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陽明心學:君子如玉亦如鐵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 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 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 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 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

1、 君子如玉亦如鐵

名與實對, 務實之心重一分, 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 即全無務名之心。 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 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譯文:名與實相對。 務實的心重一分, 求名的心就輕一分。 若全是務實的心, 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 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

哪來好名的功夫?

人生啟迪:“謙謙如玉”與“錚錚若鐵”, 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君子人格的兩種特質。 當今之世, 紛繁複雜, 在不同的時候需要運用不同的品質。 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 講究方圓之道, 既養錚錚鐵骨的一身正氣, 處世有底線, 為人講原則;又取謙謙如玉的圓融為人, 包容四方。 如此, 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遊刃有餘。

2、 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 用功久, 自有勇。 故曰“是集義所生者”, 勝得容易, 便是大賢。

譯文:必須有勇氣, 用功久了, 自會有勇。 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 容易取勝, 就是大賢人。

人生啟迪:王陽明認為, 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 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 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

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來, 要養浩然之氣, 就要做正直之人, 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日積月累, 不斷壯大。 浩然正氣, 是人的精神脊樑, 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3 、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 某人知悌, 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

方可稱他知孝知悌, 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 便可稱為知孝悌。

譯文:又如, 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 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 才能稱他知孝曉悌。 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 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人生啟迪:人的一生難免有很多遺憾, 其中最大的可能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當有一天我們募然發現, 父母已兩鬢斑白, 此時才孝敬他們, 我們會錯過無數時機。 甚至當雙親已離你而去, 才幡然悔悟, 卻已盡孝無門, 這將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憾事。

4 、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 而甚孝。

譯文:真正善的人, 必是極為孝順的。

人生啟迪:在現代, 家庭觀念正在日漸淡漠, 孝的精神也逐漸喪失。 我們不應該只用一些時髦的理論“武裝”自己,

仿佛自己不食人間煙火似的, 完全沒有傳統文化中那種踏實、厚重的責任感, 其實只是自己的眼睛為花花世界所迷。 親情就是親情, 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 也是只有放在心裡才能越捂越熱的東西, 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 都註定會得不償失。

5 、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焉, 斯惡之矣。

譯文:不慈不孝, 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

人生啟迪:王陽明提倡以良知為本的孝道觀。 他認為萬事萬物的本源是良知, 有了良知之心, 自然就會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 孝順就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 而非出自內心真誠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 還必須有真正付諸行動的愛。

6 、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欲, 純是天理, 是個誠於孝親的心, 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 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 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 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譯文:如果己心沒有私欲, 天理至純, 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 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 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 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 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人生啟迪: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 沒有表裡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 在孝敬父母時, 我們要發自內心, 真心地為父母做事, 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 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7、 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譯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於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人生啟迪: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同時精神也越來越與自己的心靈分離,人們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得以紓解、提升?王陽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來為人處世,不要讓所遇之物成為心中羈絆,不做聲色貨利的奴隸。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

8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譯文: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9、 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複以草為善矣。

譯文: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著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人生啟迪: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10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譯文: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人生啟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後,就是境界現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

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7、 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譯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於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人生啟迪: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同時精神也越來越與自己的心靈分離,人們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得以紓解、提升?王陽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來為人處世,不要讓所遇之物成為心中羈絆,不做聲色貨利的奴隸。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

8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譯文: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9、 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複以草為善矣。

譯文: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著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人生啟迪: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10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譯文: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人生啟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後,就是境界現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