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蓮湖記憶」蓮湖村落記憶之潘家村(第三期)

潘家村東起環西路, 西至大慶路小學及西安儀錶廠家屬院, 南臨五一村, 北臨大慶路。

盛唐時期, 潘家村的地理位置在“掖庭宮”西、“通明門”外(唐皇城西門), 叫“頒政坊”, 屬唐城中心地區。

現在的潘家村人, 多數稱自己是山西“大槐樹”底下的人, 並稱身體的腳小趾甲有一道重線, 形成一小趾甲為證。

初來潘家村的有潘、馬、張、閆、侯、孫、夏、李、惠、邢十大姓

在清代後期已有潘、馬、張、閆、侯、孫、夏、李、陳、劉、胡、查、邢(潘家村)、朱、党、張(黨家巷)、董、呂、王、趙(陳家門)姓。

民國末年又增加了唐、姚、王、魏、竇、賀、苗、荊、張、喬、李、白、孫、祝、蔡、尤、樊、郭諸姓。

從明初到1555年關中大地震, 再到1626年這二百年間, 潘家村已基本形成了一個農、工、商、牧等行業齊全的自然村。

“康乾盛世”時, 潘家村又進入一個興隆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 西安“同盟會”響應, 劉振華圍攻西安, 馮玉祥解圍, 民國十七年(1918)、十八年(1919)旱災, 都造成潘家村人大批死亡、外流、當兵,

多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民國二十一年(1932)霍亂(呼里拉)流行, 可謂十室九空, 村中老宅基已有三分之一無人居住, 一村三巷總人口銳減至100多人。

“九·一八”日本佔領東北, “七·七”事變日本大舉進攻華北, 東北軍撤到西北, 大批華北、東北難民西逃, 潘家村周圍擁入大量人口。 民國28年(1939)日本進攻河南、山西, 花園口決口, 大量的河南人逃荒。 豫西、陝西一代蝗蟲、旱災, 又有一些洛陽、懷慶府人逃到西安。 這一時期在潘家村周圍興起了東新村、東北新村、城河沿、村南、村北, 大多是逃荒者置地定居。 同時, 成豐麵粉廠、紅豐紗廠、裕聚隆麵粉廠、鐵廠、翻砂廠、醬園、奶羊場紛紛興起, 當時潘家村的難民、工廠家屬、小商小販, 定居、未定居的達兩三千人。

新中國成立前, 潘家村的土地大都分佈在村西、村北, 村南較少。 新中國成立初, 一村三巷, 約1000餘畝土地, 530餘人。

1951年開通蓮湖路、大慶路, 潘家村原自然村東西由中間劃線, 村的北半邊被拆, 緊貼村南逐戶劃宅蓋房, 加上蓮湖路八家巷拆遷、任家莊拆遷、梁家莊拆遷, 部分人口及周圍的散戶進村安置, 形成後來的局面。 1980年後, 將村南菜地新劃了一些宅基地, 潘家村擴至五一村邊沿。

潘家村的蔬菜

潘家村明清時屬農耕牧經濟, 民國初年開闢部分水澆地種菜。

1955年在“公私合營”、“農業合作化”大背景下, 潘家村被國家劃定為蔬菜隊, 只種蔬菜, 並納入國家統購統銷, 定點、定量生產, 定時、定點供應, 衣食住行納入國家的計劃經濟序列。

潘家村人在民國時期就種植白菜、蘿蔔、大蔥、韭菜等粗菜, 大棚菜的生產, 在1954年就大規模的推廣了。 1964年以後, 潘家村的蔬菜業在省內外出名。

潘家村各種細菜繁多, 花色齊全, 四季長青, 即反季節種植蔬菜。 為此, 1959年公社化時就叫做“四季青公社”, 也就是後來的潘家村公社的前身。 潘家村所供應的蔬菜點有:大麥市街、菜坑岸、大學東路、南大街等門市部。 在“低標準、瓜菜代”時期, 潘家村人為西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潘家村的廟宇及民俗文化:

清朝統一全國, 為了融合漢族文化, 推行漢族禮制, 從康熙年到道光年間, 全國掀起了造神高潮, 各地大修廟宇, 宣揚忠烈孝道。 潘家村先後修起了藥王廟、關公廟、菩薩廟、地母廟。 廟宇大都為古典形式,

雙層方形木緣、琉璃瓦, 虎頭滴水、飛簷挑脊、鳥獸戲文, 有磚雕圖案, 荷花鳥魚、青石鋪地、雙獅門石、雙鼓門墩、高檻厚門。

藥王廟建於康熙十七年(1678), 農曆二月二廟會, 1952年拆除。

老爺廟始建于道光三年(1823), 農曆七月七日廟會, 1952年拆除。

三仙廟建于民國初年, 位於村西的五岔路口(後轉到“塚圪墶”的新三仙廟內)。 香火極盛, 1952年拆除。

地母廟, 位於陳家門, 農曆七月七的廟會, 合作化時拆除。

無量廟, 歷來用作私塾學堂, 後由員警所公用, 新中國成立後為鄉政府、糧食所、派出所使用。

七月七日, 是潘家村最大的廟會, 村東老爺廟, 村西菩薩廟, 党家巷土地廟, 陳家門地母廟, 都在同一天過會。 所有嫁出去的女子都要回娘家參加廟會, 姑娘們在各自的廟內, 紮制一個“七姑娘”的坐像,頭是泥塑的,每年拿出來紀念用一次,身穿紅襖及緞裙,腳穿繡花鞋,頭戴金花,全然一副少女像。沒有出門的姑娘要把自己生的“巧”擺放在供桌上,每人一碗或盆,所謂的“巧”是用豌豆提早20幾天,用水生芽,精心護養,過幾天紮一道紅頭繩,以防倒伏。“巧”越高越白越好看,一般放在暗處生成,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拿出,互相比賽。標準是越長、越白為最佳品,獎品是把“七姑娘”頭上的花一朵。然後比手“巧”,比法是每人都在各自的“巧”上摘下指甲大的一段,放入事先準備的清水中,在陽光照射下出現的影子各種各樣,誰的水影好看,就是誰的手巧,如果能影出一個人頭影來,那就是見了“七姑娘”了,那這個姑娘就最有福了。

潘家村私塾教育:

潘家村的私塾教育可上溯到130多年前。本村人侯順裕,生於1854年,自小在鐵塔寺讀書和請家師在家受讀,當時家道富有,有“轉角樓”侯家之稱,為鄉試秀才(相當現在的初中到高中生,小學叫童生)。1875年,在老爺廟內開館教學。1877年大旱,私塾停辦。光緒二十六年(1900)二次開辦地點在無量廟內,除潘家村學生外,還有張家村、火燒碑、李家壕等村的。他排行為五,稱五先生。自幼讀書,不會種地,只會教書,中年以後吸食鴉片煙,家道也一貧如洗,1906年去世。

民國初年(1915),又由夏家什子郭先生坐堂開學,教授三字經、百家姓、七言、千字文等初級課本。直到民國31年(1942)停止。

潘家村的遺跡遺址:

劉侯墳,在潘家村南,潘家村社區東北角有一高地,高地上有一土塚,地平起高30余米,當地群眾叫“劉侯墳”。該墳青石門,有對聯,打開石門有一洞穴。據說主人是清朝初期一位將軍,姓劉,封侯位,所以叫劉侯墳。

李小孩墳,1956年儀錶廠在村西一個不大的高地上建宿舍樓,挖出了一個石棺材,長約1.6米,銘文刻花,十分講究。經查對是隋大業四年(608)之墓,墓主人是一小孩,是隋煬帝楊廣的乾女兒,就叫李小孩,此棺如今還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塚圪墶”,地處潘家村西北,鐵道以南,現在的勞動北路西斜路口,地勢平坦開闊,平地凸起,高20余米,周長約80余米。

“勞動營”秘密監獄,在潘家村村南有一個鐵塔寺(現在的市一中)。其西廂房於1937年與寺隔斷,軍統在這裡建立了一所秘密監獄叫“勞動營”。專門收捕全國各地投奔陝北的抗日進步青年,最多時達數百人,嚴刑拷打,死了就埋在“勞動營”大門以北約100米處的“亂葬墳”內。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勞動營”搬到西營盤(現延光廠內),原“勞動營”所用的西廂房,交給中正小學作教室。

民國初年,全國大興西方教育。1941年,各地開辦新學,廢除私塾,新學的國語,其內容是:“來來來,去去去”的白話文,開算術課,內容是加、減、乘、除。高年級有地理、歷史、公民(政治課)。作業有作文、日記,寫大字(毛筆字)等。完全不同於私塾的唸、背、寫的舊形式。

1942年中正學校成立,1948年改為十二區一校(二校在何家村),1950年改為鐵塔寺小學,1953年城裡的西安市一中由廟後街遷此,成為西安市一中所在地。原來的鐵塔寺小學,1953年搬到潘家村村西叫潘家村小學,後來改為大慶路小學至今。

編輯: 蓮湖區檔案局

蓮湖區地方誌辦公室

紮制一個“七姑娘”的坐像,頭是泥塑的,每年拿出來紀念用一次,身穿紅襖及緞裙,腳穿繡花鞋,頭戴金花,全然一副少女像。沒有出門的姑娘要把自己生的“巧”擺放在供桌上,每人一碗或盆,所謂的“巧”是用豌豆提早20幾天,用水生芽,精心護養,過幾天紮一道紅頭繩,以防倒伏。“巧”越高越白越好看,一般放在暗處生成,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拿出,互相比賽。標準是越長、越白為最佳品,獎品是把“七姑娘”頭上的花一朵。然後比手“巧”,比法是每人都在各自的“巧”上摘下指甲大的一段,放入事先準備的清水中,在陽光照射下出現的影子各種各樣,誰的水影好看,就是誰的手巧,如果能影出一個人頭影來,那就是見了“七姑娘”了,那這個姑娘就最有福了。

潘家村私塾教育:

潘家村的私塾教育可上溯到130多年前。本村人侯順裕,生於1854年,自小在鐵塔寺讀書和請家師在家受讀,當時家道富有,有“轉角樓”侯家之稱,為鄉試秀才(相當現在的初中到高中生,小學叫童生)。1875年,在老爺廟內開館教學。1877年大旱,私塾停辦。光緒二十六年(1900)二次開辦地點在無量廟內,除潘家村學生外,還有張家村、火燒碑、李家壕等村的。他排行為五,稱五先生。自幼讀書,不會種地,只會教書,中年以後吸食鴉片煙,家道也一貧如洗,1906年去世。

民國初年(1915),又由夏家什子郭先生坐堂開學,教授三字經、百家姓、七言、千字文等初級課本。直到民國31年(1942)停止。

潘家村的遺跡遺址:

劉侯墳,在潘家村南,潘家村社區東北角有一高地,高地上有一土塚,地平起高30余米,當地群眾叫“劉侯墳”。該墳青石門,有對聯,打開石門有一洞穴。據說主人是清朝初期一位將軍,姓劉,封侯位,所以叫劉侯墳。

李小孩墳,1956年儀錶廠在村西一個不大的高地上建宿舍樓,挖出了一個石棺材,長約1.6米,銘文刻花,十分講究。經查對是隋大業四年(608)之墓,墓主人是一小孩,是隋煬帝楊廣的乾女兒,就叫李小孩,此棺如今還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塚圪墶”,地處潘家村西北,鐵道以南,現在的勞動北路西斜路口,地勢平坦開闊,平地凸起,高20余米,周長約80余米。

“勞動營”秘密監獄,在潘家村村南有一個鐵塔寺(現在的市一中)。其西廂房於1937年與寺隔斷,軍統在這裡建立了一所秘密監獄叫“勞動營”。專門收捕全國各地投奔陝北的抗日進步青年,最多時達數百人,嚴刑拷打,死了就埋在“勞動營”大門以北約100米處的“亂葬墳”內。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勞動營”搬到西營盤(現延光廠內),原“勞動營”所用的西廂房,交給中正小學作教室。

民國初年,全國大興西方教育。1941年,各地開辦新學,廢除私塾,新學的國語,其內容是:“來來來,去去去”的白話文,開算術課,內容是加、減、乘、除。高年級有地理、歷史、公民(政治課)。作業有作文、日記,寫大字(毛筆字)等。完全不同於私塾的唸、背、寫的舊形式。

1942年中正學校成立,1948年改為十二區一校(二校在何家村),1950年改為鐵塔寺小學,1953年城裡的西安市一中由廟後街遷此,成為西安市一中所在地。原來的鐵塔寺小學,1953年搬到潘家村村西叫潘家村小學,後來改為大慶路小學至今。

編輯: 蓮湖區檔案局

蓮湖區地方誌辦公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