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內容付費VS時間付費:誰更有可能重塑移動閱讀市場?

魯賓斯坦說, 評價一座城市, 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 這句話幾乎會讓我們面臨評價城市時無從下手的尷尬。 雖然傳統書店仍然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徵,

但它們在數位化時代的生存愈發艱難。 隨著用戶時間被切割得碎片化甚至粉塵化, 紙質書被大部分人拋棄, 而移動閱讀又一步一步呈現出“朋友圈化”的症候, 淺層次、娛樂化成為當下知識獲取的標籤。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知識掮客們登場了, 去年也被之為內容付費元年。 分答、得到、音訊平臺(喜馬拉雅FM和蜻蜓FM)等都舉起了內容付費大旗。 今年, 一塊聽聽、豆瓣時間等也登場了, 他們都希望搭上內容付費這趟變現快車。

實際上, 現在以音訊為主流形式的內容獲取更像是“聽書”, 而且是聽“二手書”, 也就是花錢買如羅振宇那樣的掮客所提供的知識轉述服務。 其實, 內容付費更早是體現在我們花錢買書,

然後是在移動閱讀應用上買電子書。

移動閱讀的發展歷史遠比“得到們”要悠久, 掌閱IReader、QQ閱讀、書旗小說、咪咕閱讀、網易雲閱讀等是其中的代表。 和知識付費裡的二手資訊相比, 看書還是更能輔助每一個人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014年, 亞馬遜在美國推出 Kindle Unlimited 服務, 使用者可以付費包月或包年訂閱亞馬遜上開放出來的書籍, 這項服務的中國版去年上線了。 憑藉紅鑽黃鑽等成功經驗, QQ閱讀也推出了包月書庫。 今年3月, 網易出爐了網易蝸牛讀書, 其抓住的是“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的切入口, 變“購買內容”為“購買書籍的擁有時間”。

KindleUnlimited、QQ閱讀的包月書庫、網易蝸牛讀書依然是賣書賣服務, 但區別於前述內容付費, 這三者主打的是週期性購買服務的模式。

相比之下, 網易蝸牛讀書首創的最小刻度的時間付費模式, 以及“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比包月包年更為細分。 以下主要以其為研究物件, 探討時間付費解決的痛點, 以及和內容付費相比, 所擁有的優劣勢。

時間付費的本質

內容付費模式已經有太多討論, 這裡暫且先著重聊一聊時間付費。

把時間當做朋友, 這個概念最初是李笑來提出來的, 經羅胖提煉作為跨年演講主題後得到廣泛傳播。 羅胖在去年年末的演講裡提到, 時間才是真正的戰場, 在服務、娛樂、旅遊等領域裡, 空間不再起作用, 時間變成了唯一剛性的資源。 後來, 羅胖在一期節目中又將這個看法簡化為一個新概念“國民總時間”。 某種程度來說,

互聯網行業的戰爭就是國民總時間的爭奪。

這讓我想起電影《時間規劃局》:未來人類可以隨心所欲操控時間, 改寫年齡。 人類社會拋棄了以往的貨幣, 改用時間作為貨幣流通, 擁有時間最長的人壽命最長。 電影裡有一個情節, 窮人因為缺少時間, 會在路上奔跑, 而富人走得很慢。 這是電影藝術和我們開的腦洞, 但並不妨礙時間管理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命題。

回到前述所說的“時間付費”, 從本質上看, 這種運營模式其實回歸到了線下的圖書館運營機制。 只是因為是移動閱讀的電子書, 所以操作起來更加靈活。

類比圖書館, 包月或者包年的時間付費很容易理解。 做這塊賺到錢的是運營商, 比如有移動閱讀基地優勢的咪咕閱讀, 依靠閱讀包捆綁扣費營收, 不過還主要靠的是網文, 亞馬遜京東當當掌閱等做純出版物包月的產品, 效果並不顯著。

因此網易想從閱讀市場實現對國民總時間的爭奪, 除了以最小刻度的時間付費模式之外, 必然要有更尖銳的策略, 比如用“每天免費一小時”打開局面。

極光大資料 iAPP平臺2017年前兩個月的監測資料顯示,目前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幾款主流移動閱讀平臺,包括 QQ閱讀和掌閱等,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長都沒有超過1小時。在使用時長上佔據明顯優勢的QQ閱讀,每日的平均使用平均時長是51分鐘,隨後的掌閱是 31分鐘。

所以,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間綽綽有餘,花錢再去讀書有可能只占到小部分。從商業化角度來說,網易蝸牛讀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用戶願意在一小時外買單。不過,網易在內容產品的一貫邏輯都是先打磨內容和社區本身,有了人流量和粘性後才有更多的想像空間,這在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課堂等,包括冷開機的網易美學身上都能看出來。

產品邏輯和試錯成本

說了移動圖書館的運營本質後,下面以網易蝸牛讀書(以下簡稱“蝸牛”)為窗口,看一看這種時間付費模式的核心使用者是哪些人,能解決了他們什麼痛點。

我體驗了一下蝸牛的資源風格,無論是領讀人(後面再具體說一下這個欄目)推薦還是書目分類中,完全不會有“霸道總裁愛上我”以及玄幻、各種穿越、次元破壁等書籍出現。且不說扁平簡潔的產品設計,相比起諸多閱讀應用中氾濫的網路文學或者過氣雜誌,蝸牛在書的挑選方還是彰顯逼格的。

現階段看,書籍精選模式的蝸牛想要抓住的是讀書相對挑剔、較為追求思考深度的中產階層、高知群體,這部分人群有望成為付費的潛力基礎。而且,這和主打網路文學的網易雲閱讀可以左右互補。至於蝸牛後期,會不會為了用戶大規模下沉而兼顧“地氣”,目前來看還不得而知。

有產品研究者提出來,內容型產品多為前向消費品,很容易有花了錢看了封面簡介就買到了知識的錯覺,豆瓣上有個34萬人的“賣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興致勃勃表達了對閱讀的渴望,翻幾頁“看不下去,感覺不適合”成了常態。雖然不少移動閱讀應用都有試讀,但基本只局限於目錄、前言,使用者還看不到具體內容就結束了。

根據蝸牛讀書現在的價格體系,除去每天1小時的免費讀書時間外,一天1元就夠先體驗閱讀很多書,這讓用戶有了試錯的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資訊爆炸,去中心化的媒體結構一方面讓很多人能發聲,另一方面也讓資訊和言論真假難辨。用戶開始表現出尋找和follow各領域KOL的羊群效應,頭部自媒體人的商業變現能力加強,以及網紅經濟的發達都映射了這一現象。網易蝸牛讀書的第一個板塊內容“領讀人”也符合這一方向。

贏者通吃,還是後來者居上

需要提出的是,內容行業無一例外都是最重版權的賽道,目前來看,相比排名前三位的同行來說,蝸牛閱讀書籍體量還不夠大。但回到蝸牛讀書的產品邏輯,和大而廣之的泛閱讀平臺相比,蝸牛讀書還是做克制以及有門檻的優選。前期來看,蝸牛讀書更容易拿下類似側重人文社科精品書籍的合作方,比如上海譯文社。

另外,就像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數量上不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但前者還是通過歌單、故事化的評論和音樂社群文化殺出了一條血路。網易蝸牛讀書秉承雲音樂風格的興趣社交和跟帖風格,有非常大可能通過網易一貫擅長的產品打法後發制人。

而網易蝸牛讀書書單頁面更像雜誌,內容較為豐富,包括封面、名稱、描述等,收錄的書籍還可添加結構化筆記和長篇介紹。通盤來看,除了收費模式和精品圖書策略,蝸牛讀書的機會還在於“領讀人”、書單分享和評論文化能否如網易雲音樂的產品細節一樣,產生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從整個市場大小來看,易觀智庫的資料顯示,移動閱讀市場在2015年末就已達到101億元,中商情報網曾根據近年來移動閱讀市場情況預測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0億元,活躍用戶將達到7.2億人。

而縱觀所有閱讀應用,主流盈利模式都是內容收費,不管是整書購買,還是按章節購買,實質都是購買單位IP,購買之後基本都不退不換。網易蝸牛讀書在時間付費上的實驗才只有4個月,要走的路還很長。不管結果是後來者居上,互分蛋糕,還是贏者通吃,類似“電子圖書館”的機制,以閱讀時長為付費維度,已經是這個行業的一個結構化補充。

站在整個移動閱讀市場格局上看,尤其在嚴肅閱讀領域,無論內容付費還是時間付費,如何有效啟動大眾樂趣,讓讀書至少成為消遣的一種是二者不謀而合的方向。試想一下,有一天讀書也變成需要有反沉迷機制,這該是怎樣一種體驗?

極光大資料 iAPP平臺2017年前兩個月的監測資料顯示,目前佔據市場份額最多的幾款主流移動閱讀平臺,包括 QQ閱讀和掌閱等,每天的平均使用時長都沒有超過1小時。在使用時長上佔據明顯優勢的QQ閱讀,每日的平均使用平均時長是51分鐘,隨後的掌閱是 31分鐘。

所以,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間綽綽有餘,花錢再去讀書有可能只占到小部分。從商業化角度來說,網易蝸牛讀書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用戶願意在一小時外買單。不過,網易在內容產品的一貫邏輯都是先打磨內容和社區本身,有了人流量和粘性後才有更多的想像空間,這在網易雲音樂、網易雲課堂等,包括冷開機的網易美學身上都能看出來。

產品邏輯和試錯成本

說了移動圖書館的運營本質後,下面以網易蝸牛讀書(以下簡稱“蝸牛”)為窗口,看一看這種時間付費模式的核心使用者是哪些人,能解決了他們什麼痛點。

我體驗了一下蝸牛的資源風格,無論是領讀人(後面再具體說一下這個欄目)推薦還是書目分類中,完全不會有“霸道總裁愛上我”以及玄幻、各種穿越、次元破壁等書籍出現。且不說扁平簡潔的產品設計,相比起諸多閱讀應用中氾濫的網路文學或者過氣雜誌,蝸牛在書的挑選方還是彰顯逼格的。

現階段看,書籍精選模式的蝸牛想要抓住的是讀書相對挑剔、較為追求思考深度的中產階層、高知群體,這部分人群有望成為付費的潛力基礎。而且,這和主打網路文學的網易雲閱讀可以左右互補。至於蝸牛後期,會不會為了用戶大規模下沉而兼顧“地氣”,目前來看還不得而知。

有產品研究者提出來,內容型產品多為前向消費品,很容易有花了錢看了封面簡介就買到了知識的錯覺,豆瓣上有個34萬人的“賣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小組,興致勃勃表達了對閱讀的渴望,翻幾頁“看不下去,感覺不適合”成了常態。雖然不少移動閱讀應用都有試讀,但基本只局限於目錄、前言,使用者還看不到具體內容就結束了。

根據蝸牛讀書現在的價格體系,除去每天1小時的免費讀書時間外,一天1元就夠先體驗閱讀很多書,這讓用戶有了試錯的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資訊爆炸,去中心化的媒體結構一方面讓很多人能發聲,另一方面也讓資訊和言論真假難辨。用戶開始表現出尋找和follow各領域KOL的羊群效應,頭部自媒體人的商業變現能力加強,以及網紅經濟的發達都映射了這一現象。網易蝸牛讀書的第一個板塊內容“領讀人”也符合這一方向。

贏者通吃,還是後來者居上

需要提出的是,內容行業無一例外都是最重版權的賽道,目前來看,相比排名前三位的同行來說,蝸牛閱讀書籍體量還不夠大。但回到蝸牛讀書的產品邏輯,和大而廣之的泛閱讀平臺相比,蝸牛讀書還是做克制以及有門檻的優選。前期來看,蝸牛讀書更容易拿下類似側重人文社科精品書籍的合作方,比如上海譯文社。

另外,就像網易雲音樂在版權數量上不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但前者還是通過歌單、故事化的評論和音樂社群文化殺出了一條血路。網易蝸牛讀書秉承雲音樂風格的興趣社交和跟帖風格,有非常大可能通過網易一貫擅長的產品打法後發制人。

而網易蝸牛讀書書單頁面更像雜誌,內容較為豐富,包括封面、名稱、描述等,收錄的書籍還可添加結構化筆記和長篇介紹。通盤來看,除了收費模式和精品圖書策略,蝸牛讀書的機會還在於“領讀人”、書單分享和評論文化能否如網易雲音樂的產品細節一樣,產生四兩撥千斤之功效。

從整個市場大小來看,易觀智庫的資料顯示,移動閱讀市場在2015年末就已達到101億元,中商情報網曾根據近年來移動閱讀市場情況預測2017年移動閱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0億元,活躍用戶將達到7.2億人。

而縱觀所有閱讀應用,主流盈利模式都是內容收費,不管是整書購買,還是按章節購買,實質都是購買單位IP,購買之後基本都不退不換。網易蝸牛讀書在時間付費上的實驗才只有4個月,要走的路還很長。不管結果是後來者居上,互分蛋糕,還是贏者通吃,類似“電子圖書館”的機制,以閱讀時長為付費維度,已經是這個行業的一個結構化補充。

站在整個移動閱讀市場格局上看,尤其在嚴肅閱讀領域,無論內容付費還是時間付費,如何有效啟動大眾樂趣,讓讀書至少成為消遣的一種是二者不謀而合的方向。試想一下,有一天讀書也變成需要有反沉迷機制,這該是怎樣一種體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