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盞清茶:不驚豔時光,只溫柔歲月

日前, 我國科學家經過七年研究, 率先在國際上破解了茶樹的基因組。 茶樹是“世界三大飲料植物”之一, 茶作為最早飲品, 相關的可信記錄可以推至西元前十三世紀。 成就一杯茶並不容易, 從採摘到喝茶, 中間至少要經歷十來道工序。 因此中國人飲茶更注重“品”字。 今夜, 沏一盞清茶, 不求驚豔時光, 只願溫柔歲月。

《喝茶》

作者/梁實秋(有刪減)

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 乃人生必需品。

茶是中國人的飲料, 口幹解渴, 推茶是尚。 茶字, 形近於荼, 聲近于檟, 來源甚古, 流傳海外, 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 人無貴賤, 誰都有分,

上焉者細啜名種, 下焉者牛飲茶湯, 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 路上相逢, 輒問訊“喝茶麼?”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 乃人生必需品。

茶具:蓋碗究竟是最好的。

孩提時, 屋裡有一把大茶壺, 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裡, 相當保溫, 要喝茶自己斟。

我們用的是綠豆碗, 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 小號的是茶碗, 作綠豆色, 粗糙耐用, 當然不能和宋瓷比, 和江西瓷不能比, 和洋瓷也不能比, 可是有一股樸實敦厚的風貌, 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 我很懷念。

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專用的, 我們看著並不羡慕。 看那小小的一盞,

兩口就喝光了, 泡兩三回就換茶葉, 多麻煩。 近有人回大陸, 順便探視我的舊居, 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隻瓷蓋碗, 原是十二套, 只剩此一套了, 碗沿還有一點磕損, 睹此舊物, 勾起往日心情, 不禁黯然。 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

各有擅長。

有友來自徽州, 同學清華, 徽州產茶勝地, 但是他看見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裡沏茶, 表示驚訝, 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乾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 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 恰如北人所謂的“賣席的睡涼炕”。

我平素喝茶, 不是香片就是龍井, 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 在櫃檯面前一站, 徒弟搬來凳子讓座, 看夥計秤茶葉, 分成若干小包, 包得見棱見角, 那份手藝只有藥鋪夥計可媲美。 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放在表面上, 所以叫做雙窨。 於是茶店裡經常是茶香花香, 鬱鬱菲菲。

父執有名玉貴者, 旗人, 精于飲饌, 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 有香片之濃馥, 兼龍井之苦清。 吾家效而行之, 無不稱善。 茶以人為名, 乃逕呼此茶為“玉貴”, 私家秘傳, 外人無有得知。

喝茶, 喝好茶。

其實, 清茶最為風雅。 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于苦茶庵, 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 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 我曾屢侍先君遊西湖, 從不忘記品嘗當地的龍井, 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沖,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於功夫茶。《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臺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

品味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在我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下面我們一起通過幾個知識點,感受中國的茶文化——

茶道:即品賞茶的美感之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亦被視為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學習禮法、美心修德、領略傳統美德。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中國茶道的四諦是“和、靜、怡、真”四字。“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為茶道修習法門,“怡”乃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為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茶德: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就為茶德定下了基調。

晚唐的劉貞亮撰寫的《茶十德》,提出: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宋時代,“茶德”理念傳入日本和朝鮮,產生巨大影響並得到發展。

茶書: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文化典籍中,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陸羽的《茶經》、宋代皇帝趙佶所作《大觀茶論》等等都是關於茶文化的重要著作。

茶畫:茶與畫結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非常值得大書一筆。茶禪一味,不少畫家借畫反映深入淺出的哲理。茶畫從表達方式上屬於傳統水墨國畫,相對於酒,飲茶是一雅事,特別是好茶的生長地,多在綠水青山雲霧繚繞之境,在中國傳統山水畫家的心海裡特別有共鳴感。

△文征明《惠山茶會圖》

△唐寅《事茗圖》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

如果說中國文化給予了茶“詩意”,那麼,茶文化也同樣影響著中國文化,其崇儉、貴真的特質亦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畫卷,幾乎每一頁都可以看到茶飲、聞到茶香、品到茶味。數十個民族“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對茶卻是一樣情有獨鍾。中國人飲茶注重“品”字,其實,品茶又何嘗不是品人生、品文化呢?

正如老舍先生所說:“我是地道中國人,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關注競雅堂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沖,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於功夫茶。《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臺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

品味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在我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下面我們一起通過幾個知識點,感受中國的茶文化——

茶道:即品賞茶的美感之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亦被視為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學習禮法、美心修德、領略傳統美德。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中國茶道的四諦是“和、靜、怡、真”四字。“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靜”為茶道修習法門,“怡”乃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為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茶德: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就為茶德定下了基調。

晚唐的劉貞亮撰寫的《茶十德》,提出: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宋時代,“茶德”理念傳入日本和朝鮮,產生巨大影響並得到發展。

茶書: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文化典籍中,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陸羽的《茶經》、宋代皇帝趙佶所作《大觀茶論》等等都是關於茶文化的重要著作。

茶畫:茶與畫結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非常值得大書一筆。茶禪一味,不少畫家借畫反映深入淺出的哲理。茶畫從表達方式上屬於傳統水墨國畫,相對於酒,飲茶是一雅事,特別是好茶的生長地,多在綠水青山雲霧繚繞之境,在中國傳統山水畫家的心海裡特別有共鳴感。

△文征明《惠山茶會圖》

△唐寅《事茗圖》

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在漢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

如果說中國文化給予了茶“詩意”,那麼,茶文化也同樣影響著中國文化,其崇儉、貴真的特質亦成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畫卷,幾乎每一頁都可以看到茶飲、聞到茶香、品到茶味。數十個民族“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對茶卻是一樣情有獨鍾。中國人飲茶注重“品”字,其實,品茶又何嘗不是品人生、品文化呢?

正如老舍先生所說:“我是地道中國人,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關注競雅堂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