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鴻門宴項羽殺了劉邦,那他才是真傻

近日見一網友撰文質疑司馬遷《史記》中“鴻門宴”的描寫疑點甚多, 俺深有同感, 從而讓俺認真研究了下, 最後俺的結論跟該網友雖大不相同,

但也激發了俺從邏輯並結合人情世故上推出了“鴻門宴”事件最合情合理的真相內幕:其實“鴻門宴”真的是非常充分地展示了項羽的流氓無賴, 聰明無比的厚黑手段;以及項羽集團的精明團結……而劉邦在鴻門宴中的表現其實只能說是被逼無奈, 左支右絀, 狼狽不堪而已;都說劉邦以流氓混混手段出名, 但其實鴻門宴中的項羽比劉邦要流氓一百倍……所以俺現在再反觀教科書上的結論, 覺得真是膚淺可笑到極點, 誤人子弟而已……

而該網友質疑的主要理由就是:《史記》描寫的“鴻門宴”中各人物的行為表現特別地不合情理, 特別地不符合正常邏輯, 所以, 該網友大罵司馬遷邏輯混亂, 前後矛盾, 漏洞百出。 而這些不合情理處,

待後文詳述。

俺想先說結論:其實司馬遷有極其精妙的文筆, 嚴密的邏輯和高超的智慧……所有的不合情理處正是司馬遷給後人留下的, 讓人深入思考, 探明真相的線索……

而探明《史記》“鴻門宴”真相內幕的起點, 得從那個---從茫茫史海的幾億人中脫穎而出, 被史家的一代宗師司馬遷反復提及的叛徒曹無傷開始。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好玩的現象:從《項羽本紀》中截出的這段“鴻門宴”記敘, 竟然是以一個千古叛徒曹無傷告密開始, 而後又以曹無傷被誅殺結尾, 且文中還從項羽口中又重點提到這個反骨仔曹無傷。 一個千古叛徒竟然在惜墨如金竹簡不夠用的記敘了幾千年歷史的書中, 在短短的幾百字中, 在一大段文章最重要的位置,

被三次顯眼重點的大書特書, 且還作為文章的開頭、轉折和結尾的標誌。 想那刻意整蠱作怪的芙蓉姐姐和鳳姐能不能在史書留下那麼一筆都還難說, 而天不怕地不怕的文天祥命都不要也不過就只為求個“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曹無傷何德何能, 能得如此厚待?

所以, 如果第一次或者只粗略地看“鴻門宴”, 一定會被司馬遷的精妙史筆瞞過, 以為“鴻門宴”的領銜主演第一主角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 而整個“鴻門宴”故事就是講述叛徒曹無傷的挑撥離間, 無事生非, 差點破壞了歷史進程的好事的傳奇潛伏劇本……

但歷史有這麼簡單嗎?司馬遷有這麼弱智嗎?

下面, 俺們要先講鴻門宴之後的事, 才容易看清現出原形後的張良是何嘴臉, 然後俺們再回過頭去接著講鴻門宴中和前的形跡尚不明顯的張良, 就很好理解了。 而只有理解了張良所扮演的角色, 才能更好地理解鴻門宴的真相。

鴻門宴之後, 緊接著就是項羽從劉邦手中接手咸陽, 殺秦太子子嬰,

燒阿房宮等等, 然後開始主持天下“大分封”大會。

在咸陽舉行的天下“大分封”籌備委員會大會上, 項羽先用一番特別激情的語言忽悠掉了義帝楚懷王的委員長位置。 項羽說:“三年來, 都是俺們將士們在外日曬雨淋, 拋頭顱灑熱血, 而義帝即其他大臣們卻在後方屁事沒幹, 所以分封得優先照顧軍人……”。 這說法特討軍人們的喜歡, 且攝於項羽的巨大威勢, 人們都屈服了。 於是項羽順利地當上了“大分封”籌備會的委員長, 范增任副委員長, 委員有:項伯, 劉邦, 英布, 章酣……等等。 而最讓劉邦詫異的是, 他在委員名單上看見了張良的名字。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 鴻門宴後天下已無戰事, 所以各歸其位, 張良回到韓王手下也合情合理, 而韓王成其實也只是個傀儡, 所以張良代表韓國出任大分封籌委會委員也不用太奇怪。但接下來的事情就有些奇怪了:大分封的結果,劉邦確實如鴻門宴上的項羽所說被分到巴蜀(重慶四川)成了川中王(俺前文推斷的,呵呵),而並沒有得到漢中叫漢王;而韓國張良所屬的韓國確實也得到了項羽分封為韓王;但奇怪的是:張良既沒有返回韓國,又沒有去劉邦那兒,而是長期地留在了楚霸王項羽身邊……

而在項羽身邊這期間,張良總共發生了四件大事:

1、原文說,張良長期留在項羽的身邊的原因是:項王不准韓王返回封地韓國,所以韓國臣子張良也不得不一直跟著留項羽身邊;

2、張良在聽說劉邦被封為川中王時,親自去找劉邦,然後勸了一番,幫忙做了件事,出了個主意。而張良做的這幾件事太蹊蹺了(俺後文對此專門分析);

3、張良向項羽告發齊王田榮造反的消息,從而讓項羽專心對方西邊的齊國,不再關注東邊的劉邦;

4、5個月後,當劉邦暗度陳倉平定三秦時,項羽殺掉韓王成,張良這才逃離項羽的魔爪,投奔劉邦。

而從上述四件大事件的描述中,俺們又能在《史記》的原文中發現絕頂聰明的司馬遷給俺們後世故意留下的漏洞,以及有意給後人指明探索真相的線索了……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或扣押劉邦?”

這是俺到現在為止,依然沒有完全想明白,想通暢的問題。

1、比如,如果在宴會上殺了劉邦,然後馬上又攻擊毫無防備的劉邦大軍,就基本上可把劉邦的問題解決得乾乾淨淨。(從張良騙秦將投降,且又馬上毀約攻擊毫無防備的秦將的做法,可見,在當時,不守約定的軍事攻擊,常常發生和使用)。

2、如果項羽消滅了劉邦,其實對大家是有好處的,比如,原來18個王分天下,現在只有17個王來分,當然是每個王得的好處更多。所以,項羽完全可以把從劉邦處搶來的金銀珠寶和地盤拿來充分地賄賂其他16個諸侯王,估計大家會是默許的。

3、楚懷王的問題,項羽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的,因為他之前以下犯上,把楚懷王的任命的上將軍宋義說殺就殺了,楚懷王和天下諸侯也沒敢拿他怎麼樣,所以,如果殺了劉邦,再哪錢和地盤買通,估計懷王和天下諸侯也不會說啥。

4、劉邦的部將人馬的問題。劉邦的兒子年齡都還在幼年,況且在項羽的突然襲擊下,實力必然大受損害。且劉邦集團中,除了劉邦似乎還沒有一個可凝聚眾人的王者,所以,劉邦集團兵敗後,各大將的結果可能就會象項羽自殺後,他的那些手下大將(比如躲韓信那兒的英布)也會到處投奔躲藏。

……

當俺一再沒想通時,俺又試著想從劉邦的角度來想,劉邦憑什麼敢去赴鴻門宴呢?因為劉邦不像俺們現在是無憂無慮地坐在屋裡想,劉邦是真真切切地在拿自己腦袋自己的性命在想,即:劉邦是憑什麼斷定項羽一定不敢殺他的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劉邦敢賭?

因為,如果劉邦能算到項羽殺他的可能性更大的話,也即是說,俺們現在坐這兒都能想清楚的道理和項羽殺他的可能性和風險,劉邦即他身邊的人不會沒有想到,如果想到殺己的可能性更大,那麼劉邦就不該做出赴宴的決定……可問題是劉邦竟然去赴宴了……

所以,鴻門宴其實就是項羽集團糾合了張良一起敲打擺平劉邦集團,張良送劉邦到四川和到韓國監國都是早就達成的籌碼。

而劉邦集團為什麼甘願屈從呢?

因為他想“王(旺聲)天下”犯了眾怒,他的參謀團出了問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現在該他為此付出代價了。因為他得罪的不光是項羽,還有一種想複國的貴族,你劉邦亭長算根蔥,應該說那些貴族打骨子裡看不起劉邦,那時候的貴族階層可是很森嚴的。劉邦一介平民想坐直升機做王,這還了得!

很多人都認為項羽是個性情中人,沒有帝王謀略,這太荒謬了,範增啥呀,跟著個傻瓜蛋?!

其實項羽哪裡都沒有錯,最大的錯在於建都彭城,因為彭城是個“四戰之地”,尤其要命的是他把厲害的角色都安放在自己身邊,免得怕遠了控制不住。

這個我不知道他的參謀團都幹啥去了。估計那時候的人還沒有認識到關中是帝王之地這個關鍵點,此其一;其二可能是因為酷秦建都於此,為了有別于臭名昭著的秦國,他特意不在此建都;其三彭城屬於楚地,他的子弟兵樂於斯。

當然,如果項羽覺得有必要,還是可以不顧一切的擊滅劉邦,而且不會有阻礙,但是付出的代價是從此將被天下諸侯所深深忌憚,而且失去了大義的名分,畢竟天下還有懷王這個天下共主,這就看值得不值得了,至少,當時在項羽的眼裡,劉邦這條已經屈服的落水狗,不值得他花費這樣的代價去捕殺

所以張良代表韓國出任大分封籌委會委員也不用太奇怪。但接下來的事情就有些奇怪了:大分封的結果,劉邦確實如鴻門宴上的項羽所說被分到巴蜀(重慶四川)成了川中王(俺前文推斷的,呵呵),而並沒有得到漢中叫漢王;而韓國張良所屬的韓國確實也得到了項羽分封為韓王;但奇怪的是:張良既沒有返回韓國,又沒有去劉邦那兒,而是長期地留在了楚霸王項羽身邊……

而在項羽身邊這期間,張良總共發生了四件大事:

1、原文說,張良長期留在項羽的身邊的原因是:項王不准韓王返回封地韓國,所以韓國臣子張良也不得不一直跟著留項羽身邊;

2、張良在聽說劉邦被封為川中王時,親自去找劉邦,然後勸了一番,幫忙做了件事,出了個主意。而張良做的這幾件事太蹊蹺了(俺後文對此專門分析);

3、張良向項羽告發齊王田榮造反的消息,從而讓項羽專心對方西邊的齊國,不再關注東邊的劉邦;

4、5個月後,當劉邦暗度陳倉平定三秦時,項羽殺掉韓王成,張良這才逃離項羽的魔爪,投奔劉邦。

而從上述四件大事件的描述中,俺們又能在《史記》的原文中發現絕頂聰明的司馬遷給俺們後世故意留下的漏洞,以及有意給後人指明探索真相的線索了……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或扣押劉邦?”

這是俺到現在為止,依然沒有完全想明白,想通暢的問題。

1、比如,如果在宴會上殺了劉邦,然後馬上又攻擊毫無防備的劉邦大軍,就基本上可把劉邦的問題解決得乾乾淨淨。(從張良騙秦將投降,且又馬上毀約攻擊毫無防備的秦將的做法,可見,在當時,不守約定的軍事攻擊,常常發生和使用)。

2、如果項羽消滅了劉邦,其實對大家是有好處的,比如,原來18個王分天下,現在只有17個王來分,當然是每個王得的好處更多。所以,項羽完全可以把從劉邦處搶來的金銀珠寶和地盤拿來充分地賄賂其他16個諸侯王,估計大家會是默許的。

3、楚懷王的問題,項羽其實是不用太擔心的,因為他之前以下犯上,把楚懷王的任命的上將軍宋義說殺就殺了,楚懷王和天下諸侯也沒敢拿他怎麼樣,所以,如果殺了劉邦,再哪錢和地盤買通,估計懷王和天下諸侯也不會說啥。

4、劉邦的部將人馬的問題。劉邦的兒子年齡都還在幼年,況且在項羽的突然襲擊下,實力必然大受損害。且劉邦集團中,除了劉邦似乎還沒有一個可凝聚眾人的王者,所以,劉邦集團兵敗後,各大將的結果可能就會象項羽自殺後,他的那些手下大將(比如躲韓信那兒的英布)也會到處投奔躲藏。

……

當俺一再沒想通時,俺又試著想從劉邦的角度來想,劉邦憑什麼敢去赴鴻門宴呢?因為劉邦不像俺們現在是無憂無慮地坐在屋裡想,劉邦是真真切切地在拿自己腦袋自己的性命在想,即:劉邦是憑什麼斷定項羽一定不敢殺他的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劉邦敢賭?

因為,如果劉邦能算到項羽殺他的可能性更大的話,也即是說,俺們現在坐這兒都能想清楚的道理和項羽殺他的可能性和風險,劉邦即他身邊的人不會沒有想到,如果想到殺己的可能性更大,那麼劉邦就不該做出赴宴的決定……可問題是劉邦竟然去赴宴了……

所以,鴻門宴其實就是項羽集團糾合了張良一起敲打擺平劉邦集團,張良送劉邦到四川和到韓國監國都是早就達成的籌碼。

而劉邦集團為什麼甘願屈從呢?

因為他想“王(旺聲)天下”犯了眾怒,他的參謀團出了問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現在該他為此付出代價了。因為他得罪的不光是項羽,還有一種想複國的貴族,你劉邦亭長算根蔥,應該說那些貴族打骨子裡看不起劉邦,那時候的貴族階層可是很森嚴的。劉邦一介平民想坐直升機做王,這還了得!

很多人都認為項羽是個性情中人,沒有帝王謀略,這太荒謬了,範增啥呀,跟著個傻瓜蛋?!

其實項羽哪裡都沒有錯,最大的錯在於建都彭城,因為彭城是個“四戰之地”,尤其要命的是他把厲害的角色都安放在自己身邊,免得怕遠了控制不住。

這個我不知道他的參謀團都幹啥去了。估計那時候的人還沒有認識到關中是帝王之地這個關鍵點,此其一;其二可能是因為酷秦建都於此,為了有別于臭名昭著的秦國,他特意不在此建都;其三彭城屬於楚地,他的子弟兵樂於斯。

當然,如果項羽覺得有必要,還是可以不顧一切的擊滅劉邦,而且不會有阻礙,但是付出的代價是從此將被天下諸侯所深深忌憚,而且失去了大義的名分,畢竟天下還有懷王這個天下共主,這就看值得不值得了,至少,當時在項羽的眼裡,劉邦這條已經屈服的落水狗,不值得他花費這樣的代價去捕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