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潑墨潑彩,潑出一個大千世界

1899年的今天,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于四川內江。 他是享譽國際的丹青巨匠, 被西方贊為“東方之筆”;他創立“大風堂派”, 潑墨與潑彩風格獨特。 他還是眾所周知的“造假高手”, 仿造的名家之作常常“以假亂真”;壯年時他“面壁”敦煌三年, 通過臨摹將千年藝術的瑰麗展現于世人面前, 卻也因創作時使用的“剝壁法”而飽受非議……國畫大師, 百年巨匠, 頭頂這些光環的他究竟有著怎樣傳奇的故事?

張大千說

△張大千《仿巨然晴峰圖》

有人以為畫畫是很艱難的, 又說要生來有繪畫的天才, 我覺得不然, 我以為只要自己有興趣, 找到一條正路, 又肯用功, 自然而然就會成功的。

△張大千《嬰戲圖》

從前的人說, “三分人事七分天”, 這句話我卻極端反對, 我以為應該反過來說, “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對, 就是說任你天分如何, 不用功是不行的。

△張大千《天女散花》

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 第—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 第三是須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

△張大千《嘉耦圖》

畫一種東西, 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

求它像, 當然不如攝影, 如求它不像, 那又何必畫它呢。 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間, 得到超物的天趣, 方算是藝術。

△張大千《鳳簫圖》

師古人之跡, 先師古人之心。

△張大千臨王蒙《夏日山居圖》

名山大川, 熟於心中, 胸中有了丘壑, 下筆自然有所依據。 要經歷得多才有所獲。

百年巨匠 潑墨人生

一鳴驚人, 他成為了“奇全”畫家

1899年5月10日, 張大千生於四川省內江縣。 年幼時就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繪畫、書法, 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 青年時的他就經歷了許多傳奇故事, 曾遭土匪綁架, 被迫做了“百日師爺”;還曾因未婚妻去世而出家為僧, 大千便是那時的法名。

他曾赴日本學習染織,在課餘時間堅持自學繪畫,歸國後拜上海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1924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他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一鳴驚人,自此以賣畫為生。

張大千的畫藝可謂“奇全”。奇者,在於張大千能夠在藝術水準上到達很高的程度,不僅師法古人,並且自創一格。他臨摹的古畫騙過大收藏家吳湖帆,書法也創造出別開生面的“大千體”,其繪畫藝術更是精妙絕倫,並且在人物畫和花鳥畫的領域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

全者,在於他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潑墨、書法無一不精,並且在晚年還獨創了極具震撼力的青綠潑彩畫法。

禮佛敦煌,他從“走馬觀花”到“下馬觀花”

而說到張大千,便不得不說說他與敦煌的故事。在張大千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生涯中,“禮佛敦煌”可以說是其藝術最高峰。

敦煌石窟是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寶庫,敦煌壁畫作為民族瑰寶,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張大千是國內首個來敦煌的著名畫家,也是第一個將敦煌藝術大規模介紹給世人的畫家。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張大千對敦煌的瞭解始於1920年代,在見過零散的敦煌寫經和絹畫真跡後,他大為驚訝,有意窮探畫法之源,追尋他夢寐以求的六朝隋唐真跡。

1941年,張大千前往敦煌禮佛。原本預定費時三月,然而他一抵達敦煌即被莫高窟“藏經洞”內的唐代仕女所吸引,遂改變計畫。據其子張心智回憶,“父親到達莫高窟時已是深夜,稍事休息後便急切地打著手電筒前往石窟參觀。父親讚歎不已,反復觀察,久久捨不得離去。”

回到住所,張大千說,“聽說這裡有三四百個石窟,我們半天看一個,也要兩百來天,原來走馬觀花,往返三個月,現在看來要下馬觀花了,最少也要半年時間。”等到他們工作了三個月之後,張大千經過反復思考,決定待上二至三年。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面壁三年,他清淤臨摹,力求重現經典

張大千敦煌之行,耗資數百萬,費時近三年,其中辛苦難以想像。

莫高窟千佛洞矗立在風沙大漠中達千年之久,其殘破境況目不忍睹。在張大千到來之前,法國人伯希和曾為莫高窟做過編號,但編得淩亂而無序。因為伯希和編號的目的是為了攝影,他認為沒有攝影價值的就不編。張大千為洞窟重新編了號,根據祁連山下來水渠的方向,由上而下,由南至北的順序,再由北向南,有規則地編了309個洞。

清沙和編號這兩項,大千率領門人弟子辛苦工作了整整五個月時間,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進入敦煌的全部工作。

1941年年底,張大千隻身一人經甘肅武威等地到達青海,與塔爾寺的藏族畫工會合後,備足畫布、顏料和生活物資,於1942年春夏之際再次來到敦煌,正式展開壁畫臨摹工作。

敦煌地處大漠,缺食少穿,冬天滴水成冰,還常有兵匪騷擾。洞內光線暗淡,“白天八九點鐘,敦煌的太陽射進洞裡,一到午後,太陽往南走光線就暗了”,張大千要一手秉燭或提燈,一手拿筆,往往需反復觀看多次才能畫上一筆。

張大千的臨摹原則是追求“原型原色”,即臨摹品與原壁畫大小比例相同,色彩鮮豔如初。由於帶去的紙不夠大,他便程到青海塔爾寺請來藏族畫工製作畫布;為了保證色澤純正豔麗,他又在當地購買了數百斤的藏藍(石青)、藏綠(石綠)、朱砂等礦質顏料,還使用大量金粉、珍珠、翡翠等貴重原料。

千年古畫,由於年代久遠,加之風吹沙打,畫面色彩多有褪化,為了追求歷史真實,恢復絢麗壁畫的本來面目,張大千深入鑽研、大膽探索,憑著自己多年的用色經驗及高超的古畫鑒賞能力,通過多次試驗、比較、觀察,基本掌握了敦煌壁畫的色變規律。

經過不懈努力,張大千的臨摹品較為完美地顯示了壁畫當初的本色,尤其是人物畫像的服飾冠帶等,更是鮮豔異常、質感極強,當年就令無數觀眾讚歎不已,為研究中國民俗史和服裝史提供了具體形象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潛心研究,他從敦煌獲得啟迪和歷練

最初半年內,除給洞窟編號外,張大千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記錄研究,對有紀年的壁畫,加以分類比較,確立各時期作品的風格流派和承啟關係,考訂各時期風俗習慣以及各個朝代的衣冠制度,對敦煌藝術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張大千曾發表《談敦煌壁畫》,論述了許多他對敦煌壁畫的研究心得。

張大千認為古人在洞中繪畫作品時難度更大:由於光線不夠,繪製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莫高窟的天花板往往幾丈高,要畫屋頂,必須要躺著才能夠畫,但古人的畫雖然是躺著在天花板頂上畫的,也沒有一處是軟的。除此之外,靠近地面的地方,例如離地只有二尺高的地方,要畫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畫的還需要有一個大故事,這比仰天畫還要難。

張大千在敦煌臨了許多巨幅的壁畫摹本,掌握了古人繪製巨幅畫面的技法。他在晚年開創潑墨潑彩的新風格後,繪製了多件巨幅作品,其中《長江萬里圖》與《廬山圖》兩幅巨型國畫更是蒼鬱清潤、氣勢磅礡,可謂大千一生藝術成就之總結。這無疑要歸功於他在敦煌所受的啟迪和曆煉。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局部)

歎為觀止,他再現了敦煌藝術風采

1943年8月14日,張大千在蘭州展出21幅臨摹的敦煌壁畫作品,最大者高一丈、寬一丈九尺。後又在成都策展,同時展出的還有敦煌壁畫、彩塑的巨幅照片20幅,真實再現了敦煌藝術的壯麗風采,參觀人士莫不歎為觀止。

“敦煌學”的首倡者陳寅恪先生曾對此作出高度評價:“敦煌學,今日文化學術研究之主流也。自敦煌寶藏發現以來,吾國人研究此歷劫僅存之國寶者,止局于文籍之考證,至藝術方面,則猶有待。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于世人,使得窺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其天才獨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於吾民族藝術上別創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舉,更無論矣!”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飽受非議,他的“剝壁法”值得商榷

張大千對敦煌文物的探索和研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年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在臨摹壁畫時,採取的“剝壁法”對敦煌文物造成了破壞。

1941年中秋張大千陪同國民政府官員于右任參觀,隨行的竇景椿後來曾回憶:“記得參觀到一個洞時,牆上有兩面壁畫,與牆壁底層的泥土成分分離,表面被火焰熏得黑沉沉的,並有挖損破壞的痕跡。”

△張大千(右)與于右任合影

張大千向于右任講述了他的一個新發現:洞窟裡的壁畫竟有好幾層,要想看裡層精美的畫作必須把外層剝落。這樣的做法,讓他背負上了“毀壞壁畫,盜竊文物”的罪名。

1981年,署名石湍的文章以作者親身的經歷對此進行駁斥,指出張大千使用剝敗壁的方法是我國美術史的一個創新。張大千好友謝稚柳也為其辯護說:“如果你當時在敦煌,你也會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層已經無貌可辨,又肯定內裡還有壁畫,為什麼不能把外層打掉,來揭發內層的精華呢? ”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既然當時的工藝還不能達到內外兼得的水準,那麼張大千就應該將此保留,待後人研究。

△敦煌壁畫《九色鹿》(局部)

中西合璧,他開創潑彩效果

敦煌臨摹,讓張大千收穫了極盡藝術生涯的輝煌。大批敦煌臨摹古畫,成為了他日後遊歷海外的“最重要武器”。

1956年4月,“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在東京舉行,其轟動效果從日本直接波及到了歐洲。巴黎博物館的大門被敲開了,展覽一結束,全部畫作即運抵歐洲。

初到西方時,張大千的創作以水墨畫為主,但水墨畫在西方並無立錐之地,那些在西方堅持使用毛筆耕耘的人都慘敗而歸,張大千只好改弦更張,全力攻克西方油畫技藝,尤善中西合璧的潑彩創作。

潑彩是在潑墨技藝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是一種高度概括的抽象手法。張大千在畫作中對於光線陰暗等方面,加入了西洋畫寫實的手法,是對中國畫的突破。山頭是比較亮的色彩,表現的是陽光照在山峰上,下面又表現了雲層掩蓋下比較暗的山體。畫中使用的都是中國顏色,朱砂,石青,石綠,在墨中摻有華青。

揮毫丹青,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創作

不僅畫潑彩,張大千還熱衷於畫大幅作品,他曾說,“要想稱得上一個大畫家,必須得畫幾幅大畫才能夠在畫壇上立足。” 他曾把墨汁倒在一個大盆裡,畫室地毯上鋪滿畫紙。把墨全部潑完,只用了半個多小時,然後將畫室門鎖上讓墨汁自然風乾。

第二天把畫室門打開時,只見映在眼中是一團團大墨疙瘩,柔軟的宣紙也因水浸而皺縮了起來。張大千不慌不忙地又開始一碗一碗地把石青顏料潑在宣紙上,又關上門,繼續風乾。

△張大千《巨荷圖》

這樣一連“潑”了好幾天,直到數日後,把宣紙一張一張抬到桌上,然後用筆把每個墨團連接起來,又畫出一朵朵的荷花加以點綴,最後將宣紙拼在一起,《巨荷圖》成了。

除了《巨荷圖》,晚年張大千還創作了長三丈七、寬八尺的巨畫《廬山圖》。他沒有登過廬山,畫的是他心中的廬山。那時他已是八十老翁,右眼已失明。作畫時須由家人扶抱上案,趴伏揮灑,備極艱辛。

△張大千《廬山圖》(局部)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因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病逝於臺灣。

關注競雅堂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大千便是那時的法名。

他曾赴日本學習染織,在課餘時間堅持自學繪畫,歸國後拜上海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1924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他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一鳴驚人,自此以賣畫為生。

張大千的畫藝可謂“奇全”。奇者,在於張大千能夠在藝術水準上到達很高的程度,不僅師法古人,並且自創一格。他臨摹的古畫騙過大收藏家吳湖帆,書法也創造出別開生面的“大千體”,其繪畫藝術更是精妙絕倫,並且在人物畫和花鳥畫的領域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

全者,在於他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潑墨、書法無一不精,並且在晚年還獨創了極具震撼力的青綠潑彩畫法。

禮佛敦煌,他從“走馬觀花”到“下馬觀花”

而說到張大千,便不得不說說他與敦煌的故事。在張大千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生涯中,“禮佛敦煌”可以說是其藝術最高峰。

敦煌石窟是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寶庫,敦煌壁畫作為民族瑰寶,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張大千是國內首個來敦煌的著名畫家,也是第一個將敦煌藝術大規模介紹給世人的畫家。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張大千對敦煌的瞭解始於1920年代,在見過零散的敦煌寫經和絹畫真跡後,他大為驚訝,有意窮探畫法之源,追尋他夢寐以求的六朝隋唐真跡。

1941年,張大千前往敦煌禮佛。原本預定費時三月,然而他一抵達敦煌即被莫高窟“藏經洞”內的唐代仕女所吸引,遂改變計畫。據其子張心智回憶,“父親到達莫高窟時已是深夜,稍事休息後便急切地打著手電筒前往石窟參觀。父親讚歎不已,反復觀察,久久捨不得離去。”

回到住所,張大千說,“聽說這裡有三四百個石窟,我們半天看一個,也要兩百來天,原來走馬觀花,往返三個月,現在看來要下馬觀花了,最少也要半年時間。”等到他們工作了三個月之後,張大千經過反復思考,決定待上二至三年。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面壁三年,他清淤臨摹,力求重現經典

張大千敦煌之行,耗資數百萬,費時近三年,其中辛苦難以想像。

莫高窟千佛洞矗立在風沙大漠中達千年之久,其殘破境況目不忍睹。在張大千到來之前,法國人伯希和曾為莫高窟做過編號,但編得淩亂而無序。因為伯希和編號的目的是為了攝影,他認為沒有攝影價值的就不編。張大千為洞窟重新編了號,根據祁連山下來水渠的方向,由上而下,由南至北的順序,再由北向南,有規則地編了309個洞。

清沙和編號這兩項,大千率領門人弟子辛苦工作了整整五個月時間,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進入敦煌的全部工作。

1941年年底,張大千隻身一人經甘肅武威等地到達青海,與塔爾寺的藏族畫工會合後,備足畫布、顏料和生活物資,於1942年春夏之際再次來到敦煌,正式展開壁畫臨摹工作。

敦煌地處大漠,缺食少穿,冬天滴水成冰,還常有兵匪騷擾。洞內光線暗淡,“白天八九點鐘,敦煌的太陽射進洞裡,一到午後,太陽往南走光線就暗了”,張大千要一手秉燭或提燈,一手拿筆,往往需反復觀看多次才能畫上一筆。

張大千的臨摹原則是追求“原型原色”,即臨摹品與原壁畫大小比例相同,色彩鮮豔如初。由於帶去的紙不夠大,他便程到青海塔爾寺請來藏族畫工製作畫布;為了保證色澤純正豔麗,他又在當地購買了數百斤的藏藍(石青)、藏綠(石綠)、朱砂等礦質顏料,還使用大量金粉、珍珠、翡翠等貴重原料。

千年古畫,由於年代久遠,加之風吹沙打,畫面色彩多有褪化,為了追求歷史真實,恢復絢麗壁畫的本來面目,張大千深入鑽研、大膽探索,憑著自己多年的用色經驗及高超的古畫鑒賞能力,通過多次試驗、比較、觀察,基本掌握了敦煌壁畫的色變規律。

經過不懈努力,張大千的臨摹品較為完美地顯示了壁畫當初的本色,尤其是人物畫像的服飾冠帶等,更是鮮豔異常、質感極強,當年就令無數觀眾讚歎不已,為研究中國民俗史和服裝史提供了具體形象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潛心研究,他從敦煌獲得啟迪和歷練

最初半年內,除給洞窟編號外,張大千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記錄研究,對有紀年的壁畫,加以分類比較,確立各時期作品的風格流派和承啟關係,考訂各時期風俗習慣以及各個朝代的衣冠制度,對敦煌藝術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張大千曾發表《談敦煌壁畫》,論述了許多他對敦煌壁畫的研究心得。

張大千認為古人在洞中繪畫作品時難度更大:由於光線不夠,繪製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莫高窟的天花板往往幾丈高,要畫屋頂,必須要躺著才能夠畫,但古人的畫雖然是躺著在天花板頂上畫的,也沒有一處是軟的。除此之外,靠近地面的地方,例如離地只有二尺高的地方,要畫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畫的還需要有一個大故事,這比仰天畫還要難。

張大千在敦煌臨了許多巨幅的壁畫摹本,掌握了古人繪製巨幅畫面的技法。他在晚年開創潑墨潑彩的新風格後,繪製了多件巨幅作品,其中《長江萬里圖》與《廬山圖》兩幅巨型國畫更是蒼鬱清潤、氣勢磅礡,可謂大千一生藝術成就之總結。這無疑要歸功於他在敦煌所受的啟迪和曆煉。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局部)

歎為觀止,他再現了敦煌藝術風采

1943年8月14日,張大千在蘭州展出21幅臨摹的敦煌壁畫作品,最大者高一丈、寬一丈九尺。後又在成都策展,同時展出的還有敦煌壁畫、彩塑的巨幅照片20幅,真實再現了敦煌藝術的壯麗風采,參觀人士莫不歎為觀止。

“敦煌學”的首倡者陳寅恪先生曾對此作出高度評價:“敦煌學,今日文化學術研究之主流也。自敦煌寶藏發現以來,吾國人研究此歷劫僅存之國寶者,止局于文籍之考證,至藝術方面,則猶有待。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于世人,使得窺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其天才獨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於吾民族藝術上別創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舉,更無論矣!”

△四川省博物館藏張大千真跡-敦煌壁畫摹本

飽受非議,他的“剝壁法”值得商榷

張大千對敦煌文物的探索和研究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年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在臨摹壁畫時,採取的“剝壁法”對敦煌文物造成了破壞。

1941年中秋張大千陪同國民政府官員于右任參觀,隨行的竇景椿後來曾回憶:“記得參觀到一個洞時,牆上有兩面壁畫,與牆壁底層的泥土成分分離,表面被火焰熏得黑沉沉的,並有挖損破壞的痕跡。”

△張大千(右)與于右任合影

張大千向于右任講述了他的一個新發現:洞窟裡的壁畫竟有好幾層,要想看裡層精美的畫作必須把外層剝落。這樣的做法,讓他背負上了“毀壞壁畫,盜竊文物”的罪名。

1981年,署名石湍的文章以作者親身的經歷對此進行駁斥,指出張大千使用剝敗壁的方法是我國美術史的一個創新。張大千好友謝稚柳也為其辯護說:“如果你當時在敦煌,你也會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層已經無貌可辨,又肯定內裡還有壁畫,為什麼不能把外層打掉,來揭發內層的精華呢? ”

當然也有學者指出,既然當時的工藝還不能達到內外兼得的水準,那麼張大千就應該將此保留,待後人研究。

△敦煌壁畫《九色鹿》(局部)

中西合璧,他開創潑彩效果

敦煌臨摹,讓張大千收穫了極盡藝術生涯的輝煌。大批敦煌臨摹古畫,成為了他日後遊歷海外的“最重要武器”。

1956年4月,“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窟壁畫展”在東京舉行,其轟動效果從日本直接波及到了歐洲。巴黎博物館的大門被敲開了,展覽一結束,全部畫作即運抵歐洲。

初到西方時,張大千的創作以水墨畫為主,但水墨畫在西方並無立錐之地,那些在西方堅持使用毛筆耕耘的人都慘敗而歸,張大千只好改弦更張,全力攻克西方油畫技藝,尤善中西合璧的潑彩創作。

潑彩是在潑墨技藝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是一種高度概括的抽象手法。張大千在畫作中對於光線陰暗等方面,加入了西洋畫寫實的手法,是對中國畫的突破。山頭是比較亮的色彩,表現的是陽光照在山峰上,下面又表現了雲層掩蓋下比較暗的山體。畫中使用的都是中國顏色,朱砂,石青,石綠,在墨中摻有華青。

揮毫丹青,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創作

不僅畫潑彩,張大千還熱衷於畫大幅作品,他曾說,“要想稱得上一個大畫家,必須得畫幾幅大畫才能夠在畫壇上立足。” 他曾把墨汁倒在一個大盆裡,畫室地毯上鋪滿畫紙。把墨全部潑完,只用了半個多小時,然後將畫室門鎖上讓墨汁自然風乾。

第二天把畫室門打開時,只見映在眼中是一團團大墨疙瘩,柔軟的宣紙也因水浸而皺縮了起來。張大千不慌不忙地又開始一碗一碗地把石青顏料潑在宣紙上,又關上門,繼續風乾。

△張大千《巨荷圖》

這樣一連“潑”了好幾天,直到數日後,把宣紙一張一張抬到桌上,然後用筆把每個墨團連接起來,又畫出一朵朵的荷花加以點綴,最後將宣紙拼在一起,《巨荷圖》成了。

除了《巨荷圖》,晚年張大千還創作了長三丈七、寬八尺的巨畫《廬山圖》。他沒有登過廬山,畫的是他心中的廬山。那時他已是八十老翁,右眼已失明。作畫時須由家人扶抱上案,趴伏揮灑,備極艱辛。

△張大千《廬山圖》(局部)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因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病逝於臺灣。

關注競雅堂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