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廉潔一生得益口碑監督 曾面臨巨大誘惑

我們讀歷史, 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 認為史上那些聖賢的美德是與生俱來的, 卻忽略了聖賢當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誘惑和墮落機會。 他們能達到人品的高峰是如何地不容易?而且, 他們的偉大人格又是由哪些元素鑄成的呢?

例如諸葛亮, 後人往往讚歎他的清廉自守, 卻並不知道他當時面臨多大的物質誘惑, 他又何以能抵禦這些誘惑, 成就高尚的人格。 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們才能真正地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正面的元素。

蜀相諸葛亮

曾時時面臨巨大的物質誘惑

自從白帝城托孤之後, 諸葛亮掌握了蜀漢大權,

後主劉禪尊他為“相父”, 蜀國的軍政和經濟都是他在經營。

我們在《三國演義》裡只看到他在軍事上的傳奇經歷, 卻不知在這些傳奇戰爭的背後, 是海量的物質供給, 包括糧草、兵器、帳篷、舟車等——大家最熟悉的木牛流馬就是軍糧運輸工具, 這一切都要經過諸葛亮親手操作。

在《諸葛亮集》裡, 就有幾則關於他負責兵器供應的例子。 西元229年,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用斧頭去破壞敵人的防禦工事——鹿角, 結果導致一千多把斧頭損壞。 不是敵人的防禦工事太堅固, 而是蜀國的武器太豆腐渣。 為此, 諸葛亮寫了一篇《作斧教》, 嚴肅批評這些軍用斧頭品質不過關, “前後所作斧, 都不可用”。 幸虧敵人已經被擊潰逃跑,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 自己親手設計了一批戰斧, 並且監督生產, 結果用了一百多天, 這些斧頭不見損壞。 於是諸葛亮說, “餘乃知彼主者無意, 宜收治之”, 我知道這是那些主管生產的人沒有用心, 應該抓起來追究責任。 此事一則可見諸葛亮做事之細緻, 二則可見諸葛亮既是前方軍事統帥, 同時也是後方軍用物資的生產供應負責人。

還有一則手令名為《作鋼鎧教》, 具體內容為:“敕作部皆作五折鋼鎧, 十折矛以給之。 ”大意是命令生產部門(作部)生產一批“五折鋼鎧”和“十折矛”供應前線。 所謂“五折”和“十折”, 是說鑄造過程要經過五道和十道程式。 這樣精打細造的鎧甲和長矛, 也是諸葛亮一手操辦的。

第三則資料是《作匕首教》,

大意是生產五百枚匕首, 供給前線的騎兵。

諸葛亮不只親手操辦兵器、鎧甲的生產和供應及軍糧的運輸, 還掌管蜀國的大型工程。 《三國志》的“諸葛亮傳”記載:“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樑、道路。 ”諸葛孔明喜歡建造官府設施、驛館、橋樑和道路, 據說蜀國的宮殿就修建得富麗堂皇。 當時有人問諸葛亮為何要把一個小國的工程建設得如此宏大, 諸葛亮回答道:和魏國、吳國相比, 必須樹立漢王朝的規格。 大家所熟悉的還有他派人維護都江堰, 這也算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

可以設想的是, 如果從一個有貪念的人眼光來看, 這些軍用物資和兵器乃至工程建設, 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利益空間。 然而, 經手這一切的諸葛亮又如何呢?他的財產清單如下:成都有八百株桑樹,

薄田十五頃, 這都是朝廷分給他的。 吃的穿的全靠工資收入, “悉仰於官”, 絕對不做別的經營, “不別治生”。 最後的情況就是“不使內有餘帛, 外有贏財”, 家裡半尺多餘的布都沒有, 外邊沒有多餘的收入。

諸葛亮用生命兌現了自己的清廉許諾, 《三國志》讚歎其“及卒, 如其所言”, 等他死後, 人們發現他的清廉跟他所說的一模一樣。

以上羅列的材料說明諸葛亮其實也面臨巨大的物質財富誘惑, 然而, 他的節操為什麼沒有碎為一地呢?固然與個人修養有關, 我們還要看具體的時代背景。

東漢的人品監督

士人如果口碑不好 就無地自容

諸葛亮、曹操、劉備這一批三國巔峰級別的人物, 其實都是東漢培養出來的精英。

兩漢的文化除了鑄造他們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外, 也鑄造了他們非凡的人格, 這往往是人們所忽視的。 東漢是一個提倡什麼風氣的時代呢?它是一個很看重口碑的時代, 而具體的口碑就是對於人物的“品藻”, 即對於一個人物品行才能的界定。 這項工作是由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師主持。

當然, 後期的東漢風氣十分敗壞, 漢桓帝和漢靈帝是出了名的昏君, 賣官弼爵, 民不聊生, 導致黃巾起義。 然而, 在士大夫、讀書人這個群體裡, 卻還近乎“頑固”地堅持高尚的節操。 士大夫們當中的德高望重者, 會經常對一些人物作出品評和界定, 這叫做“清議”。 儘管“清議”並不影響其仕途和經濟利益, 然而, 只要稍有羞恥感的人就會為之不安。

《後漢書》第五十二卷提到,東漢的高官崔烈高居朝廷三公的位置,具體職位是司徒,當年漢獻帝逃難就躲在他家。崔烈品學兼優,但是他這個司徒的位置卻是通過捐錢五百萬得到的,為此他常心中不安。有一次,他問兒子崔鈞:“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就是說輿論狀況如何,崔鈞回答得很實在:“今登其位,天下失望。”老爸您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天下人對您很失望。崔烈難過得連死的心都有了,於是問這是為什麼,崔鈞還是回答得很實在:“論者嫌其銅臭。”議論的人嫌你銅臭味太濃。

辛棄疾詞雲:“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講的是東漢末年的士大夫許汜,到處買田買房,追求個人生活的安逸,有一回見到劉備,被劉備當場鄙視:“天下蒼生等著我們去拯救,你作為士大夫卻還好意思去買田買房,趁早離我遠點。”

三國時期仍然受東漢風氣的影響,喜歡品評人物,魏蜀吳之間也互相評論人物,也有口碑。例如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在東吳效力,孫權有一回對諸葛恪說:你叔叔是周公一類的人物啊。設想諸葛亮如果表現得很不堪,估計諸葛恪在孫權面前也會抬不起頭來。

而敵人的口碑,也會對人形成約束和激勵。蜀滅亡時,魏軍嚴禁在諸葛亮墓地砍柴,還錄用諸葛亮的孫子為官吏,諸葛亮是他們的死對頭,卻得到他們如此之敬重,還不是因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廉潔奉公。

自我監督與約束

鑄就諸葛亮偉大人格

口碑是一種自然的監督機制,不能量化考察,要用巨大的誠信來支撐。劉備三顧茅廬,僅僅是重視對方的才嗎?我們不妨將此事與劉備對許汜的態度聯繫起來。許汜求田問舍,劉備不客氣地說離我遠點,設想如果諸葛亮也跟許汜一樣是個貪財之輩,劉備會老大遠地去拜訪他嗎?

所以說,劉備訪諸葛亮之前,是經過了層層考慮和考察的,考察的依據是徐庶的介紹,而這個介紹就是一個口碑。這個口碑靠不靠得住,就看徐庶靠不靠得住。諸葛亮靠譜,徐庶才會推薦他;徐庶靠譜,劉備才會相信他。口碑的樹立,靠的是士大夫群裡的誠信。

當然,除了外在機制,更重要的是內因。

關於諸葛亮的個人品質修養,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個事業心很強,但物質欲卻很淡泊的人,因為物欲淡泊,所以志向能凸顯,才能在事業上走得遠,一直走到現在,人們還在仰慕他。

就塑造一個人的廉潔品質而言,現代社會的措施、制度乃至教育,當然都比諸葛亮那個時代健全得多,然而,東漢士大夫的口碑監督和自我約束,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代聖賢的人格,也是中華民族偉大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後漢書》第五十二卷提到,東漢的高官崔烈高居朝廷三公的位置,具體職位是司徒,當年漢獻帝逃難就躲在他家。崔烈品學兼優,但是他這個司徒的位置卻是通過捐錢五百萬得到的,為此他常心中不安。有一次,他問兒子崔鈞:“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就是說輿論狀況如何,崔鈞回答得很實在:“今登其位,天下失望。”老爸您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天下人對您很失望。崔烈難過得連死的心都有了,於是問這是為什麼,崔鈞還是回答得很實在:“論者嫌其銅臭。”議論的人嫌你銅臭味太濃。

辛棄疾詞雲:“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講的是東漢末年的士大夫許汜,到處買田買房,追求個人生活的安逸,有一回見到劉備,被劉備當場鄙視:“天下蒼生等著我們去拯救,你作為士大夫卻還好意思去買田買房,趁早離我遠點。”

三國時期仍然受東漢風氣的影響,喜歡品評人物,魏蜀吳之間也互相評論人物,也有口碑。例如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在東吳效力,孫權有一回對諸葛恪說:你叔叔是周公一類的人物啊。設想諸葛亮如果表現得很不堪,估計諸葛恪在孫權面前也會抬不起頭來。

而敵人的口碑,也會對人形成約束和激勵。蜀滅亡時,魏軍嚴禁在諸葛亮墓地砍柴,還錄用諸葛亮的孫子為官吏,諸葛亮是他們的死對頭,卻得到他們如此之敬重,還不是因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廉潔奉公。

自我監督與約束

鑄就諸葛亮偉大人格

口碑是一種自然的監督機制,不能量化考察,要用巨大的誠信來支撐。劉備三顧茅廬,僅僅是重視對方的才嗎?我們不妨將此事與劉備對許汜的態度聯繫起來。許汜求田問舍,劉備不客氣地說離我遠點,設想如果諸葛亮也跟許汜一樣是個貪財之輩,劉備會老大遠地去拜訪他嗎?

所以說,劉備訪諸葛亮之前,是經過了層層考慮和考察的,考察的依據是徐庶的介紹,而這個介紹就是一個口碑。這個口碑靠不靠得住,就看徐庶靠不靠得住。諸葛亮靠譜,徐庶才會推薦他;徐庶靠譜,劉備才會相信他。口碑的樹立,靠的是士大夫群裡的誠信。

當然,除了外在機制,更重要的是內因。

關於諸葛亮的個人品質修養,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個事業心很強,但物質欲卻很淡泊的人,因為物欲淡泊,所以志向能凸顯,才能在事業上走得遠,一直走到現在,人們還在仰慕他。

就塑造一個人的廉潔品質而言,現代社會的措施、制度乃至教育,當然都比諸葛亮那個時代健全得多,然而,東漢士大夫的口碑監督和自我約束,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古代聖賢的人格,也是中華民族偉大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