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劇都這麼拍,誰還去看美劇!

有相當一部分劇迷, 只看歐美日韓劇, 就是不看國劇。

他們錯了, 因為今年, 絕對是國產史詩劇的爆發之年。

前有《大秦帝國之崛起》, 後有《白鹿原》。

如今, 又出了部三國大劇——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三國, 中國人太熟了。

它的亂——

十常侍之亂、黃巾之亂、董卓之亂, 群雄並起, 神州混沌, 而後天下大亂。

它的戰——

虎牢關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濡須之戰, 而後九州混戰!

大格局, 大歷史,

大戰場, 大謀略。

問題是, 老是這麼拍, 累不累?

所以《軍師聯盟》從三國大宇宙中分出一枝, 劍走偏鋒, 走小歷史、小格局的路數。

司馬懿, 軍師, 聯盟, 起個劇名, 還要不走尋常路。

編劇極力擺脫觀眾對老三國的固有印象。

首集一開場, 不聊天下大勢, 不扯魏蜀吳之爭, 而是安利“月旦評”。

東漢末年, 每月初一, 德高望重的名士會聚在一起, 品評天下賢才。

當時, 還沒有科舉制度, 讀書人想要晉升仕途, 被名人舉薦, 是最快的方式。

大名鼎鼎的曹操當年也是被舉的孝廉 。

他最著名的評語來自許劭——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奸雄。

這一次的月旦評由楊修主持, 這位天下第一聰明人, 上來就拍領導的馬屁。

天下最一流的詩人是誰?

台下的曹操頓時心花怒放, 曹植跟著滿面春光。

月旦評搞得熱熱鬧鬧, 刺殺曹操行動則緊鑼密鼓。

東漢一群老臣, 用衣帶詔結黨, 躲在密室之中謀劃, 以為大局在握。

曹操等人則是談笑風生, 危險步步緊逼, 我自巋然不動。

彈指間, 來勢洶洶的刺客們, 灰飛煙滅!

亂世人心, 最是鬼蜮, 權謀之爭, 於無聲處起驚雷。

這, 才是編劇的著力點。

老臣想扶持獻帝, 恢復大漢正統。

曹操要幹掉老傢伙, 試舉新人, 匡扶天下。

我曹某人清君側, 可不是以權謀私, 而是給天下學子, 空出位置呀。

識時務者為俊傑。

如何讓天下俊傑認識到時代的主旋律呢?

曹操也是煞費苦心,用影帝一般的演技,給群臣上了一堂公開課。

帶兵入宮,召集群臣,請出漢獻帝,好戲馬上開始!

他的煞氣把堂堂九五之尊嚇跪了,差一點,就嚇尿了吧?

當著大臣的面,先是嘲諷皇帝是個軟蛋,緊接著又向皇帝告罪。

漢高祖,誅殺項羽而得天下。

漢光武,誅殺王莽而得天下。

卻生出這麼一個

拿不起刀來的兒孫

你是君,我是臣,臣無能

下面有大臣跳出來反駁,曹彰手起刀落,殺!

曹操故作生氣,罵自家黃須兒太過魯莽,惺惺作態一番。

一場好戲,一個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完全炸裂。

剿滅刺客,攜眾入宮,拷問皇帝,威懾群臣,殺一儆百,一氣呵成!

奸雄就是奸雄,玩弄人心於手掌,高深莫測,令人不寒而慄。

狡詐之中,又至情至性,攤上這麼個主子,謀士們,必須得聰明。

然,魏國謀士如雲,一個一個的說,容易流水帳。

這是聰明人與聰明人的故事,編劇怎麼編呢?

他走的,是戲劇衝突鮮明的雙雄模式。

老一輩中,挑了兩個人,分別是荀彧和郭嘉。

關於司馬防通敵書信,曹操笑著諮詢兩位的意見。

荀彧謹小慎微,就事論事,當起“和事佬”,希望大事化小。

郭嘉生性灑脫,一語中的,道破主公心思。

拜見曹操,荀彧始終有禮有節,郭嘉,不過側身示意。

這對左膀右臂,與曹操孰親孰近,一目了然。

小一輩中,也挑了兩個人,分別是楊修和司馬懿。

曹操以衣帶詔為由,借題發揮,將他們的父親打入死牢,逼他們使盡渾身解數。

楊修的辦法很陰!

官渡之戰在即,他偽造一份書信,落款正是司馬懿的父親,以此製造通敵袁紹的證據。

栽贓陷害,讀書人所不齒,但楊修豁出去了。

司馬懿的辦法:自證清白。

在荀彧的幫助下,揭穿楊修模仿筆跡的事實,所謂證據,不攻自破。

這兩人,都為救父親,彼此出招拆招,你來我往,不擇手段。

楊修,才華橫溢,生性張揚,他是攻;

司馬懿,為人低調,深藏不露,他是受。

攻受之間,一生宿敵。

荀彧與郭嘉之爭,在公不在私,也在曹操一念之間,關於理念,關乎政治理想。

楊修與司馬懿之爭,在公是為理想,在私是為身家性命,根本沒有選擇。

說起來,這部劇的主角不是曹操,而是司馬懿啊。

司馬懿的人設,非常正能量。

他孝順父親,照顧兄弟,懼怕妻子,疼愛兒子,體恤家奴。

非常符合當下好男人的標準:顧家。

況且,他還有一顆炸裂的事業心,滿懷抱負,積極進取。

與曹丕泛舟山水之間,他說: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鼓勵曹丕大膽追求世子之位,是為曹丕,何嘗不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

身為謀士,不玩陰謀詭計,他給曹丕定的原則是:

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很有職業道德嘛。

然,這只是一部分真相。

歷史對司馬懿,有最驚豔的描寫:鷹視狼顧。

史有記載: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晉書宣帝》

有此等面相的人,往往被認為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志。

劇中這一幕,更是濃墨重彩。

曹操招來司馬懿,想要一探究竟,起初未果,讓他下去。

司馬懿轉身離開,那一瞬,忽然聞聽棋子落地之聲。

回首,挑眉,眼露殺機。

大殿空蕩蕩,落地的棋子不再跳動,空氣安靜,氣氛凝固。

曹操先是一驚,眉頭緊鎖,然後哈哈大笑,內心的殺機,終於銷聲匿跡。

那一刻,曹操想到了什麼?臺詞沒說,這是內心戲。

那一刻,司馬懿又想到了什麼?臺詞也沒說,還是內心戲。

鷹視狼顧的刹那,導演特意用了升格慢鏡頭,曹操與司馬懿還有面部特寫。

此間的留白,先是平底起驚雷,再是無聲勝有聲。

意境的層次感,拿捏得恰到好處。

自古以來,雄猜之主,當如是。

起初,為曹操才看的這部劇,現在,卻被吳秀波的司馬懿深深吸引。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也寫道:

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

他,遲早是要掀翻曹魏的,此乃大勢所趨。

只是沒想到,就連編劇常江本人,對於司馬懿,也是一知半解:

司馬懿有欲望,摧毀別人也摧毀自己。是和時代契合的人的完整一生,我很難用一兩個詞定義這個人。

難以定義,是因為人心的微妙與複雜。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伴隨地位的節節攀升,司馬懿也跟著在變。

從這角度來說,本劇也可叫做《司馬懿升職記》。

擼到24集,他已歷經三次升階。

第一,是曹丕麾下的主簿,此為文職,幕後出謀劃策,負責運籌帷幄。

第二,是曹操帳下的行軍司馬,此為武官,不用殺敵,卻可參與軍國大事。

第三,是曹操葬禮的治喪副使,這可是接近顧命大臣的待遇。

從司馬家的文弱書生,到展露文韜武略,再到無限接近權力的中心,劇中的司馬懿走了三大步。

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能忍則忍,忍無可忍之時,再後發制人。

用現在的話說:腹黑高能。

曹操出征在外,屢攻不克,萌生退意,傳下“雞肋”的口號。

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語文課本上早就學過的典故。

編劇怎麼改呢?

繼續讓楊修做那出頭之鳥,揭穿雞肋的意思,然後動搖軍心,最後被殺。

司馬懿呢?同樣一眼洞穿,可他就是不說,等楊修快死了,再向曹操諫言:

聯合孫權,討伐關羽,前後夾擊,荊州可定。

楊修的“張揚”,最終輸給了司馬懿的“隱忍”。

一個輸得心服口服,一個贏得光明正大。

寫楊修被殺,是對歷史典故的傳承,寫司馬懿諫言,是對歷史的改寫。

有繼承,也有虛構,但歷史的質地迎面撲來,真實可感。

本劇美術設計及落實能力超強,各種細節努力做到極致,衣食住行無不執行到位。

衣:劇中出場最多的是官服,深色系,以黑為主色,款式典雅,大氣端莊。

既有魏晉遺風,又有隋唐氣象。

華夏衣冠,古風古韻,讓人大開眼界。

食:劇中的主食,不是肉,而是面疙瘩,不是白酒,而是濁酒。

注意一個細節:曹操吃完面疙瘩,又用茶水泡一泡,再喝下去,吃得乾乾淨淨,有面掉到衣服上,他又撿起來,毫不猶豫的吃掉。

這裡,食物與曹操體恤民情的習慣自然結合,一舉兩得。

住:司馬家住的地方,曹操住的地方,還有漢獻帝住的地方,能一樣嗎?

司馬府是典型的士大夫之家,院落不大,回廊也不深,還可養雞養鴨,生活氣息濃厚。

曹府是典型的公候之家,高臺,庭院,精緻的佈局,一個都不少。

至於天子,住的自然是宮殿,大氣,壯觀,卻又寒氣森森,充滿巨大的孤獨感。

什麼人住什麼地方,對比十分鮮明。

行:依古制,哪裡可以步行,哪裡可以騎馬,有嚴格的規矩,不能亂來。

曹植喝醉酒,駕駛馬車,深夜穿越司馬門,任性馳騁,大臣上奏:殺!

司馬門,天子禦道,直通大內,諸侯必須下馬,步行也要畢恭畢敬。

這裡,哪怕是走路,都可能如臨深淵,危機四伏。

“衣食住行”的細節,是任何宇宙觀戲劇的基礎,細節到位,場景鋪面而來,在觀眾心中建了一個可信的模型。

這樣的態度,文戲怎麼可能平淡?

如今,古裝劇大行其道,能真正沉下心來,做服裝道具的,能有幾部?

《錦繡未央》《孤芳不自賞》《楚喬傳》,呵呵,每部都讓人辣眼睛呦。

它們投資破億,鬼信!《軍師聯盟》說投資四個億,我信!

再看演技。

這部戲每個演員都拼命給自己加戲,卯足了勁兒。

翟天臨演楊修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入“摸下巴”的小動作。

楊修一模下巴,我就知道這傢伙要動歪腦筋了。

吳秀波在演司馬懿時,根據對“鷹視狼顧”的理解,專門設計“挑眉”的動作。

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司馬懿,回首挑眉百花殺!

但為了體現司馬懿隱忍,他還將“跪字決”進行到底。

曹操一怒,司馬懿跪!曹丕一怒,司馬懿跪!楊修最囂張時,他也跪!

(司馬懿的習慣性小動作)

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但司馬懿要的不是黃金,他心中裝的可是整個三國啊。

吳秀波用他額頭的血痕告訴我們,他已經走火入魔,超值。

這部劇,讓你愛上楊修,讓你愛上司馬懿,更讓你愛上曹操。

於和偉之前演過劉備,這次演曹操,此人儼然可以封神。

第23集,曹操獨坐高臺,面對文武百官,突然起身,橫槊賦詩。

他吟唱的正是那首流傳千古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此刻,政治家的抱負,軍事家的勇武,詩人的情懷,簡直是莎士比亞扶著他在演戲。

台下眾人,看在眼裡,或者潸然淚下,或者熱淚盈眶,無不動容。

然,他步履蹣跚,手下不穩,轟然倒地。

英雄最怕末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前看《三國演義》,曹操,奸雄也!這裡看曹操,真英雄也!

鮑國安演曹操時,也曾橫槊賦詩,也曾《短歌行》。

那時,赤壁大戰在即,曹操唱的是氣吞山河的霸氣。

張豐毅演曹操時,在電影《赤壁》中,高坐艨艟巨艦,遙望江東,引用的也是《短歌行》。

他唱的,是淡定,是自信,是迷之微笑。

(電影《赤壁》中張豐毅飾演的曹操)

而編劇在這裡的引用,唱得是壯志難酬。

也許,這是有三國劇以來,最悲壯的曹操。

當然,這部劇的爭議,也不可忽視。

時間線的錯亂也招來網友的不滿。

考據派認為,此劇不尊重史實,有洗白司馬懿之嫌。

死忠粉認為,此劇改編的有禮有節,製作精良,故事精彩,欲罷不能。

也難怪,誰讓它不是《琅琊榜》那樣的架空劇?

改編歷史,自然就要對歷史負責。

只是,我們所糾結的歷史,又有幾分真實,幾分虛構呢?

龍應台曾說: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計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

所以說,我們津津樂道的三國,真是《三國演義》或《三國志》裡的模樣?

有意思的是,網友吵的沸沸揚揚,該劇的口碑反而越來越好。

從最初的豆瓣8.0分,一直漲到現在的豆瓣8.4分。

嗯,看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司馬懿,以往的印象是個奸雄,老奸巨猾。

但是吳秀波的司馬懿,顧家,愛崗,敬業,忠君愛國。

是三國時代好青年。

(還是一個妻管嚴)

說到底,三國,不僅是歷史愛好者的三國,更是所有現代人的三國。

這個時代,哪怕是歷史劇,也要懂得與時俱進,戲劇的生命就在於此。

《軍師聯盟》,有歷史質感,也有演義虛構,有權謀欺詐,也有職場奮鬥。

有正能量,也有人心鬼蜮,既做到與歷史把手,又做到關照當下。

明明不是歷史正劇,卻有歷史正劇的質感。

好看,就理所當然。

國產劇要是都這麼拍,這麼會拍,絕對有好戲!

都是這樣國劇,誰還去看美劇?

識時務者為俊傑。

如何讓天下俊傑認識到時代的主旋律呢?

曹操也是煞費苦心,用影帝一般的演技,給群臣上了一堂公開課。

帶兵入宮,召集群臣,請出漢獻帝,好戲馬上開始!

他的煞氣把堂堂九五之尊嚇跪了,差一點,就嚇尿了吧?

當著大臣的面,先是嘲諷皇帝是個軟蛋,緊接著又向皇帝告罪。

漢高祖,誅殺項羽而得天下。

漢光武,誅殺王莽而得天下。

卻生出這麼一個

拿不起刀來的兒孫

你是君,我是臣,臣無能

下面有大臣跳出來反駁,曹彰手起刀落,殺!

曹操故作生氣,罵自家黃須兒太過魯莽,惺惺作態一番。

一場好戲,一個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完全炸裂。

剿滅刺客,攜眾入宮,拷問皇帝,威懾群臣,殺一儆百,一氣呵成!

奸雄就是奸雄,玩弄人心於手掌,高深莫測,令人不寒而慄。

狡詐之中,又至情至性,攤上這麼個主子,謀士們,必須得聰明。

然,魏國謀士如雲,一個一個的說,容易流水帳。

這是聰明人與聰明人的故事,編劇怎麼編呢?

他走的,是戲劇衝突鮮明的雙雄模式。

老一輩中,挑了兩個人,分別是荀彧和郭嘉。

關於司馬防通敵書信,曹操笑著諮詢兩位的意見。

荀彧謹小慎微,就事論事,當起“和事佬”,希望大事化小。

郭嘉生性灑脫,一語中的,道破主公心思。

拜見曹操,荀彧始終有禮有節,郭嘉,不過側身示意。

這對左膀右臂,與曹操孰親孰近,一目了然。

小一輩中,也挑了兩個人,分別是楊修和司馬懿。

曹操以衣帶詔為由,借題發揮,將他們的父親打入死牢,逼他們使盡渾身解數。

楊修的辦法很陰!

官渡之戰在即,他偽造一份書信,落款正是司馬懿的父親,以此製造通敵袁紹的證據。

栽贓陷害,讀書人所不齒,但楊修豁出去了。

司馬懿的辦法:自證清白。

在荀彧的幫助下,揭穿楊修模仿筆跡的事實,所謂證據,不攻自破。

這兩人,都為救父親,彼此出招拆招,你來我往,不擇手段。

楊修,才華橫溢,生性張揚,他是攻;

司馬懿,為人低調,深藏不露,他是受。

攻受之間,一生宿敵。

荀彧與郭嘉之爭,在公不在私,也在曹操一念之間,關於理念,關乎政治理想。

楊修與司馬懿之爭,在公是為理想,在私是為身家性命,根本沒有選擇。

說起來,這部劇的主角不是曹操,而是司馬懿啊。

司馬懿的人設,非常正能量。

他孝順父親,照顧兄弟,懼怕妻子,疼愛兒子,體恤家奴。

非常符合當下好男人的標準:顧家。

況且,他還有一顆炸裂的事業心,滿懷抱負,積極進取。

與曹丕泛舟山水之間,他說: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鼓勵曹丕大膽追求世子之位,是為曹丕,何嘗不是為自己的政治理想?

身為謀士,不玩陰謀詭計,他給曹丕定的原則是:

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很有職業道德嘛。

然,這只是一部分真相。

歷史對司馬懿,有最驚豔的描寫:鷹視狼顧。

史有記載: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晉書宣帝》

有此等面相的人,往往被認為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志。

劇中這一幕,更是濃墨重彩。

曹操招來司馬懿,想要一探究竟,起初未果,讓他下去。

司馬懿轉身離開,那一瞬,忽然聞聽棋子落地之聲。

回首,挑眉,眼露殺機。

大殿空蕩蕩,落地的棋子不再跳動,空氣安靜,氣氛凝固。

曹操先是一驚,眉頭緊鎖,然後哈哈大笑,內心的殺機,終於銷聲匿跡。

那一刻,曹操想到了什麼?臺詞沒說,這是內心戲。

那一刻,司馬懿又想到了什麼?臺詞也沒說,還是內心戲。

鷹視狼顧的刹那,導演特意用了升格慢鏡頭,曹操與司馬懿還有面部特寫。

此間的留白,先是平底起驚雷,再是無聲勝有聲。

意境的層次感,拿捏得恰到好處。

自古以來,雄猜之主,當如是。

起初,為曹操才看的這部劇,現在,卻被吳秀波的司馬懿深深吸引。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也寫道:

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

他,遲早是要掀翻曹魏的,此乃大勢所趨。

只是沒想到,就連編劇常江本人,對於司馬懿,也是一知半解:

司馬懿有欲望,摧毀別人也摧毀自己。是和時代契合的人的完整一生,我很難用一兩個詞定義這個人。

難以定義,是因為人心的微妙與複雜。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伴隨地位的節節攀升,司馬懿也跟著在變。

從這角度來說,本劇也可叫做《司馬懿升職記》。

擼到24集,他已歷經三次升階。

第一,是曹丕麾下的主簿,此為文職,幕後出謀劃策,負責運籌帷幄。

第二,是曹操帳下的行軍司馬,此為武官,不用殺敵,卻可參與軍國大事。

第三,是曹操葬禮的治喪副使,這可是接近顧命大臣的待遇。

從司馬家的文弱書生,到展露文韜武略,再到無限接近權力的中心,劇中的司馬懿走了三大步。

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能忍則忍,忍無可忍之時,再後發制人。

用現在的話說:腹黑高能。

曹操出征在外,屢攻不克,萌生退意,傳下“雞肋”的口號。

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是語文課本上早就學過的典故。

編劇怎麼改呢?

繼續讓楊修做那出頭之鳥,揭穿雞肋的意思,然後動搖軍心,最後被殺。

司馬懿呢?同樣一眼洞穿,可他就是不說,等楊修快死了,再向曹操諫言:

聯合孫權,討伐關羽,前後夾擊,荊州可定。

楊修的“張揚”,最終輸給了司馬懿的“隱忍”。

一個輸得心服口服,一個贏得光明正大。

寫楊修被殺,是對歷史典故的傳承,寫司馬懿諫言,是對歷史的改寫。

有繼承,也有虛構,但歷史的質地迎面撲來,真實可感。

本劇美術設計及落實能力超強,各種細節努力做到極致,衣食住行無不執行到位。

衣:劇中出場最多的是官服,深色系,以黑為主色,款式典雅,大氣端莊。

既有魏晉遺風,又有隋唐氣象。

華夏衣冠,古風古韻,讓人大開眼界。

食:劇中的主食,不是肉,而是面疙瘩,不是白酒,而是濁酒。

注意一個細節:曹操吃完面疙瘩,又用茶水泡一泡,再喝下去,吃得乾乾淨淨,有面掉到衣服上,他又撿起來,毫不猶豫的吃掉。

這裡,食物與曹操體恤民情的習慣自然結合,一舉兩得。

住:司馬家住的地方,曹操住的地方,還有漢獻帝住的地方,能一樣嗎?

司馬府是典型的士大夫之家,院落不大,回廊也不深,還可養雞養鴨,生活氣息濃厚。

曹府是典型的公候之家,高臺,庭院,精緻的佈局,一個都不少。

至於天子,住的自然是宮殿,大氣,壯觀,卻又寒氣森森,充滿巨大的孤獨感。

什麼人住什麼地方,對比十分鮮明。

行:依古制,哪裡可以步行,哪裡可以騎馬,有嚴格的規矩,不能亂來。

曹植喝醉酒,駕駛馬車,深夜穿越司馬門,任性馳騁,大臣上奏:殺!

司馬門,天子禦道,直通大內,諸侯必須下馬,步行也要畢恭畢敬。

這裡,哪怕是走路,都可能如臨深淵,危機四伏。

“衣食住行”的細節,是任何宇宙觀戲劇的基礎,細節到位,場景鋪面而來,在觀眾心中建了一個可信的模型。

這樣的態度,文戲怎麼可能平淡?

如今,古裝劇大行其道,能真正沉下心來,做服裝道具的,能有幾部?

《錦繡未央》《孤芳不自賞》《楚喬傳》,呵呵,每部都讓人辣眼睛呦。

它們投資破億,鬼信!《軍師聯盟》說投資四個億,我信!

再看演技。

這部戲每個演員都拼命給自己加戲,卯足了勁兒。

翟天臨演楊修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入“摸下巴”的小動作。

楊修一模下巴,我就知道這傢伙要動歪腦筋了。

吳秀波在演司馬懿時,根據對“鷹視狼顧”的理解,專門設計“挑眉”的動作。

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司馬懿,回首挑眉百花殺!

但為了體現司馬懿隱忍,他還將“跪字決”進行到底。

曹操一怒,司馬懿跪!曹丕一怒,司馬懿跪!楊修最囂張時,他也跪!

(司馬懿的習慣性小動作)

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但司馬懿要的不是黃金,他心中裝的可是整個三國啊。

吳秀波用他額頭的血痕告訴我們,他已經走火入魔,超值。

這部劇,讓你愛上楊修,讓你愛上司馬懿,更讓你愛上曹操。

於和偉之前演過劉備,這次演曹操,此人儼然可以封神。

第23集,曹操獨坐高臺,面對文武百官,突然起身,橫槊賦詩。

他吟唱的正是那首流傳千古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此刻,政治家的抱負,軍事家的勇武,詩人的情懷,簡直是莎士比亞扶著他在演戲。

台下眾人,看在眼裡,或者潸然淚下,或者熱淚盈眶,無不動容。

然,他步履蹣跚,手下不穩,轟然倒地。

英雄最怕末路。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前看《三國演義》,曹操,奸雄也!這裡看曹操,真英雄也!

鮑國安演曹操時,也曾橫槊賦詩,也曾《短歌行》。

那時,赤壁大戰在即,曹操唱的是氣吞山河的霸氣。

張豐毅演曹操時,在電影《赤壁》中,高坐艨艟巨艦,遙望江東,引用的也是《短歌行》。

他唱的,是淡定,是自信,是迷之微笑。

(電影《赤壁》中張豐毅飾演的曹操)

而編劇在這裡的引用,唱得是壯志難酬。

也許,這是有三國劇以來,最悲壯的曹操。

當然,這部劇的爭議,也不可忽視。

時間線的錯亂也招來網友的不滿。

考據派認為,此劇不尊重史實,有洗白司馬懿之嫌。

死忠粉認為,此劇改編的有禮有節,製作精良,故事精彩,欲罷不能。

也難怪,誰讓它不是《琅琊榜》那樣的架空劇?

改編歷史,自然就要對歷史負責。

只是,我們所糾結的歷史,又有幾分真實,幾分虛構呢?

龍應台曾說: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計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

所以說,我們津津樂道的三國,真是《三國演義》或《三國志》裡的模樣?

有意思的是,網友吵的沸沸揚揚,該劇的口碑反而越來越好。

從最初的豆瓣8.0分,一直漲到現在的豆瓣8.4分。

嗯,看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司馬懿,以往的印象是個奸雄,老奸巨猾。

但是吳秀波的司馬懿,顧家,愛崗,敬業,忠君愛國。

是三國時代好青年。

(還是一個妻管嚴)

說到底,三國,不僅是歷史愛好者的三國,更是所有現代人的三國。

這個時代,哪怕是歷史劇,也要懂得與時俱進,戲劇的生命就在於此。

《軍師聯盟》,有歷史質感,也有演義虛構,有權謀欺詐,也有職場奮鬥。

有正能量,也有人心鬼蜮,既做到與歷史把手,又做到關照當下。

明明不是歷史正劇,卻有歷史正劇的質感。

好看,就理所當然。

國產劇要是都這麼拍,這麼會拍,絕對有好戲!

都是這樣國劇,誰還去看美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