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毒奶” 蒙牛不願背“毒鍋”,畢竟娃哈哈中招了都還沒爬起來

食品安全問題依然是國民最緊繃的那根神經。

時至今日, 依然有一些乳品企業因為粘上“三聚氰胺”而難以翻身, 影響深遠。 民眾更是聞“毒奶”色變, 國內的兩大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衝擊。

因此, 近幾年蒙牛集團大動作頻頻, 試圖樹立起高品質、可信賴的品牌形象。 比如:接受中國航太基金會授牌, 再次成為中國航太事業戰略合作夥伴, 連續14年助力中國航太事業;積極與國外優質奶源基地合作, 開創中國乳品企業海外全產業鏈佈局的先河;還在國內綜藝井噴的時代花大價錢各種花式冠名,

可謂是用盡全身力氣只為求一個顧客的微笑。

可惜, 天不遂人願, 在牛根生的帶領下, 只用短短8年時間就超過了伊利的蒙牛, 卻在經歷了短暫超越之後又退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2011年, 牛根生辭任董事會主席一職後, 蒙牛開始逐漸大比分落後於伊利。

今年3月30日, 伊利發佈了2016年年報, 實現營業總收入606.09億元, 實現淨利潤56.69億元。 而在29日蒙牛發佈的消息顯示, 蒙牛2016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37.8億元, 低於伊利68億元左右。

已經輸了連續6年。

因此, 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近期接連提出, 要把蒙牛打造成“世界級的中國品牌”, 放話“以匠心做好牛奶”, 表現出這種備戰姿態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似乎緊張到有點杯弓蛇影了。

“毒奶”非毒牛奶

4月17日,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奧運村法庭就此案第一次開庭並進行證據交換。

該文討論了蒙牛贊助過的部分綜藝節目收視率, 總結稱“但凡他們冠名的綜藝, 不是收視率低到塵埃裡, 就是吐槽多到炸開花, 甚至半路夭折從此難見天日”, 並評論“在綜藝冠名界, 蒙牛就是這樣一口華麗麗的毒奶”。 截至2017年4月19日, 該文閱讀量為9918次。

而蒙牛乳業起訴該公號註冊者的原因, 不是“冠名後收視率低、吐槽多”的批評, 而是“毒奶”一詞的提法。 蒙牛乳業訴稱, 該公號在自主擬定的標題中指明瞭蒙牛公司名稱, 稱其為“毒奶”,

這使得公眾看過標題後會留下“蒙牛是毒奶”的印記, 足以使公眾對蒙牛產品的品質產生質疑或不信任, 造成商業信譽、社會評價降低, 已嚴重侵害公司的名譽權。

4月17日當庭證據交換時, 蒙牛乳業出示了多份退貨說明顯示, 提出退貨要求的超市退貨金額達23.5萬元, 內容大意為“近期網傳蒙牛純牛奶產品有問題, 造成部分顧客對蒙牛牛奶持懷疑觀望態度, 造成產品銷量銳減, 部分顧客要求退貨”等。

其實, “毒奶”的意思不是“有毒的奶”, 而是一個被廣泛用於評論界的網路用語, 意為“誇誰誰輸”。 而且, 有記者調查時注意到涉案公號文章的標題下方, 有一行綠底的“鄭重說明”, 稱“本文只針對蒙牛的綜藝品位, 不針對產品本身”。

3月10日, 宗慶後接受了一次媒體的兩會訪談節目, 在被問及企業的困難時, 他表示“我們沒有什麼其他的困難, 最大的困難就是網路謠言”。 隨後, 他講述了這幾年自己企業的情況:“從2014年開始, 說我們的營養快線、爽歪歪(的謠言)就是從避孕套開始說起, 一直說到白血病, (再說到)肉毒桿菌。(這些謠言)傳播了1.7億次。原來我們的營養快線可以賣4億箱,現在銷售1.5億箱,4億箱相對於200億(元)。

這麼算來,光是營養快線一個品牌就因謠言損失了125億。

常年“躺槍”的不止娃哈哈一個,農夫山泉、王老吉、果粒橙無一逃開了謠言的魔掌。即使已被權威部門闢謠,甚至經歷了造謠者被起訴、被高額索賠等事件,卻依舊“活躍”在網路中,還時不時出來興風作浪。各大品牌為此痛徹心扉。

謠言的威力仍歷歷在目,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蒙牛這是真怕了。

(再說到)肉毒桿菌。(這些謠言)傳播了1.7億次。原來我們的營養快線可以賣4億箱,現在銷售1.5億箱,4億箱相對於200億(元)。

這麼算來,光是營養快線一個品牌就因謠言損失了125億。

常年“躺槍”的不止娃哈哈一個,農夫山泉、王老吉、果粒橙無一逃開了謠言的魔掌。即使已被權威部門闢謠,甚至經歷了造謠者被起訴、被高額索賠等事件,卻依舊“活躍”在網路中,還時不時出來興風作浪。各大品牌為此痛徹心扉。

謠言的威力仍歷歷在目,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蒙牛這是真怕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