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顏值、排場和人氣,成就不了“演員的自我修養”

作者:黃啟哲

“前兩部麵包車是工作人員, 第三部麵包車才下來明星。 我給你數數:一個化妝、一個梳頭, 服裝師及其助理、經紀人及其助理, 演員生活助理、英語老師, 三人拍照團隊、三位司機再加明星本人, 一共15個人。 對比我合作過的蒂姆·羅賓斯和艾德里安·布勞迪兩個奧斯卡獲獎男演員, 都是隻身來中國拍戲, 配一個翻譯在機場等著就行, 沒任何別的要求。 ”這可不是什麼相聲段子, 而是導演馮小剛的真實經歷。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關於演員, 導演有話說”論壇上, 馮小剛的一席話, 引發其他同行的共鳴。

甯浩、徐崢、陸川等多位影人歷數影視行業眼下的一些不良現象, 尤其是針對某些青年演員講排場、不敬業、天價片酬等問題進行抨擊。 在希望青年演員嚴格自我要求的同時, 業界人士呼籲淨化行業生態, 藝術尺規不應被商業邏輯所綁架。

演員是作品裡“滾”出來的, 明星是流量“捧”出來的

有資深演員曾感慨:過去的演員是從作品裡“滾”出來的, 而現在不少明星的走紅“全憑一張臉”。 只要有粉絲流量, 沒有表演經驗的偶像明星卻能輕易“空降”, 出演各種影視劇男女主角。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當選角的標準從“適合不適合”變成“顏值夠不夠高”, 陸川憂慮影視劇中的角色最終都會“長得都特別漂亮, 但是也特別像”。

這些明星有多紅,

檔期就有多緊張。 陸川對此十分無奈:“以前見演員特別好約, 劉燁、吳彥祖、周潤發, 只要聊戲, 都能見到。 而現在要見一個年輕演員, 有四個經紀人攔著說不能見, 開機那天能 (把時間安排) 給你就不錯了。 ”徐崢深有同感, 影視劇單是造型就要花三四次來反復調試。 對此, 現在的年輕演員都留不出時間, 更不必說作為演員本分的體驗生活。 而翻看網路話題, 演員拍戲蹭破了皮、中暑暈倒, 都要被作為“敬業”的宣傳點大肆炒作。 足見敬業的尺規正在被拉低, 作為演員的標準也在被拉低。

面對非議, 青年演員也有委屈, 他們中不少人在公開場合都曾表示“會把德藝雙馨當做一個標杆去努力”“想演好戲首先得學會怎樣做人”, 馮小剛也承認:“這些孩子沒有問題,

他們見到長輩很尊重, 感覺也很努力, 很想演好戲。 ”

遺憾的是, 理想很豐滿, 現實依舊窘迫。 其背後的產業捆綁著他們在鏡頭、舞臺和秀場間疲於奔命, 有的人檔期已經排到了2019年。 沒有沉澱和學習的時間, 又如何能提高演員的自我修養?在五六檔綜藝真人秀中“奔跑”“相愛”, 給一部戲留出的檔期不過零碎的十幾天, 又談何潛心藝術、鑽研角色?

“天價零演技”明星頻現, 誰是始作俑者

儘管批評之聲不絕於耳, 這樣的明星仍有市場:動輒過億的影視製作成本, 有七八成付給了其中某一兩個當紅演員。 說到底片方看重的不是明星本人, 而是其能夠帶來的粉絲經濟。 其片酬越高, 經紀公司看到的“商機”越多, 廣告代言、時尚資源、綜藝邀約紛至遝來。

曝光機會多了, 明星的熱度更見漲, 進而陷入惡性循環, 引發一系列不良現象的連鎖反應。 所以, 哄抬明星身價, 片方“掙快錢”的商業邏輯難辭其咎。

不過隨著觀眾審美水準的逐漸提升, 越來越多僅憑明星撐起的低品質電影遭遇票房滑鐵盧, 不少電影在口碑網站的評分慘不忍睹。 “鮮肉”這劑市場猛藥逐漸失效, 市場的喧鬧終難長久, 泡沫褪去, 比拼的還是內功。

中國不缺好演員, 而好演員也並不缺乏觀眾認可甚至追捧, 越來越多中生代演員在網路獲得年輕人的喜愛, 靠的還是優質的作品和立得住的角色。 徐崢認為, 眼下影視界缺少的是健康生態, “讓真正會演戲的人轉換為有流量的演員”。

他呼籲影視投資方和創作者不要以流量為標準, 要敢於用人, 不被市場的畸形生態所綁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