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麥格理經濟學家:“逆週期因數”並不違背匯率市場化初衷

麥格理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胡偉俊日前撰文指出, 匯率政策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服務于經濟內部平衡的手段。 在貶值預期惡化的情況下, 政策制定者借助逆週期因數以穩定市場預期, 並不違背市場化的初衷。

他認為, 人民幣中間價機制中引入的逆週期因數, 不應該是降低匯率彈性, 恰恰相反, 人民幣的波動應該大幅上升。

胡偉俊指出, 今年以來, 人民幣兌美元走勢非常穩定。 在人民幣基本面良好的有利條件下, 人民幣兌美元仍然保持穩定, 無疑坐實了許多人對於人民幣單邊貶值的預期,

認為一旦中國經濟重新走弱, 或者美元反彈, 人民幣兌美元又將重啟貶值之路。

他說, 自從2015年8·11匯改之後, 市場一直籠罩在巨大的貶值壓力之下。 這種短時間的突變不可能是基本面造成的, 而是匯改導致金融市場對於政策的看法發生了巨變。 因此, 導致貶值預期的非基本因素, 要遠遠大於基本面因素。

“貶值預期是可以自我實現的。 原因在於貶值預期影響著外匯市場的供需關係, 從而推動人民幣貶值, 而匯率的走勢又會反過來強化貶值預期。 ”胡偉俊說, 人民幣市場要健康平穩發展, 關鍵在於打破貶值預期。 “所以, 新的逆週期因數, 所要‘逆’的, 不是通常所謂的經濟週期, 而是匯率預期的週期。 ”

5月26日,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自律機制秘書處表示,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考慮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數, 主要目的是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 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 市場分析認為, 這一做法給了政策制定者更大的相機選擇的權力。 隨後, 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一波大漲。

胡偉俊說, 除了貶值預期和貶值趨勢能夠自我實現外, 市場參與者的心理也很重要, 市場情緒的週期可以延續很長時間。 不可否認, 市場和民間的主流還是貶值預期占上風, 如果投資者和分析師也選擇從眾決策, 將會造成不堪後果。 相對於人民幣中間價的其他決定因素, 逆週期因數更能反映政策制定者的主觀願望,

因此信號含義也更加強。

“筆者希望它的作用不僅僅是維穩, 而是可以逆市場情緒的週期, 從而使得人民幣產生更大的波動, 讓市場參與者看到人民幣能貶也能升, 逐漸平衡多空的力量, 抑制單邊貶值的預期。 近年來全球各大央行都日益強調引導預期的重要性。 ”

胡偉俊還說, 雖然讓人民幣兌美元保持穩定也能讓市場慢慢相信央行的維穩意願, 起到降低貶值預期的效果, 但人民幣雙向波動的增大是長期趨勢, 波動是更好的選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