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靠村”如何變成億元村

——記黑龍江哈爾濱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

脫貧造千畝良田,

致富營萬頃林間。

重譜愚公傳奇篇,

廉潔自律好黨員。

黑龍江省哈爾濱尚志市是以抗聯將領趙尚志命名的英雄輩出的縣城。 一面坡鎮長營村, 46年前是窮出名的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返銷的“三靠村”, 而如今在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的帶領下, 成為年產值2.1億元, 集體固定資產2.3億元、人均收入達2.96萬元的全國“500”強村。 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張秀林是怎樣以共產黨員無私奉獻情懷、清正廉潔的表率作用及46年來發揚愚公移山精神, 創造“長營傳奇”的?

填巨坑造千畝良田

張秀林是山東人, 今年67歲, 精神矍鑠、頭髮斑白, 常穿一身迷彩服。 1967年, 在哈爾濱市長大的張秀林17歲便下鄉插隊來到長營村。 沒有隨著返城潮回去, 張秀林選擇留下來為鄉親們幹事。 1971年, 年僅21歲的張秀林挑起長營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

民以食為天, 農以地為本。 長營村僅有960畝耕地, 人均耕地一畝多, 人多地少脫貧何其難。 村頭卻有一個比耕地面積大一倍多的巨坑, 宛如隕石撞擊砸出個“天坑”, 這是當年修建哈綏鐵路時取土遺留的巨大深坑, 最淺處4、5米, 最深達17米。 向大坑要地種、向大坑要生存發展空間, 張秀林被逼得突發奇想, 誓以愚公移山精神填坑造田!

“填坑”如同挑戰“天坑”, 無疑異想天開。 此時, 無所畏懼的張秀林難忘他剛當村支書時, 帳面僅存3.76元, 外債卻高達17萬元的情景。 當時他和幾個支委湊了600元, 把村裡“趴窩”好幾年拖拉機修好, 並賒來拖車和柴油, 帶著幾名黨員進山“倒套子”掙了1.8萬元。 來年, 又買了一台28型膠輪拖拉機接著幹,

兩台車一冬天掙了5萬多元。 以“滾雪球”的方式如此掙錢、攢錢……張秀林更忘不了, 他帶領黨員相繼辦起運輸隊、制釘廠、制篩廠、農機修配廠等。 幾年下來, 不僅還清了外債, 村裡帳面還有近百萬元的存款。

1993年, 張秀林的“填坑”造田計畫付諸行動, 他頂著壓力, 扛下諸如“填坑是瞎折騰”等諷刺打擊。 有年冬天, 張秀林帶領黨員幹部和村民頂風冒雪填坑造田, 早上3點半就出工, 晚上9點以後住在工地塑膠大棚, 啃饅頭、喝豆腐湯。 村民姜玉和感歎道, “那時真苦哇!早上醒來, 大夥兒被子和鬍子都凍在一起, 一拽生疼。 ”有一次張秀林累得昏倒在工地, 醒來他一邊打針一邊指揮村民繼續幹。

填坑造田第一年, 坑深土方量大, 才墊出3畝多農田,

種地收入僅270元。 可是張秀林和村民們卻看到新希望, 加倍起勁填坑造田。 第二年又墊出十多畝地, 第三年墊出50多畝, 一鍬、兩鍬, 一年、兩年, 年復一年, 冬去春來, 冰消雪化, 張秀林和鄉親們一干就是13年, 共投入786萬元, 運土400萬立方米, 硬是靠愚公移山精神, 填坑造出了1480畝良田, 比過去長營村耕地面積多1.5倍。

土生金創多種經營

張秀林填坑造田後, 琢磨如何讓辛辛苦苦墊出來的千畝良田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張秀林善謀新事、敢幹大事, 聽取省農科院的專家建議:“長營村處在山谷裡, 適合種種子。 ”2001年, 看好種子繁育前景的張秀林與省內3家農業科研單位合作, 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級水稻研發機構——哈爾濱長營水稻高新技術研究所。

這個土裡生金的良種繁育基地, 破天荒地研究水稻試驗品種3670個, 推廣繁育優質品種32個, 年產水稻良種900多萬斤, 年獲利1300萬元。 2008年, 長營村出資480多萬元, 收購了原尚志市種子公司, 成立黑龍江省長營種業有限公司, 形成了集科研、示範、生產、推廣於一體的良種產業鏈條。 “長營種子”已聲名遠播, 榮獲黑龍江省放心種子誠信單位、種子行業先進企業榮譽稱號。

2003年, 張秀林將長營村與周邊6個村合作, 通過購買、承包等合作方式, 使長營村耕地經營面積達到1.03萬畝, 建成現代農業園區, 探索出一條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新路。

張秀林為帶動更多鄉親們致富, 村裡先後投資4000余萬元, 建起倉儲能力2000噸的漿果冷凍加工廠, 成立了長營食品有限公司, 使漿果產業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

如今,長營村建成了1.03萬畝的現代農業園區,存欄2000餘頭奶牛的長營牧場。園區有優質水稻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大豆良種繁育基地3000畝,紅樹莓1500畝,黑加侖500畝,優質苗木繁育300畝,成為水稻、大豆良種研發基地、漿果繁育基地。投資1260萬元,在園區建大棚60棟,溫室10棟,打抗旱機井69眼,購置農業機械67台(套),全程機械化。

張秀林又創新地將28家企業整合為長營食品有限公司、種業有限公司、林木有限公司、農機作業公司、物流運輸公司“五大公司”,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帶領長營村走出一條特色、精品、科技融合的“長營傳奇”之路。

植新樹營萬頃森林

遠眺長營村,猶如鑲嵌在萬畝森林綠茵之中的閃耀明珠,記者頓生感歎,滄海變桑田,事在人為啊!張秀林在填巨坑造千畝良田之後,又琢磨如何向荒山野嶺要效益,為子孫後代積攢福蔭。

從1998年至今,張秀林帶領鄉親們人工造林18000畝,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小樹長成“搖錢樹”,長營青山不老、綠水長流,這座“綠色銀行”的生態、經濟價值無法估量!踏訪長營黑土、矚目長營青山,無不凝聚著張秀林的汗水和心血。張秀林有一個綠色夢想,就是為長營村的鄉親們建一座像城裡一樣的公園,茶餘飯後休閒、健身、娛樂。

於是長營村集體出資村民自建的公園落成,公園占地約10萬平方米,山清水秀、林路交融,小橋流水,風景怡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進公園大門赫然矗立一座毛主席塑像,旁邊則是雷鋒塑像,另一側是讀書郎讀書女雕像。張秀林說,把毛主席塑像請進來,因為是共產黨和毛主席指引長營村走到今天;雷鋒塑像激勵他們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長營村民服務;讀書郎讀書女是為了讓長營村孩子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棟樑,成為合格接班人。林蔭蓊郁的長營村還建成33萬平方米住宅樓,以每平方米低於建築成本近1000元價格賣給村民,每套還補助2萬元。全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率、亮化率均實現100%,自來水入戶率100%。長營村民過上比城裡人還幸福的新生活。

張秀林這位東北老支書、老黨員,在46年堅守與奉獻中積勞成疾,留下一身疾病,3年做了6次手術,多次暈倒在工地,而長營村集體經濟卻真正發展壯大起來。張秀林以為民謀福祉,對党忠誠盡責的實際行動,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他被黑龍江省政府授予“當代愚公”榮譽稱號!

抓党建強基層支部

長營村由過去“三靠村”變成如今的億元村,村裡黨支部核心作用功不可沒;張秀林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帶動作用也是功不可沒。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特別是張秀林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是創造“長營傳奇”的關鍵。党建引領,形成鐵的意志、鐵的紀律、鐵的執行力,這些綜合效應就會發揮巨大威力,產生強大號召力和凝聚力,帶領群眾創造一個又一個“長營傳奇”!

當書記46年來,張秀林為村裡定下規矩,凡是要求班子成員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管理決策村級事務,凡事必經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協商、集體決策,尤其涉及全村經濟發展重大問題,都由村“兩委”會議和村民大會層層討論通過才實施。作為“兩委”的“帶頭人”,張秀林凡事親自抓、帶頭幹。

當了46年村支書,長營村集體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按鎮裡獎勵政策,張秀林可以拿村集體經濟收入的10%,但都被張秀林堅決推辭掉了。有人說,當官不為掙錢,到底圖個啥?張秀林則說,就是圖個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

張秀林擔任長營食品公司董事長,廉潔自律從不拿公司一分錢,他目前只拿鎮裡開的一個月4000元退休金。另外,各級黨組織給他的獎勵、獎金,他也一分沒要全部用於慰問孤寡老人和困難農戶。1994年,張秀林兒子結婚,家裡只拿出老伴和種植大棚攢下的5000元錢辦婚事。對家裡的事張秀林根本顧不上,全靠老伴兒一人料理。可村裡的大事小情張秀林一件都不落下。在長營村,村民們親切地叫他“張全管”。張秀林是個愛操心的人,為村裡老百姓的事操心,哪家鄰里鬧糾紛、哪家蓋房子拉沙石料……他總是記在心上,跑前跑後。村裡有7個五保戶,也都是張秀林關照並為其養老送終。

張秀林為使村民都能從發展集體經濟中受益,村裡規定每年都從村辦企業的純利潤中提取60%資金,按人口分給全體村民。“今年,村裡答應大家的福利繼續兌現!”在村民代表和黨員大會上,張秀林又做出已經堅持多年的承諾。如今的長營村,60歲以上老人有養老金,考入大學的有補助,企業職工有養老保險,村民醫療保險都由集體繳納,買樓房、建新房的有補貼,發展特色產業有獎勵,村民身故家屬發放喪葬費,一事一議資金全部由村裡支付……

多年來,張秀林將強化、發揮村黨支部核心作用,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46年來,在長營發展進程中,始終發揮著黨支部堅強領導核心作用,作為黨總支的“帶頭人”,張秀林十分注重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工作,無論平時任務多重、工作多忙,46年間,村黨總支的“三會一課”“兩委”早會和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學習從未間斷。張秀林始終堅持“經濟發展到哪裡,黨的工作就發展到哪裡”的工作理念。長營村先後在水稻、漿果、運輸、畜牧等4個產業中成立黨支部,實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提升了村級組織服務能力和創新水準,而且在4家專業合作社中,理事長全部由黨員中的致富帶頭人擔任,實現了黨建與經濟發展共進雙贏。每年,張秀林都帶領黨員幹部向群眾承諾辦好事、辦實事。這些年來,全村黨員兌現好事實事392件,村“兩委”班子成員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擁護,多次換屆選舉,班子都滿票連任。

張秀林還在水稻、農機等4家合作社建起了2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合作社統一制定了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品質安全管理守則等規章制度,統一了生產、用藥、施肥等環節,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規範化操作程式,使產品品質有了可靠保證,大大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穩步增加村民收入。

多年來,長營村黨總支先後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黑龍江省先進黨組織、全省“五個好”先進村黨總支等榮譽稱號;長營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十大特色村寨、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省十佳和諧村屯;

全國勞動模範張秀林多次被評為黑龍江省農村“百名好支書”標兵、哈爾濱市“十佳公僕”、被黑龍江省委、哈爾濱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農村基層幹部標兵。

使漿果產業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

如今,長營村建成了1.03萬畝的現代農業園區,存欄2000餘頭奶牛的長營牧場。園區有優質水稻良種繁育基地5000畝,大豆良種繁育基地3000畝,紅樹莓1500畝,黑加侖500畝,優質苗木繁育300畝,成為水稻、大豆良種研發基地、漿果繁育基地。投資1260萬元,在園區建大棚60棟,溫室10棟,打抗旱機井69眼,購置農業機械67台(套),全程機械化。

張秀林又創新地將28家企業整合為長營食品有限公司、種業有限公司、林木有限公司、農機作業公司、物流運輸公司“五大公司”,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帶領長營村走出一條特色、精品、科技融合的“長營傳奇”之路。

植新樹營萬頃森林

遠眺長營村,猶如鑲嵌在萬畝森林綠茵之中的閃耀明珠,記者頓生感歎,滄海變桑田,事在人為啊!張秀林在填巨坑造千畝良田之後,又琢磨如何向荒山野嶺要效益,為子孫後代積攢福蔭。

從1998年至今,張秀林帶領鄉親們人工造林18000畝,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小樹長成“搖錢樹”,長營青山不老、綠水長流,這座“綠色銀行”的生態、經濟價值無法估量!踏訪長營黑土、矚目長營青山,無不凝聚著張秀林的汗水和心血。張秀林有一個綠色夢想,就是為長營村的鄉親們建一座像城裡一樣的公園,茶餘飯後休閒、健身、娛樂。

於是長營村集體出資村民自建的公園落成,公園占地約10萬平方米,山清水秀、林路交融,小橋流水,風景怡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進公園大門赫然矗立一座毛主席塑像,旁邊則是雷鋒塑像,另一側是讀書郎讀書女雕像。張秀林說,把毛主席塑像請進來,因為是共產黨和毛主席指引長營村走到今天;雷鋒塑像激勵他們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長營村民服務;讀書郎讀書女是為了讓長營村孩子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棟樑,成為合格接班人。林蔭蓊郁的長營村還建成33萬平方米住宅樓,以每平方米低於建築成本近1000元價格賣給村民,每套還補助2萬元。全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率、亮化率均實現100%,自來水入戶率100%。長營村民過上比城裡人還幸福的新生活。

張秀林這位東北老支書、老黨員,在46年堅守與奉獻中積勞成疾,留下一身疾病,3年做了6次手術,多次暈倒在工地,而長營村集體經濟卻真正發展壯大起來。張秀林以為民謀福祉,對党忠誠盡責的實際行動,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他被黑龍江省政府授予“當代愚公”榮譽稱號!

抓党建強基層支部

長營村由過去“三靠村”變成如今的億元村,村裡黨支部核心作用功不可沒;張秀林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帶動作用也是功不可沒。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特別是張秀林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是創造“長營傳奇”的關鍵。党建引領,形成鐵的意志、鐵的紀律、鐵的執行力,這些綜合效應就會發揮巨大威力,產生強大號召力和凝聚力,帶領群眾創造一個又一個“長營傳奇”!

當書記46年來,張秀林為村裡定下規矩,凡是要求班子成員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管理決策村級事務,凡事必經村“兩委”會議和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協商、集體決策,尤其涉及全村經濟發展重大問題,都由村“兩委”會議和村民大會層層討論通過才實施。作為“兩委”的“帶頭人”,張秀林凡事親自抓、帶頭幹。

當了46年村支書,長營村集體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按鎮裡獎勵政策,張秀林可以拿村集體經濟收入的10%,但都被張秀林堅決推辭掉了。有人說,當官不為掙錢,到底圖個啥?張秀林則說,就是圖個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

張秀林擔任長營食品公司董事長,廉潔自律從不拿公司一分錢,他目前只拿鎮裡開的一個月4000元退休金。另外,各級黨組織給他的獎勵、獎金,他也一分沒要全部用於慰問孤寡老人和困難農戶。1994年,張秀林兒子結婚,家裡只拿出老伴和種植大棚攢下的5000元錢辦婚事。對家裡的事張秀林根本顧不上,全靠老伴兒一人料理。可村裡的大事小情張秀林一件都不落下。在長營村,村民們親切地叫他“張全管”。張秀林是個愛操心的人,為村裡老百姓的事操心,哪家鄰里鬧糾紛、哪家蓋房子拉沙石料……他總是記在心上,跑前跑後。村裡有7個五保戶,也都是張秀林關照並為其養老送終。

張秀林為使村民都能從發展集體經濟中受益,村裡規定每年都從村辦企業的純利潤中提取60%資金,按人口分給全體村民。“今年,村裡答應大家的福利繼續兌現!”在村民代表和黨員大會上,張秀林又做出已經堅持多年的承諾。如今的長營村,60歲以上老人有養老金,考入大學的有補助,企業職工有養老保險,村民醫療保險都由集體繳納,買樓房、建新房的有補貼,發展特色產業有獎勵,村民身故家屬發放喪葬費,一事一議資金全部由村裡支付……

多年來,張秀林將強化、發揮村黨支部核心作用,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46年來,在長營發展進程中,始終發揮著黨支部堅強領導核心作用,作為黨總支的“帶頭人”,張秀林十分注重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工作,無論平時任務多重、工作多忙,46年間,村黨總支的“三會一課”“兩委”早會和黨員幹部的政治理論學習從未間斷。張秀林始終堅持“經濟發展到哪裡,黨的工作就發展到哪裡”的工作理念。長營村先後在水稻、漿果、運輸、畜牧等4個產業中成立黨支部,實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提升了村級組織服務能力和創新水準,而且在4家專業合作社中,理事長全部由黨員中的致富帶頭人擔任,實現了黨建與經濟發展共進雙贏。每年,張秀林都帶領黨員幹部向群眾承諾辦好事、辦實事。這些年來,全村黨員兌現好事實事392件,村“兩委”班子成員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擁護,多次換屆選舉,班子都滿票連任。

張秀林還在水稻、農機等4家合作社建起了2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合作社統一制定了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品質安全管理守則等規章制度,統一了生產、用藥、施肥等環節,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規範化操作程式,使產品品質有了可靠保證,大大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穩步增加村民收入。

多年來,長營村黨總支先後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黑龍江省先進黨組織、全省“五個好”先進村黨總支等榮譽稱號;長營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十大特色村寨、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省十佳和諧村屯;

全國勞動模範張秀林多次被評為黑龍江省農村“百名好支書”標兵、哈爾濱市“十佳公僕”、被黑龍江省委、哈爾濱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農村基層幹部標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