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丹麥人說,記住這個單詞,做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誰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答案或許是“丹麥人”。 根據聯合國的幸福指數報告, 丹麥連續四年被評選為“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這當然不是因為丹麥海岸上仍在氾濫、令無數中國網友垂涎欲滴的生蠔, 而是因為一個獨特的丹麥詞語——hygge。

它讀如“呼噶”, 去年剛剛被收進牛津詞典。 hygge這個小小的單詞, 是丹麥人精神生活中基因一樣的存在, 在其他語言裡很難找到一個精准的詞語來對應, 通常丹麥人會用英文單詞cozy(溫馨、舒適)或者homey(舒適, 自在)來解釋, 但這些遠遠不能涵蓋hygge的全部內涵。

書評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hygge這個單詞。

哎, 一直默念它, 能變得更幸福嗎?

撰文 | 楊司奇

何謂Hygge

像水一樣流淌在生活的細微之處

我們有多久不曾體驗過閒適的生活了?在現代生活這個龐大的句式裡, 所有關於幸福的詞語都被打散, 人們就像是被偶然選中的一堆逗號切入其中, 不管怎樣努力去為生活句讀, 最終都免不了成為散落四處的碎片。

在這樣的時刻, 一個關於幸福的關鍵字突然之間風靡全球, 並跳進了我們的世界裡。 這個詞就是hygge, 讀如“呼噶”, 一個獨特的丹麥詞語, 去年剛剛被收進牛津詞典。

根據聯合國的幸福指數報告, 丹麥連續四年被評選為“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國家”。 談及丹麥人幸福的原因, 總繞不過去hygge這個小小的單詞。 它是丹麥人精神生活中基因一樣的存在,

在其他語言裡很難找到一個精准的詞語來對應, 通常丹麥人會用英文單詞cozy(溫馨、舒適)或者homey(舒適, 自在)來解釋, 但這些遠遠不能涵蓋hygge的全部內涵。 真正的hygge是不能靠文字來解釋的, 而是需要用心感受。

丹麥人對設計有不凡的品味與追求,

並投入大量心力使家變得更舒適。

Hygge可以是和親朋好友在搖曳的燭光下一起吃飯聊天, 可以是獨自一人閱讀一本好書, 可以是和家人們躺在草地上曬太陽, 可以是騎著單車在哥本哈根的城區裡閒逛。 如果一定要給hygge下一個定義, 那就是遠離一切令人不悅的事情, 盡情享受美好時光。 它並不指什麼具體的東西, 不一定是在家裡, 也不一定要跟他人在一起, 更不一定非要做些什麼, 而是一種愜意的感覺, 一種簡單的態度, 一種深植於丹麥人靈魂裡的生活哲學。

但這個獨特的hygge其實並非丹麥本土詞彙, 最古老的說法是, hygge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語hig(愜意)和ger(火)。 其本質是在闡述一種舒適的心境, 一種與火息息相關的心情。

這個詞語傳入丹麥後就成為了丹麥國民性格和身份認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Hygge之於丹麥, 就像自由之於美國。

而這個詞語也並非專屬中產階級的小資情調, 從環衛工人到市長首相, 每個人都可以很hygge。 它可以當名詞、動詞、形容詞,

也可以和任何詞語相結合, 比如坐在一個hygge的角落, 度過一個hygge的晚上, 和一個很hygge的人hygge的聊天。 Hygge是自由的, 隨意的, 無法賦形, 只能像水一樣流淌在生活的細微之處。

說起hygge,許多人不免想到另一個源於日本的流行詞彙——小確幸。 在一定程度上, 這兩個詞語確實有些類似。 但與“小確幸”不同的是,hygge是一種持續性的心境,它不需要刻意去發現,而是需要用心去營造,而且hygge屬於一種群體性的生活態度。從這點上來說,瑞典人的生活哲學中有一個詞語lagom與hygge也很相似。Lagom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平衡,而hygge本身也是一種建立在平等與適度原則上的文化。

舒適休閒的服飾,大而溫暖的圍巾,詮釋著丹麥人自己的穿衣哲學。

Hygge為何風靡世界

現代人的時間觀念被異化了

為什麼hygge如此受世人追捧?為什麼hygge存在了這麼久,今時今日卻被奉為寶典?這或許要回溯到現代生活這個話題上。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是無比艱難的。它把時鐘撥得很快,卻讓我們發現怎麼都追不上生活。它把每個人拉得很近,卻讓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其實是那麼遠。這種艱難無關物質,關乎靈魂。儘管周圍的物質資源如此豐富,但我們卻被困在各種事物之間,過日子的語法,把世界黏在一起的句法,全部分崩離析。我們每天奔波勞碌,到頭來好像也並沒有做成什麼事情。當時間被切割成流水線上一塊一塊的區間,被包裝成刻板無情的商品,當我們每天都要數著手錶過日子,人本身也被異化了。

現代人的悲劇之一就是妄想與時間較量。在達利的筆下,時間變成了一塊又一塊軟塌塌的面餅,倦怠地注視著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有人認為這個融化的時鐘是一滴對生命的淚,是對現代時間所帶來的機械與確定性的反抗。但是當世界的不確定性被高舉為理論大旗以後,又反過來吞噬了人類自己,成為懸在我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利畫作《記憶的永恆》

而hygge這個詞的核心之一就是“慢”,不輕視時間,也不受時間所累。這種狀態有點像老莊的虛靜哲學,因為心是平靜充盈的,所以度過的每個時辰也都是充盈的,時間的流逝並不能使你偏移自己的重心。因為這種充盈,個體獲得了一種整全感,與世界建立起了一種親密的感覺,不受孤獨所擾,不為外物所累。

但人們追捧hygge的背後還有更多意味。比如在柯林斯字典公佈的2016年熱詞榜上,Hygge名列第三,僅次於脫歐(brexit)和特朗普主義(Trumpism)。考慮到最先推廣hygge的國家是英國,將這三個詞並列在一起來看其實是很有深意的。

雖然hygge表面看來與政治毫不搭邊,但其實它已經成為了政治處境的一部分。Hygge的經典場景是:窗外天寒地凍,而你在溫暖的屋子裡,搖曳的燭光下,和朋友家人們喝酒聊天。這個時候,外面的狂風暴雪與漫長黑夜便成為一種特殊的背景,增強了室內的舒適感。英國人之所以在2016年大力推廣hygge,或許與其脫歐所引發的對於外部世界不確定性的恐慌與焦慮不無關係。在這個政治混亂的時代,hygge將人們從外界無序的狀態中抽離出來,在內部世界的角落裡找到了安身的一隅之地。

Hygge的悖論

丹麥幸福背後另有陰暗面?

對於Hygge,我們可能依然瞭解得不夠多,我們看到的也可能只是它光明的一面。

儘管丹麥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但丹麥人服用抗抑鬱藥的比率卻並不是最低的。在2017年的調查報告中,丹麥位列第七,比經合組織(OECD)評估的平均比例高40%。許多人認為這是個悖論——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竟然並未處在抗抑鬱藥品服用率的最底端。

其實比起其他地區的居民來說,丹麥人的處境並不算很好。比如自然狀況。在我們的潛在記憶裡,丹麥這個國家似乎永遠彌漫著安徒生的童話色彩,但其實,丹麥的氣候並不如童話般美好:一年六個月處於連續極夜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過冬,每天的黑暗時間接近17個小時。漫漫長夜,寒意襲人,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連狗都會出現季節性抑鬱。又比如,過低的健康指數,丹麥人均飲酒量、癌症率、吸煙率、自殺率都排在世界前幾位,在北歐國家中平均壽命最低。這些都是丹麥幸福背後的陰暗面。

要解釋這個悖論,還是需要仔細分析這份調查報告。丹麥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CEO邁克·維金(Meik Wiking)認為,許多人忽略了報告中處於列表底端的國家——中東。這些國家存在著大量抑鬱人口和極高的自殺率,只不過對於這些問題它們沒有任何應對措施,所以幸福指數也很低。丹麥之所以能夠讓這個所謂的悖論存在,是因為他們採取了各種措施,沒有讓艱難的處境吞噬自己。

但許多人都會說,丹麥幸福指數高的原因是國家福利體系的完善,免費的大學教育、社會保險、全民醫保、完善的基礎設施、帶薪探親假、至少一個月的年假,以及高額的失業救濟金,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丹麥人的生活壓力和不確定感。但高福利的國家並不只有丹麥,歐美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也相當完善。然而在聯合國最新公佈的《2017年世界幸福報告》裡,美、德、英、法的幸福指數僅分別列居第14,16,19,31位。

而且北歐國家的人民幾乎承擔了全球最高稅率,其中丹麥的稅負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在歐洲只排第6位,繳稅後自由支配的錢並不多。但他們幾乎年年都在幸福排行榜的前列,而且大力支持國家的高稅收制度,在他們眼裡,這些錢是在投資社會,是在購買高品質的生活。

對此,邁克·維金(Meik Wiking)認為,幸福無關財富。這並不是說,幸福與財富毫無關係,幸福是需要一定的財富保障的,但是當財富達到一定水準,它對幸福的影響就會變小甚至消失。“丹麥人特別擅長把財富和幸福區別開來。當我們達到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後,我們意識到更多的錢也不一定能帶來幸福,相反,我們專注於那些能給我們帶來更高生活品質的東西。”正是基於這些發現,他開始研究hygge所包含的丹麥生活哲學,並致力於推廣這種hygge文化。

Hygge的啟示

幸福可以綿延嗎

當問及丹麥人什麼是hygge的時候,大多數丹麥人都會提到蠟燭。光是丹麥人對抗冬季抑鬱的關鍵,在丹麥,每家每戶都有點蠟燭的習慣。沒有太陽的時候,點起蠟燭,昏黃搖曳的燭光瞬間就將人裹進了幸福的感覺裡。丹麥人也非常懂得抓住短暫的夏日進行日光浴,他們把曬太陽叫做“舔太陽”,非常hygge的表達。有時候,並非我們的生活缺少陽光,而是我們忘記了。

Hygge的生活哲學令人羡慕不已,只是令人憂心的是,hygge的商品化和物質化色彩在傳播的過程中愈演愈烈,許多商家紛紛將hygge塑造成了吸引消費者購物的噱頭。蠟燭、粗線羊毛衫、羊絨拖鞋、羊皮地毯、手工織品、原木色傢俱、酥皮點心,以及心形奶泡拿鐵等物質上的生活細節,都是丹麥式hygge的重要構景。但是hygge的精髓不在於此,純粹的物質堆積是無法實現真正的hygge的,真正的hygge與金錢無關,甚至相反,它消解人們對物質的追求,縮小人們對空間的欲望。Hygge背後的精神,其實就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對自己好,對身邊的人好,體驗生活中簡簡單單的快樂。

Hygge 關乎體驗,而非物質。即使你厚職高薪,也不能將hygge當一個物品那樣買回來,因為hygge是要花時間經營的,而尤其需要花時間經營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不僅是小我生活的舒適,更關乎群體關係的緊密與融洽。

《世界幸福報告》的研究者們在分析那些關於幸福的資料時,發現一個共同現象:這些人都有著積極的有意義的社交關係。與家人、朋友、愛人的親密關係是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除了最貧窮的國家,人際關係的品質相比財富而言對幸福的影響更大。

丹麥人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看來,與他人共處的時間有如精神擁抱。他們是全世界最願意相信彼此的民族。在各國的“錢包測試”中,丹麥和瑞典的失物交還率是100%。Hygge文化的形成與親密的社群關係密切相關,並且相互促進。

但社交的定義並不依賴各種社交網站,丹麥人一貫摒棄社交媒體和電視娛樂,他們的社交是實地拜訪,許多丹麥人甚至會選擇寫信,這跟應酬是截然不同的。想想我們自己,究竟有多久寧願選擇對著手機螢幕也不願跟身邊的人面對面地認真聊聊天?究竟有多久沒有給家人朋友寫過一封信?想想聚會時人手一個手機低頭刷屏的場景,難道不會感到痛心嗎?

什麼是幸福?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裡說:幸福是至善,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

對於我們來說,這個解釋不免過於遙遠。而亞里斯多德還認為,幸福不是短期的快樂。必須有不止一隻燕子,不止一個春天,才表明夏天已至。同理,少數幾個快樂的瞬間加在一起,也不能構成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一種綿延的狀態。

幸福真的可以綿延嗎?對於幸福,是否有一種更為悠長的表達?

看完文章是不是還不夠學會 hygge 幸福法?

好消息來啦!下週末(7月15日),新京報書評週刊將推出首期“有時·生活+”欄目,我們邀請了六位重量級+神秘嘉賓,與我們現場分享丹麥式幸福hygge的方方面面。

詳細的活動發佈,請期待明天書評君的發佈!畢竟 hygge 告訴我們,不要急嘛。

《HYGGE:丹麥人為什麼幸福》

作者:[丹麥]邁克·維金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楊司奇;編輯:小鹽。歡迎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但與“小確幸”不同的是,hygge是一種持續性的心境,它不需要刻意去發現,而是需要用心去營造,而且hygge屬於一種群體性的生活態度。從這點上來說,瑞典人的生活哲學中有一個詞語lagom與hygge也很相似。Lagom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平衡,而hygge本身也是一種建立在平等與適度原則上的文化。

舒適休閒的服飾,大而溫暖的圍巾,詮釋著丹麥人自己的穿衣哲學。

Hygge為何風靡世界

現代人的時間觀念被異化了

為什麼hygge如此受世人追捧?為什麼hygge存在了這麼久,今時今日卻被奉為寶典?這或許要回溯到現代生活這個話題上。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是無比艱難的。它把時鐘撥得很快,卻讓我們發現怎麼都追不上生活。它把每個人拉得很近,卻讓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其實是那麼遠。這種艱難無關物質,關乎靈魂。儘管周圍的物質資源如此豐富,但我們卻被困在各種事物之間,過日子的語法,把世界黏在一起的句法,全部分崩離析。我們每天奔波勞碌,到頭來好像也並沒有做成什麼事情。當時間被切割成流水線上一塊一塊的區間,被包裝成刻板無情的商品,當我們每天都要數著手錶過日子,人本身也被異化了。

現代人的悲劇之一就是妄想與時間較量。在達利的筆下,時間變成了一塊又一塊軟塌塌的面餅,倦怠地注視著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有人認為這個融化的時鐘是一滴對生命的淚,是對現代時間所帶來的機械與確定性的反抗。但是當世界的不確定性被高舉為理論大旗以後,又反過來吞噬了人類自己,成為懸在我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利畫作《記憶的永恆》

而hygge這個詞的核心之一就是“慢”,不輕視時間,也不受時間所累。這種狀態有點像老莊的虛靜哲學,因為心是平靜充盈的,所以度過的每個時辰也都是充盈的,時間的流逝並不能使你偏移自己的重心。因為這種充盈,個體獲得了一種整全感,與世界建立起了一種親密的感覺,不受孤獨所擾,不為外物所累。

但人們追捧hygge的背後還有更多意味。比如在柯林斯字典公佈的2016年熱詞榜上,Hygge名列第三,僅次於脫歐(brexit)和特朗普主義(Trumpism)。考慮到最先推廣hygge的國家是英國,將這三個詞並列在一起來看其實是很有深意的。

雖然hygge表面看來與政治毫不搭邊,但其實它已經成為了政治處境的一部分。Hygge的經典場景是:窗外天寒地凍,而你在溫暖的屋子裡,搖曳的燭光下,和朋友家人們喝酒聊天。這個時候,外面的狂風暴雪與漫長黑夜便成為一種特殊的背景,增強了室內的舒適感。英國人之所以在2016年大力推廣hygge,或許與其脫歐所引發的對於外部世界不確定性的恐慌與焦慮不無關係。在這個政治混亂的時代,hygge將人們從外界無序的狀態中抽離出來,在內部世界的角落裡找到了安身的一隅之地。

Hygge的悖論

丹麥幸福背後另有陰暗面?

對於Hygge,我們可能依然瞭解得不夠多,我們看到的也可能只是它光明的一面。

儘管丹麥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但丹麥人服用抗抑鬱藥的比率卻並不是最低的。在2017年的調查報告中,丹麥位列第七,比經合組織(OECD)評估的平均比例高40%。許多人認為這是個悖論——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竟然並未處在抗抑鬱藥品服用率的最底端。

其實比起其他地區的居民來說,丹麥人的處境並不算很好。比如自然狀況。在我們的潛在記憶裡,丹麥這個國家似乎永遠彌漫著安徒生的童話色彩,但其實,丹麥的氣候並不如童話般美好:一年六個月處於連續極夜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過冬,每天的黑暗時間接近17個小時。漫漫長夜,寒意襲人,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連狗都會出現季節性抑鬱。又比如,過低的健康指數,丹麥人均飲酒量、癌症率、吸煙率、自殺率都排在世界前幾位,在北歐國家中平均壽命最低。這些都是丹麥幸福背後的陰暗面。

要解釋這個悖論,還是需要仔細分析這份調查報告。丹麥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CEO邁克·維金(Meik Wiking)認為,許多人忽略了報告中處於列表底端的國家——中東。這些國家存在著大量抑鬱人口和極高的自殺率,只不過對於這些問題它們沒有任何應對措施,所以幸福指數也很低。丹麥之所以能夠讓這個所謂的悖論存在,是因為他們採取了各種措施,沒有讓艱難的處境吞噬自己。

但許多人都會說,丹麥幸福指數高的原因是國家福利體系的完善,免費的大學教育、社會保險、全民醫保、完善的基礎設施、帶薪探親假、至少一個月的年假,以及高額的失業救濟金,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丹麥人的生活壓力和不確定感。但高福利的國家並不只有丹麥,歐美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也相當完善。然而在聯合國最新公佈的《2017年世界幸福報告》裡,美、德、英、法的幸福指數僅分別列居第14,16,19,31位。

而且北歐國家的人民幾乎承擔了全球最高稅率,其中丹麥的稅負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在歐洲只排第6位,繳稅後自由支配的錢並不多。但他們幾乎年年都在幸福排行榜的前列,而且大力支持國家的高稅收制度,在他們眼裡,這些錢是在投資社會,是在購買高品質的生活。

對此,邁克·維金(Meik Wiking)認為,幸福無關財富。這並不是說,幸福與財富毫無關係,幸福是需要一定的財富保障的,但是當財富達到一定水準,它對幸福的影響就會變小甚至消失。“丹麥人特別擅長把財富和幸福區別開來。當我們達到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後,我們意識到更多的錢也不一定能帶來幸福,相反,我們專注於那些能給我們帶來更高生活品質的東西。”正是基於這些發現,他開始研究hygge所包含的丹麥生活哲學,並致力於推廣這種hygge文化。

Hygge的啟示

幸福可以綿延嗎

當問及丹麥人什麼是hygge的時候,大多數丹麥人都會提到蠟燭。光是丹麥人對抗冬季抑鬱的關鍵,在丹麥,每家每戶都有點蠟燭的習慣。沒有太陽的時候,點起蠟燭,昏黃搖曳的燭光瞬間就將人裹進了幸福的感覺裡。丹麥人也非常懂得抓住短暫的夏日進行日光浴,他們把曬太陽叫做“舔太陽”,非常hygge的表達。有時候,並非我們的生活缺少陽光,而是我們忘記了。

Hygge的生活哲學令人羡慕不已,只是令人憂心的是,hygge的商品化和物質化色彩在傳播的過程中愈演愈烈,許多商家紛紛將hygge塑造成了吸引消費者購物的噱頭。蠟燭、粗線羊毛衫、羊絨拖鞋、羊皮地毯、手工織品、原木色傢俱、酥皮點心,以及心形奶泡拿鐵等物質上的生活細節,都是丹麥式hygge的重要構景。但是hygge的精髓不在於此,純粹的物質堆積是無法實現真正的hygge的,真正的hygge與金錢無關,甚至相反,它消解人們對物質的追求,縮小人們對空間的欲望。Hygge背後的精神,其實就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對自己好,對身邊的人好,體驗生活中簡簡單單的快樂。

Hygge 關乎體驗,而非物質。即使你厚職高薪,也不能將hygge當一個物品那樣買回來,因為hygge是要花時間經營的,而尤其需要花時間經營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不僅是小我生活的舒適,更關乎群體關係的緊密與融洽。

《世界幸福報告》的研究者們在分析那些關於幸福的資料時,發現一個共同現象:這些人都有著積極的有意義的社交關係。與家人、朋友、愛人的親密關係是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除了最貧窮的國家,人際關係的品質相比財富而言對幸福的影響更大。

丹麥人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看來,與他人共處的時間有如精神擁抱。他們是全世界最願意相信彼此的民族。在各國的“錢包測試”中,丹麥和瑞典的失物交還率是100%。Hygge文化的形成與親密的社群關係密切相關,並且相互促進。

但社交的定義並不依賴各種社交網站,丹麥人一貫摒棄社交媒體和電視娛樂,他們的社交是實地拜訪,許多丹麥人甚至會選擇寫信,這跟應酬是截然不同的。想想我們自己,究竟有多久寧願選擇對著手機螢幕也不願跟身邊的人面對面地認真聊聊天?究竟有多久沒有給家人朋友寫過一封信?想想聚會時人手一個手機低頭刷屏的場景,難道不會感到痛心嗎?

什麼是幸福?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裡說:幸福是至善,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

對於我們來說,這個解釋不免過於遙遠。而亞里斯多德還認為,幸福不是短期的快樂。必須有不止一隻燕子,不止一個春天,才表明夏天已至。同理,少數幾個快樂的瞬間加在一起,也不能構成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一種綿延的狀態。

幸福真的可以綿延嗎?對於幸福,是否有一種更為悠長的表達?

看完文章是不是還不夠學會 hygge 幸福法?

好消息來啦!下週末(7月15日),新京報書評週刊將推出首期“有時·生活+”欄目,我們邀請了六位重量級+神秘嘉賓,與我們現場分享丹麥式幸福hygge的方方面面。

詳細的活動發佈,請期待明天書評君的發佈!畢竟 hygge 告訴我們,不要急嘛。

《HYGGE:丹麥人為什麼幸福》

作者:[丹麥]邁克·維金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楊司奇;編輯:小鹽。歡迎轉發分享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