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教養的勇氣

這本《不教養的勇氣》是岸見一郎先生對阿德勒心理學解讀的親子版。 讀過《被討厭的勇氣》的夥伴肯定都被深入淺出的解讀,

以及青年人和哲人的對話所吸引, 岸見先生對於我們過多界入他人世界的解讀非常形象。

這本《不教養的勇氣》全書共分為六章, 個人認為對於何為“不教養”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 瞭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第二層, 不罵孩子也不過度讚美孩子。

第三層, 通過幫助孩子自立與建立良好關係給孩子面對人生中各種挫折的勇氣。

本書的四篇推薦序言也都非常值得一讀。 幾位元老師用精闢的語言, 總結了阿德勒心理學在親子教育上的應用, 作為這本專門解讀不教養的勇氣的一個好的引子。

首先, 岸見先生告訴家長, 以往的使用蠻力的教養方式已經不管用了, 我們會發現, 在傳統的方法下, 孩子原來的叛逆期無限延長, 從開始有自主意識後就一直存在,

而家長大多數時候並不知道原因。 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因為不瞭解孩子的行為原因, 所以家長往往會很想通過權威壓制孩子, 讓孩子聽話, 變乖一點, 而最慣用的伎倆就是憤怒。 事實上, 讓孩子聽懂大人的話, 憤怒並不是必須的, 而是大人製造出來的。

那麼知道孩子的問題行為不管是什麼形式呈現的, 過度煩擾家長也好, 跟家長爭奪自主權也好, 還是報復行為, 自暴自棄都是為了讓家長看見他, 幫助他, 想從家長那裡獲得愛。 我們該怎麼做, 顯然, 罵孩子, 獎勵孩子都不能帶來長期有效的結果。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

不罵孩子, 也不過度讚美孩子, 而是通過賦權給予孩子面對生活中挑戰的勇氣。

因為罵孩子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孩子不可能從中學會自主判斷是非, 而是學會察言觀色;責駡會限制孩子的格局;責駡疏遠了親子關係, 而在親子關係疏遠的情況下, 父母就無法真的幫助孩子。

而過度讚美孩子同樣不可取, 讚美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關係上的, 讚美是一種評價, 孩子會養成尋求外界評價的習慣, 他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

那麼怎麼賦權給孩子?

讓孩子成為他的人生課題的責任承擔者, 在接納自己的前提下, 關注於自身的優點, 而不是缺點。 讓孩子通過作出貢獻獲得價值感。 在尊重孩子的情況下, 成為孩子自主自立的孩子。

書中最著重強調的一點是父母能夠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能夠接受孩子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樣子。 當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樣子, 孩子就可以不用為了爭取父母的目光而努力, 而是活出他自己的樣子, 自在快樂。 而且這樣的自在快樂會讓孩子更能適應社會, 能夠認識孩子的發展。

《不教養的勇氣》一書用簡潔的語言, 闡明了阿德勒心理學在親子教育上的應用。 推薦父母和講師朋友讀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