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產爛片多,這個鍋讓觀眾背真的合適嗎?

自從馮小剛演完《老炮兒》之後, 大王發現他“小鋼炮”人設愈發的「立體」了。

撕完影院撕演員, 現在連觀眾也不放過了。

前些天, 馮小剛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發表了「觀眾是垃圾」的言論。

此言一出, 網友們自然分成兩派——

一派站馮導這邊, 認為現在爛片氾濫和觀眾的盲目追捧有很大關係;

另一派則是正面剛回去, 你一個廚師做菜不行, 反過頭來怪顧客的要求太低, 還有沒有天理了!

而我個人也不大認同馮導這個觀點, 因為按照他的邏輯, 垃圾觀眾導致了垃圾電影的形成,

那誰又該為垃圾觀眾的氾濫負責呢?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一出生就是垃圾吧......

這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二者相互依存, 單拿其中的一面來討論顯然是欠妥的。

所以, 今天大王就跟小夥伴們聊聊是先有雞...不對, 是先有垃圾電影還是先有垃圾觀眾。

在此之前,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電影才是「垃圾電影」。

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因此每個人對爛片的標準也各有不同。

站在馮導的立場, 《私人定制》肯定不是爛片, 而他炮轟過的《速7》八成就被他劃進了“垃圾電影”的行列。

或許在一些人心裡, 那些以討好觀眾為目的的商業片, 都是垃圾電影。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看未必。

現在市面上太多不成熟的商業片把這個類型給汙名化了, 而國內算得上成熟的商業片本就不多, 因此觀眾就形成了「商業片都是垃圾」的印象。

(富春山居圖)

畢竟一直以來, 人們都認為電影是藝術, 是陽春白雪。

既然是藝術, 就必須得直指人心, 要是順帶能批判一下現實那就再好不過了。

比如14年的《闖入者》, 歷史與現實的對沖將這部作品帶進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闖入者)

很多人坦言這是王小帥導演的巔峰之作,但它在國內票房僅僅只有一千萬。

說到底,電影是高投資、高風險項目,如果滿腦子都是陽春白雪,卻沒有真金白銀的回報,估計這個行業也撐不到現在。

換句話說,商業片才是電影走向良性發展的基礎。

(泰囧)

但請注意,大王這裡指的是成熟的商業片,一部賺得盆滿缽滿卻被罵得狗血淋頭的電影還當不起成熟二字。

這類電影只不過是在透支觀眾的信任,其實幹的就是“殺雞取卵”的勾當。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綜藝大電影,自從《爸爸去哪兒》狂攬7億票房之後,這類中國獨創的“新片種”就多了起來。

(爸爸去哪兒)

15年的《奔跑吧!兄弟》上映三天,收穫2.3億票房,累計票房接近4.5億。

去年上映的《極限挑戰》大電影雖然票房沒有前兩位那麼誇張,卻也輕鬆入帳1.25億。

這些電影幾乎就是為圈錢而生的,它們憑藉巨大的粉絲基數,用極短的拍攝週期換來巨額

這種“粉絲經濟”下催生出來的不良產物,真的能叫電影嗎?

真正成熟的商業電影至少應該像《捉妖記》、《美人魚》那樣,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保證作品水準在及格線以上。

誠然,這兩部還算不上優秀,但這種「站著掙錢」的姿態還是值得鼓勵的。

觀眾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挑剔,只要演員演技線上,故事情節尚可,誰也不會特意去黑一部電影(水軍除外)。

但現在很多國產電影連這兩點都很難做到,所以才讓《美人魚》這樣的商業片顯得彌足珍貴。

除此之外,行業內部發展過於“畸形”,也是產生爛片的另一大原因。

要知道,電影不同于文學、音樂、繪畫,它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產物,而不是某一個人的靈光乍現。

可如今大家往往只能看到臺上光芒萬丈的明星,卻忽略了明星背後那些默默無聞的工作人員。

這種“唯明星”的行業現象,必然導致幕後從業者大量流失,因此產生爛片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觀眾作為電影消費的最後一環,對垃圾電影的產生也是有責任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不願意看爛片的,可為什麼最後還有那麼多人去看?

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影院排片的問題。

現在大家的觀影時間相對集中,有些人只能選擇一部「合適的電影」看,而影院的排片一定程度上幫觀眾做出了選擇。

正是這種變相的“綁架”,增加了觀眾看到爛片的幾率。

其次是電影公司的過度行銷。

如今早已經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觀眾看不看一部電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前期宣傳。

所以現在只要一有電影上映,那宣傳肯定是無孔不入,這就加大了觀眾識別爛片的難度,自然會有觀眾被“騙”進影院。

以上兩點,都屬於被動成為“垃圾觀眾”的情況,下面我們來說說主動的。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愛看爛片,那當然是有的。

不過他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明星。

這裡我不得不再次拿小四老師的作品來舉例(粉絲們不要打我....)。

當初,不知道多少人是沖著演員陣容去看的《小時代》。

他們不在意演技,也無所謂劇情,只要能看到自家愛豆那張臉,就算值回了票價。

正是在這種“粉絲經濟”推動下,一個大家公認的爛片被炒成了大熱IP。

更可怕的是,因為這種現象,讓投資方產生觀眾喜歡看爛片的錯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觀眾只能淪為爛片的“垃圾桶”嗎?其實不必如此悲觀。

當年票房慘澹的《大話西游》時隔兩年才被觀眾發現它的價值,現在已經成為一代人的經典。

而《肖申克的救贖》更慘,當年甚至連首映都沒有,卻硬是憑著口碑坐上了影史第一的寶座。

可見優秀的作品終究會被時間挑選出來,那時候既沒有資本的影響,也沒有鮮肉的流量,有的只是沉甸甸的作品本身。

《大話西遊》是如此,《肖申克的救贖》亦是如此。

所以,對各位導演來說,與其糾結“垃圾觀眾”的問題,不如把心思放在打磨作品上。

而對廣大觀眾而言,確實也需要提升審美趣味,否則等到被爛片圍繞而不自知,那就真變成別人口中的“垃圾觀眾”了。

或許只有雙方共同成長,才能還國產電影市場一片淨土。

(闖入者)

很多人坦言這是王小帥導演的巔峰之作,但它在國內票房僅僅只有一千萬。

說到底,電影是高投資、高風險項目,如果滿腦子都是陽春白雪,卻沒有真金白銀的回報,估計這個行業也撐不到現在。

換句話說,商業片才是電影走向良性發展的基礎。

(泰囧)

但請注意,大王這裡指的是成熟的商業片,一部賺得盆滿缽滿卻被罵得狗血淋頭的電影還當不起成熟二字。

這類電影只不過是在透支觀眾的信任,其實幹的就是“殺雞取卵”的勾當。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綜藝大電影,自從《爸爸去哪兒》狂攬7億票房之後,這類中國獨創的“新片種”就多了起來。

(爸爸去哪兒)

15年的《奔跑吧!兄弟》上映三天,收穫2.3億票房,累計票房接近4.5億。

去年上映的《極限挑戰》大電影雖然票房沒有前兩位那麼誇張,卻也輕鬆入帳1.25億。

這些電影幾乎就是為圈錢而生的,它們憑藉巨大的粉絲基數,用極短的拍攝週期換來巨額

這種“粉絲經濟”下催生出來的不良產物,真的能叫電影嗎?

真正成熟的商業電影至少應該像《捉妖記》、《美人魚》那樣,收穫高票房的同時,保證作品水準在及格線以上。

誠然,這兩部還算不上優秀,但這種「站著掙錢」的姿態還是值得鼓勵的。

觀眾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挑剔,只要演員演技線上,故事情節尚可,誰也不會特意去黑一部電影(水軍除外)。

但現在很多國產電影連這兩點都很難做到,所以才讓《美人魚》這樣的商業片顯得彌足珍貴。

除此之外,行業內部發展過於“畸形”,也是產生爛片的另一大原因。

要知道,電影不同于文學、音樂、繪畫,它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產物,而不是某一個人的靈光乍現。

可如今大家往往只能看到臺上光芒萬丈的明星,卻忽略了明星背後那些默默無聞的工作人員。

這種“唯明星”的行業現象,必然導致幕後從業者大量流失,因此產生爛片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觀眾作為電影消費的最後一環,對垃圾電影的產生也是有責任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不願意看爛片的,可為什麼最後還有那麼多人去看?

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是影院排片的問題。

現在大家的觀影時間相對集中,有些人只能選擇一部「合適的電影」看,而影院的排片一定程度上幫觀眾做出了選擇。

正是這種變相的“綁架”,增加了觀眾看到爛片的幾率。

其次是電影公司的過度行銷。

如今早已經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觀眾看不看一部電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前期宣傳。

所以現在只要一有電影上映,那宣傳肯定是無孔不入,這就加大了觀眾識別爛片的難度,自然會有觀眾被“騙”進影院。

以上兩點,都屬於被動成為“垃圾觀眾”的情況,下面我們來說說主動的。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愛看爛片,那當然是有的。

不過他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明星。

這裡我不得不再次拿小四老師的作品來舉例(粉絲們不要打我....)。

當初,不知道多少人是沖著演員陣容去看的《小時代》。

他們不在意演技,也無所謂劇情,只要能看到自家愛豆那張臉,就算值回了票價。

正是在這種“粉絲經濟”推動下,一個大家公認的爛片被炒成了大熱IP。

更可怕的是,因為這種現象,讓投資方產生觀眾喜歡看爛片的錯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觀眾只能淪為爛片的“垃圾桶”嗎?其實不必如此悲觀。

當年票房慘澹的《大話西游》時隔兩年才被觀眾發現它的價值,現在已經成為一代人的經典。

而《肖申克的救贖》更慘,當年甚至連首映都沒有,卻硬是憑著口碑坐上了影史第一的寶座。

可見優秀的作品終究會被時間挑選出來,那時候既沒有資本的影響,也沒有鮮肉的流量,有的只是沉甸甸的作品本身。

《大話西遊》是如此,《肖申克的救贖》亦是如此。

所以,對各位導演來說,與其糾結“垃圾觀眾”的問題,不如把心思放在打磨作品上。

而對廣大觀眾而言,確實也需要提升審美趣味,否則等到被爛片圍繞而不自知,那就真變成別人口中的“垃圾觀眾”了。

或許只有雙方共同成長,才能還國產電影市場一片淨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