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胡立彪:不懼與國際名品打擂需要品質底氣

□ 胡立彪

今年兩會期間, 在做客人民閘道於品質問題的訪談節目時, 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張裕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周洪江表示:“張裕產品出口的目的地現在主要是歐洲。 我們是在嚴格遵守國家標準基礎上, 按照歐盟標準進行生產。 我們很多產品獲得過世界金獎, 和全球知名三大幹邑(人頭馬、軒尼詩、馬爹利)打過擂臺, 完全不懼他們, 也不輸給他們。 ”

張裕不懼與國際名品打擂, 底氣來自哪裡?就來自其產品是高標準生產的、獲得過世界金獎的高品質產品, 企業有很強的品質自信。

實事求是地講, 目前我國正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去”,

到國際市場打拼, 並已經取得不俗的戰績, 靠的就是扎實的品質底氣。 以手機為例, 去年華為全球出貨量達到近1.4億部, 僅次於三星、蘋果, 排名第三。 而在國內市場, 華為則佔據老大位置, 將這兩位國際對手甩在身後。 像張裕一樣, 華為的老總們如今在許多公開場合說話, 底氣都很足, 話裡話外能聽出跟全球行業大佬較勁的意味。 在去年的一次新品發佈上, 華為消費者BG集團CEO餘承東甚至不再提三星, 而只把蘋果掛在嘴邊。 顯然, 在華為眼裡, 只有蘋果才是真正的對手。

不懼與國際名品打擂比拼, 這不只是一種爭強好勝的心態, 背後給予強力支撐的, 是多年來踏踏實實的實幹行動及已經得到市場認可的絕對拿得出手的好貨色。

不過, 就中國製造的整體實力來講, 在國際舞臺上真正敢與國際大佬抗衡的中國品牌還不是很多。 福布斯(Forbes)去年評選的2016年度世界最具價值品牌TOP100榜單中, 沒有一個中國品牌。 對於中國品牌無緣榜單的原因, 福布斯方面給出的解釋是, 由於該榜有自己的特定評價規則, 比如規定上榜品牌必須在美國市場開展業務, 這會影響到中國品牌的賦分。 正是有這樣的規則在, 我們從歷史資料上看, 從2010年開始, 就基本看不到中國品牌在榜單中出現過。

福布斯的解釋, 似乎給了中國品牌一個臺階, 但設想一下, 如果中國搞一個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 評分規則也有“必須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這一條,

是不是就影響到美國品牌的賦分呢?應該影響不大。 人家到我們這裡沒事, 我們到人家那裡就不行了, 問題顯然不在規則本身, 而在於我們的企業真的還不行, 與國際品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這種情況從近些年大量國內消費者到海外市場掃貨這一現象反映出來。

調查顯示, 對於多數熱衷於海外購物的消費者而言, 吸引他們購買的主要因素還是品質。 原來海外購物的目標多是大件高端商品, 現在擴展到小件生活必需品, 這反映的顯然已不只是價格問題, 更折射出“中國製造”的設計、耐用度以及商業模式與環境的欠缺。 專家指出, 隨著物價水準的提升, 許多“中國製造”在價格提升的同時, 品質和品牌形象並未同步提升,

造成性價比相對下降, “中國製造”底氣不足。

歸根到底一句話, 打鐵還需自身硬。 本土企業要自強, 根本還是要在品質上下功夫。 要自我提高標準, 自我施壓, 敢於下本錢、花精力, 加強品質管制。 要像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那樣,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 恪盡職業操守, 崇尚精益求精, 培育“中國工匠”, 打造“中國品牌”。 通過品質提升, 不但可以在國內市場跟國際名品比品質、比價格, 還要勇於走出去, 到國際市場上行銷產品, 與那些大佬們一比高下, 贏得實實在在的國際聲譽和口碑。

《中國品質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