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銀聯宣戰支付寶微信,支付變局才剛剛開始?

聯手40家銀行高調佈局

二維碼支付捲土重來

5月27日, 銀聯聯合超過了40家商業銀行及京東支付等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推出雲閃付二維碼支付。

同時, 從6月2日至6月8日, 在全國40個知名商圈約十萬家商戶, 消費者使用銀聯雲閃付揮卡、手機以及掃碼支付, 均可享受62折優惠回饋。 這可謂是自2015年12月銀聯雲閃付移動支付品牌推出以來, 銀行卡產業的一次大“聯盟”。 此次除40家銀行系金融機構接入標準二維碼外, 京東金融作為銀聯戰略合作夥伴首批加入了銀聯二維碼支付體系, 與銀行業一起全面支持銀聯二維碼聯網通用。

信用卡服務平臺我愛卡首席研究員董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銀聯推出二維碼支付, 意在構建一個全支付場景,

補齊自身短板。 他說, 在推出二維碼支付之前, 銀聯的支付產品包括卡片雲閃付、蘋果支付和一些可穿戴設備的支付等, 但這些支付產品距離最終的消費者感覺總是差了一步。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卡片的雲閃付需要必須攜帶一張銀行卡,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再攜帶錢包和銀行卡, 而只帶一個手機出門;另一方面, 基於手機設備的雲閃付對於手機硬體本身又提出了要求, 手機只有具備NFC功能才能支持雲閃付, 而現在除了蘋果手機外, 很多手機並不具備NFC功能。 ”董崢說。

董崢表示, 因為二維碼支付對手機本身並無太多要求, 只要手機可聯網即可, 因此, 依靠這一支付方式就可網羅大量銀聯此前未能深入觸及的消費群體。

業內人士也表示, 以前大家對二維碼支付安全問題有擔憂, 但現在看來, 在小額高頻支付的場景下, 可能這一問題也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在小額的支付場景下, 大部分的交易金額在幾十元到幾百元, 這時候消費者對支付便利性和快捷度的要求往往要高於對支付安全性的要求。 ”董崢說。

錯失發展先機

抱團能否“逆襲”

記者從一位元商業銀行人士處獲悉, 在此次銀聯“62節”中, 大量羊毛党利用多張卡“刷單”搶佔了有限的優惠名額, 但銀聯對這樣的行為之前並未做好防控, 導致一些普通客戶很難參與其中, 甚至投訴至銀行。 另外, 記者在走訪中也瞭解到, 一些參與活動的門店收銀人員並未主動提示消費者使用優惠。

董崢認為, 目前, 銀聯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使用者黏性和支付場景化的問題。 “很多客戶本身對各種新興的支付方式還是很感興趣的, 而銀聯需要做的是通過一些行銷手段, 將客戶的興趣轉換為實際的支付行動, 並把客戶粘黏在這種支付方式上。 比如,支付優惠、減免的方式就能夠增加客戶的黏性。”他說。

董崢同時指出,在現實中,很多用戶遇到過在使用雲閃付過程中收銀員不會操作的問題,這就需要銀聯本身加強對收銀員的培訓,並可嘗試使用一些獎勵方式激勵收銀員進行學習。

移動支付新一輪角逐

已向更深層次滲入

據艾瑞資料顯示,今年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超12萬億元,到2018年有望超過18萬億元。井噴式增長的市場容量,吸引了眾多銀行系及非銀行系機構的介入。

事實上,此前,銀聯和各銀行已在去年開始分別推廣二維碼支付。銀聯在去年底發佈過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用戶可以在“銀聯錢包”App使用付款碼功能進行線下支付。工商銀行也在去年7月正式推出二維碼支付產品,成為國內首傢俱有二維碼支付產品的商業銀行;去年11月,交通銀行推出“立碼付”功能,與中國銀聯聯合開發面向商戶和個人的二維碼支付產品;今年4月,招商銀行App正式發佈二維碼支付功能,成為首批全面支持銀聯二維碼支付的銀行。

記者:韋夏怡 張莫

銀聯“肉搏”支付寶:移動支付的遲到者還有戲嗎?

5月27日,中國銀聯聯合中農工建交等40餘家商業銀行,共同推出“雲閃付”。該服務基於銀聯標準銀行卡掃碼業務,可通過二維碼實現轉帳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金融作為銀聯戰略合作夥伴首批加入了銀聯二維碼支付體系,與銀行業一起支持銀聯二維碼聯網通用。

“雲閃付”想在支付寶和財付通打破如此壟斷格局,可謂困難不小。

中國社會科學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煉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認為,銀聯這次聯合銀行推出閃付二維碼,主要是為了擴展支付管道,從而奪回被協力廠商支付侵蝕的市場份額。

輸在“最後100米”

“雲閃付”概念誕生於2015年9月,不過,當時的“雲閃付”並不基於token技術,轉帳支付也並不依靠二維碼掃描。

在當時,銀聯戰略中的移動支付一定與POS機結合。二維碼和POS機勢不兩立。甚至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暫停二維碼交易後,坊間傳聞中國銀聯“從中作梗”,眾多協力廠商支付高層發表言論指責央行“護犢子”。

在“雲閃付”產品開發團隊成員賈文昭看來,彼時,央行與銀聯共同認定二維碼支付體系存在諸多安全風險。自2014年開始,使用POS支付還是二維碼支付成為銀聯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爭吵的焦點。

2015年9月, 中信銀行與中國銀聯合作開發的“雲閃付”正式上線,主打POS支付戰略,據其產品推廣書介紹,“雲閃付”具有極方便的支付方式和即時交易系統,依靠當下最為先進的POS機支付模式和基於HCE技術的產品構架,可以保證2秒內的順暢轉帳支付。同時,中信銀行聲稱,“雲閃付”之後,線下消費正式進入無卡時代。

在蘇甯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所謂“雲”有兩重含義,首先,通過手機NFC和銀行APP,消費者可通過已有銀行卡申請虛擬雲支付,實現無卡取現。其二,是雲端密匙校驗,解決安全問題。“雲閃付”採用支付權杖、動態金鑰、雲端驗證三大核心技術,可有效防範偽卡風險。

“閃”意味即時支付,減少轉帳時間,提升交易效率。這歸功於支付清算終端的急速運行,可以幫助消費者實現秒速轉帳。“付”意為支付。“雲閃付”一詞將“安全”和“效率”概念凸顯。

中信銀行時任HCE技術首席構架員黃韜表示,“雲閃付”可謂技術標杆,“支付方式簡潔高效,依靠一款可支援NFC功能的安卓手機,無需掃碼,只需在POS機上輸入綁定密碼,並在POS機上的銀聯閃付標誌上進行掃描即可實現轉帳支付,時間以秒為單位,增加客戶購物體驗。”

黃韜透露,2015年,中國銀聯極為看好“雲閃付”支付模式,並認定在未來“雲閃付”將引領整個支付行業。再加上央行正式暫停二維碼的支付行為,銀聯的競爭對手遭遇黃牌警告,因此銀聯對前景非常樂觀。在“雲閃付”內部技術會議上,部門上下一致認為,二維碼支付時代已經結束,以HCE技術為主導的POS機轉帳支付模式終將取代以token技術為主導的掃碼支付模式。

但天有不測風雲,僅一年以後,中國銀聯的樂觀消失殆盡。“雲閃付”並沒有真正被市場認可,支付份額長期止步不前。最終,“雲閃付”被定位為中信銀行官方支付方式,打破銀聯原定的戰略規劃。

“‘雲閃付’極為依賴POS機,這在當時二清機還沒有取締的背景下,推廣極為困難。”賈文昭表示,“二維碼的好處在於簡潔,一個商戶,一個二維碼,簡單高效。在當時,讓每一個商戶配備‘雲閃付’官方POS機並不符合低成本運營的現實,這是POS機轉帳支付最大的障礙。”

因此,在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看來,銀聯輸在了“最後100米”上,在移動互聯時代沒有佔領先機。

蘇甯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將銀聯“雲閃付”失利的原因歸結於用戶習慣的忽視。“銀聯輸在‘雲閃付’所打的安全牌忽視用戶習慣。在協力廠商支付工具已經接入足夠多線下場景,同時用戶移動支付習慣已初步養成前提下,銀聯‘雲閃付’即便具有技術優勢和強大後援,仍無法輕易改變用戶支付習慣。”薛洪言分析說。

這意味著用戶習慣一旦養成,品牌認知和忠誠就會產生壁壘,阻斷後來者的前進之路。

嘗試“二維碼”

在業界看來,所謂二維碼支付,就是以手機等各類移動硬體通過掃描黑白二維平面幾何圖形,識別其中的交易資訊,切換至線上完成支付。

銀聯對二維碼支付領域的嘗試,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9月。“雲閃付”產品開發團隊成員賈文昭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介紹,銀聯同 交通銀行 合作開發的“立碼付”是銀聯最早嘗試基於權杖(token)模式的二維碼支付產品。

“‘立碼付’與‘雲閃付’有著巨大的差異。它的運行主體並非銀聯,最開始是以交通銀行官方支付系統的面貌上線。‘立碼付’雖擁有銀聯的技術支援,但不屬於銀聯旗下產品。”賈文昭說。

銀聯辦公室職員王宇潔日前向《中國新聞週刊》透露,銀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62活動,這是“立碼付”等“非親生”產品無法享受的殊榮。這意味著,以銀聯為主體的支付系統正式上線,並與支付寶和財付通為首的協力廠商支付體系開展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所謂的62活動,意味著自6月2日~6月8日止,銀聯將與全國40個知名商圈約十萬家商戶開展合作,彼時,如果客戶使用銀聯“雲閃付”掃碼服務,即可享受6.2折優惠。

該優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賈文昭說,即使是財付通和支付寶之間的戰役,也不可能拿出將近對半的優惠。此舉也進一步證明,銀聯為了奪取移動支付前三的寶座,投入大量成本。

過去幾年,銀聯曾與多方機構共同開發支付產品,用以抵抗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對於支付市場的壟斷。其中包括同蘋果公司合作開發的Apple Pay ,同三星公司合作開發的Samsung Pay,與華為公司合作開發的Huawei Pay以及與小米公司合作開發的MI Pay等等,這些產品在各自市場均產生相應影響。

相比之下,支付寶對二維碼支付領域的探索要早得多。

支付寶應用token技術由來已久,2012年下半年,支付寶首次將二維碼支付應用于打車服務,此舉標誌二維碼正式成為轉帳支付手段。

2013年5月,支付寶與快的打車建立戰略同盟,快的打車將引入支付寶創新支付方案及信用體系,增強打車服務體驗。

快的打車為合作司機定制專門的二維碼識別系統,一人一碼,通過掃描,即可獲得相應優惠,並一定概率獲取合作商家優惠券等小禮品。技術成熟後,二維碼直接嵌入快的APP當中,只需要軟體內部掃描,即可實現轉帳。

2013年11月14日,支付寶官方宣佈,掃碼支付已覆蓋航旅、遊戲、團購、B2C行業等46萬家網站商戶,即使線上購物,無需登錄支付寶官網,手機掃碼即可。

此舉首次將二維碼大規模應用於線上其他領域,並隨後,立即推出二維碼線下推廣活動,並為線下支持二維碼轉帳支付的商家提供一定優惠。

“支付寶二維碼轉帳支付已有近5年歷史,並在此過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務鏈條,雲閃付要追上,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內部的共識是佔據市場第三大份額,阻礙協力廠商支付獨霸局面,為下一步更新打基礎。”銀聯技術團隊黎三平如是說。

2014年3月,央行發文叫停條碼(二維碼)支付服務。央行書面公告稱,該決定目的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防範流動性風險,該舉措符合廣大持卡人利益,符合產業健康發展需求。

中國銀聯官方回應稱,條碼支付將私密資訊公開,徒增風險,與POS機等專業設備相比,缺乏安全技術支援。“二維碼支付為新業務,涉及新技術和新流程,銀聯需對此進一步觀察並支持央行決定。”

這一等就是兩年,2016年7月,央行結算司下發檔,協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與中國銀聯共同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和技術規範,8月初,支付清算協會發佈《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徵求意見稿)》。至此,掃碼支付得到監管機構的“書面”認可,二維碼轉帳體系具備了個人資訊安全、保密措施、資金聯動、資料儲存等方面的行業標準。

此時,銀聯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重新位於同一起跑線上,此舉不僅意味著二維碼廣泛使用已得到官方許可,也意味著協力廠商支付直接面臨銀聯及銀行的衝擊。

據業內人士透露,如今互聯網公司獲客成本從幾年前的一人幾元上升至一人1000元,該價碼不僅意味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紅海競爭,同樣體現客戶流量關乎運營成敗的事實。

雲閃付前景難測

實際上,早在今年1月4日,中國銀聯和京東金融就宣佈合作,京東金融支付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機構。雙方將在雲閃付、移動支付、農村金融和海外支付、大資料和風險控制等層面合作,還將共同開發聯名銀聯卡。

當時,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指出和京東金融在支付合作上將堅持四方模式,“不和髮卡方競爭,不和收單方競爭、不和商戶爭用戶,不和用戶爭商戶。維護各個參與方既得利益。”

所謂四方模式,一般是指消費者在門店刷銀行卡支付後,四方(髮卡行、收單行、商戶、卡組織)遵循的交易規則,比如分成規則。

對於中國銀聯此次聯合銀行推出“雲閃付”,薛洪言認為,移動支付競爭,關鍵有兩點,一是客戶基礎,二是接入場景。銀聯此次聯合銀行推出“雲閃付”,將各大商業銀行APP客戶轉化為自己客戶,解決客戶基礎難題。同時,銀聯龐大的線下POS機佈局也解決了接入場景問題。

因此,單從客戶基礎和接入場景上看,銀聯二維碼與協力廠商支付巨頭相比,旗鼓相當,勢均力敵。

“不過,由於用戶支付依靠銀行APP,因此,銀行客戶運營能力同樣可能成為致使‘雲閃付’失敗的潛在因素。短期內的優惠讓利不能替代用戶對‘雲閃付’的長期黏性,從這個角度分析,銀行營運能力是否過關,是‘雲閃付’面臨的最大挑戰。”薛洪言說。

在 “雲閃付”產品開發團隊成員賈文昭看來,“雲閃付”面臨的最大挑戰並不只來源於產品,更多的來源於銀聯本身。“在金融領域,資金類業務應以安全為重,銀聯在技術體系並不成熟的前提下,決不會鋌而走險。因此,銀聯寧可將移動支付的市場拱手讓人,也不會在法律邊界遊走。”

比如,支付優惠、減免的方式就能夠增加客戶的黏性。”他說。

董崢同時指出,在現實中,很多用戶遇到過在使用雲閃付過程中收銀員不會操作的問題,這就需要銀聯本身加強對收銀員的培訓,並可嘗試使用一些獎勵方式激勵收銀員進行學習。

移動支付新一輪角逐

已向更深層次滲入

據艾瑞資料顯示,今年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超12萬億元,到2018年有望超過18萬億元。井噴式增長的市場容量,吸引了眾多銀行系及非銀行系機構的介入。

事實上,此前,銀聯和各銀行已在去年開始分別推廣二維碼支付。銀聯在去年底發佈過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用戶可以在“銀聯錢包”App使用付款碼功能進行線下支付。工商銀行也在去年7月正式推出二維碼支付產品,成為國內首傢俱有二維碼支付產品的商業銀行;去年11月,交通銀行推出“立碼付”功能,與中國銀聯聯合開發面向商戶和個人的二維碼支付產品;今年4月,招商銀行App正式發佈二維碼支付功能,成為首批全面支持銀聯二維碼支付的銀行。

記者:韋夏怡 張莫

銀聯“肉搏”支付寶:移動支付的遲到者還有戲嗎?

5月27日,中國銀聯聯合中農工建交等40餘家商業銀行,共同推出“雲閃付”。該服務基於銀聯標準銀行卡掃碼業務,可通過二維碼實現轉帳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金融作為銀聯戰略合作夥伴首批加入了銀聯二維碼支付體系,與銀行業一起支持銀聯二維碼聯網通用。

“雲閃付”想在支付寶和財付通打破如此壟斷格局,可謂困難不小。

中國社會科學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煉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認為,銀聯這次聯合銀行推出閃付二維碼,主要是為了擴展支付管道,從而奪回被協力廠商支付侵蝕的市場份額。

輸在“最後100米”

“雲閃付”概念誕生於2015年9月,不過,當時的“雲閃付”並不基於token技術,轉帳支付也並不依靠二維碼掃描。

在當時,銀聯戰略中的移動支付一定與POS機結合。二維碼和POS機勢不兩立。甚至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暫停二維碼交易後,坊間傳聞中國銀聯“從中作梗”,眾多協力廠商支付高層發表言論指責央行“護犢子”。

在“雲閃付”產品開發團隊成員賈文昭看來,彼時,央行與銀聯共同認定二維碼支付體系存在諸多安全風險。自2014年開始,使用POS支付還是二維碼支付成為銀聯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爭吵的焦點。

2015年9月, 中信銀行與中國銀聯合作開發的“雲閃付”正式上線,主打POS支付戰略,據其產品推廣書介紹,“雲閃付”具有極方便的支付方式和即時交易系統,依靠當下最為先進的POS機支付模式和基於HCE技術的產品構架,可以保證2秒內的順暢轉帳支付。同時,中信銀行聲稱,“雲閃付”之後,線下消費正式進入無卡時代。

在蘇甯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所謂“雲”有兩重含義,首先,通過手機NFC和銀行APP,消費者可通過已有銀行卡申請虛擬雲支付,實現無卡取現。其二,是雲端密匙校驗,解決安全問題。“雲閃付”採用支付權杖、動態金鑰、雲端驗證三大核心技術,可有效防範偽卡風險。

“閃”意味即時支付,減少轉帳時間,提升交易效率。這歸功於支付清算終端的急速運行,可以幫助消費者實現秒速轉帳。“付”意為支付。“雲閃付”一詞將“安全”和“效率”概念凸顯。

中信銀行時任HCE技術首席構架員黃韜表示,“雲閃付”可謂技術標杆,“支付方式簡潔高效,依靠一款可支援NFC功能的安卓手機,無需掃碼,只需在POS機上輸入綁定密碼,並在POS機上的銀聯閃付標誌上進行掃描即可實現轉帳支付,時間以秒為單位,增加客戶購物體驗。”

黃韜透露,2015年,中國銀聯極為看好“雲閃付”支付模式,並認定在未來“雲閃付”將引領整個支付行業。再加上央行正式暫停二維碼的支付行為,銀聯的競爭對手遭遇黃牌警告,因此銀聯對前景非常樂觀。在“雲閃付”內部技術會議上,部門上下一致認為,二維碼支付時代已經結束,以HCE技術為主導的POS機轉帳支付模式終將取代以token技術為主導的掃碼支付模式。

但天有不測風雲,僅一年以後,中國銀聯的樂觀消失殆盡。“雲閃付”並沒有真正被市場認可,支付份額長期止步不前。最終,“雲閃付”被定位為中信銀行官方支付方式,打破銀聯原定的戰略規劃。

“‘雲閃付’極為依賴POS機,這在當時二清機還沒有取締的背景下,推廣極為困難。”賈文昭表示,“二維碼的好處在於簡潔,一個商戶,一個二維碼,簡單高效。在當時,讓每一個商戶配備‘雲閃付’官方POS機並不符合低成本運營的現實,這是POS機轉帳支付最大的障礙。”

因此,在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看來,銀聯輸在了“最後100米”上,在移動互聯時代沒有佔領先機。

蘇甯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將銀聯“雲閃付”失利的原因歸結於用戶習慣的忽視。“銀聯輸在‘雲閃付’所打的安全牌忽視用戶習慣。在協力廠商支付工具已經接入足夠多線下場景,同時用戶移動支付習慣已初步養成前提下,銀聯‘雲閃付’即便具有技術優勢和強大後援,仍無法輕易改變用戶支付習慣。”薛洪言分析說。

這意味著用戶習慣一旦養成,品牌認知和忠誠就會產生壁壘,阻斷後來者的前進之路。

嘗試“二維碼”

在業界看來,所謂二維碼支付,就是以手機等各類移動硬體通過掃描黑白二維平面幾何圖形,識別其中的交易資訊,切換至線上完成支付。

銀聯對二維碼支付領域的嘗試,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9月。“雲閃付”產品開發團隊成員賈文昭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介紹,銀聯同 交通銀行 合作開發的“立碼付”是銀聯最早嘗試基於權杖(token)模式的二維碼支付產品。

“‘立碼付’與‘雲閃付’有著巨大的差異。它的運行主體並非銀聯,最開始是以交通銀行官方支付系統的面貌上線。‘立碼付’雖擁有銀聯的技術支援,但不屬於銀聯旗下產品。”賈文昭說。

銀聯辦公室職員王宇潔日前向《中國新聞週刊》透露,銀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62活動,這是“立碼付”等“非親生”產品無法享受的殊榮。這意味著,以銀聯為主體的支付系統正式上線,並與支付寶和財付通為首的協力廠商支付體系開展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所謂的62活動,意味著自6月2日~6月8日止,銀聯將與全國40個知名商圈約十萬家商戶開展合作,彼時,如果客戶使用銀聯“雲閃付”掃碼服務,即可享受6.2折優惠。

該優惠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賈文昭說,即使是財付通和支付寶之間的戰役,也不可能拿出將近對半的優惠。此舉也進一步證明,銀聯為了奪取移動支付前三的寶座,投入大量成本。

過去幾年,銀聯曾與多方機構共同開發支付產品,用以抵抗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對於支付市場的壟斷。其中包括同蘋果公司合作開發的Apple Pay ,同三星公司合作開發的Samsung Pay,與華為公司合作開發的Huawei Pay以及與小米公司合作開發的MI Pay等等,這些產品在各自市場均產生相應影響。

相比之下,支付寶對二維碼支付領域的探索要早得多。

支付寶應用token技術由來已久,2012年下半年,支付寶首次將二維碼支付應用于打車服務,此舉標誌二維碼正式成為轉帳支付手段。

2013年5月,支付寶與快的打車建立戰略同盟,快的打車將引入支付寶創新支付方案及信用體系,增強打車服務體驗。

快的打車為合作司機定制專門的二維碼識別系統,一人一碼,通過掃描,即可獲得相應優惠,並一定概率獲取合作商家優惠券等小禮品。技術成熟後,二維碼直接嵌入快的APP當中,只需要軟體內部掃描,即可實現轉帳。

2013年11月14日,支付寶官方宣佈,掃碼支付已覆蓋航旅、遊戲、團購、B2C行業等46萬家網站商戶,即使線上購物,無需登錄支付寶官網,手機掃碼即可。

此舉首次將二維碼大規模應用於線上其他領域,並隨後,立即推出二維碼線下推廣活動,並為線下支持二維碼轉帳支付的商家提供一定優惠。

“支付寶二維碼轉帳支付已有近5年歷史,並在此過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務鏈條,雲閃付要追上,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內部的共識是佔據市場第三大份額,阻礙協力廠商支付獨霸局面,為下一步更新打基礎。”銀聯技術團隊黎三平如是說。

2014年3月,央行發文叫停條碼(二維碼)支付服務。央行書面公告稱,該決定目的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防範流動性風險,該舉措符合廣大持卡人利益,符合產業健康發展需求。

中國銀聯官方回應稱,條碼支付將私密資訊公開,徒增風險,與POS機等專業設備相比,缺乏安全技術支援。“二維碼支付為新業務,涉及新技術和新流程,銀聯需對此進一步觀察並支持央行決定。”

這一等就是兩年,2016年7月,央行結算司下發檔,協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與中國銀聯共同制定二維碼支付標準和技術規範,8月初,支付清算協會發佈《條碼支付業務規範(徵求意見稿)》。至此,掃碼支付得到監管機構的“書面”認可,二維碼轉帳體系具備了個人資訊安全、保密措施、資金聯動、資料儲存等方面的行業標準。

此時,銀聯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重新位於同一起跑線上,此舉不僅意味著二維碼廣泛使用已得到官方許可,也意味著協力廠商支付直接面臨銀聯及銀行的衝擊。

據業內人士透露,如今互聯網公司獲客成本從幾年前的一人幾元上升至一人1000元,該價碼不僅意味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紅海競爭,同樣體現客戶流量關乎運營成敗的事實。

雲閃付前景難測

實際上,早在今年1月4日,中國銀聯和京東金融就宣佈合作,京東金融支付成為中國銀聯收單機構。雙方將在雲閃付、移動支付、農村金融和海外支付、大資料和風險控制等層面合作,還將共同開發聯名銀聯卡。

當時,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指出和京東金融在支付合作上將堅持四方模式,“不和髮卡方競爭,不和收單方競爭、不和商戶爭用戶,不和用戶爭商戶。維護各個參與方既得利益。”

所謂四方模式,一般是指消費者在門店刷銀行卡支付後,四方(髮卡行、收單行、商戶、卡組織)遵循的交易規則,比如分成規則。

對於中國銀聯此次聯合銀行推出“雲閃付”,薛洪言認為,移動支付競爭,關鍵有兩點,一是客戶基礎,二是接入場景。銀聯此次聯合銀行推出“雲閃付”,將各大商業銀行APP客戶轉化為自己客戶,解決客戶基礎難題。同時,銀聯龐大的線下POS機佈局也解決了接入場景問題。

因此,單從客戶基礎和接入場景上看,銀聯二維碼與協力廠商支付巨頭相比,旗鼓相當,勢均力敵。

“不過,由於用戶支付依靠銀行APP,因此,銀行客戶運營能力同樣可能成為致使‘雲閃付’失敗的潛在因素。短期內的優惠讓利不能替代用戶對‘雲閃付’的長期黏性,從這個角度分析,銀行營運能力是否過關,是‘雲閃付’面臨的最大挑戰。”薛洪言說。

在 “雲閃付”產品開發團隊成員賈文昭看來,“雲閃付”面臨的最大挑戰並不只來源於產品,更多的來源於銀聯本身。“在金融領域,資金類業務應以安全為重,銀聯在技術體系並不成熟的前提下,決不會鋌而走險。因此,銀聯寧可將移動支付的市場拱手讓人,也不會在法律邊界遊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