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職場人必知: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最近, 我一直在思索, 怎麼才能讓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長?

一個人怎麼才能從一群人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一、人的四種認知狀態

最近我看了一幅圖, 我在其上加了一個數字注腳。

這是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也是人的四種境界。

我將其簡單翻譯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 開始空杯心態, 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 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認知的最高境界。

現在我終於意識到, 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

更可怕的是, 95%的人都處在第一個狀態, 甚至更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碌碌無為的人是大多數。

視而不見, 只會失去升級的可能性。 只有自我否定,

保持空杯心態, 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 實現跨越。

今天, 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 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 跨界越來越普遍。 如果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 很難完成對快速變化的行業的認知。

二、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

認知, 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 技能再多累加, 也就是熟練工種。 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 是不可量化的。

記得在香港約過一次馬雲喝茶, 他幾乎不用電子郵件, 當時我就琢磨, 他為什麼能去指揮那麼大一個帝國?

後來發現, 他在不斷觀察行業變化, 從變化裡找關鍵切入點, 找資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 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

執行很重要, 但執行本質是為了實踐認知。

有時候, 我也會鑒古通今地去琢磨, 為什麼鴉片戰爭時期, 大清帝國輸那麼慘?

簡單說, 一群懷揣現代物理學認知的人, 打敗了另一群信奉四書五經認知的人。 其實就是兩種不同認知的較量。

三、認知升級的兩個誤區

真正的認知需要通過行動展現,

行動一旦缺失, 認知容易陷入誤區。 我總結了兩個可能遇到的誤區, 未必全面, 抛磚引玉:

誤區一:以為自己知道, 遠遠不如以為自己不知道

自以為是, 是自我認知升級的死敵。

回想奇虎當年搜索沒幹過百度,

老周一度總結為不小心把公司賣了, 百度沒賣。 他沒想到, 其實是當時李彥宏對搜索的認知遠高於他。

老周不願打硬仗, 不願打重型戰役, 不願搞大研發, 不相信演算法。 那時候賣, 本質上是打不下去了。 可他不這麼認為。

自我否定, 就是假設自己無知, 是自我認知升級的唯一路徑。

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 認知上不了一個新臺階。 即使正確資訊擺在面前, 你也會視而不見。 這基本是區別英雄和凡人唯一的機會了。

誤區二:以為自己認為重要和真的認為重要, 往往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詞叫自我迷惑。 自認為覺得很重要, 但根本沒把它轉化成真正的行動。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對頭條的理解。兩年多前,我說頭條就是移動端的搜索。

我的反思是什麼?我當時認為挺重要的,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開始召集人馬,著手海外頭條的業務。

這是認知裡經常出現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

炫耀自己知道,有什麼用?一個浪潮打過來,認知就沒了,如同沒有。

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

四、認知升級的三劑解藥

把一件事情轉化成行動,難度之大。認知到行動,中間有巨大損耗。

我給認知升級開了三劑解藥:

解藥一:堅信大趨勢

想法要立刻轉為行動。堅信大趨勢,堅信這家公司的各種認知決定。

不要簡單地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業領頭人。

他們拿到的資訊肯定比你多,處理資訊的能力比你強,他們的認知不是現階段的你所能趕得上的。

不理解,就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盲目堅信,立即行動,在行動中形成認知。不要怕死,早死早超生。

去年,我想出做機器人的決定,幾乎沒人認為可行。我就想,先去找人,堅信趨勢,立即行動。那種情況,不做,更沒有機會,只能是大量時間的損耗。

不行動,是最糟糕的。行動,才有可能證偽。坐而論道,沒有意義。

解藥二:對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有一個對外求教的心態,非常重要。

對外求教,是為了擴展你的視野。要找到帶路黨,吃過豬肉不一樣。

他們比你強不是他們聰明,而是有著你不知道的認知。

當年我和徐鳴做“可牛影像”,我們的口號是“我們來了”。我們的技術水準,做過的用戶端體驗,見啥滅啥。

我們來這個行業了,誰還活得下去?結果,美圖秀秀把我們打得內心都快崩潰了。

這是我們特別容易陷入的一種狀態: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

面對新事物,很多人甚至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欲望都沒有,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

強調一點:認知理解與聰明度無關。

只有從認知角度,而不從聰明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所在行業,你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才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以及頑固不願去理解的機會。

越是處在絕路的團隊,越是往外看得多。

解藥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活在當下,恐懼時,想想錯了又如何?多錯才有機會對。

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思維訓練。當你面對一些事情,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想完你會發現,最壞結果與你內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不肯嘗試的本質是不敢面對所謂失敗。

但,這個失敗的後果是什麼?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其實絕大部分失敗是沒有後果的。

再就是面向未來,糾結時,想想五年後會怎樣?會不會被淘汰掉?

如果五年後,你跟這個時代已形同陌路,這才是最可怕的。

行業變化之快,超出我們想像。

五、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所謂成長,並不來自於所謂的位高權重,不來自于所謂的財富積累,也不來自於你掌握的某一個單項技能。

行業裡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慘時,欠了一屁股債,什麼都沒有,靠一個腦白金,重新崛起。

因為他在整個行銷上的認知水準,領先了一個時代。

即便失去所有財富,甚至所有隊伍,就憑他對行銷的理解,也是那個時代無人可望其項背的。只要他活著,隨時可翻身。

絕境當中,他真正擁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資源,而是認知。

想想騰訊這些年的發展。3Q大戰前,騰訊講“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長出很多花瓣,每個花瓣都能幹掉你。

這種態勢,使得騰訊在每個領域都不得不與當時各個領域最先進的認知打,非常困難。

3Q大戰後,騰訊的策略改為生態鏈。第一個投資的就是獵豹,接著又投了一批公司。

結果如何呢?騰訊市值從300億美金漲到了今天的2000多億美金。

《福布斯》雜誌曾經做了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四十位中國商業精英年度排行榜“40 Under 40”,第一位是劉強東,其次是王小川、我、姚勁波。

馬化騰當時留言說,前五個當中,四個都跟我有關係,很榮幸。

此後,我一直思考,其實馬化騰通過投資形成的生態系,幫助他建立了足夠的行業認知。

因為,當他投資了這些公司之後,他就不是在跟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聊了,而是跟劉強東聊電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獵豹聊國際化。

所以,騰訊用這樣一種開放的生態策略,本質拿到的不是投資掙來的錢,而是投資掙來的認知。

它和大家建立友好的關係,怎麼會不知道出行市場的規模、方向和目標呢?怎麼會不知道國際化有哪些機會呢?核心就在於行業認知。

回顧360崛起給我帶來了什麼?簡單說,就是讓我拿到行業最一手的認知——一種對於安全行業,對於用戶端軟體,對於互聯網怎麼顛覆一個行業的認知。

離開360時,我的前東家只給了我1塊錢,但朋友安慰說,沒關係,你積累的認知,別人都拿不走,將來所有東西都會還給你。

我就帶著一個認知,走上了茫茫創業人海。

就因為這麼一個小小的認知,我才能那麼堅決做Clean Master。

沒人知道APP全球化怎麼做,好多單詞也不認識,沒做過商業。當時幾乎對所謂國際化,對美國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做了All in Clean Master的決定,就因為有那樣的認知。

因為我就信一點——360單點撬動一個行業的事情,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發生過,而我就是親歷者。

所謂成長,就來自於認知。

有時候,想起這個時代,我腦海常浮現一個歷史典故——煮酒論英雄。

兩人坐在那,一個指點群雄,一個一味謙恭。問天下英雄是誰?曹操說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

縱然天下各種人物擁有千軍萬馬,但曹操真正顧忌的卻是這個正在種菜的劉備。雖然劉備寄人籬下,內心卻是匡扶漢室的認知。

後面的歷史走向也正如以上的認知討論一樣。天下大勢,何其複雜。

即便如此,也能簡化到最關鍵的點,即關鍵人的關鍵認知。

而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

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裡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單點也好,勢能也好,獵豹能有一點成績,本質是在移動互聯網巨大紅利增長之下,做了一個未必那麼關鍵但很正確的決定。

那個時候,我們開了先河。但這個認知,不足以支撐我們變成一家卓越而偉大的公司。

我們依然需要認知升級。而獵豹和我在過去一年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開始了認知升級。

我開始思考一句話:一個人卓越,造就不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一群人卓越,才能造就一家卓越的公司。

而卓越的核心是一家公司和一群人的認知升級,否則不可能真的上新臺階,只會陷入閉環:認知不統一,事情推不動。

推不動的本質是大家沒有建立對這件事重要性的認知。看不見也罷,頑固拒絕也罷,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如果一個人,不斷想學習,想瞭解,去反思;空杯心態,放下恐懼,不拒絕改變。認知升級,其實也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成長如是。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資訊。

©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對頭條的理解。兩年多前,我說頭條就是移動端的搜索。

我的反思是什麼?我當時認為挺重要的,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開始召集人馬,著手海外頭條的業務。

這是認知裡經常出現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

炫耀自己知道,有什麼用?一個浪潮打過來,認知就沒了,如同沒有。

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

四、認知升級的三劑解藥

把一件事情轉化成行動,難度之大。認知到行動,中間有巨大損耗。

我給認知升級開了三劑解藥:

解藥一:堅信大趨勢

想法要立刻轉為行動。堅信大趨勢,堅信這家公司的各種認知決定。

不要簡單地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業領頭人。

他們拿到的資訊肯定比你多,處理資訊的能力比你強,他們的認知不是現階段的你所能趕得上的。

不理解,就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盲目堅信,立即行動,在行動中形成認知。不要怕死,早死早超生。

去年,我想出做機器人的決定,幾乎沒人認為可行。我就想,先去找人,堅信趨勢,立即行動。那種情況,不做,更沒有機會,只能是大量時間的損耗。

不行動,是最糟糕的。行動,才有可能證偽。坐而論道,沒有意義。

解藥二:對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有一個對外求教的心態,非常重要。

對外求教,是為了擴展你的視野。要找到帶路黨,吃過豬肉不一樣。

他們比你強不是他們聰明,而是有著你不知道的認知。

當年我和徐鳴做“可牛影像”,我們的口號是“我們來了”。我們的技術水準,做過的用戶端體驗,見啥滅啥。

我們來這個行業了,誰還活得下去?結果,美圖秀秀把我們打得內心都快崩潰了。

這是我們特別容易陷入的一種狀態: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

面對新事物,很多人甚至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欲望都沒有,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

強調一點:認知理解與聰明度無關。

只有從認知角度,而不從聰明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所在行業,你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才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以及頑固不願去理解的機會。

越是處在絕路的團隊,越是往外看得多。

解藥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活在當下,恐懼時,想想錯了又如何?多錯才有機會對。

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思維訓練。當你面對一些事情,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想完你會發現,最壞結果與你內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不肯嘗試的本質是不敢面對所謂失敗。

但,這個失敗的後果是什麼?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其實絕大部分失敗是沒有後果的。

再就是面向未來,糾結時,想想五年後會怎樣?會不會被淘汰掉?

如果五年後,你跟這個時代已形同陌路,這才是最可怕的。

行業變化之快,超出我們想像。

五、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所謂成長,並不來自於所謂的位高權重,不來自于所謂的財富積累,也不來自於你掌握的某一個單項技能。

行業裡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慘時,欠了一屁股債,什麼都沒有,靠一個腦白金,重新崛起。

因為他在整個行銷上的認知水準,領先了一個時代。

即便失去所有財富,甚至所有隊伍,就憑他對行銷的理解,也是那個時代無人可望其項背的。只要他活著,隨時可翻身。

絕境當中,他真正擁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資源,而是認知。

想想騰訊這些年的發展。3Q大戰前,騰訊講“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長出很多花瓣,每個花瓣都能幹掉你。

這種態勢,使得騰訊在每個領域都不得不與當時各個領域最先進的認知打,非常困難。

3Q大戰後,騰訊的策略改為生態鏈。第一個投資的就是獵豹,接著又投了一批公司。

結果如何呢?騰訊市值從300億美金漲到了今天的2000多億美金。

《福布斯》雜誌曾經做了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四十位中國商業精英年度排行榜“40 Under 40”,第一位是劉強東,其次是王小川、我、姚勁波。

馬化騰當時留言說,前五個當中,四個都跟我有關係,很榮幸。

此後,我一直思考,其實馬化騰通過投資形成的生態系,幫助他建立了足夠的行業認知。

因為,當他投資了這些公司之後,他就不是在跟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聊了,而是跟劉強東聊電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獵豹聊國際化。

所以,騰訊用這樣一種開放的生態策略,本質拿到的不是投資掙來的錢,而是投資掙來的認知。

它和大家建立友好的關係,怎麼會不知道出行市場的規模、方向和目標呢?怎麼會不知道國際化有哪些機會呢?核心就在於行業認知。

回顧360崛起給我帶來了什麼?簡單說,就是讓我拿到行業最一手的認知——一種對於安全行業,對於用戶端軟體,對於互聯網怎麼顛覆一個行業的認知。

離開360時,我的前東家只給了我1塊錢,但朋友安慰說,沒關係,你積累的認知,別人都拿不走,將來所有東西都會還給你。

我就帶著一個認知,走上了茫茫創業人海。

就因為這麼一個小小的認知,我才能那麼堅決做Clean Master。

沒人知道APP全球化怎麼做,好多單詞也不認識,沒做過商業。當時幾乎對所謂國際化,對美國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做了All in Clean Master的決定,就因為有那樣的認知。

因為我就信一點——360單點撬動一個行業的事情,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發生過,而我就是親歷者。

所謂成長,就來自於認知。

有時候,想起這個時代,我腦海常浮現一個歷史典故——煮酒論英雄。

兩人坐在那,一個指點群雄,一個一味謙恭。問天下英雄是誰?曹操說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

縱然天下各種人物擁有千軍萬馬,但曹操真正顧忌的卻是這個正在種菜的劉備。雖然劉備寄人籬下,內心卻是匡扶漢室的認知。

後面的歷史走向也正如以上的認知討論一樣。天下大勢,何其複雜。

即便如此,也能簡化到最關鍵的點,即關鍵人的關鍵認知。

而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

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裡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單點也好,勢能也好,獵豹能有一點成績,本質是在移動互聯網巨大紅利增長之下,做了一個未必那麼關鍵但很正確的決定。

那個時候,我們開了先河。但這個認知,不足以支撐我們變成一家卓越而偉大的公司。

我們依然需要認知升級。而獵豹和我在過去一年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開始了認知升級。

我開始思考一句話:一個人卓越,造就不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一群人卓越,才能造就一家卓越的公司。

而卓越的核心是一家公司和一群人的認知升級,否則不可能真的上新臺階,只會陷入閉環:認知不統一,事情推不動。

推不動的本質是大家沒有建立對這件事重要性的認知。看不見也罷,頑固拒絕也罷,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如果一個人,不斷想學習,想瞭解,去反思;空杯心態,放下恐懼,不拒絕改變。認知升級,其實也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成長如是。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資訊。

©2017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