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老照片|不應遺忘,那些扛起半壁江山的中國脊樑們!

白駒過隙, 時光易老。 翻開塵封多年的老照片, 那黑白膠片下的一顰一笑、一什一物, 無不寫滿光陰的故事......在製造業的發展建設史上,

有這樣一群人, 用他們對工作的熱情, 對事業的忠誠, 寫下了人生的輝煌, 留下了一道絢麗閃光的足跡。

七一建黨節將至, 僅以此文紀念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裡, 揮灑著熱血、汗水和青春的人們。

馬恒昌

馬恒昌(1906—1985), 勞動模範。

馬恒昌, 奉天(今遼寧)遼陽人。

建國後, 歷任齊齊哈爾市第二機床廠車間主任、總機械師、黨委副書記、顧問。 曾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並當選多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 1985年因病去世。

馬恒昌曾經是齊二機床一個車間的普通組長, 全國著名先進班組——馬恒昌小組的創始人, “馬恒昌小組”原是瀋陽第五機器廠的一個小組,

以金屬加工技術精湛著稱。 馬恒昌小組成立至今, 一直是全國工業戰線上的先進班組, 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光輝旗幟。

60年來, 馬恒昌和馬恒昌小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為國家和企業創造效益2620萬元, 累計實現技術創新成果1190項。 小組先後有3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2人被評為省勞動模範。

王進喜

王進喜(1923—1970), 全國勞動模範, 被譽為油田鐵人。

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 1960年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 由於缺少吊裝機械, 王進喜帶領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

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 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 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

有一次鑽井發生了井噴, 危急關頭, 王進喜不顧腿傷, 扔掉拐杖, 帶頭跳進泥漿池, 用身體攪拌泥漿, 最終制服了井噴, 被譽為“鐵人”。 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魄,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孟泰

孟泰(1898—1967),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憲鋼,全國著名勞動模範。

先後擔任鞍鋼煉鐵廠配管組組長、技術員、副技師、設備修理場場長、鞍鋼工會副主席等職務。多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執行委員。

他帶領鞍山鋼鐵工人把日偽時期留下來的廢鐵翻了個遍,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而後又勇於攻克技術難關,先後解決了十幾個技術難題,與王崇倫成功自製了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歷史上的空白;他自己設計製造成功的雙層迴圈水給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組織的提高更換高爐風口、鐵口速度的技術攻關,刷新了鐵廠生產的歷史紀錄。

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譽滿全國的鋼鐵戰線的老英雄。

王崇倫

王崇倫(1927—2002),遼寧省遼陽市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

他曾任鞍鋼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哈爾濱市委副書記。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

1949年3月入鞍鋼機修廠工具車間當刨床工。曾改進了機加工車床8種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一年完成四年任務,成為全國最先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線工人。

抗美援朝軍品生產中,他設計並製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因此,他曾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60年代初,實現100多項革新,先後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與孟泰成功自製了大型軋輥,填補我國冶金史空白。

倪志福

倪志福(1933—2013),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全國先進生產者。

他曾任多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等重要職務。

1953年10月,北京永定機械廠(國營618廠)五車間青年鉗工倪志福,用標準麻花鑽在裝甲鋼鋼板上鑽孔時遇到了困難。他憑經驗,對一尖三刃的標準麻花鑽切削部分進行修磨,發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鑽。大大提高了鑽頭的使用性能和壽命,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被稱為“倪志福鑽頭”。當時稱這種鑽型為“倪志福鑽頭”(53型群鑽)。1959年他出席全國群英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張樹貴

張樹貴(1927—1988),北京人,全國勞動模範。

曾任北京鋼廠動力科黨支部副書記、教育科副科長、扶青辦幹部。1954年至1956年連續三年被北京市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56年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1955年,北京市暖氣材料廠的電焊工張樹貴,在鑽研電焊技術難題。該廠主要生產鑄鐵鍋爐及暖氣片,產品多為空心鑄鐵件,在翻砂工藝中經常產生砂眼,造成廢品率很高。張樹貴通過刻苦鑽研,研製成功了鑄鐵冷焊法及軟鋼、銅鎳、生鐵等各種焊條焊藥,並改進了透孔施焊、電焊小鑄件等焊接工藝,解決了裂縫、焊穿等諸多技術難題。

僅在1955年中用鑄鐵冷焊法就挽救產品鑄鐵鍋爐695片,暖氣爐片16135片及鑄鐵管等,焊補成品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創造了價值668.975萬元的財富。有關部門曾將他的這一經驗向全國推廣。

田桂英

田桂英(1930—至今)遼寧旅順人,勞動模範。

1949年後,任中長鐵路大連機務段副司機、司機長。是我國第一名火車女司機。

1950年田桂英駕駛“三八”號機車,在這一年,她安全行車62380公里,並節煤50多噸。同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後任瀋陽鐵路局機務處工程師、工程處工會女工科副科長。舒繡文、孫道臨等人主演的電影《女司機》就是以田桂英為原型。

50年代初,20歲的田桂英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在全國傳為婦女的火車頭。她的行動,帶動了成千上萬的女青年,開闢了新中國第一代婦女參加工作的新途徑,譜寫了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新篇章。

趙夢桃

趙夢桃(1935—1963),西北國棉一廠細紗擋車工,1956年和1959年全國勞動模範。

聞名遐邇的“夢桃精神”曾是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的學習楷模。而“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的趙夢桃,正是“夢桃精神”的締造者。

在1952到1959年間,她創造了連續月月完成國家計畫的先進記錄。並且還幫助了12名身邊的同志,一起成為企業的先進工作者。隨後,她又創造了一套先進的清潔檢查操作法,並在陝西省展開全面推廣,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大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收效頗豐。自此,她也成為了新中國紡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1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把她所在的小組命名為“趙夢桃小組”,多年來,始終保持了全國優秀先進班組和紡織戰線一面旗幟的稱號。

梁軍

梁軍(1930年—),黑龍江人,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四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她就是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機手的原型。

1948年,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在當時造成的轟動效應,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1950年6月,中國成立第一個女拖拉機隊——梁軍女子拖拉機隊,她任隊長,1950年9月,當選全選勞動模範。她從日本成功引進了豐田汽車維修檢測線。她為提高新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還有許多各行各業的勞模,

原諒小編不能一一列出,

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了輝煌業績,

成為了共和國的脊樑。

那些年,他們就是我們追過的“明星”,

當時光流逝,勞模精神依然耀眼奪目,

那段崢嶸歲月依然令人難以忘懷。

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魄,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孟泰

孟泰(1898—1967),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憲鋼,全國著名勞動模範。

先後擔任鞍鋼煉鐵廠配管組組長、技術員、副技師、設備修理場場長、鞍鋼工會副主席等職務。多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執行委員。

他帶領鞍山鋼鐵工人把日偽時期留下來的廢鐵翻了個遍,建成了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而後又勇於攻克技術難關,先後解決了十幾個技術難題,與王崇倫成功自製了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歷史上的空白;他自己設計製造成功的雙層迴圈水給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組織的提高更換高爐風口、鐵口速度的技術攻關,刷新了鐵廠生產的歷史紀錄。

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譽滿全國的鋼鐵戰線的老英雄。

王崇倫

王崇倫(1927—2002),遼寧省遼陽市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

他曾任鞍鋼工會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哈爾濱市委副書記。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

1949年3月入鞍鋼機修廠工具車間當刨床工。曾改進了機加工車床8種工、卡具,提高工效5至10倍,其中新型工具胎即“萬能工具胎”,提高工效6至7倍,一年完成四年任務,成為全國最先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線工人。

抗美援朝軍品生產中,他設計並製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因此,他曾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60年代初,實現100多項革新,先後突破十幾項重要技術難題,與孟泰成功自製了大型軋輥,填補我國冶金史空白。

倪志福

倪志福(1933—2013),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全國先進生產者。

他曾任多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等重要職務。

1953年10月,北京永定機械廠(國營618廠)五車間青年鉗工倪志福,用標準麻花鑽在裝甲鋼鋼板上鑽孔時遇到了困難。他憑經驗,對一尖三刃的標準麻花鑽切削部分進行修磨,發明了三尖七刃麻花鑽。大大提高了鑽頭的使用性能和壽命,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被稱為“倪志福鑽頭”。當時稱這種鑽型為“倪志福鑽頭”(53型群鑽)。1959年他出席全國群英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張樹貴

張樹貴(1927—1988),北京人,全國勞動模範。

曾任北京鋼廠動力科黨支部副書記、教育科副科長、扶青辦幹部。1954年至1956年連續三年被北京市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56年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1955年,北京市暖氣材料廠的電焊工張樹貴,在鑽研電焊技術難題。該廠主要生產鑄鐵鍋爐及暖氣片,產品多為空心鑄鐵件,在翻砂工藝中經常產生砂眼,造成廢品率很高。張樹貴通過刻苦鑽研,研製成功了鑄鐵冷焊法及軟鋼、銅鎳、生鐵等各種焊條焊藥,並改進了透孔施焊、電焊小鑄件等焊接工藝,解決了裂縫、焊穿等諸多技術難題。

僅在1955年中用鑄鐵冷焊法就挽救產品鑄鐵鍋爐695片,暖氣爐片16135片及鑄鐵管等,焊補成品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創造了價值668.975萬元的財富。有關部門曾將他的這一經驗向全國推廣。

田桂英

田桂英(1930—至今)遼寧旅順人,勞動模範。

1949年後,任中長鐵路大連機務段副司機、司機長。是我國第一名火車女司機。

1950年田桂英駕駛“三八”號機車,在這一年,她安全行車62380公里,並節煤50多噸。同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後任瀋陽鐵路局機務處工程師、工程處工會女工科副科長。舒繡文、孫道臨等人主演的電影《女司機》就是以田桂英為原型。

50年代初,20歲的田桂英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在全國傳為婦女的火車頭。她的行動,帶動了成千上萬的女青年,開闢了新中國第一代婦女參加工作的新途徑,譜寫了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新篇章。

趙夢桃

趙夢桃(1935—1963),西北國棉一廠細紗擋車工,1956年和1959年全國勞動模範。

聞名遐邇的“夢桃精神”曾是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的學習楷模。而“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的趙夢桃,正是“夢桃精神”的締造者。

在1952到1959年間,她創造了連續月月完成國家計畫的先進記錄。並且還幫助了12名身邊的同志,一起成為企業的先進工作者。隨後,她又創造了一套先進的清潔檢查操作法,並在陝西省展開全面推廣,看車能力從200錠擴大到600錠,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收效頗豐。自此,她也成為了新中國紡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1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把她所在的小組命名為“趙夢桃小組”,多年來,始終保持了全國優秀先進班組和紡織戰線一面旗幟的稱號。

梁軍

梁軍(1930年—),黑龍江人,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四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她就是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機手的原型。

1948年,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在當時造成的轟動效應,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徵。1950年6月,中國成立第一個女拖拉機隊——梁軍女子拖拉機隊,她任隊長,1950年9月,當選全選勞動模範。她從日本成功引進了豐田汽車維修檢測線。她為提高新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還有許多各行各業的勞模,

原諒小編不能一一列出,

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了輝煌業績,

成為了共和國的脊樑。

那些年,他們就是我們追過的“明星”,

當時光流逝,勞模精神依然耀眼奪目,

那段崢嶸歲月依然令人難以忘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