寥寥。 德國認為, 美英反對德國宣導的貿易政策軌道, 正在破壞歐盟;《巴黎氣候協議》未獲通過, 美國的消極態度造成“1比6”的對立。
路透社指出, 雖然還沒有一個完全成熟的“轉向亞洲”戰略, 但默克爾的言行和一系列來訪安排, 向其傳統合作夥伴們(美國和英國)傳遞清晰信號:沒有你們, 德國也能玩得轉。 “默克爾很樂意在別處尋找戰略合作和經濟交往的夥伴, 她正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 《英國每日快報》如是評論。 德國《商報》週一在頭版評論稱, 在中國和印度身上, 默克爾看到了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自由貿易的可能性。

德國政治“轉向亞洲”?
眾所周知, 默克爾在其少年時代就是一名生活在東德的美國“粉絲”,

此後則以穩健堅定的“大西洋主義者”形象著稱。 正因如此, 她周日發表的言論顯得格外意味深長, 引發人們關於德國外交政策走向的揣測和解讀。 《英國每日快報》稱, 這位“大西洋主義者”正悄悄“轉向亞洲”。
“中國代替美國、印度代替英國, 德國政治轉向東方。 默克爾正在採取現實政治。 ”德國《基爾新聞報》評論稱。 德國《明鏡》週刊問道, “特朗普攪亂了歐洲, 會否讓歐盟一點點靠近中國?”也有德國企業表示, 他們對印度的總體商業氣候持樂觀態度, 但也有一系列問題降低了他們的投資熱情, 比如行政上的繁文縟節、缺乏優質的基礎設施和熟練的勞動力等。
路透社認為, 默克爾的措辭顯然經過精心推敲,
她認為過去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有些”過時了, 但“我們將與美利堅合眾國、與大不列顛保持友誼” 。 “這也表明這位親美總理可能會適時調整觀點。 ”《英國每日快報》認為, 德國將在對亞洲關係上放上多大的權重?這是一個問題。 “有一點是明確的”, 立場保守的德國《畫報》在評論中指出, “未來, 美國仍將是我們在經濟、外交和安全政策領域最重要的夥伴。 ”
不過,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 雖然特朗普的出現給美歐關係、美德關係帶來的不確定性只是“體制內的爭吵”, 不太可能傷及盟友關係的根本, 但是也給其他國家的對歐關係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

文/安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