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青海省民生緊跟“民聲”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過去感覺‘吃飽穿暖’就是好日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 咱老百姓也開始注重追求心情好、身體好、環境好、精神好的更高生活品質。 ”3月10日, 在省城西寧中心廣場上, 正在和一群“老夥伴”跳廣場舞的市民張華麗說。 近年來, 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持續加大民生中的文化投入, 落實兌現各項惠民政策, 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從今年全省“兩會”政協委員的提案分佈結構上顯示, 科教文衛體方面的提案數量僅次於經濟類提案, 而且群眾生活和生態保護類提案也和群眾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設有關,

這說明在物質文明日益豐富之後, 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長。 據民盟青海省委調研部部長龔雪勇說 , 近年來民盟反映群眾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提案共76件, 占上報提案總數的41%, 提案涉及到文化、旅遊、環境保護、體育場館、廣場舞、社區治理、養老服務等多個方面。 這些提案受到了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重視, 基本上都被立案和落實。

如何適應民生需求由“吃飽穿暖”向“健康快樂”轉變, 是近年來民生工作的新課題。 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緊跟“民聲”走,不斷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推進文化名省建設, 每年為群眾辦好一批惠民實事。 去年省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新館相繼建成並免費開放,

促進了文化資訊資源社會共用。 星羅棋佈的城鎮文化廣場、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進村入戶”、流動文化設備配備、農(牧)家書屋相繼建成。 農村數位網路建設、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一系利文化惠民文化專案正在開花結果。 “全民閱讀·書香青海”“全民健身運動”“歡樂鄉村巡演”“春雨工程”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省、州、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體系基本建成。

資料同時顯示, 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的文化需求拉動了市場消費, 201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要行業中,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同比增速為12.1%。 青海大學李臣玲教授認為, 隨著人們收入水準的提高、生活品質的改善,

人們將較多開支用於多樣性的文教娛樂消費是今後的趨勢。

(責編:郭慧芳、楊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