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你的自律裡可能還潛伏著你的憤怒

作者:紫蘇

01

週末的晚上帶小孩出去散步, 因為時間比較充裕, 特意走遠了一些, 不知不覺走到了隔壁社區門口。

兒子想要坐搖搖車,

因為店家新置的超級飛俠樂迪很惹眼。 我領著他去店裡兌硬幣, 只兌三個。

這是我一貫的做法, 既要滿足兒子想坐搖搖車的需求, 也給他一個娛樂時間的度。

我坐在搖搖車旁邊看手機, 並沒有注意到旁邊有人。

在我把第二個硬幣丟進投幣口的時候, 突然聽到一位寶媽憤怒地責備:“你這位媽媽怎麼這樣, 別人還在排隊呢你給小孩一個勁兒玩。 你只能給你家小孩坐一回就該讓給別人玩好嗎?”

莫名其妙被人訓斥了一頓, 我好無語。 繼續低頭看手機, 我想隱藏我想跟她爭吵的情緒。

一個硬幣也只有三分鐘的玩樂時間, 過了一分鐘我抬頭掃了一下這位責備我的寶媽, 手裡牽著女兒, 兒子圍在被我家孩子佔據的樂迪搖搖車旁邊興奮地看著。

同為寶媽, 我一心軟, 對她說道:“我們馬上就坐完了, 坐完這趟我們就走啊。 ”

然而換來的還是她氣衝衝地回應:“沒事, 你可以繼續這樣讓你兒子無休止地佔用公共玩具。 ”

我終於也忍不住盯住她問:請問你打算給你兒子坐幾回呢?

“我從來都只給小孩玩一次!”她氣衝衝地答道。 不容分說就給我上了一趟公共常識課:作為媽媽你應該給小孩子做個好榜樣, 這是公共設施, 你怎麼可以這樣……

說完把圍站在樂迪車旁邊的兒子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拉扯回家了:你幹嘛非得玩這個?人家玩到半夜你難不成還要在這等到半夜……

我怎麼可以這樣?

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店家置放的玩具車很多, 只不過因為你的小孩想跟我家小孩坐同一個,

你又著急回家不願等待, 就拿你只給小孩坐一個幣的自律來指責我三個幣的標準?

而我又何曾知道後來的你只希望滿足你孩子玩一次就走的願望?就憑你突如其來的責備?

我很生氣, 也很心疼她兒子哭鬧著離去。 然而我已經告訴過她, 我們坐完這兩分鐘就會走。 她的憤怒不僅傷害了我, 也剝奪了她兒子娛樂的機會。

02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很多人說自己很自律。 我要求自己堅持鍛煉身體, 我要求自己每個月讀一本書, 我要求自己對人說話有禮貌, 我要求自己不背後對人說三道四, 我要求自己有上進心……

而且我堅持得很好, 我對自己的自律很滿意, 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存在感, 讓我更加愛自己。

這些我都相信, 而且很支持。 尤其是當你這些自律完美地符合著道德標準和進步的需求。

然而嚴於律己容易, 寬以待人太太太難!

我的上一位老闆Jason, 曾經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實力派外貿經理。 自己創業以後前期事業進展很快, 因為大部分的優質客戶都是他親手開發和維護起來的。

我曾跟他一起跟進過公司的大客戶, 發現他每一封回客戶的郵件都有條有理, 每一次我感覺到合作的危機, 他總能合理地化險為夷。

隨著業務的擴大, 業務員也都自己開發出不少優質的客戶, 每年訂單成交量都很大。 只是偶爾會因為品質或訂單交期發生一些小問題, 不免會上訴到Jason那裡。

然而每一次業務會議Jason都要開罵, 在他的標準裡, 大多數業務員的工作方式都是不對的,

每一個客戶合作的機遇都得歸功於他的斡旋。

Jason對其他的部門, 也有自己心裡的嚴格標準, 因為他信奉的那些標準, 他並不信任高薪聘請來的高管, 每個部門幾乎都自己進行垂直管理, 凡事親體力行。

慢慢地, Jason越來越憤怒, 他想不明白, 為什麼這些在別的公司裡做得很不錯的員工, 高新聘請到自己的平臺裡就黯然失色。

後來每次開會時他的口頭禪就變成了:如果沒有我的及時干預, 這個公司也許早就垮了。

公司也還是在緩慢的發展, 只是老員工都開始懼怕老闆責駡都不再發揮積極主動性, 而新進員工的流動率越來越高。 Jason的憤怒和焦慮也日漸瘋長。

03

生活中我們也都大約能隱隱地察覺到, 我們內心似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衝突。這些衝突讓我們的行動變得糾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把基本心理衝突在個體上的過度外化劃分為三種需求,分別是親近他人、對抗他人和疏遠他人。

在對抗型的人看來,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個角鬥場,想要生活其中,就要明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因此他才產生了自己的需求。

在自己的能力和智謀方面,他沒有停止過努力,因為他要證明自己的強大和精明。

然而當對抗型人面對他人不同於自己標準的行為方式時,第一反應往往就表現為憤怒,你怎麼可以這樣?

其實在他的攻擊性傾向得到緩和的情況下,你也能窺見他內心的善意。

這位憤怒的寶媽也許想教會我如何遵守公共娛樂秩序,我優秀的老闆想教會每一位員工他自認為最可行的工作模式。

然而這種嘗試卻不幸止步於憤怒和責備。

04

我也自認為是個自律的人,也曾有過憤怒的階段。然而後來我發覺這些憤怒絲毫沒能為我解決問題。

那麼到底我們該如何去化解這場激發人憤怒的自律衝突呢?

卡倫霍尼認為:我們能做的就是“發現對立面的存在”。

不管你能否接受這種對立面,首先你要認可對立面是客觀存在的。

每個人面對的社會環境和個體需求都不一樣,所以行為標準也不盡相同。我們當然期望每個人的自律都朝著公序良俗的基準來發展,但如果發生衝突,你不用憤怒,他怎麼可以這樣?

任何一種成功,絕非只有一條路可以通達;

任何一種明智,絕非只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

任何一種優秀,絕非只有一個基準可以評判。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有利的方法。所以當你的自律遭遇他人的抗拒時,你只需理解,哦,原來你是這樣。

不妨冷靜地把你的憤怒轉換成請求,去實現你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

那位憤怒的寶媽,如果在我投幣的當時和氣地問我:可否讓我家小孩輪流先坐一回?我想我馬上會報以深深的歉意而表示同意。

因為我的自律裡,還藏著我的善良。

我們內心似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衝突。這些衝突讓我們的行動變得糾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把基本心理衝突在個體上的過度外化劃分為三種需求,分別是親近他人、對抗他人和疏遠他人。

在對抗型的人看來,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個角鬥場,想要生活其中,就要明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因此他才產生了自己的需求。

在自己的能力和智謀方面,他沒有停止過努力,因為他要證明自己的強大和精明。

然而當對抗型人面對他人不同於自己標準的行為方式時,第一反應往往就表現為憤怒,你怎麼可以這樣?

其實在他的攻擊性傾向得到緩和的情況下,你也能窺見他內心的善意。

這位憤怒的寶媽也許想教會我如何遵守公共娛樂秩序,我優秀的老闆想教會每一位員工他自認為最可行的工作模式。

然而這種嘗試卻不幸止步於憤怒和責備。

04

我也自認為是個自律的人,也曾有過憤怒的階段。然而後來我發覺這些憤怒絲毫沒能為我解決問題。

那麼到底我們該如何去化解這場激發人憤怒的自律衝突呢?

卡倫霍尼認為:我們能做的就是“發現對立面的存在”。

不管你能否接受這種對立面,首先你要認可對立面是客觀存在的。

每個人面對的社會環境和個體需求都不一樣,所以行為標準也不盡相同。我們當然期望每個人的自律都朝著公序良俗的基準來發展,但如果發生衝突,你不用憤怒,他怎麼可以這樣?

任何一種成功,絕非只有一條路可以通達;

任何一種明智,絕非只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

任何一種優秀,絕非只有一個基準可以評判。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有利的方法。所以當你的自律遭遇他人的抗拒時,你只需理解,哦,原來你是這樣。

不妨冷靜地把你的憤怒轉換成請求,去實現你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

那位憤怒的寶媽,如果在我投幣的當時和氣地問我:可否讓我家小孩輪流先坐一回?我想我馬上會報以深深的歉意而表示同意。

因為我的自律裡,還藏著我的善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