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切中校園文化建設“主動脈”

段偉

當下, 不少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往往流于雷同化、格式化、碎片化, 只是簡單地“拿來”, 膚淺地複製, 很少能體現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真正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把握文化靈魂, 彙聚師生智慧, 融合歷史地域資源, 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 力爭做到“環境養眼、內涵養神、人文養心”。

首先, 校園文化需要“環境養眼”。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學校要“讓牆壁會說話”。 其實, “牆壁”代表的正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硬體設施或環境建設。 我所在的縣域內有所村小, 幾十年來一直重視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數任校長接力靜心培育屬於自己“肌理”的校園文化,

進而達到景觀怡人、環境育人的功效。 學校不僅培養了十幾名頗有建樹的科技工作者, 還走出了熊召政、劉醒龍等著名作家。

當然, “養眼”的校園文化不在於好看。 那種千篇一律的電子幕牆、圖片及標語除非不可替代, 一般情況應儘量回避。 同時校園文化也不在於字詞的眼球效應, 校訓和校歌要力求簡單化、明白化、通俗化, 入耳更入心。 校園文化不是外在可見的標語口號那麼簡單, 真正的文化是自覺行為背後的思想浸潤和文化積澱, 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

其次, 校園文化需要“內涵養神”。 面子易學, 裡子難補。 學校內涵是什麼?說白了主要是校園人文環境, 而人文環境的營造, 不是“打補丁”,

不只是停留在對環境表面的打扮。 更重要的是, 學校師生要具有人文理念、精神和素養, 這就要求學校全面開齊開足課程, 不斷提高體、音、美、勞等學科教育品質, 不至於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成為一句空話。 但是, 如今的一些鄉村學校, “美術課, 隨意畫;音樂課, 自己唱;體育課, 鴨子放”, 而在一些城市的所謂重點學校, 許多課程更多地停留在課表層面, 這種文化如何“養神”?

再次, 校園文化需要“人文養心”。 明代王守仁說:“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通過“養心”以達到潤其身、恒其志、貴其德。 我們欣喜地看到有的學校將一些建築物做了富含哲理的命名, 給“死”建築以生氣和靈氣, 寄託了師生的教育追求和人生態度。 有些校園打造的書香廣場、文化長廊頗具情趣,

師生身在書香花海中, 滿眼書香, 滿心書味, 久而久之, 行為多見斯文。 對於學生來說, 最好的“養心”即是學校教職員工“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一個故事, 一個道理, 可塑造孩子的人生;一句話, 一種思想, 讓孩子收穫未來。

校園文化要達到“人文養心”, 除了外顯的硬體設施和環境建設, 還要注重文化軟環境建設, 比如校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

校長肩負伯樂的使命, 需要激發教師馳騁職業疆場的激情, 要及時幫助教師解決成長中遇到的疑難雜症, “成就別人”是校長的文化之魂。 譬如季節更替, 學校添置幾台霧化機, 讓教師保護嗓子;在教師集體辦公區域開闢閱覽室, 引領教師讀書;關心愛護年輕教師,

引領他們從合格走向優秀;對於那些不顯山露水的教師, 喚醒和點燃他們心中潛藏的“活火山”;建立“骨幹教師蓄水池”, 理解、寬容、矯正處於瓶頸期的中老年教師, 幫助他們突圍, 讓教師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真正讓教師“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覺”。

總之, 有品質的校園環境, 潛移默化, 靜水流深, 既美觀又深具自然氣質, 能夠激發身處其中的人通過敏銳的情感體驗自然的氛圍, 達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黃岡英山實驗中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