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焦點|“支教母親”:一個老師改變一座城

"聆聽三農, 感悟中國"

點擊上方"三農中國"可以訂閱哦!

1996年, 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東西扶貧協作。 教育扶貧, 是福建和寧夏對口幫扶的重要內容。 20多年來, 先後有18批福建教師來到寧夏支教, 他們不僅充實了寧夏的教師隊伍, 更帶來了先進的教育理念。

楊海燕, 就是這樣一位老師。 兩年來, 她不僅把一所落後的鄉村民族學校, 帶到了全區第一的位置, 更在整個寧夏固原市發起音樂教師培訓計畫, 開創了支教“既教學生, 又教老師”的先河。

寧夏固原, 一間普通的音樂教室裡, 五十多個孩子, 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小三手”合唱比賽加緊排練。 嫋嫋歌聲, 高中低音錯落有致。

音樂老師楊海燕:聽琴, 預備——走!喔喔喔喔……每個聲音都是一顆珍珠, 你的氣息是什麼?一根線, 如果線一會兒粗, 一會兒細, 這個珍珠能穿進去嗎?……

站在孩子們面前指揮的, 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老師,

飄逸的長髮, 清秀的臉龐, 淡淡的南方口音, 還有滿屋子的專業術語。 外人一頭霧水, 孩子們卻聽得津津有味。

三營中學, 位於寧夏西海固貧困山區, 九成以上的孩子是回族, 是一所典型的鄉村民族學校。 校長海克梅說, 代表原州區最高水準的中小學“小三手”合唱比賽,

學校每年都參加, 只是成績一直不如人意。

2015年9月, 作為第17批閩甯合作的支教老師, 楊海燕第一次從三千公里外的福建來到寧夏。 在三營, 教育理念的碰撞, 超出了她的想像,

楊海燕:我到一個學校當評委, 所有舞蹈老師都蹲在前面做動作。 所有的孩子全部都盯著老師的動作, 眼神是歪的, 他們沒有表演, 他只是看著老師的動作做下去。 他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而且老師一點都不相信他。 我說如果都是這樣教育的話, 孩子就廢掉了。

一到學校, 楊海燕就組建了常態化的合唱團, 從最基礎的聲部一步步教起。 馬麗娜、楊瑾萱和王鑫玉, 分別是第一二三聲部的“部長”, 嬌小伶俐的楊璟萱, 還是合唱團的團長。 三個學得最快的孩子, 被充分信任並“委以重任”。

聲部長們:剛開始做的時候, 老師幫我們一個一個抓音高, 排練聲部。

有時候教他們背譜啊, 他們不會的, 我們就教;還有督促他們背詞啊、教動作。

我之前不太愛笑, 也不太愛說話, 都是獨自一人, 到合唱團以後, 我也慢慢開朗起來。

要有氣質, 三營中學的氣質。 氣質應該不是外表, 應該是由內而外發出來的。 就像楊老師, 整個人走起來, 看起來, 特別洋氣。

15歲的王萍是個要強的孩子, 她咬著嘴唇說, 想通過參加比賽, 走近自己的夢想。

王萍:我喜歡唱歌跳舞, 我長大了想當個歌星。 小學的時候, 就是給我們發個歌詞, 聽一下伴奏, 聽一下原唱, 讓我們自己唱。 現在的老師就不同了, 她給我們分聲部, 而且教各個聲部不同的音樂, 我感覺現在的音樂老師比小學的更好。 我們班喜歡音樂的多, 有一半多。

不論是課堂上, 還是公共場合, 楊海燕都特別要求孩子們“講規矩”, 語氣輕柔, 但堅定有力。

楊海燕:我不要看到我的女生, 坐都沒有坐的樣子, 嘴巴閉緊, 別往臉上抹, 都抹沒了。要做到人家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都要什麼呀?一樣的。而不是老師教你這些東西,你只是走出去做給別人看。做給別人看沒有用的,要做到人家在與不在都一個樣,是你自己真正的東西。

下了課,卻是另外一番光景,孩子們一哄而上,“親媽”、“後媽”叫個不停,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和要求也隨之而來。

楊海燕:這個是我的小女兒楊瑾萱。

記者:小女兒?

楊海燕:這邊,來,你們五十八個是我的什麼人?叫我什麼?

學生們:媽媽!Mother!

楊海燕:這是我的孩子們,不是去年有二胎政策嗎,我說我少了生二胎的機會,他們說老師你不用生了,你有這麼多的孩子!

學生:親的!

楊海燕:我一罵他們,就叫我“後媽”,一開始撒嬌就是“親媽”。

說話間,十三歲的兒子黃浩烊,從老家發來視頻請求。跟身邊歡呼雀躍的孩子們比起來,小夥子顯得有些沉默。

楊海燕:喂,寶貝!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黃浩烊:恩,還行,一般。

楊海燕:為什麼一般啊?

黃浩烊:為什麼要很好呢?

楊海燕:你要不要跟姐姐哥哥們打個招呼啊?

黃浩烊:不用了!

楊海燕:那你今天作業多不多啊?英語背了嗎?

黃浩烊:呃呃呃……

楊海燕:那估計沒背,今晚上媽媽陪不了你背英語,自己背好嗎?

黃浩烊:說得好像這麼久以來你有陪過似的。

楊海燕:好吧,我要忙去了,跟我說拜拜吧?

黃浩烊:拜拜!

楊海燕:姐姐們跟你說再見。

學生們:再見!

楊海燕:最近一個月我都是從十二點四十排練到九點半,就沒有陪他背英語,“怨念”非常大。

經過持續的努力,孩子們的唱功日益精進。在去年的“小三手”比賽上,楊海燕帶領的合唱團驚豔全場,一舉奪得全區第二名,創下鄉村學校的最好成績。三營中學一炮走紅,幾乎全固原都知道三營來了個楊海燕。

三營中學校長海克梅:小三手合唱比賽,在於老師、學校的投入和重視情況,方方面面綜合起來的因素,當然更重要的就是音樂老師的能力。最明顯的是楊老師,在音樂上付出非常多,她在我們固原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都能夠提起她,非常優秀的。

三營中學在比賽中一枝獨秀,讓楊海燕意識到,光教好三營的孩子還不夠,要讓所有的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好的藝術教育,得從老師抓起。於是,在她的倡議和主導下,固原市發起了合唱基地和合唱指揮培訓活動。

楊海燕:我們制定一個計畫,每個縣市取兩個基地校,派老師來,從最基本的組團、選團員,到平常的練聲、訓練、曲子、揮拍等,我們每個星期指導,每個月下去巡迴指導。半年把一級校帶出來,這兩所學校再帶另外兩所學校,就可以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兩年形成良性迴圈。

我請國家一級指揮陶文華老師過來做第一期的揮拍的培訓,第二次培訓,請的是廈門的深海藍合唱團。一開始做這個項目,就是想打破支教老師過來只是代課的困局,不僅學生帶出來,把老師也帶出來,可持續的,還有打破了支教老師就在一個支教點支教的局面,創了一個先河。

王曉娟、朱煒和張秀娟,是楊海燕帶出的第一批“徒弟”,提到亦師亦友的楊海燕,大家一肚子話說不完。

老師們:以前我們排合唱的時候,都是按大小個兒排,一板一眼,先把一段教會,再把另一段教會,然後拼命地合,很多時候還合不上。但是楊老師方法獨特,就是按照聲音去排,這樣出來的聲音就非常集中,也比較和諧比較統一,我們受益匪淺,真的很謝謝楊老師給我們專業上、理念上的一種創新。

去年這時候,楊海燕支教期滿,但那時候的合唱團、年輕教師的成長都剛剛起步,楊海燕放心不下,再三斟酌,選擇了再支教一年。

楊海燕:去年有個孩子問我:“你就再留一年影不影響你的前程?”我說:“應該不會了。”他說:“如果不會的話,你能不能再留一年?”後面決定留下來。去年本來是很難舍的送別宴會,就送得很開心,因為知道我要來嘛,搞的我那兩個隊友也沒有離別的氣氛。

“六一”前夕,今年的“小三手”比賽如期舉行。當三營中學的學生們穿著印有校徽的制服出現,人群開始竊竊私語。許多城裡的傳統藝術強校,暗暗把三營中學當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楊海燕挨著給孩子們補妝,面對緊張的氣氛,大家淡然一笑。

記者:什麼感覺?

學生:沒感覺。

記者:準備好了嗎?

學生:時刻準備著。

記者:激動不激動?

學生:一點也不激動。就是把排練的以最好的方式展現出來就行了。

楊海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帶他們一起走過,一起參與過,不要硬跟他們說這是比賽,真正要給孩子們體驗的感覺,而不是一定拿第幾,不強加給他們這樣一個想法。沒有感覺。我跟孩子們都沒有這種感覺。

晚上十點半,終於輪到三營中學登場了。他們選的是《再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和《非洲讚歌》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曲目,動若驚濤拍岸,靜如小溪流淌。舞臺中央的楊海燕,宛如隨風起航的領頭雁,時而緩緩傾訴,時而高亢激昂。

在評委何文崢老師的眼裡,三營中學拿第一其實並無懸念,今年鄉村學校首次超越城鎮學校,才更具深意。

何文崢:我每年都參加小三手比賽,今年發現農村的比城市的表現的好,他們改變了觀念,而且一些年輕的老師到鄉下去,比較敬業。

記者:這兩年鄉村學校精神面貌有什麼變化?

何文整:跟城裡的沒什麼區別了,尤其一化妝,我都認不出來了,明顯感覺變化很大。

這次比賽,算得上楊海燕的告別彙報演出。三營的孩子已經成長起來,這讓她無比欣慰。離別在即,她唯一放心不下的,還是一手帶起來的項目。

楊海燕:合唱基地,就像是我帶的一個孩子,現在還在咿呀學語。單單把自己學校的孩子帶出來,作用不太大,走了以後就沒有了,把老師帶出來作用更大。我希望能影響到那些老師:三營中學的孩子能做到,我們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希望他們能看到希望,讓我們咿呀學語的“孩子”能夠快快長大。

記者:郭長江、紀翔

統稿編輯:楊瀅

都抹沒了。要做到人家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地方都要什麼呀?一樣的。而不是老師教你這些東西,你只是走出去做給別人看。做給別人看沒有用的,要做到人家在與不在都一個樣,是你自己真正的東西。

下了課,卻是另外一番光景,孩子們一哄而上,“親媽”、“後媽”叫個不停,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和要求也隨之而來。

楊海燕:這個是我的小女兒楊瑾萱。

記者:小女兒?

楊海燕:這邊,來,你們五十八個是我的什麼人?叫我什麼?

學生們:媽媽!Mother!

楊海燕:這是我的孩子們,不是去年有二胎政策嗎,我說我少了生二胎的機會,他們說老師你不用生了,你有這麼多的孩子!

學生:親的!

楊海燕:我一罵他們,就叫我“後媽”,一開始撒嬌就是“親媽”。

說話間,十三歲的兒子黃浩烊,從老家發來視頻請求。跟身邊歡呼雀躍的孩子們比起來,小夥子顯得有些沉默。

楊海燕:喂,寶貝!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黃浩烊:恩,還行,一般。

楊海燕:為什麼一般啊?

黃浩烊:為什麼要很好呢?

楊海燕:你要不要跟姐姐哥哥們打個招呼啊?

黃浩烊:不用了!

楊海燕:那你今天作業多不多啊?英語背了嗎?

黃浩烊:呃呃呃……

楊海燕:那估計沒背,今晚上媽媽陪不了你背英語,自己背好嗎?

黃浩烊:說得好像這麼久以來你有陪過似的。

楊海燕:好吧,我要忙去了,跟我說拜拜吧?

黃浩烊:拜拜!

楊海燕:姐姐們跟你說再見。

學生們:再見!

楊海燕:最近一個月我都是從十二點四十排練到九點半,就沒有陪他背英語,“怨念”非常大。

經過持續的努力,孩子們的唱功日益精進。在去年的“小三手”比賽上,楊海燕帶領的合唱團驚豔全場,一舉奪得全區第二名,創下鄉村學校的最好成績。三營中學一炮走紅,幾乎全固原都知道三營來了個楊海燕。

三營中學校長海克梅:小三手合唱比賽,在於老師、學校的投入和重視情況,方方面面綜合起來的因素,當然更重要的就是音樂老師的能力。最明顯的是楊老師,在音樂上付出非常多,她在我們固原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都能夠提起她,非常優秀的。

三營中學在比賽中一枝獨秀,讓楊海燕意識到,光教好三營的孩子還不夠,要讓所有的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好的藝術教育,得從老師抓起。於是,在她的倡議和主導下,固原市發起了合唱基地和合唱指揮培訓活動。

楊海燕:我們制定一個計畫,每個縣市取兩個基地校,派老師來,從最基本的組團、選團員,到平常的練聲、訓練、曲子、揮拍等,我們每個星期指導,每個月下去巡迴指導。半年把一級校帶出來,這兩所學校再帶另外兩所學校,就可以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兩年形成良性迴圈。

我請國家一級指揮陶文華老師過來做第一期的揮拍的培訓,第二次培訓,請的是廈門的深海藍合唱團。一開始做這個項目,就是想打破支教老師過來只是代課的困局,不僅學生帶出來,把老師也帶出來,可持續的,還有打破了支教老師就在一個支教點支教的局面,創了一個先河。

王曉娟、朱煒和張秀娟,是楊海燕帶出的第一批“徒弟”,提到亦師亦友的楊海燕,大家一肚子話說不完。

老師們:以前我們排合唱的時候,都是按大小個兒排,一板一眼,先把一段教會,再把另一段教會,然後拼命地合,很多時候還合不上。但是楊老師方法獨特,就是按照聲音去排,這樣出來的聲音就非常集中,也比較和諧比較統一,我們受益匪淺,真的很謝謝楊老師給我們專業上、理念上的一種創新。

去年這時候,楊海燕支教期滿,但那時候的合唱團、年輕教師的成長都剛剛起步,楊海燕放心不下,再三斟酌,選擇了再支教一年。

楊海燕:去年有個孩子問我:“你就再留一年影不影響你的前程?”我說:“應該不會了。”他說:“如果不會的話,你能不能再留一年?”後面決定留下來。去年本來是很難舍的送別宴會,就送得很開心,因為知道我要來嘛,搞的我那兩個隊友也沒有離別的氣氛。

“六一”前夕,今年的“小三手”比賽如期舉行。當三營中學的學生們穿著印有校徽的制服出現,人群開始竊竊私語。許多城裡的傳統藝術強校,暗暗把三營中學當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楊海燕挨著給孩子們補妝,面對緊張的氣氛,大家淡然一笑。

記者:什麼感覺?

學生:沒感覺。

記者:準備好了嗎?

學生:時刻準備著。

記者:激動不激動?

學生:一點也不激動。就是把排練的以最好的方式展現出來就行了。

楊海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帶他們一起走過,一起參與過,不要硬跟他們說這是比賽,真正要給孩子們體驗的感覺,而不是一定拿第幾,不強加給他們這樣一個想法。沒有感覺。我跟孩子們都沒有這種感覺。

晚上十點半,終於輪到三營中學登場了。他們選的是《再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和《非洲讚歌》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曲目,動若驚濤拍岸,靜如小溪流淌。舞臺中央的楊海燕,宛如隨風起航的領頭雁,時而緩緩傾訴,時而高亢激昂。

在評委何文崢老師的眼裡,三營中學拿第一其實並無懸念,今年鄉村學校首次超越城鎮學校,才更具深意。

何文崢:我每年都參加小三手比賽,今年發現農村的比城市的表現的好,他們改變了觀念,而且一些年輕的老師到鄉下去,比較敬業。

記者:這兩年鄉村學校精神面貌有什麼變化?

何文整:跟城裡的沒什麼區別了,尤其一化妝,我都認不出來了,明顯感覺變化很大。

這次比賽,算得上楊海燕的告別彙報演出。三營的孩子已經成長起來,這讓她無比欣慰。離別在即,她唯一放心不下的,還是一手帶起來的項目。

楊海燕:合唱基地,就像是我帶的一個孩子,現在還在咿呀學語。單單把自己學校的孩子帶出來,作用不太大,走了以後就沒有了,把老師帶出來作用更大。我希望能影響到那些老師:三營中學的孩子能做到,我們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希望他們能看到希望,讓我們咿呀學語的“孩子”能夠快快長大。

記者:郭長江、紀翔

統稿編輯:楊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