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阿拉伯的經緯網格地圖領先於世界

早在西元825年左右,馬蒙時代的圓形世界地圖中, 就已經出現了有經緯網線的網格世界地圖。 在中國的宋代(齊國阜昌七年(1136年)就有記裡畫方的《禹跡圖》。 但是後來的幾百年, 這種經緯線網格地圖又消失了幾百年, 一直到13世紀, 阿拉伯製圖家, 又開始畫網格世界地圖。

這一時期的網格地圖, 後世能看到的較早作品是1258年巴格達落入蒙古人手裡之後, 由大約生活在1203年至1283年的波斯天文、地理和博物學家劄卡裡亞·阿爾·卡茲維尼(Zakariya al-Qazwini)繪製的世界地圖。 他嘗試在東方的世界地圖中導入託勒密《地理學》理論, 以經緯座標線網格來描繪世界。

遺憾的是他大約在1258年左右繪製的網格世界地圖原件已經亡佚,

值得慶倖的是波斯作家穆斯托菲(Allah Mustawfi, 死於1340年)在他的《賞心》一書中編入了多幅地圖, 其中就有卡茲烏尼繪製的網格世界地圖。 此圖雖然繪成了圓形, 但仍繪有矩形網格, 這是中世紀罕見的網格世界地圖。 卡茲烏尼的網格世界地圖原圖有多大, 已不得而知;刊在《賞心》書中的地圖將世界畫成一個圓形, 圖的直徑約15 CM。 此圖保持著阿拉伯式的地圖方位, 南方在上。 圖面上的整個地球只北部半球得到了相應的描述, 而南半球則是一片海藍色表現的無邊大洋。 海洋是這幅地圖的主體, 在北半球有幾個大大的海灣深入大地, 形成了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馬來半島。

但圖中的地中海畫得又細又小,非洲大陸則被一個莫名的海灣分成了兩半, 這種分岔的非洲大陸在後來的阿拉伯世界地圖中還出現過。

這幅網格世界地圖線畫得比較粗糙簡單, 但每根經線和緯線之間的距離都是規定好的, 赤道線被分為18個格, 平均每格為10經度, 共180度。 每一個方格中只標一個地名。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條雙線穿過地圖中央的可旋轉尺子, 用來測量地圖經緯度之間的距離。

穆斯托菲的《賞心》中還編入了穆斯托菲自己繪製的網格中東地圖, 為研究東方網格地圖留下了寶貴財富。 這幅網格中東地圖大約繪于14世紀初, 其網格仔細標注了經度和緯度, 地名也按伊斯蘭繪圖傳統皆寫在小方格中,

但地形輪廓則畫得極為簡約。

中國的地理學者很樂於將這種伊斯蘭網格地圖與中國南宋時期石刻禹跡圖作比較(後面會專門談此圖), 禹跡圖成圖於11 世紀末。 圖中的“計裡畫方”技法與伊斯蘭網格世界地圖非常相似, 繪製時期至少早於這幅地圖一兩百年。 雖然, 兩者都屬“網格法”, 但“計裡畫方”的方, 計的是裡, 而網格法的格, 計的是經度和緯度, 這有本質不同。

從8 世紀開始,阿拉伯的天文學家與地理學家就熱衷於編制經緯度表,他們若想將經緯度表轉換為地圖上的經緯線網格, 不是難事。 這種網格法是否來自中國至今沒有定論, 有趣的是中國蒙元時期的元經世大典地理之圖, 又完全照搬了伊斯蘭的經緯度網格法,

成為中國地圖中少有的經緯度網格法地圖。 由此可以猜想, 東方地圖學在中世紀, 一定有著某種特殊的跨區域交流, 它使得東方製圖技術領先於當時的西方世界。

這兩幅東方網格地圖誕生的時代, 恰是蒙古帝國攻克巴格達和大馬士革, 阿拉伯帝國滅亡的時代, 此後, 隨著蒙古帝國在阿拉伯世界確立自己的統治, 原有的阿拉伯商圈與蒙古帝國商圈, 融合成一個更大的商圈, 同時, 這兩個帝國的地圖文化亦相互融合, 也為地圖史提供了更大也更精細的東方地圖和世界地圖。

圖:在中國的宋代(齊國阜昌七年(1136年)就有記裡畫方的《禹跡圖》。

圖:網格世界地圖(1258年)

圖:網格波斯地圖(約14世紀初)

圖:網格世界地圖(1258年)

圖:網格波斯地圖(約14世紀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