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上五大儒將為何三位早死,只有位威震西域!

第一位東漢名將班超

班超(32年—102年), 字仲升。 漢族, 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 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 開拓和維持漢代與西域關係的重要人物。 史學家班彪的幼子, 《漢書》的編撰者班固之弟, 三人合稱“三班”。 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 不修細節, 但內心孝敬恭謹, 審察事理。 他口齒辯給, 博覽群書。 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 投筆從戎, 隨竇固出擊北匈奴, 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 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 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 做出了巨大貢獻。 永元十二年(100年),

因年邁請求回國。 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 抵達洛陽, 被拜為長水校尉。

班超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 不恥勞辱。 他口齒辯給, 博覽群書, 能夠權衡輕重, 審察事理。 他為人有大志, 不修小節, 但內心孝敬恭謹。 他以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 正確地執行了漢王朝“斷匈奴右臂”的政策, 自始至終立足於爭取多數, 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 因而戰必勝, 攻必取。 不僅維護了東漢的安全, 而且加強了與西域各族的聯繫, 為平定西域, 促進民族融合, 做出了卓越貢獻。

威震遠域

當初, 莎車國認為漢兵不會來, 於是投降龜茲, 疏勒都尉番辰也在隨後反叛。 正好徐幹到達疏勒, 班超與徐幹一起, 殺掉了番辰, 又斬殺一千多人, 平息了叛亂。

班超攻破番辰之後, 想進軍龜茲。 當時, 烏孫國兵力強盛, 班超認為可以借助它的力量, 於是上書說:“烏孫是個大國, 有十萬弓兵, 所以武帝(劉徹)把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 到孝宣皇帝的時侯, 終於得到了它的幫助, 大破匈奴。 現在可以派使者安撫烏孫, 與它並力合作。 ”章帝採納了他的建議。

第二位大唐名將裴行儉

裴行儉(619年-682年6月9日), 字守約, 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唐高宗時名臣, 裴仁基之子。 裴行儉早年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 高宗廢王立武時, 裴行儉因私議論, 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 在西域時, 諸部多慕義歸附。 後來還朝, 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餘年, 甚有能名, 時稱“裴、李”、“裴、馬”。 開耀元年(681), 以反間計逼伏念執溫傅來降, 余眾悉平。 永淳元年(682)四月, 裴行儉病逝, 享年六十四歲。 追贈幽州都督, 諡號憲。 裴行儉善於識拔人才, 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 都成為一代名將。

威震西域

麟德二年(665年), 升任安西都護, 西域各國大多仰慕他的仁義歸附唐朝。

召回朝廷任司文少卿。 改任吏部侍郎, 和李敬玄、馬載一同主持選才任官的工作, 獲得有才幹的聲譽, 人們稱為“裴馬”。 裴行儉創設長名榜、銓注等法規, 還規定了州守縣令的升降、衡量資歷的高低作為制度。

上元三年(676年), 吐蕃入侵, 裴行儉離京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 改任秦州右軍總管, 一起受周王李顯指揮。

儀鳳二年(677年), 突厥十個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 引誘各附屬部落來騷擾安西, 和吐蕃結為聯盟, 朝廷準備征討。 裴行儉建議說:“吐蕃跋扈蠻橫, 正處強盛時期, 李敬玄征討失利, 劉審禮已被斬首, 怎能又為西部邊境釀成事故呢?現在波斯王死了, 他的兒子泥涅師在長安做人質, 如果派遣使者送泥涅師回波斯繼承王位,

就從突厥、吐蕃兩國經過, 要是運用計謀解決問題, 是可以不用勞神費力就能成功的。 ”高宗於是命令裴行儉帶上詔書護送波斯王, 並任安撫大使。 穿越莫賀延磧沙漠時, 飛沙走石, 白天如同夜晚, 嚮導迷了路, 將士們饑餓疲勞。 裴行儉命令宿營舉行祭祀, 傳出號令說:“水泉不遠。 ”將士們才稍微安心。 很快就雲散風靜, 向前走了幾百步, 水泉豐沛草木繁茂, 後邊來的人不知到了什麼地方。 大家都感到驚異, 好像是到了西漢李廣利將軍取馬的大宛貳師城。 到了西州, 各屬國官員出城迎接, 裴行儉從當地招集了一千多名才智出眾的人跟著自己向西走。 製造輿論說:“天氣太熱, 不能前進, 應該住下來等待秋天。 ”阿史那都支偵探到這個情報,就沒有設防準備。裴行儉從容地召見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的酋長,假裝邀約打獵,對他們說“:我愛好打獵的興趣從來都沒有忘掉,誰願意跟我去打獵?”願意跟隨的當地年輕人有上萬名,於是暗地帶著隊伍出發。幾天之內,加速前進,離阿史那都支的營帳十多裡,先派他親近的人去向他問安,外表顯得清閒無事,不是來襲擊的,又派人急速召見阿史那都支。阿史那都支本來和李遮匐商量好,到了秋天再迎戰護送波斯王的隊伍,後來聽說唐軍到了,倉促之間想不出對策,只得率領五百多個下屬人員到裴行儉的軍營拜見,於是捉拿了他。當天,傳遞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召集各部族酋長都來為他祈求保全生命,一同將他們押送到了碎葉城。挑選精悍的騎兵,輕裝簡從,襲擊李遮匐。半路上抓住了李遮匐的使者,釋放了他,叫他回去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捉拿,李遮匐就投降了,全部押送到了長安。軍官們在碎葉城為裴行儉鐫刻石碑來記述功勞。高宗親自設宴慰問,說:“裴行儉率領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到萬里以外,不用作戰就捉拿了叛黨,平息了叛亂,可以說是文韜武略集於一身了,可得同時授予文臣武將兩種官職。”當即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大破突厥

調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溫傅背叛唐朝,單于管轄的二十四個州造反響應他,有幾十萬人眾。都護蕭嗣業征討沒有成功,死傷失敗接連發生。高宗詔令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伐。他統率太僕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的部隊十八萬人,會合西路軍的程務挺、東路軍的李文暕等人,總共三十多萬人馬,軍旗連綿上千里,全由裴行儉指揮。

在這以前,蕭嗣業運輸軍糧,多次被敵人搶走,士卒饑餓而死。裴行儉說:“可以用計戰勝敵人。”於是準備了三百乘假糧車,每乘車裡埋伏五名驍勇的士卒,帶著斬馬的長刀、強勁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車前進,還派精兵秘密地緊跟在後邊。敵人果然來搶糧車,拉車的瘦弱士卒假裝逃脫險境,敵人用馬把車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馬鞍,讓馬吃草。正要從車裡拿糧食,驍勇的士卒猝然沖出,後邊的伏兵恰好趕到,差不多將突厥軍殺死或俘虜光了。從此沒有哪股突厥軍敢於走近糧車。

唐朝大軍暫時駐紮在單于的北邊,傍晚,已經紮好了營帳,戰壕已全部挖好,裴行儉改變命令遷移到高岡上紮營。軍官們說:“將士們已經安頓下來了,不能擾亂他們。”裴行儉不聽這些,催促遷移。到了夜晚,狂風暴雨突然來了,原來紮營的地方,積水一丈多深,將士們沒有誰不驚歎,詢問怎麼知道會有風雨的,裴行儉說“:從今以後只按我的指揮辦事就行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突厥軍在黑山抵禦,連打幾仗都失敗了,裴行儉讓將士們盡情廝殺,前後殺死的敵人無法統計。突厥未經唐朝封賜的可汗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殺死,部下提著他的首級前來投降;又活捉了他們的大首領奉職班師回朝,突厥的殘餘部隊逃往狼山。裴行儉回朝以後,阿史那伏念非法地自稱可汗,又同阿史德溫傅會合。第二年(680年),裴行儉重新統率各路軍隊,駐紮在代州的陘口,派遣間諜大搞離間活動,勸說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溫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來降書,並請求讓他親自捆來阿史德溫傅表示誠意。裴行儉保守秘密沒有公開,而呈遞密封奏表報告了朝廷。幾天之後,塵土沖天向南滾來,哨兵們驚恐,裴行儉說“: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溫傅來投降,沒有別的情況。不過接受投降如同接受挑戰。”於是命令嚴加防備,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問。事情果然是這樣。到這時,突厥殘部全被消滅。高宗十分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部隊。

當初,裴行儉曾向阿史那伏念許諾不殺他們,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勞,向高宗陳述意見:“阿史那伏念被程務挺、張虔曰助威脅追趕,又遭磧北回紇的逼迫,沒有辦法才投降的。”結果在都城的大街上斬殺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裴行儉的功勞也不予記載。只是封他為聞喜縣公。裴行儉歎息說“:西晉的王渾忌妒王浚平定吳國功勞的事,從古至今人們認為可恥。只怕殺掉降將以後就沒有再願歸順的人了!”於是藉口生病不再露面。

多才多藝

裴行儉善長草書隸書,是位書法名家。高宗曾經給他白絹命令書寫《昭明文選》,觀賞之後,珍愛他的法度,賞賜豐厚。裴行儉常常說“:褚遂良如果不是精美的筆和墨,還不曾叫寫就寫,不選擇筆和墨的好壞而能寫得機靈敏捷的,只有我和虞世南而已。”他撰寫《選譜》、《草字雜體》好幾萬字。還就安置軍營、陣勢擺列、預料勝負、識別人才等問題編寫了四十六條經驗訣竅,武后命令武承嗣上門拿走了,沒有流傳。

第三位前秦王猛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原籍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縣西),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軍事家,于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剪滅群雄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群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

西元四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前期,前秦四面受敵:北有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鮮卑拓跋氏代政權以及其他部族的軍事集團;西有盤踞今甘肅地區的漢人張氏前涼政權、氐族楊氏仇池政權以及分佈於今甘肅、青海間的吐谷渾軍事集團;東有立都鄴城的前燕鮮卑慕容氏政權;南有以建康(今南京)為都的東晉司馬氏政權。其餘尚有若干時生時滅的割據勢力。苻堅與王猛都沒有苟安關中或偏霸一隅的想法。王猛的願望是統一北方,為將來統一全國打好基礎;苻堅則更雄心勃勃,志在“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他們的策略是:穩定西北,使無後顧之憂;爭鋒東南,以圖大業。

第一步速見成效:通過政治、軍事手段,到西元366年(建元二年)五月,匈奴劉氏部、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奕幹部和拓跋部的代國等都先後歸服了前秦。同年七月,王猛即率軍進攻東晉荊州北境諸郡,初戰告捷,掠取一萬餘戶北還。翌年二月,王猛討平羌族叛亂頭目斂歧;四月,大破前涼國主張天錫軍,斬首一萬七千級;繼而兵不血刃,智擒原張氏部將李儼,奪占重鎮袍罕(今甘肅臨夏東北)。同年十月,暴君苻生之弟、晉公苻柳據軍事要衝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起兵反叛,趙公雙、魏公度(搜)、燕公武亦同時各據要衝叛亂。當初,王猛曾勸苻堅除去苻柳等,苻堅未聽。這時他們同時並起,氣勢洶洶,揚言要一舉攻下長安。翌年春,王猛與諸將前往討伐;苻柳聞訊,竟然以陝城(今河南陝縣)降燕,請兵接應並伐秦。

苻柳出城挑戰,王猛閉壘不應。苻柳以為王猛怯陣,便留下世子守城,自己親率二萬人偷襲長安。王猛假裝不知,暗中卻派鄧羌率精兵伏擊柳軍,柳軍敗還,又遭王猛全師伏擊,兩萬人只有苻柳及其隨從數百騎逃入蒲阪,其餘全都當了俘虜。不久,王軍攻破蒲阪,苻柳身首異處。其餘三公也都被俘或被殺。四公叛亂被平定後,前秦掃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礙,積極準備消滅強鄰前燕。

西元369年(建元五年)四月,桓溫伐燕;七月,晉軍至枋頭(今河南浚縣西),鄴都震動,燕主慕容瑋派人求救于秦,答應割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西之地給秦。群臣反對救燕。王猛暗地向苻堅獻策:先出兵與燕共退晉軍,然後乘燕衰頹而取之,是為“先救後取”之計;否則讓桓溫攻佔了中原,則秦“大事去矣”。苻堅贊同,即出兵救燕。同年九月,燕、秦聯軍大敗晉兵,殺敵四萬餘人,桓溫狼狽逃歸。事後,燕毀約不割地給秦,使秦找到了伐燕的藉口。十二月,王猛統兵三萬伐燕;翌年正月,秦軍佔領前燕西部重鎮洛陽,王猛又遣將擊走燕樂安王慕容臧出滎陽(今滎陽東北),留兵屯守,凱旋西歸,完成了滅燕第一階段的戰略計畫。

西元370年(建元六年)六月,王猛辭苻堅於灞上,赴軍再伐前燕。苻堅表示他要親率大軍隨後東進,王猛卻胸有成竹地說:“蕩平殘胡,如風掃葉,不勞陛下親受風塵之苦,只請敕命有關部門給燕國被俘君臣預先造好住房就行了。”苻堅大喜。王猛統領楊安等十將,戰士六萬人;前燕執政慕容評率精兵三十萬抵禦秦軍。面對著五倍於己的勁敵,王猛毫無懼色,取南路一舉攻下壺關(在今山西黎城東北太行山口),活捉燕南安王慕容越,所過郡縣無不望風而降。北路楊安攻晉陽(今太原市南),因城固兵多,兩月未下。王猛即率部分軍隊馳赴晉陽。到了晉陽,王猛馬不停蹄,繞城察看,迅速弄清了癥結所在,並想出了克敵妙策。他命令士卒連夜挖通地道,繼派壯士數百人潛入城中,大呼而出,殺盡守門燕兵,打開城門,秦軍蜂擁而入,轉瞬間占奪了晉陽全城,又活捉了燕東海王慕容莊。慕容評聞報,魂飛膽喪。

十月,王猛揮師南下,直趨潞川(今山西東流入河北、河南交界的濁漳河),與慕容評對壘。這時,秦軍有相當數量留戍新取之地,王猛所率部隊與慕容評軍相差懸殊。慕容評認為王猛孤軍深入,糧草不濟,想以“持久”拖垮秦軍。誰知尚未開戰,王猛即派五千騎兵放火焚燒燕軍輜重,火光沖天,連鄴城官民都望見了!慕容瑋害了怕,派人嚴責慕容評,命令他將賣水賣柴、敲詐勒索來的錢帛散給士兵,並促令出戰。於是,秦燕之間的一場大戰開始了。

決戰那天早上,王猛抓緊時機於陣前誓師。他慷慨激昂地說:“我王景略受國厚恩,兼任內外要職,現在與諸君深入賊地,大家要竭力致死,有進無退,共立大功,以報答國家。在這次戰鬥中,如能克敵制勝,受賞拜爵於明君之朝,歡慶痛飲于父母之室,將士們,那該是多麼榮耀、多麼值得自豪啊!”王猛的話就象烈火一般把將士們的熱血燃燒起來了,“眾皆踴躍,破釜棄糧,大呼競進”,銳不可當。

頭一天傍晚,秦將徐成偵察敵營歸來誤期,王猛要以軍法從事,鄧羌替徐求請,未被允准,鄧便回營整隊要攻王猛。王猛出人意料地“枉法”赦徐,並讚揚鄧羌說:“將軍對同郡部將(徐與鄧同郡)尚且如此仗義,何況對國家呢?我不再憂慮敵人了!”開戰了,王猛命令鄧羌沖闖敵人密集處,不料鄧羌又討價還價地說:“如果答應給俺一頂司隸校尉的烏紗帽,那麼您就放心吧!”王猛感到為難,鄧羌便跑回營帳蒙頭大睡。於是,王猛馳馬徑入鄧營,答應了條件。鄧羌樂得折身跳起,捧起酒罈子“咕嘟咕嘟”大喝了一頓,然後躍馬橫槍,與猛將徐成、張蠔等直撲敵陣,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戰到中午,燕軍大敗,損失五萬餘人。王猛指揮部隊乘勝追擊,又殲滅敵軍十萬餘人。慕容評單人匹馬逃回鄴城,殘軍四散逃盡。

鄧羌循私求情,擾亂軍法;欲攻主帥,目無上級;臨戰求位,等於要脅國君。三者有其一,便該砍頭,何況王猛一向以執法如山聞名於世!但是,王猛全都吞了下去。他容忍了鄧羌之短,因而調動了鄧羌之長,結果大獲全勝,就好像馴服猛虎、駕馭烈馬一般。在那種生死存亡一髮千鈞的緊要關頭,如按常規辦事,拘執一端,錯走半步也會全盤皆輸。王猛在處理鄧羌問題上表現出來的過人度量、通權達變和善於馭下等方面的高水準,實在使人驚歎不已!北魏史學家崔鴻曾對此讚不絕口。

王猛率軍長驅而東,包圍了鄴城。鄴城附近原先劫盜公行,這時變成了遠近清靜。王猛號令嚴明,官兵無人敢犯百姓,法簡政寬,燕民無不歡慶,奔相走告。同年十一月,苻堅親率十萬精兵前來會師,燕臣開城門投降,逃走的慕容幃、慕容評等全部被追拿回來,前燕滅亡了。苻堅給王猛加官晉爵,封為清河郡侯;又賜予美妾、歌舞美女共五十五人,良馬百匹,華車十乘,王猛固辭不受。他鎮守鄴城,選賢舉能,除舊佈新,安定人心,發展生產,燕國舊地六州之民如同旱苗逢雨,歡欣雀躍。

後來,王猛入朝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與苻堅回過頭來解決殘存於西北等地的割據勢力,先滅仇池,孤立了前涼。當初王猛大敗張天錫時,曾俘獲其將陰據及甲士五千人,這時即派人送他們回去,並捎去王猛給張天錫親筆信一封。王猛在信中引古論今,透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和涼國的危險處境,勸張翻然悔過。張見信大懼,寢食不甯,終於向秦謝罪稱藩。接著,隴西鮮卑乞伏部、甘青之間的吐谷渾等也都臣服于秦。西元373年(建元九年)至西元374年(建元十年),秦定巴蜀及其以南地區。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前涼與代雖然保有一隅之地,但已臣服于秦),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南地區的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

第四位東漢末年名將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病逝,年僅36歲。

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裡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制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援,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禦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僕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麼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 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的周瑜(3)對於孫氏,周瑜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遊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幹。 蔣幹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閒遊,去見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不是來替曹操來做說客的吧?”蔣幹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裡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於是請蔣干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幹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幹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複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幹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 蔣幹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裡。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打敗了盤踞在那裡的黃祖。 曹操恐孫權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曹操順利佔領荊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捲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面對這種形勢,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只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歸來,便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孫權指出:“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德。

曹操統禦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雖多,何足畏懼?我們只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孫權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只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隻糧草和各種戰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我會繼續調發人眾、糧草,做你的後援。你能一戰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

那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於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盟,共同抗曹。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統兵三萬。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周瑜及程普等和劉備部隊會師,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此時曹軍中已有疾病流行,剛一接戰,立即敗退,只好駐紮在江北。周瑜所部駐紮在南岸。

而後,周瑜部下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 可燒而走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從黃蓋計。便選蒙沖鬥艦數十艘,裡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欲詐降,於是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眾對抗,眾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魯肅執意如此。”他還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交戰之日東南風急,黃蓋帶領數十艘戰船,乘風向曹營進發。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只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二裡有餘,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五六千兵馬包圍了甘甯,甘甯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曹仁於是退走。

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赤壁之戰,讓曹操統一中國的進程遭到嚴重挫折,使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周瑜亦憑藉此戰聲威大震,名揚天下。赤壁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並於戰時趁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的局面。

周瑜周瑜上書給孫權,書中說:“劉備以勇猛雄傑的姿質,又有關羽、張飛這些熊虎一樣的將領,一定不會長久屈從受人支配.、愚意認為最好的計策應把劉備遷來安置在吳郡,給他大規模修築宮室,多給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讓他享受聲色之娛,再分開關羽、張飛二人,各自安置一方,讓像周瑜我這樣的人能協力和他們來攻伐作戰,大事就可以定了。現在輕率地割出上地來資助他們,聚集這三個人,部在邊境戰場上,恐怕就像蛟龍得到雲雨,終究不會是池中之物了。”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策。

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如今曹操剛剛遭受挫敗,正有憂慮在心,不能和將軍您交兵作戰。我懇請和奮威將軍一同進攻奪取蜀地,佔領蜀地而吞併張魯,就留下奮威將軍固守那裡,好同馬超結盟援助。周瑜我回來和將軍您佔據襄陽來進逼曹操,北方就能夠謀取了。”周瑜這一計畫,非常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享年三十六歲。

《江表傳》載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 統禦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 三國志正文則記載周瑜上疏為:“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周瑜死後,孫權穿上喪服為他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周瑜精於音律,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中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會回頭一顧。所以當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並不全備,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只是曾經一度與程普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計較。程普後來敬重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至於後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第五位民國上將蔡鍔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省寶慶府武岡州山門鎮(今洞口縣山門鎮)一個貧寒農家。幼年在私塾讀書。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曾經響應辛亥革命,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後入上海南洋公學(後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讀于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複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30日與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回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蔡鍔是於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抵達昆明,這年的農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義,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雲南後的第三天,蔡秘密約集同志劉雲峰、劉存厚、唐繼堯、韓鳳樓、沈汪度、殷承瓛、雷飆、黃永社等計畫回應,預定於十二日發動,推蔡為總指揮,以新軍為骨幹。不料事機洩漏,初九日雲南總督衙門的總文案熊范輿、劉顯冶把新軍不穩的消息密告李經羲和統制鐘麟,李、鐘會商後擬下令解散新軍以杜絕亂源。蔡等知道事機迫切,千鈞一髮,遂約同李根源率講武堂學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協一部分攻東南門。蔡是個有中國傳統道德的軍人,他深感李經羲對他恩深義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發動攻勢的同時,即函請熊範輿火速請李經羲遷赴法國領館避難。第二天革命軍攻佔了昆明全城,軍政學商各界集會公推蔡為“大漢軍政府雲南都督”,設都督府于昆明城內的五華山,都督府下設軍政部、參政部、軍務部。雲南本賴中央協餉,雲南獨立,協餉來源斷絕,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後,第一要務是財政上的節約,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都督府全體官兵月餉3300餘元,並設立富滇銀行以維持金融。十六日蔡特派雷飆和彭新民禮送李經羲出滇。派謝汝冀和李鴻祥率師赴四川,迫川督趙爾豐獨立;令羅佩金、康恩腸率一軍南征;令李根源率一軍西巡。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干政時弊,自請解職。

護國討袁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蒙蔽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畫,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于袁氏下令稱帝后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回應,廣西則越兩月後回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曆談》,《護國文獻》(1985年版)第300頁)這是個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頗具膽識的戰略構想。

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醞釀發動討袁起義。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決策,並著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

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蔡鍔抵達昆明後,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通電宣佈獨立,眾推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占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是護國軍在大洲驛休整數日,士氣複振,蔡鍔決定對敵反攻。這次反攻,無論是在制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決,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鍔令右翼趙又新梯團自白節灘經雙合場進攻納溪側背,為主攻;中路顧品珍梯團一部由渠壩驛沿敘永河向納溪正面佯攻,朱德,張煦兩支隊從側翼向蘭田壩迂回前進,阻擊瀘州援納之敵,劉存厚師進規牛滾場,威脅江安守敵,掩護主力攻納。17日,幾路部隊同時向敵發起進攻,連戰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進到距瀘州僅幾公里的地方。敵人退到納溪週邊組織環形防禦。蔡鍔見各路進展緩慢,恐合江之敵抄襲後路,遂於24日令各路軍隊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占瀘州,卻牽制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瀘州前線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定。

但是,袁世凱是頑固透頂的反動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認自己的失敗,還想在軍事上再下一次賭注,與護國軍拼個最後的輸贏。於是,他明著打電報給蔡鍔等人,要求“先戢干戈,共圖善後”,暗地裡卻在重新整頓部隊,組織第二批“征滇軍”。袁世凱第二期作戰計畫,決定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於湖北,準備重點進攻湘西,再以湘西為跳板從翼側進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進攻陝西,(陝西將軍陳樹藩已宣佈獨立討袁)以保障京師的側翼安全。張敬堯雖然與護國軍談判停火,暗裡也在制定新的作戰計畫,準備對護國軍發動新的攻勢。其作戰企圖是:以第8師主力分別從合江出先市、堯壩,向白節灘翼側進攻,張敬堯親率第7師主力由納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驛佯攻,鉗制滇軍主力,另以一部由二龍口,大渡口等處向大州驛側後實施深遠突擊,直搗永寧,斷絕滇軍後路。

袁軍新的作戰企圖,早被護國軍識破。蔡鍔等一面對敵“虛與委蛇”,努力達成停戰協定,以便爭取時間,整頓部隊,調整部署,補充新兵,催運軍需,一面積極商討下一步作戰計畫,“以圖大舉”。

在對川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上,唐繼堯與蔡鍔產生了嚴重分歧。唐繼堯主張組織重兵集團出寧遠(今四川西昌),經漢源、雅安攻取成都。其意圖是想首先佔領四川省城,造成先聲奪人之勢,然後由成都向川東,川南卷擊,策應瀘納戰場。對此,蔡鍔極力反對。

蔡鍔首先向唐繼堯剖析了戰場形勢。指出:“寧遠一路,山川險阻,給養艱難,只宜出奇兵偏師為奇襲擾亂之用,臨以重兵,甚屬非宜。”在瀘納方面,“逆軍現有兩師,且較精悍。我軍現只九營,激戰之餘,兵額大減,以言防守,尚足勉強支撐,以言進取,即增加兩三支隊亦無必勝之把握。”而綦渝方向“逆軍系第3師及第6師之各一旅,戰鬥力較弱,不難一戰而破之。”因而蔡鍔主張,下一步對川作戰方針:“敘瀘方面宜主守”,“對湘亦宜暫取守勢”,而“綦渝方面則積極取攻勢”,“以滇師舉全力以出綦渝為當。”(以上引文見《致唐繼堯麻醜、麻申電》,《松坡軍中遺墨》)蔡鍔的作戰企圖是在敘、瀘、湘作戰方向均取守勢,牽制當面敵軍,而集中主要兵力從綦江方向實施突擊,進取重慶,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擊袁軍後續部隊入川,又可以斷絕瀘、納方向袁軍退路,同時也斬斷了敵作戰運輸線,陷瀘州之敵於彈盡糧絕之境地。

由於袁世凱在6月6日憂鬱死去,護國戰爭也隨之結束,蔡,唐的作戰計畫都未能得到戰爭實踐的檢驗。但是,客觀地分析對比一下,不難看出,蔡鍔設想的“以重兵趨綦渝"的作戰計畫,要比唐繼堯釣以孤軍遠出甯遠攻取成都的計畫更切實可行一些。從蔡鍔的作戰計畫可以看出,經一個多月的戰爭實踐,他作戰指揮水準有了明顯提高。他總結了前期作戰的經驗教訓,及時地轉變作戰方針,變多路出擊為一路突擊,變幾個方向平分兵力為集中兵力於主攻方向,變強攻瀘州為主攻綦渝,變內線抗擊為外線抄襲、前後夾擊。這種虛心體察戰場情況,注意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提高自己的指揮藝術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于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阿史那都支偵探到這個情報,就沒有設防準備。裴行儉從容地召見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的酋長,假裝邀約打獵,對他們說“:我愛好打獵的興趣從來都沒有忘掉,誰願意跟我去打獵?”願意跟隨的當地年輕人有上萬名,於是暗地帶著隊伍出發。幾天之內,加速前進,離阿史那都支的營帳十多裡,先派他親近的人去向他問安,外表顯得清閒無事,不是來襲擊的,又派人急速召見阿史那都支。阿史那都支本來和李遮匐商量好,到了秋天再迎戰護送波斯王的隊伍,後來聽說唐軍到了,倉促之間想不出對策,只得率領五百多個下屬人員到裴行儉的軍營拜見,於是捉拿了他。當天,傳遞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召集各部族酋長都來為他祈求保全生命,一同將他們押送到了碎葉城。挑選精悍的騎兵,輕裝簡從,襲擊李遮匐。半路上抓住了李遮匐的使者,釋放了他,叫他回去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捉拿,李遮匐就投降了,全部押送到了長安。軍官們在碎葉城為裴行儉鐫刻石碑來記述功勞。高宗親自設宴慰問,說:“裴行儉率領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到萬里以外,不用作戰就捉拿了叛黨,平息了叛亂,可以說是文韜武略集於一身了,可得同時授予文臣武將兩種官職。”當即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大破突厥

調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溫傅背叛唐朝,單于管轄的二十四個州造反響應他,有幾十萬人眾。都護蕭嗣業征討沒有成功,死傷失敗接連發生。高宗詔令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伐。他統率太僕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的部隊十八萬人,會合西路軍的程務挺、東路軍的李文暕等人,總共三十多萬人馬,軍旗連綿上千里,全由裴行儉指揮。

在這以前,蕭嗣業運輸軍糧,多次被敵人搶走,士卒饑餓而死。裴行儉說:“可以用計戰勝敵人。”於是準備了三百乘假糧車,每乘車裡埋伏五名驍勇的士卒,帶著斬馬的長刀、強勁的弓弩,用瘦弱的士卒拉車前進,還派精兵秘密地緊跟在後邊。敵人果然來搶糧車,拉車的瘦弱士卒假裝逃脫險境,敵人用馬把車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馬鞍,讓馬吃草。正要從車裡拿糧食,驍勇的士卒猝然沖出,後邊的伏兵恰好趕到,差不多將突厥軍殺死或俘虜光了。從此沒有哪股突厥軍敢於走近糧車。

唐朝大軍暫時駐紮在單于的北邊,傍晚,已經紮好了營帳,戰壕已全部挖好,裴行儉改變命令遷移到高岡上紮營。軍官們說:“將士們已經安頓下來了,不能擾亂他們。”裴行儉不聽這些,催促遷移。到了夜晚,狂風暴雨突然來了,原來紮營的地方,積水一丈多深,將士們沒有誰不驚歎,詢問怎麼知道會有風雨的,裴行儉說“:從今以後只按我的指揮辦事就行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突厥軍在黑山抵禦,連打幾仗都失敗了,裴行儉讓將士們盡情廝殺,前後殺死的敵人無法統計。突厥未經唐朝封賜的可汗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殺死,部下提著他的首級前來投降;又活捉了他們的大首領奉職班師回朝,突厥的殘餘部隊逃往狼山。裴行儉回朝以後,阿史那伏念非法地自稱可汗,又同阿史德溫傅會合。第二年(680年),裴行儉重新統率各路軍隊,駐紮在代州的陘口,派遣間諜大搞離間活動,勸說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溫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秘密送來降書,並請求讓他親自捆來阿史德溫傅表示誠意。裴行儉保守秘密沒有公開,而呈遞密封奏表報告了朝廷。幾天之後,塵土沖天向南滾來,哨兵們驚恐,裴行儉說“: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溫傅來投降,沒有別的情況。不過接受投降如同接受挑戰。”於是命令嚴加防備,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問。事情果然是這樣。到這時,突厥殘部全被消滅。高宗十分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部隊。

當初,裴行儉曾向阿史那伏念許諾不殺他們,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勞,向高宗陳述意見:“阿史那伏念被程務挺、張虔曰助威脅追趕,又遭磧北回紇的逼迫,沒有辦法才投降的。”結果在都城的大街上斬殺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裴行儉的功勞也不予記載。只是封他為聞喜縣公。裴行儉歎息說“:西晉的王渾忌妒王浚平定吳國功勞的事,從古至今人們認為可恥。只怕殺掉降將以後就沒有再願歸順的人了!”於是藉口生病不再露面。

多才多藝

裴行儉善長草書隸書,是位書法名家。高宗曾經給他白絹命令書寫《昭明文選》,觀賞之後,珍愛他的法度,賞賜豐厚。裴行儉常常說“:褚遂良如果不是精美的筆和墨,還不曾叫寫就寫,不選擇筆和墨的好壞而能寫得機靈敏捷的,只有我和虞世南而已。”他撰寫《選譜》、《草字雜體》好幾萬字。還就安置軍營、陣勢擺列、預料勝負、識別人才等問題編寫了四十六條經驗訣竅,武后命令武承嗣上門拿走了,沒有流傳。

第三位前秦王猛

王猛,字景略,明帝太寧三年(325年)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東南)。原籍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昌樂縣西),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重要政治家、軍事家,于前秦官至丞相,對前秦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有重要影響。

剪滅群雄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群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

西元四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前期,前秦四面受敵:北有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鮮卑拓跋氏代政權以及其他部族的軍事集團;西有盤踞今甘肅地區的漢人張氏前涼政權、氐族楊氏仇池政權以及分佈於今甘肅、青海間的吐谷渾軍事集團;東有立都鄴城的前燕鮮卑慕容氏政權;南有以建康(今南京)為都的東晉司馬氏政權。其餘尚有若干時生時滅的割據勢力。苻堅與王猛都沒有苟安關中或偏霸一隅的想法。王猛的願望是統一北方,為將來統一全國打好基礎;苻堅則更雄心勃勃,志在“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他們的策略是:穩定西北,使無後顧之憂;爭鋒東南,以圖大業。

第一步速見成效:通過政治、軍事手段,到西元366年(建元二年)五月,匈奴劉氏部、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奕幹部和拓跋部的代國等都先後歸服了前秦。同年七月,王猛即率軍進攻東晉荊州北境諸郡,初戰告捷,掠取一萬餘戶北還。翌年二月,王猛討平羌族叛亂頭目斂歧;四月,大破前涼國主張天錫軍,斬首一萬七千級;繼而兵不血刃,智擒原張氏部將李儼,奪占重鎮袍罕(今甘肅臨夏東北)。同年十月,暴君苻生之弟、晉公苻柳據軍事要衝蒲阪(今山西永濟西蒲州)起兵反叛,趙公雙、魏公度(搜)、燕公武亦同時各據要衝叛亂。當初,王猛曾勸苻堅除去苻柳等,苻堅未聽。這時他們同時並起,氣勢洶洶,揚言要一舉攻下長安。翌年春,王猛與諸將前往討伐;苻柳聞訊,竟然以陝城(今河南陝縣)降燕,請兵接應並伐秦。

苻柳出城挑戰,王猛閉壘不應。苻柳以為王猛怯陣,便留下世子守城,自己親率二萬人偷襲長安。王猛假裝不知,暗中卻派鄧羌率精兵伏擊柳軍,柳軍敗還,又遭王猛全師伏擊,兩萬人只有苻柳及其隨從數百騎逃入蒲阪,其餘全都當了俘虜。不久,王軍攻破蒲阪,苻柳身首異處。其餘三公也都被俘或被殺。四公叛亂被平定後,前秦掃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礙,積極準備消滅強鄰前燕。

西元369年(建元五年)四月,桓溫伐燕;七月,晉軍至枋頭(今河南浚縣西),鄴都震動,燕主慕容瑋派人求救于秦,答應割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西之地給秦。群臣反對救燕。王猛暗地向苻堅獻策:先出兵與燕共退晉軍,然後乘燕衰頹而取之,是為“先救後取”之計;否則讓桓溫攻佔了中原,則秦“大事去矣”。苻堅贊同,即出兵救燕。同年九月,燕、秦聯軍大敗晉兵,殺敵四萬餘人,桓溫狼狽逃歸。事後,燕毀約不割地給秦,使秦找到了伐燕的藉口。十二月,王猛統兵三萬伐燕;翌年正月,秦軍佔領前燕西部重鎮洛陽,王猛又遣將擊走燕樂安王慕容臧出滎陽(今滎陽東北),留兵屯守,凱旋西歸,完成了滅燕第一階段的戰略計畫。

西元370年(建元六年)六月,王猛辭苻堅於灞上,赴軍再伐前燕。苻堅表示他要親率大軍隨後東進,王猛卻胸有成竹地說:“蕩平殘胡,如風掃葉,不勞陛下親受風塵之苦,只請敕命有關部門給燕國被俘君臣預先造好住房就行了。”苻堅大喜。王猛統領楊安等十將,戰士六萬人;前燕執政慕容評率精兵三十萬抵禦秦軍。面對著五倍於己的勁敵,王猛毫無懼色,取南路一舉攻下壺關(在今山西黎城東北太行山口),活捉燕南安王慕容越,所過郡縣無不望風而降。北路楊安攻晉陽(今太原市南),因城固兵多,兩月未下。王猛即率部分軍隊馳赴晉陽。到了晉陽,王猛馬不停蹄,繞城察看,迅速弄清了癥結所在,並想出了克敵妙策。他命令士卒連夜挖通地道,繼派壯士數百人潛入城中,大呼而出,殺盡守門燕兵,打開城門,秦軍蜂擁而入,轉瞬間占奪了晉陽全城,又活捉了燕東海王慕容莊。慕容評聞報,魂飛膽喪。

十月,王猛揮師南下,直趨潞川(今山西東流入河北、河南交界的濁漳河),與慕容評對壘。這時,秦軍有相當數量留戍新取之地,王猛所率部隊與慕容評軍相差懸殊。慕容評認為王猛孤軍深入,糧草不濟,想以“持久”拖垮秦軍。誰知尚未開戰,王猛即派五千騎兵放火焚燒燕軍輜重,火光沖天,連鄴城官民都望見了!慕容瑋害了怕,派人嚴責慕容評,命令他將賣水賣柴、敲詐勒索來的錢帛散給士兵,並促令出戰。於是,秦燕之間的一場大戰開始了。

決戰那天早上,王猛抓緊時機於陣前誓師。他慷慨激昂地說:“我王景略受國厚恩,兼任內外要職,現在與諸君深入賊地,大家要竭力致死,有進無退,共立大功,以報答國家。在這次戰鬥中,如能克敵制勝,受賞拜爵於明君之朝,歡慶痛飲于父母之室,將士們,那該是多麼榮耀、多麼值得自豪啊!”王猛的話就象烈火一般把將士們的熱血燃燒起來了,“眾皆踴躍,破釜棄糧,大呼競進”,銳不可當。

頭一天傍晚,秦將徐成偵察敵營歸來誤期,王猛要以軍法從事,鄧羌替徐求請,未被允准,鄧便回營整隊要攻王猛。王猛出人意料地“枉法”赦徐,並讚揚鄧羌說:“將軍對同郡部將(徐與鄧同郡)尚且如此仗義,何況對國家呢?我不再憂慮敵人了!”開戰了,王猛命令鄧羌沖闖敵人密集處,不料鄧羌又討價還價地說:“如果答應給俺一頂司隸校尉的烏紗帽,那麼您就放心吧!”王猛感到為難,鄧羌便跑回營帳蒙頭大睡。於是,王猛馳馬徑入鄧營,答應了條件。鄧羌樂得折身跳起,捧起酒罈子“咕嘟咕嘟”大喝了一頓,然後躍馬橫槍,與猛將徐成、張蠔等直撲敵陣,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戰到中午,燕軍大敗,損失五萬餘人。王猛指揮部隊乘勝追擊,又殲滅敵軍十萬餘人。慕容評單人匹馬逃回鄴城,殘軍四散逃盡。

鄧羌循私求情,擾亂軍法;欲攻主帥,目無上級;臨戰求位,等於要脅國君。三者有其一,便該砍頭,何況王猛一向以執法如山聞名於世!但是,王猛全都吞了下去。他容忍了鄧羌之短,因而調動了鄧羌之長,結果大獲全勝,就好像馴服猛虎、駕馭烈馬一般。在那種生死存亡一髮千鈞的緊要關頭,如按常規辦事,拘執一端,錯走半步也會全盤皆輸。王猛在處理鄧羌問題上表現出來的過人度量、通權達變和善於馭下等方面的高水準,實在使人驚歎不已!北魏史學家崔鴻曾對此讚不絕口。

王猛率軍長驅而東,包圍了鄴城。鄴城附近原先劫盜公行,這時變成了遠近清靜。王猛號令嚴明,官兵無人敢犯百姓,法簡政寬,燕民無不歡慶,奔相走告。同年十一月,苻堅親率十萬精兵前來會師,燕臣開城門投降,逃走的慕容幃、慕容評等全部被追拿回來,前燕滅亡了。苻堅給王猛加官晉爵,封為清河郡侯;又賜予美妾、歌舞美女共五十五人,良馬百匹,華車十乘,王猛固辭不受。他鎮守鄴城,選賢舉能,除舊佈新,安定人心,發展生產,燕國舊地六州之民如同旱苗逢雨,歡欣雀躍。

後來,王猛入朝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與苻堅回過頭來解決殘存於西北等地的割據勢力,先滅仇池,孤立了前涼。當初王猛大敗張天錫時,曾俘獲其將陰據及甲士五千人,這時即派人送他們回去,並捎去王猛給張天錫親筆信一封。王猛在信中引古論今,透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和涼國的危險處境,勸張翻然悔過。張見信大懼,寢食不甯,終於向秦謝罪稱藩。接著,隴西鮮卑乞伏部、甘青之間的吐谷渾等也都臣服于秦。西元373年(建元九年)至西元374年(建元十年),秦定巴蜀及其以南地區。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前涼與代雖然保有一隅之地,但已臣服于秦),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南地區的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

第四位東漢末年名將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病逝,年僅36歲。

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裡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制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援,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禦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僕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麼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 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的周瑜(3)對於孫氏,周瑜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遊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幹。 蔣幹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閒遊,去見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不是來替曹操來做說客的吧?”蔣幹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裡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於是請蔣干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幹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幹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複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幹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 蔣幹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裡。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打敗了盤踞在那裡的黃祖。 曹操恐孫權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曹操順利佔領荊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捲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面對這種形勢,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只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歸來,便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孫權指出:“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德。

曹操統禦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雖多,何足畏懼?我們只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孫權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只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隻糧草和各種戰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我會繼續調發人眾、糧草,做你的後援。你能一戰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

那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於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盟,共同抗曹。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統兵三萬。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周瑜及程普等和劉備部隊會師,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此時曹軍中已有疾病流行,剛一接戰,立即敗退,只好駐紮在江北。周瑜所部駐紮在南岸。

而後,周瑜部下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 可燒而走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從黃蓋計。便選蒙沖鬥艦數十艘,裡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欲詐降,於是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眾對抗,眾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魯肅執意如此。”他還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交戰之日東南風急,黃蓋帶領數十艘戰船,乘風向曹營進發。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只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二裡有餘,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五六千兵馬包圍了甘甯,甘甯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曹仁於是退走。

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赤壁之戰,讓曹操統一中國的進程遭到嚴重挫折,使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周瑜亦憑藉此戰聲威大震,名揚天下。赤壁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並於戰時趁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的局面。

周瑜周瑜上書給孫權,書中說:“劉備以勇猛雄傑的姿質,又有關羽、張飛這些熊虎一樣的將領,一定不會長久屈從受人支配.、愚意認為最好的計策應把劉備遷來安置在吳郡,給他大規模修築宮室,多給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讓他享受聲色之娛,再分開關羽、張飛二人,各自安置一方,讓像周瑜我這樣的人能協力和他們來攻伐作戰,大事就可以定了。現在輕率地割出上地來資助他們,聚集這三個人,部在邊境戰場上,恐怕就像蛟龍得到雲雨,終究不會是池中之物了。”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策。

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如今曹操剛剛遭受挫敗,正有憂慮在心,不能和將軍您交兵作戰。我懇請和奮威將軍一同進攻奪取蜀地,佔領蜀地而吞併張魯,就留下奮威將軍固守那裡,好同馬超結盟援助。周瑜我回來和將軍您佔據襄陽來進逼曹操,北方就能夠謀取了。”周瑜這一計畫,非常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享年三十六歲。

《江表傳》載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 統禦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 三國志正文則記載周瑜上疏為:“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周瑜死後,孫權穿上喪服為他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周瑜精於音律,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中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會回頭一顧。所以當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並不全備,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只是曾經一度與程普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計較。程普後來敬重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至於後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第五位民國上將蔡鍔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省寶慶府武岡州山門鎮(今洞口縣山門鎮)一個貧寒農家。幼年在私塾讀書。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曾經響應辛亥革命,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後入上海南洋公學(後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讀于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複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30日與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回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蔡鍔是於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抵達昆明,這年的農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義,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雲南後的第三天,蔡秘密約集同志劉雲峰、劉存厚、唐繼堯、韓鳳樓、沈汪度、殷承瓛、雷飆、黃永社等計畫回應,預定於十二日發動,推蔡為總指揮,以新軍為骨幹。不料事機洩漏,初九日雲南總督衙門的總文案熊范輿、劉顯冶把新軍不穩的消息密告李經羲和統制鐘麟,李、鐘會商後擬下令解散新軍以杜絕亂源。蔡等知道事機迫切,千鈞一髮,遂約同李根源率講武堂學生自西北攻城,蔡自己率卅七協一部分攻東南門。蔡是個有中國傳統道德的軍人,他深感李經羲對他恩深義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發動攻勢的同時,即函請熊範輿火速請李經羲遷赴法國領館避難。第二天革命軍攻佔了昆明全城,軍政學商各界集會公推蔡為“大漢軍政府雲南都督”,設都督府于昆明城內的五華山,都督府下設軍政部、參政部、軍務部。雲南本賴中央協餉,雲南獨立,協餉來源斷絕,所以革命政府成立後,第一要務是財政上的節約,蔡自定都督月律60元。都督府全體官兵月餉3300餘元,並設立富滇銀行以維持金融。十六日蔡特派雷飆和彭新民禮送李經羲出滇。派謝汝冀和李鴻祥率師赴四川,迫川督趙爾豐獨立;令羅佩金、康恩腸率一軍南征;令李根源率一軍西巡。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干政時弊,自請解職。

護國討袁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蒙蔽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畫,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于袁氏下令稱帝后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回應,廣西則越兩月後回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梁啟超《國體戰爭躬曆談》,《護國文獻》(1985年版)第300頁)這是個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頗具膽識的戰略構想。

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醞釀發動討袁起義。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決策,並著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

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蔡鍔抵達昆明後,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通電宣佈獨立,眾推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占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是護國軍在大洲驛休整數日,士氣複振,蔡鍔決定對敵反攻。這次反攻,無論是在制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決,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鍔令右翼趙又新梯團自白節灘經雙合場進攻納溪側背,為主攻;中路顧品珍梯團一部由渠壩驛沿敘永河向納溪正面佯攻,朱德,張煦兩支隊從側翼向蘭田壩迂回前進,阻擊瀘州援納之敵,劉存厚師進規牛滾場,威脅江安守敵,掩護主力攻納。17日,幾路部隊同時向敵發起進攻,連戰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進到距瀘州僅幾公里的地方。敵人退到納溪週邊組織環形防禦。蔡鍔見各路進展緩慢,恐合江之敵抄襲後路,遂於24日令各路軍隊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占瀘州,卻牽制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瀘州前線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定。

但是,袁世凱是頑固透頂的反動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認自己的失敗,還想在軍事上再下一次賭注,與護國軍拼個最後的輸贏。於是,他明著打電報給蔡鍔等人,要求“先戢干戈,共圖善後”,暗地裡卻在重新整頓部隊,組織第二批“征滇軍”。袁世凱第二期作戰計畫,決定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於湖北,準備重點進攻湘西,再以湘西為跳板從翼側進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進攻陝西,(陝西將軍陳樹藩已宣佈獨立討袁)以保障京師的側翼安全。張敬堯雖然與護國軍談判停火,暗裡也在制定新的作戰計畫,準備對護國軍發動新的攻勢。其作戰企圖是:以第8師主力分別從合江出先市、堯壩,向白節灘翼側進攻,張敬堯親率第7師主力由納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驛佯攻,鉗制滇軍主力,另以一部由二龍口,大渡口等處向大州驛側後實施深遠突擊,直搗永寧,斷絕滇軍後路。

袁軍新的作戰企圖,早被護國軍識破。蔡鍔等一面對敵“虛與委蛇”,努力達成停戰協定,以便爭取時間,整頓部隊,調整部署,補充新兵,催運軍需,一面積極商討下一步作戰計畫,“以圖大舉”。

在對川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上,唐繼堯與蔡鍔產生了嚴重分歧。唐繼堯主張組織重兵集團出寧遠(今四川西昌),經漢源、雅安攻取成都。其意圖是想首先佔領四川省城,造成先聲奪人之勢,然後由成都向川東,川南卷擊,策應瀘納戰場。對此,蔡鍔極力反對。

蔡鍔首先向唐繼堯剖析了戰場形勢。指出:“寧遠一路,山川險阻,給養艱難,只宜出奇兵偏師為奇襲擾亂之用,臨以重兵,甚屬非宜。”在瀘納方面,“逆軍現有兩師,且較精悍。我軍現只九營,激戰之餘,兵額大減,以言防守,尚足勉強支撐,以言進取,即增加兩三支隊亦無必勝之把握。”而綦渝方向“逆軍系第3師及第6師之各一旅,戰鬥力較弱,不難一戰而破之。”因而蔡鍔主張,下一步對川作戰方針:“敘瀘方面宜主守”,“對湘亦宜暫取守勢”,而“綦渝方面則積極取攻勢”,“以滇師舉全力以出綦渝為當。”(以上引文見《致唐繼堯麻醜、麻申電》,《松坡軍中遺墨》)蔡鍔的作戰企圖是在敘、瀘、湘作戰方向均取守勢,牽制當面敵軍,而集中主要兵力從綦江方向實施突擊,進取重慶,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擊袁軍後續部隊入川,又可以斷絕瀘、納方向袁軍退路,同時也斬斷了敵作戰運輸線,陷瀘州之敵於彈盡糧絕之境地。

由於袁世凱在6月6日憂鬱死去,護國戰爭也隨之結束,蔡,唐的作戰計畫都未能得到戰爭實踐的檢驗。但是,客觀地分析對比一下,不難看出,蔡鍔設想的“以重兵趨綦渝"的作戰計畫,要比唐繼堯釣以孤軍遠出甯遠攻取成都的計畫更切實可行一些。從蔡鍔的作戰計畫可以看出,經一個多月的戰爭實踐,他作戰指揮水準有了明顯提高。他總結了前期作戰的經驗教訓,及時地轉變作戰方針,變多路出擊為一路突擊,變幾個方向平分兵力為集中兵力於主攻方向,變強攻瀘州為主攻綦渝,變內線抗擊為外線抄襲、前後夾擊。這種虛心體察戰場情況,注意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提高自己的指揮藝術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于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