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教父》說的是黑暗吞沒良知的故事

作者:Aniruddha Patankar翻譯:Wil小溦校對:維西希圖德

如果理智是文明存在的先決條件, 可能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故事都不會發生。

深思熟慮從來不是世上任何衝突爭端的起因, 不論是對於文明人還是未開化的人來說, 理智的缺失才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

當一個不識字, 但有自尊的勞動者目睹了親人被殺, 經歷了悲慘的童年, 又被本屬於他的那片原始而野蠻的土地所放逐, 如果他不用非法的手段尋求復仇抑或救贖, 而指望他訴求于理智, 那麼對於他來說, 生活未免太殘酷了。

儘管他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成功報仇,

他的那種泰然自若的處事方式依然無人可及——維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是當之無愧的「教父」。

儘管這個故事絕對稱不上是最偉大的文學作品, 這部電影卻一直被尊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導演當時籍籍無名, 演員們不是過氣明星就是初出茅廬的新人,

但它幾乎已經包攬了所有最佳電影榜單的第一名。

這部電影在電影史上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也是所有影評人和電影愛好者的必修課, 它對現代電影的影響不可估量。 包括續集在內, 《教父》是毫無爭議的永恆經典。

一部優秀的黑色犯罪題材影片是有能力就它呈現的主題進行嚴肅評價的。

電影開門見山, 直白地刻畫了赫赫有名的唐·柯里昂 (Don Corleone)黑幫。 富有魅力的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演那位說話時不停喘氣的維托·柯里昂, 他對自我權力的掌控遊刃有餘, 既不為自己行為帶來的道德影響所困擾, 也確保了自己不會因此而迷失自我。

然而電影進展了好一會, 我們才發現唐並不是主角, 真正的主角其實是他不願參與到家族生意中來的兒子邁克爾(Michael)(奧斯卡評委怎麼會沒有發現表演的重心從維托轉移到了邁克爾以及邁克爾才是主角這一事實, 真讓人摸不著頭腦)。

個性十足的角色一個接一個出現了:令人生畏卻忠心耿耿的軍師盧卡·布拉西 (Luca Brasi)、急性子的桑尼 (Sonny),

頭腦冷靜有魅力的邁克爾以及老是醉醺醺的古怪的弗雷多 (Fredo)。

僅僅通過康斯坦莎(Constanzia)的婚禮上, 約翰尼·方亭(Johnny Fontane)出場, 殯儀館老闆和麵包師請願的幾個場景, 我們對這些黑手黨人物的認識便迅速建立起來。 教父掌控著所有人的命運, 不過邁克爾是個例外——邁克爾的疏遠一直困擾著他。

科波拉帶我們如同坐過山車一般見識了婚禮上的種種細節:性格輕率的桑尼的出軌、邁克爾的置身事外、唐與政客法官的往來通信、政客們對於唐公開宣揚的反感、權力熏心的巴茨尼(Barzini)撕毀的照片和膠捲——他對這些細節的精心處理在如今的電影中已難得一見。

這些細節有力地把唐·柯里昂塑造成為一個有榮譽感、家庭感的男人, 但無論如何, 他都是一個黑手黨家族的領袖。 接下來, 隨著砍下的馬頭和傑克·沃爾茲(Jack Woltz)可怕的吼叫在唐的面前逐漸消失, 他的掌控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尼諾·羅塔(Nino Rota)的絕妙配樂如幽魂般令人不安, 既渲染了這殺人不眨眼的冷峻頭腦, 同時也在教父頭上鑄了一圈權力的光環。

The Godfather FinaleNino Rota - The Godfather - Trilogy I, II, III

索洛佐(Sollozzo,外號「土耳其人」)的出現對於即將到來的危險僅僅做了暗示。柯里昂家族的危機和隱隱的不安定感扣人心弦、富有戲劇性,同時也非常寫實,任何人都會受到觸動,並開始同情唐的遭遇,儘管他的罪惡已經眾人皆知。

科波拉的拍攝角度也非常有趣,比如教父被刺殺時,他使用了鳥瞰鏡頭。當邁克爾準備刺殺索洛佐時,他的沉默與火車的喧鬧形成了了強烈對比,向觀者傳達出了他的緊張情緒;慢慢向人物拉近的鏡頭更加增添了這一幕的戲劇感。

演員斯特林·海頓(Sterling Hayden)如鋼鐵般冰冷的聲線足夠樹立出一個員警應有的權威感,無需導演再為麥克拉斯基(McClusky)的背景浪費筆墨,一個短命但黑心的員警形象就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

科波拉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渲染暴力,僅僅通過插入黑幫火拼的新聞頭條,用一小段簡單的蒙太奇便交代了為家族賣命的打手的命運。這段蒙太奇把其中的暴力一帶而過,既讓電影情節輕鬆地推進,又不至於使觀眾感覺節奏過快。觀眾會發現,在三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他們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

普佐(Mario Puzo)寫的這個故事並不難懂,所有的事件都以簡明的順序依次發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缺乏新意。作者直白地描寫了一個充斥著槍、暴力和復仇的黑幫世界,但它負有的某種特質卻讓它無比成功。

故事裡埋藏的一個懸念讓其從大量平庸的黑幫故事中脫穎而出——在那個反派的主人公享有的稱謂中。《教父》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維托·柯里昂,它的重點在於邁克爾·柯里昂。

而更為重要的是,「教父」不代表任何一個個體,它是一個稱謂,一頂荊棘編織的王冠,只有擁有堅強氣節、並受到一群忠誠堅韌的「家族」成員擁護的男人才能佩戴它。

而對於邁克爾來說,這是一個環境所迫誤入歧途的故事。電影剛開始時,邁克爾這樣形容自己「凱,那是我的家族,我和他們不一樣」,此時所有人(包括維托)都沒有想到之後邁克爾會成為家族首領。

然而邁克爾違背了本心,接手了自己曾經極度厭惡的家族事業。當他提議除掉麥克拉斯基和索洛佐時,他那冷酷堅毅的眼神卻和他父親的鎮定自若如出一轍。

他在家族變動中的表現力壓兄長弗雷多,也為續集奠定了主題。從頭至尾,我們都對「教父」的經歷感同身受,他是家族首領,一個有頭腦有影響力的黑手黨領袖。但懸念到此還未揭曉,故事仍在繼續。

邁克爾在西西里流亡的同時,桑尼和卡洛的交涉也未停止,這兩條故事線看似平行實則相互交織,讓觀影者緊張的心情一刻也不能放鬆。雖然邁克爾與阿波洛尼婭(Appollonia)的婚禮是他逃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但康斯坦莎與卡洛(Carlo)的婚姻問題讓影片焦慮的氣氛絲毫不減(科波拉之後坦言,卡洛毆打康妮的暴力場景是為了讓電影看起來更「激烈」,以取悅片方)。

至於邁克爾將會如何歸來,我們滿心期待卻又無從知曉。科波拉把桑尼慘遭殺害帶來的恐懼曝曬於光天化日之下,馬上又將鏡頭轉移到教父昏暗的書房中。這一明一暗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灰暗陰鬱的情緒。影片中沒有撕心裂肺的嚎啕,也沒有對喪子之痛的大幅描寫。只有兩個男人在一間昏暗的房中絮絮低語,強忍親人離世的悲痛。

當老教父終於在太平間裡說出「看啊,他們竟然這樣殺害了我的孩子」時,這場災難的沉重才突襲而來。恐慌的氣氛繼續加劇著,本來計畫殺掉邁克爾的汽車爆炸陰謀卻讓阿波洛尼婭不幸喪生;桑尼被害,弗雷多躲在拉斯維加斯藏身;邁克爾歸來,時機已到。這次,他再也不是那個落荒而逃的殺手了。

此時,影片出人意料的跳轉到了邁克爾從西西里歸來的一年之後。邁克爾雖已成為家族首領,但教父這個角色從維托到邁克爾的轉變才剛剛開始。科波拉省略了邁克爾初涉家族生意的部分。考慮到之前邁克爾自告奮勇刺殺索洛佐以及桑尼慘死的情節,此處的省略也不難理解。

如果你對小說裡提到的重重困難(如何把邁克爾帶回美國,以及安排別人為邁克爾頂罪等等)有所瞭解,那麼對於這段省略也不難消化。一個全新的邁克爾就此出現了,他戴著淺頂軟呢帽,走路的姿勢變得有些僵硬,表情也更為冷峻——他已經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年輕人蛻變成一個堅毅的成熟男人。

他讓人不寒而慄的凝視儼然成為傳奇——這個眼神也成了阿爾·帕西諾飾演的教父的標誌。接下來,邁克爾坐在教父的位子上,指揮著柯里昂家族的手下,逐步把家族生意向內華達轉移。

邁克爾的沉著冷靜在他與蒙·格林(Moe Greene)的交手中得到充分體現。他的決定雖然稍顯倉促,卻沒有一點自負的味道,一句「你出局了,湯姆」就炒了他的軍師。對待凱和他們的孩子時,邁克爾也流露出他溫柔的一面。

但對於他想做的事,邁克爾從沒有過半點遲疑。他聽取了父親關於潛在叛徒的建議,但決心以自己的直覺和判斷來掃除對手。在應對所有事情時他都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這些轉變都被阿爾·帕西諾在極短的時間內展現得淋漓盡致。邁克爾有力地證明了自己是維托·柯里昂真正的繼任者(儘管弗雷多缺席老教父葬禮的安排並不合理)。白蘭度自此謝幕,帕西諾順理成章地接過了主演的大任。

科波拉和普佐合作的精彩編劇支撐起了整部電影,讓高潮的到來更加激動人心。當我們還在為泰西歐(Tessio)之死扼腕歎息時,震耳欲聾的復仇之音已在窗臺背後映出的湯姆·哈根(Tom Hagen)的身影上方不停地迴響。

下麵的情節不可否認地被譽為電影史上的最佳片段:鏡頭在教堂洗禮和針對巴茨尼等人的刺殺行動之間來回切換,豐富了整部電影的視角。

在洗禮現場的邁克爾看似平靜,卻對正在進行的刺殺行動心知肚明——這一切都不過是他用來經營血淋淋的家族事業而採用的冷酷無情的手段。每一個鏡頭都在不斷加快即將發生的故事節奏,這是本片中最精彩的剪輯。當處決結束,最關鍵的轉折終於到來——那個瞞天過海的叛徒即將浮出水面。

如果說電影看到這裡,我們為教父的隱忍所動容,為教父那不動聲色的神態所折服,那麼接下來等待我們的則是他的謀略、智慧和判斷力。下面的這個鏡頭堪稱電影史上最為精彩的鏡頭之一:邁克爾走進卡洛家,一半的面孔被窗戶透進來的光照亮,另一半籠罩在陰影裡——這個鏡頭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心狠手辣、足智多謀、受人尊重的梟雄,讓它成為不朽的經典。

卡洛的背叛著實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背叛直到最後一刻才被揭曉,這既是編劇故事的高潮,也是導演的有意為之。忠心耿耿之人和背信棄義之徒勢必水火不容,故事的懸念在這二元對立中終被揭開。

在邁克爾要求卡洛認罪時,他說,「不要說你是無辜的,那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只會激怒我,」這讓邁克爾成功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當克萊門紮(Clemenza)勒死卡洛後,邁克爾踱步離去,意味著復仇的最終完成。

《教父》的剪輯、選角、攝影以及導演水準都算得上是無可挑剔。科波拉營造的氣氛和時代感十分契合這部電影,甚至可以說是為它量身定做。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和拍攝技巧都近乎完美。觀眾即便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也絲毫不會影響電影帶給他們的感受。

對於小說讀者來說,電影則將他們腦海中的畫面變成了現實。科波拉和他的攝影師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貢獻了電影史上一些最優秀的鏡頭:當凱·亞當斯(Kay Adams)穿著亮紅色的裙子來到柯里昂宅邸時,其他人身上的灰色基調和周圍昏暗的環境與之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吸引觀眾視線的同時也預示了這條平緩副線的發展,為我們理解電影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柯里昂宅邸的佈景設計也十分出色,尤其是唐的書房。

科波拉對二戰後西西里荒蠻景致的還原同樣極為精妙。至於電影選角,讓當時已經風光不再的馬龍·白蘭度飾演維多·柯里昂真的是一個意外的驚喜。甚至連阿爾·帕西諾和詹姆斯·凱恩的表演都不如白蘭度的柯里昂那樣富有辨識度。

無論如何,所有的演員都獻上了絕佳的表演。電影裡許多對白如今仍然如雷貫耳:「把槍留下,把奶油卷帶上」;「我在拼死拼活的時候你卻在花天酒地!)」以及「我信仰美國」。除了出色的剪輯和超凡的導演水準,電影《教父》在技術層面上也是一流的。

縱然如此,《教父》卻沒有贏得一項奧斯卡技術大獎。

但它的確擊敗《歌廳》(Cabaret,這部電影當年和《教父》一起領跑10項奧斯卡獎提名)獲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作為一個描寫犯罪家族中最叛逆的小兒子如何走上權力巔峰的故事,它無疑是吸引人的,但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才是最讓人揪心的。

作為三個兒子裡最任性的那個,邁克爾總想和家族生意劃清界限。他雖不齒於家族的非法手段,但血濃於水的親情卻是堅不可摧的。際遇所迫,他在重塑自我的同時也從未讓他的家族失望。

伴隨著一路艱險,他不斷成長,也逐漸知曉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他知道,唯一的出路便是與生活博弈。他終於接受了父親的人生哲學,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繼承人。他慢慢為家族積蓄力量,直到終有一日,所有的敵手們都不得不向柯里昂家族俯首稱臣。邁克爾·柯里昂也成為了名正言順的「教父」。

《教父》是一部劃時代的傑作。它深深改變了我們對於犯罪題材的傳統認知,讓我們目睹詳實的犯罪過程和冷血的陰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部電影成為了現實中黑幫成員模仿學習的對象。與此同時,正如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縈繞在罪惡周圍的黑暗正慢慢消失。

當邁克爾發覺只有謊言能維繫他和凱在一起時,他選擇了謊言。電影的結尾,這條屬於凱的副線也終於結束,從她的視角,我們得到了對於教父最為深刻的理解:當克萊門紮帶著敬意親吻邁克爾的手,並稱呼他「唐·柯里昂」時,當阿爾·內裡(Al Neri)無視凱的關切,當著她的面關上了書房的門時,凱終於體味到了真相的苦澀。

緊閉的房門消失在一片黑暗中,仿佛呼應著《教父3》中邁克爾對文森特·柯里昂(Vincent Corleone)說的那句話——「這就是你為你選擇的人生付出的代價」。

The Godfather FinaleNino Rota - The Godfather - Trilogy I, II, III

索洛佐(Sollozzo,外號「土耳其人」)的出現對於即將到來的危險僅僅做了暗示。柯里昂家族的危機和隱隱的不安定感扣人心弦、富有戲劇性,同時也非常寫實,任何人都會受到觸動,並開始同情唐的遭遇,儘管他的罪惡已經眾人皆知。

科波拉的拍攝角度也非常有趣,比如教父被刺殺時,他使用了鳥瞰鏡頭。當邁克爾準備刺殺索洛佐時,他的沉默與火車的喧鬧形成了了強烈對比,向觀者傳達出了他的緊張情緒;慢慢向人物拉近的鏡頭更加增添了這一幕的戲劇感。

演員斯特林·海頓(Sterling Hayden)如鋼鐵般冰冷的聲線足夠樹立出一個員警應有的權威感,無需導演再為麥克拉斯基(McClusky)的背景浪費筆墨,一個短命但黑心的員警形象就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

科波拉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渲染暴力,僅僅通過插入黑幫火拼的新聞頭條,用一小段簡單的蒙太奇便交代了為家族賣命的打手的命運。這段蒙太奇把其中的暴力一帶而過,既讓電影情節輕鬆地推進,又不至於使觀眾感覺節奏過快。觀眾會發現,在三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他們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

普佐(Mario Puzo)寫的這個故事並不難懂,所有的事件都以簡明的順序依次發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缺乏新意。作者直白地描寫了一個充斥著槍、暴力和復仇的黑幫世界,但它負有的某種特質卻讓它無比成功。

故事裡埋藏的一個懸念讓其從大量平庸的黑幫故事中脫穎而出——在那個反派的主人公享有的稱謂中。《教父》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維托·柯里昂,它的重點在於邁克爾·柯里昂。

而更為重要的是,「教父」不代表任何一個個體,它是一個稱謂,一頂荊棘編織的王冠,只有擁有堅強氣節、並受到一群忠誠堅韌的「家族」成員擁護的男人才能佩戴它。

而對於邁克爾來說,這是一個環境所迫誤入歧途的故事。電影剛開始時,邁克爾這樣形容自己「凱,那是我的家族,我和他們不一樣」,此時所有人(包括維托)都沒有想到之後邁克爾會成為家族首領。

然而邁克爾違背了本心,接手了自己曾經極度厭惡的家族事業。當他提議除掉麥克拉斯基和索洛佐時,他那冷酷堅毅的眼神卻和他父親的鎮定自若如出一轍。

他在家族變動中的表現力壓兄長弗雷多,也為續集奠定了主題。從頭至尾,我們都對「教父」的經歷感同身受,他是家族首領,一個有頭腦有影響力的黑手黨領袖。但懸念到此還未揭曉,故事仍在繼續。

邁克爾在西西里流亡的同時,桑尼和卡洛的交涉也未停止,這兩條故事線看似平行實則相互交織,讓觀影者緊張的心情一刻也不能放鬆。雖然邁克爾與阿波洛尼婭(Appollonia)的婚禮是他逃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但康斯坦莎與卡洛(Carlo)的婚姻問題讓影片焦慮的氣氛絲毫不減(科波拉之後坦言,卡洛毆打康妮的暴力場景是為了讓電影看起來更「激烈」,以取悅片方)。

至於邁克爾將會如何歸來,我們滿心期待卻又無從知曉。科波拉把桑尼慘遭殺害帶來的恐懼曝曬於光天化日之下,馬上又將鏡頭轉移到教父昏暗的書房中。這一明一暗的對比營造出一種灰暗陰鬱的情緒。影片中沒有撕心裂肺的嚎啕,也沒有對喪子之痛的大幅描寫。只有兩個男人在一間昏暗的房中絮絮低語,強忍親人離世的悲痛。

當老教父終於在太平間裡說出「看啊,他們竟然這樣殺害了我的孩子」時,這場災難的沉重才突襲而來。恐慌的氣氛繼續加劇著,本來計畫殺掉邁克爾的汽車爆炸陰謀卻讓阿波洛尼婭不幸喪生;桑尼被害,弗雷多躲在拉斯維加斯藏身;邁克爾歸來,時機已到。這次,他再也不是那個落荒而逃的殺手了。

此時,影片出人意料的跳轉到了邁克爾從西西里歸來的一年之後。邁克爾雖已成為家族首領,但教父這個角色從維托到邁克爾的轉變才剛剛開始。科波拉省略了邁克爾初涉家族生意的部分。考慮到之前邁克爾自告奮勇刺殺索洛佐以及桑尼慘死的情節,此處的省略也不難理解。

如果你對小說裡提到的重重困難(如何把邁克爾帶回美國,以及安排別人為邁克爾頂罪等等)有所瞭解,那麼對於這段省略也不難消化。一個全新的邁克爾就此出現了,他戴著淺頂軟呢帽,走路的姿勢變得有些僵硬,表情也更為冷峻——他已經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年輕人蛻變成一個堅毅的成熟男人。

他讓人不寒而慄的凝視儼然成為傳奇——這個眼神也成了阿爾·帕西諾飾演的教父的標誌。接下來,邁克爾坐在教父的位子上,指揮著柯里昂家族的手下,逐步把家族生意向內華達轉移。

邁克爾的沉著冷靜在他與蒙·格林(Moe Greene)的交手中得到充分體現。他的決定雖然稍顯倉促,卻沒有一點自負的味道,一句「你出局了,湯姆」就炒了他的軍師。對待凱和他們的孩子時,邁克爾也流露出他溫柔的一面。

但對於他想做的事,邁克爾從沒有過半點遲疑。他聽取了父親關於潛在叛徒的建議,但決心以自己的直覺和判斷來掃除對手。在應對所有事情時他都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這些轉變都被阿爾·帕西諾在極短的時間內展現得淋漓盡致。邁克爾有力地證明了自己是維托·柯里昂真正的繼任者(儘管弗雷多缺席老教父葬禮的安排並不合理)。白蘭度自此謝幕,帕西諾順理成章地接過了主演的大任。

科波拉和普佐合作的精彩編劇支撐起了整部電影,讓高潮的到來更加激動人心。當我們還在為泰西歐(Tessio)之死扼腕歎息時,震耳欲聾的復仇之音已在窗臺背後映出的湯姆·哈根(Tom Hagen)的身影上方不停地迴響。

下麵的情節不可否認地被譽為電影史上的最佳片段:鏡頭在教堂洗禮和針對巴茨尼等人的刺殺行動之間來回切換,豐富了整部電影的視角。

在洗禮現場的邁克爾看似平靜,卻對正在進行的刺殺行動心知肚明——這一切都不過是他用來經營血淋淋的家族事業而採用的冷酷無情的手段。每一個鏡頭都在不斷加快即將發生的故事節奏,這是本片中最精彩的剪輯。當處決結束,最關鍵的轉折終於到來——那個瞞天過海的叛徒即將浮出水面。

如果說電影看到這裡,我們為教父的隱忍所動容,為教父那不動聲色的神態所折服,那麼接下來等待我們的則是他的謀略、智慧和判斷力。下面的這個鏡頭堪稱電影史上最為精彩的鏡頭之一:邁克爾走進卡洛家,一半的面孔被窗戶透進來的光照亮,另一半籠罩在陰影裡——這個鏡頭完美地詮釋了一個心狠手辣、足智多謀、受人尊重的梟雄,讓它成為不朽的經典。

卡洛的背叛著實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背叛直到最後一刻才被揭曉,這既是編劇故事的高潮,也是導演的有意為之。忠心耿耿之人和背信棄義之徒勢必水火不容,故事的懸念在這二元對立中終被揭開。

在邁克爾要求卡洛認罪時,他說,「不要說你是無辜的,那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只會激怒我,」這讓邁克爾成功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當克萊門紮(Clemenza)勒死卡洛後,邁克爾踱步離去,意味著復仇的最終完成。

《教父》的剪輯、選角、攝影以及導演水準都算得上是無可挑剔。科波拉營造的氣氛和時代感十分契合這部電影,甚至可以說是為它量身定做。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和拍攝技巧都近乎完美。觀眾即便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也絲毫不會影響電影帶給他們的感受。

對於小說讀者來說,電影則將他們腦海中的畫面變成了現實。科波拉和他的攝影師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貢獻了電影史上一些最優秀的鏡頭:當凱·亞當斯(Kay Adams)穿著亮紅色的裙子來到柯里昂宅邸時,其他人身上的灰色基調和周圍昏暗的環境與之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吸引觀眾視線的同時也預示了這條平緩副線的發展,為我們理解電影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柯里昂宅邸的佈景設計也十分出色,尤其是唐的書房。

科波拉對二戰後西西里荒蠻景致的還原同樣極為精妙。至於電影選角,讓當時已經風光不再的馬龍·白蘭度飾演維多·柯里昂真的是一個意外的驚喜。甚至連阿爾·帕西諾和詹姆斯·凱恩的表演都不如白蘭度的柯里昂那樣富有辨識度。

無論如何,所有的演員都獻上了絕佳的表演。電影裡許多對白如今仍然如雷貫耳:「把槍留下,把奶油卷帶上」;「我在拼死拼活的時候你卻在花天酒地!)」以及「我信仰美國」。除了出色的剪輯和超凡的導演水準,電影《教父》在技術層面上也是一流的。

縱然如此,《教父》卻沒有贏得一項奧斯卡技術大獎。

但它的確擊敗《歌廳》(Cabaret,這部電影當年和《教父》一起領跑10項奧斯卡獎提名)獲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編劇本。作為一個描寫犯罪家族中最叛逆的小兒子如何走上權力巔峰的故事,它無疑是吸引人的,但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才是最讓人揪心的。

作為三個兒子裡最任性的那個,邁克爾總想和家族生意劃清界限。他雖不齒於家族的非法手段,但血濃於水的親情卻是堅不可摧的。際遇所迫,他在重塑自我的同時也從未讓他的家族失望。

伴隨著一路艱險,他不斷成長,也逐漸知曉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他知道,唯一的出路便是與生活博弈。他終於接受了父親的人生哲學,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繼承人。他慢慢為家族積蓄力量,直到終有一日,所有的敵手們都不得不向柯里昂家族俯首稱臣。邁克爾·柯里昂也成為了名正言順的「教父」。

《教父》是一部劃時代的傑作。它深深改變了我們對於犯罪題材的傳統認知,讓我們目睹詳實的犯罪過程和冷血的陰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部電影成為了現實中黑幫成員模仿學習的對象。與此同時,正如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縈繞在罪惡周圍的黑暗正慢慢消失。

當邁克爾發覺只有謊言能維繫他和凱在一起時,他選擇了謊言。電影的結尾,這條屬於凱的副線也終於結束,從她的視角,我們得到了對於教父最為深刻的理解:當克萊門紮帶著敬意親吻邁克爾的手,並稱呼他「唐·柯里昂」時,當阿爾·內裡(Al Neri)無視凱的關切,當著她的面關上了書房的門時,凱終於體味到了真相的苦澀。

緊閉的房門消失在一片黑暗中,仿佛呼應著《教父3》中邁克爾對文森特·柯里昂(Vincent Corleone)說的那句話——「這就是你為你選擇的人生付出的代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