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世界都在關注這樣的學校教育——揭秘孩子“極有可能成功”的路徑!

小編說

今天, 推薦的是一部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部美國傳奇校High Tech High的紀錄片, 值得一提的是, 它與中國很多學校的遭遇竟不謀而合:

校長和老師們都深知不能單一用成績來判定教育和學生的成功與否, 卻因遭受家長、學生等多重阻力而無法做理想的教育。

不過, 它最終卻找到了一條讓孩子“極有可能成功”的路徑——沒有教科書、沒有上下課鈴聲、沒有考試, 卻實現了98%的大學入學率, 在17年間, 成功增設13所學校, 並將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學。

它的學校改革, 會給中國學校帶來哪些深思?未來學校, 又會走向怎樣的變革?

校長和教師深受多重阻力

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會認為學生平均成績好或考上大學, 就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標誌, 不能夠說明學生未來的人生會怎樣。

明明知道現在的教育是在摧殘生命, 但我們卻欲罷不能——

首先, 是來自家長的阻力。

當家長被問到, 覺得什麼對孩子最重要時, 絕大多數人會說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等能力, 但同樣是這群人, 卻對學校進行類似的改革保持非常中立的態度——

他們認為, 只有等孩子通過考試, 進入大學之後, 他們才有可能去討論這些所謂的能力, 如果連大學都上不了, 他們更擔心孩子的前途。

當這群家長聽一個老師說到自己當年從名校畢業, 卻感覺缺失了很多東西, 人生沒有方向, 很多能力要重新學習的時候, 他們的反應是:那也是你曾進過名校, 你才有機會做這樣的思考。

其次, 是來自學生的阻力。

記錄片中當這些孩子被問到, 想讓老師教他們考試, 還是教他們生活技能的時候, 孩子們的答覆是:他們希望學習怎麼考試,

可以等考上大學之後, 再去考慮技能方面的事。

家長和孩子都在一個系統內思考, 這個系統需要用考試來衡量, 並最終決定孩子的人生走向。

這個標準化的系統, 卻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沒有任何關聯, 家長被這個系統綁架, 後來孩子自己也被這個系統綁架。

站出來挑戰這個運轉多年且非常龐大的系統, 就像一場不知輸贏的賭博, 於是, 誰也不想賭上孩子的命運或自己的命運。

偶爾會有幾個人挑戰系統並獲得了成就, 也不足以給其他人勇氣, 因為很多人都會想, 這是小概率事件, 我們只是普通人, 一旦跳出系統, 可能會滿盤皆輸。

High Tech High成功的原因

1、學生層面

01、核心是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High Tech High用“項目制學習”完全做到了充分調動孩子積極性的這一點。

孩子們為了完成自己的專案, 主動查閱資料、主動協作、主動嘗試, 老師最核心的作用, 是課程最初的“專案設計”, 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引導和協助, 這就是兒童博物館最核心的教育理念, 給孩子一個環境和任務, 讓學習自然發生——在兒童博物館裡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厭學的孩子。

02、打破對學校的固化認知

所有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充分的自由度,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發現相對論其實並不難, 我所做的只是忽視了幾個基本的公理而已。

所以說如果要在物理、科學領域做一些顛覆性的創新, 就是忽視了一些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公理, 在High Tech High學校,

我們也是秉承了這樣的理念。

所以在我們的學校, 我們也是忽視了這樣的一些公理:

第一, 學校教育和外部世界是隔離開的;

第二, 通過觀察到學生的能力, 將學生進行分離;

第三, 手與腦的分離, 以及不同學科的分離。

這些都是我們忽視的東西。 除此之外, 對於教育者, 對於老師也不應該進行分離, 應該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一邊學習一邊教學, 而且教師之間要相互的學習。

我們的創新其實就是要不斷的顛覆我們學生和老師的思維模式, 如果沒有顛覆以及不同信念或態度的取代, 一種思維方式就會一直保持不變。

所以學生在創造的過程中, 有機會通過參與專案來獲得全新的體驗, 來思考他們是誰, 他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03、顛覆學生的思維方式

可能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

我的一個朋友就說過,如果說一個學生經歷過一個卓越的時刻,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他自己之前想像他並不能完成的工作,他的一生都會將徹底改變。

這是一個叫奧斯丁的學生畫的蝴蝶,他是在愛德華州一名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看到奧斯丁花這只蝴蝶,畫了6稿,在經過了這樣的過程,他對自己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認為自己可以變成一個藝術家。

當然了也可以是科技類的課程,比如說做這個齒輪。做這個齒輪的項目,比畫蝴蝶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是原理都是一樣的,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自我探索,所以在理科以及人文領域都會有這樣的專案。

我覺得真正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參與這個項目,讓學生能夠經歷一個具有啟發性的時刻,重新認識自我。

這些項目都是協作式的,跨學科的。

所以通過這樣的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同時還改變了他們對自身的認識,改變了他們對於自我未來的規劃。所以我們有一些學生在後來變成了藝術家、變成了創作者、變成了作家。

所以說不管是通過工具還是思維的創新,最終我們希望能夠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相信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學生去創造,去改變自我,在未來他們就越有可能對社會和世界做出貢獻。

2、教師層面

01、顛覆傳統的教師評價方式

HTH評價老師績效的唯一尺度就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成果絕不是分數,而是學生專案成果的社會價值。

HTH對一個好老師的定義來自于學生的成果的豐滿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如果他的學生的成果是充滿價值的,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那麼這個老師一定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老師。、

這樣的評價體系反映出的是師生關係的重構,老師和學生的產出成果不再是分離的,而是共同的——

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一項旨在促進社會福祉的專案中來,評價他們成果的唯一尺度就是這個專案本身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價值大小。

Larry Rosensrock校長認為建構知識的過程是:

探求一個事物的本質,需要一群充滿激情、不斷追求嚴謹性的教師,同時邀請學生成為這個對話中和我們一樣的“同伴”。

在HTH社會導向性質的專案型課程模式中,課程設計和現實問題接軌,評價教師和學生成就的標準得到了統一,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得到了統一。

一位從HTH建立就在這裡擔任教師的老師說:“我真的相信這個地方。我從這個學校成立就在這裡工作了,我相信這裡的教育絕對是讓學生學到真正本領的教育。”

02、顛覆老師的思維方式

在我們學校不僅僅去改變學生,同時還要改變成人,也就是我們的教師。

在思考改變教師和學生的過程,我覺得第一步要強化自己的優勢。

在每一個項目中,我們首先會問你哪個部分進展的很順利。我們不會一上來就說哪不行、哪出了問題,因為這個會打擊創新和創造的積極性。

然後我們也會提供機會,讓學生和老師自我相互的學習、相互指導。

所以在“項目式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如果老師期待學生能完成這個項目,那麼老師就必須自己能完成這個項目,因為你在做的過程當中就會有所體會。

所以如果大家要開展“專案式學習”,我給大家的建議也是這樣。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顛覆和創新的過程中,光有經歷是不夠的,要想真正的實現顛覆和創新,你必須要探究這個項目背後的意義,要去思考為什麼有些部分成功了有些卻沒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另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你需要和其他人協作,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創新與顛覆的意義所在。

而且我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強的歸屬感,比如說學生主辦的會議、諮詢活動和學習成果的展示等,讓他們體驗到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過程。而且還要思考在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如果能夠下一次做的更好?

學校作為一個平臺,能夠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的挑戰自我,能夠在下一個項目中做的更好,幫助他們不斷的提升自我認識。

03、基於專案式學習課程設計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即便一個學校有再炫酷的資訊技術,如果沒有一個變革性的課程理念作為支持性的母體和賦予養分的基底,那麼高科技也只會淪為傳統教育的附庸,並不能為資訊時代、全球化時代的教育做出任何貢獻。

那麼在HTH,他們的課程理念和體系是什麼樣的呢?HTH以豐富多彩的項目為核心的課堂。

我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強的歸屬感,比如說學生主辦的會議、諮詢活動和學習成果的展示等,讓他們體驗到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過程。而且還要思考在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如果能夠下一次做的更好。

學校作為一個平臺,能夠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的挑戰自我,能夠在下一個項目中做的更好,幫助他們不斷的提升自我認識。

04、顛覆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

HTH課程的變革也帶來了評價方式的變革,在這個學校,評價一個學生學業表現的標準並不再是白紙黑字的考試,而是一個追蹤性的學習檔案(Learning Portfolio)。

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都會走到講臺上做一次期末展示:

展示的內容就是他們這學期他們學到了什麼,做了什麼專案,有什麼成果,這些成果又怎麼運用到生活,這些學習又是怎樣改變了和重構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HTH學生在做一學期的學習成果彙報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子成長檔案,這個檔案由學生自己製作成網頁,包含了學生的個人簡介、所做過的項目介紹、實習經歷等豐富內容,生動形象得呈現了學生在HTH的成長足跡。

學習的意義變得很真實,不是一個標準化測試來評判孩子的學習,而是觀展人會如何評價孩子的作品——真實世界的工作成果其實也是相同的評價標準,你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推薦文章

○獨家 |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反思應試教育,高招不能再唱過去的歌謠

○獨家•深度 | 新高考風雲變幻,六省市校長“達”者喜、“窮”者憂

○獨家·高考風雲 | 鐘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應試化解讀(上)

○獨家·高考風雲 | 上海市格致中學張志敏:應對新高考改革,校長沒必要焦慮

| 依據教育思想網、父母訓等綜編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03、顛覆學生的思維方式

可能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

我的一個朋友就說過,如果說一個學生經歷過一個卓越的時刻,也就是說他完成了一個他自己之前想像他並不能完成的工作,他的一生都會將徹底改變。

這是一個叫奧斯丁的學生畫的蝴蝶,他是在愛德華州一名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看到奧斯丁花這只蝴蝶,畫了6稿,在經過了這樣的過程,他對自己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認為自己可以變成一個藝術家。

當然了也可以是科技類的課程,比如說做這個齒輪。做這個齒輪的項目,比畫蝴蝶花費的時間更長,但是原理都是一樣的,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自我探索,所以在理科以及人文領域都會有這樣的專案。

我覺得真正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參與這個項目,讓學生能夠經歷一個具有啟發性的時刻,重新認識自我。

這些項目都是協作式的,跨學科的。

所以通過這樣的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同時還改變了他們對自身的認識,改變了他們對於自我未來的規劃。所以我們有一些學生在後來變成了藝術家、變成了創作者、變成了作家。

所以說不管是通過工具還是思維的創新,最終我們希望能夠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相信提供更多的機會給學生去創造,去改變自我,在未來他們就越有可能對社會和世界做出貢獻。

2、教師層面

01、顛覆傳統的教師評價方式

HTH評價老師績效的唯一尺度就是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成果絕不是分數,而是學生專案成果的社會價值。

HTH對一個好老師的定義來自于學生的成果的豐滿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如果他的學生的成果是充滿價值的,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那麼這個老師一定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老師。、

這樣的評價體系反映出的是師生關係的重構,老師和學生的產出成果不再是分離的,而是共同的——

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一項旨在促進社會福祉的專案中來,評價他們成果的唯一尺度就是這個專案本身在促進社會進步的價值大小。

Larry Rosensrock校長認為建構知識的過程是:

探求一個事物的本質,需要一群充滿激情、不斷追求嚴謹性的教師,同時邀請學生成為這個對話中和我們一樣的“同伴”。

在HTH社會導向性質的專案型課程模式中,課程設計和現實問題接軌,評價教師和學生成就的標準得到了統一,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得到了統一。

一位從HTH建立就在這裡擔任教師的老師說:“我真的相信這個地方。我從這個學校成立就在這裡工作了,我相信這裡的教育絕對是讓學生學到真正本領的教育。”

02、顛覆老師的思維方式

在我們學校不僅僅去改變學生,同時還要改變成人,也就是我們的教師。

在思考改變教師和學生的過程,我覺得第一步要強化自己的優勢。

在每一個項目中,我們首先會問你哪個部分進展的很順利。我們不會一上來就說哪不行、哪出了問題,因為這個會打擊創新和創造的積極性。

然後我們也會提供機會,讓學生和老師自我相互的學習、相互指導。

所以在“項目式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如果老師期待學生能完成這個項目,那麼老師就必須自己能完成這個項目,因為你在做的過程當中就會有所體會。

所以如果大家要開展“專案式學習”,我給大家的建議也是這樣。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顛覆和創新的過程中,光有經歷是不夠的,要想真正的實現顛覆和創新,你必須要探究這個項目背後的意義,要去思考為什麼有些部分成功了有些卻沒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另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你需要和其他人協作,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創新與顛覆的意義所在。

而且我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強的歸屬感,比如說學生主辦的會議、諮詢活動和學習成果的展示等,讓他們體驗到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過程。而且還要思考在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如果能夠下一次做的更好?

學校作為一個平臺,能夠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的挑戰自我,能夠在下一個項目中做的更好,幫助他們不斷的提升自我認識。

03、基於專案式學習課程設計

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即便一個學校有再炫酷的資訊技術,如果沒有一個變革性的課程理念作為支持性的母體和賦予養分的基底,那麼高科技也只會淪為傳統教育的附庸,並不能為資訊時代、全球化時代的教育做出任何貢獻。

那麼在HTH,他們的課程理念和體系是什麼樣的呢?HTH以豐富多彩的項目為核心的課堂。

我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強的歸屬感,比如說學生主辦的會議、諮詢活動和學習成果的展示等,讓他們體驗到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過程。而且還要思考在完成項目的基礎上,如果能夠下一次做的更好。

學校作為一個平臺,能夠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的挑戰自我,能夠在下一個項目中做的更好,幫助他們不斷的提升自我認識。

04、顛覆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

HTH課程的變革也帶來了評價方式的變革,在這個學校,評價一個學生學業表現的標準並不再是白紙黑字的考試,而是一個追蹤性的學習檔案(Learning Portfolio)。

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都會走到講臺上做一次期末展示:

展示的內容就是他們這學期他們學到了什麼,做了什麼專案,有什麼成果,這些成果又怎麼運用到生活,這些學習又是怎樣改變了和重構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HTH學生在做一學期的學習成果彙報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子成長檔案,這個檔案由學生自己製作成網頁,包含了學生的個人簡介、所做過的項目介紹、實習經歷等豐富內容,生動形象得呈現了學生在HTH的成長足跡。

學習的意義變得很真實,不是一個標準化測試來評判孩子的學習,而是觀展人會如何評價孩子的作品——真實世界的工作成果其實也是相同的評價標準,你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推薦文章

○獨家 | 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反思應試教育,高招不能再唱過去的歌謠

○獨家•深度 | 新高考風雲變幻,六省市校長“達”者喜、“窮”者憂

○獨家·高考風雲 | 鐘秉林教授:新高考改革不能應試化解讀(上)

○獨家·高考風雲 | 上海市格致中學張志敏:應對新高考改革,校長沒必要焦慮

| 依據教育思想網、父母訓等綜編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