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我的5份工作中,有4份都是通過和陌生人搭訕得來的”|要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我是一個對這個世界充滿警惕的人。 坦白說, 這麼多年的教育, 不知怎麼做到的, 但的確讓我覺得社會很危險。 越長大, 這種危險的感受越強烈, 好像所有的人都不那麼值得信任, 自己隨時都有可能受到傷害, 最好就只跟自己熟悉的一小圈人來往, 這樣才最安全。

但在這種安全中, 我發現自己的生活也在失去激情, 有時我也會希望能夠認識一些新的人, 能夠補充給我一些關於這個世界的新認識。 為了鼓舞自己, 我找了一些朋友講述他們和陌生人之間的故事給我聽。 他們中有的只是一面之緣,

隨後匆匆分開;有的人則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了下來, 變成了重要的人。

希望你和我一樣, 再看完今天的推送後, 會對外面的陌生人們重新燃起好奇和嚮往, 成為一個敢在路上對看著喜歡的陌生人主動Say Hi的人。

Ta只出現了一次, 我卻會記住一輩子

1. “這段路挺黑的,

我開著大燈, 給你照個亮吧”

@yang

有段時間忙到昏天黑地, 一天淩晨2點才從公司回到家, 第二天又要坐一大早的飛機出差。 到家才發現電腦忘在了公司, 於是問司機能不能送我回公司, 拿一下電腦再回來。

去公司的路上很沮喪, 想著又要犧牲掉一兩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一路都沒有說話。 到了公司, 取完電腦下樓, 還需要走一段100米左右的路才能到達司機停車的路邊, 兩側沒有路燈。 結果剛下樓時就發現, 整條路都被照亮了。 緊接著電話響了, 是司機打來的, 他說, 我看這段路挺黑的, 就開著大燈, 給你照個亮吧, 走過來的時候小心點。

當時在手機備忘裡記下了這件事, 備忘錄的標題是“一些可以被稱為是‘好’的瞬間”。

2. 那群從天而降的水兵,

讓我相信生活中真的有神存在

@Annabelle

我有一隻小熊, 穿著水兵服, 帽子上印著我的名字, 爪子上印著“要愛自己”。 他一直陪在我身邊, 包括我畢業那一天。 畢業典禮結束, 我回家把小熊放下, 轉身下樓找同伴們吃飯。 就在下樓拐角處, 我忽然遇到了一群從天而降的水兵, 他們都穿著我的小熊的衣服, 看到我穿著畢業袍, 紛紛笑著大聲恭喜我畢業。 我在他們的簇擁下, 拍下了最幸福的一張照片。

我至今都覺得, 那群從天而降的陌生人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 這就是生活中會讓我相信有神存在的美妙瞬間。

3. “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 只隔著五個人”

@W

2010年6月, 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我作為學生志願者(翻譯)陪同法國《電影手冊》的主編。 那時我對電影沒什麼瞭解, 更不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物, 只記得正好是端午節前後, 在前臺check in的時候, 他看到酒店的客人拎著五芳齋粽子, 說自己想吃, 我便上去厚著臉皮替他要了一個, 然後在房間看他用刀叉跟粽子皮奮鬥, 樂不可支。

第二天他偷偷告訴我說, 酒店的早餐也有粽子, 但是沒有昨天的好吃。

慢慢混熟了之後, 我還帶他去學校包過餃子, 在學校後面的步行街買過盜版DVD, 他看到一張碟片很興奮, 指著張曼玉說這是他好朋友, 但是這部片子沒看過。 我定睛一看, 那部片子是《東成西就》。 有部他想看的老片子找了幾家店都找不到片源, 我又給他安利了我國的免費網路資源。 結果半夜收到緊急求助說突然看不了, 一看截屏原來只是網路不暢卡住了。

隨行的幾天裡我跟著他進進出出, 看他和賈樟柯熊抱, 和杜可風寒暄, 和當年的評委之一Leos Carax一起開講座。 完全是電影門外漢的我, 憑著記憶去翻會場的資料, 看那些和他聊天的大咖都是誰, 都有些什麼作品, 然後被一次次震驚。在上海那麼多年,第一次破天荒有一種伸手就能碰到另一個世界的錯覺,它和我所處的現實完全不同;而我因為和一個陌生人的短暫聯繫,就站在那個世界的漩渦中心,恍如一夢。

電影節結束後我們就沒了聯繫,只是課餘時間的我多了一個看電影的愛好。然後是按部就班地畢業、進入體制內的單位工作,做一隻在溫水裡慢慢被煮熟的青蛙。直到2016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突然收到他祝福新年快樂的郵件,身邊是剛領完證和我一起回家的老公。一下子有點懵,像是平靜的湖面突然卷起浪花,讓我驚覺如今“泯然眾人矣”的自己,身邊或許還隱藏著無數個精彩的世界。

我曾經主動接近陌生人,結果很棒

4. 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都是我“搭訕”得來的

@柳同學

我在生活中經常和陌生人搭訕。但回想起搭訕的經歷,一開始其實是“被逼”的。

2012年的冬天,我剛從香港碩士畢業來北京,需要在這裡找工作、留下來。我想從事媒體的工作,但是本科、碩士的專業都不是媒體相關,所以當時只拿到一家媒體的offer,平臺還不錯,但工資只有稅前5000元,而且去的第一天我就發現,工作環境不是我喜歡的。

我希望能夠進入更好的平臺,獲得更高的薪水,但是既沒有專業背景也沒有人脈,有段時間精神狀態也很不穩定,對於留在北京近乎絕望,但是又嚮往著美好,就好像福樓拜說的“She wanted to die, she wanted to live in Paris.”

我租住的地方沒有暖氣,後來凍得發燒,只能每天都去附近的星巴克取暖。在星巴克我會觀察身邊形形色色的人,也會聽到他們的談話。有一天,旁邊坐著兩個女生在聊天,說到在某知名媒體工作,還提到我在香港實習過的一家機構的名字。我趕緊把凳子挪過去準備搭訕,結果剛剛伸出一隻手放在他們桌子中間,就發現自己已經因為發燒失聲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她們倆像看瘋子一樣的看著我。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發出聲來,啞著嗓子介紹說自己也在xx機構實習過,聽到他們提到,所以想認識一下,其中一個女孩便把她的電話寫在一張紙上給了我。後來我回香港,辦好畢業手續又來到北京,給她發了短信,她便邀請我來參加一個在媒體工作的年輕人的聚會。到現在,我和她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

後來,我越來越喜歡和陌生人“搭訕”,或者是給素未謀面的人寫郵件,而且我好像有一種直覺,不知道為什麼,冥冥之中總能搭訕到“關鍵人物”,也因此認識了很多重要的好朋友。而且我從畢業到現在,5年裡做了5份工作(包括兼職在內),其中有4份都是我“搭訕”得來的。

@船長

開始做這件事後,我發現出乎意料地順利。往往是我發了一個朋友圈狀態,看到下面有一個回復,感覺三觀和我相符又很有趣,或者是我去評論了別人的朋友圈,發現能聊得來,我就會給這個陌生人發消息說:為什麼不見見面呢?對方通常都不會拒絕,我們就會約定一個時間出來吃飯、喝茶、聊天。

我會和一些陌生人聊得很深、很私密。比如,有大我十多歲、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成功的人,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和我說自己的人生黑洞,說那些從來沒有和其他人說過的、非常私密的事情。這也許就是陌生人交往的奇妙之處,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太多交集,都處在自己的安全線內,所以反而能夠更放鬆,能夠放肆地分享一些不能和熟人說的話。

我也挺喜歡做這件事的感覺:我給自己立了flag,推了自己一把,發現原來你稍稍勇敢主動一些,肯邁出一步,就會有不一樣的東西出現,能夠打開很多的體驗感官。在嘗試這件事後,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以前週末只是在家看看書、消磨時光,現在我也更加能夠打開自己,會去嘗試聽音樂會、去酒吧等等,這都是以前不會嘗試的事情。我漸漸地變成了一個更勇敢、更願意嘗試、更能夠享受當下的人。

那時,網友就是能“自來熟”成一家的陌生人

6. 僅僅憑藉一首歌或一部電影,我們曾經走得很近

@小禮服

在豆瓣剛剛興起、人人網還叫“校內網”(都還沒有成為YP聖地)的時代,我有很多網友。那時人與人的交往很奇妙,我們會因為非常簡單的原因就開始深入地聊天,可能是個人主頁的一首背景音樂,也可能是對一部電影的幾句評論。我們彼此發長長的豆郵,樂此不疲地聊一些形而上的問題,總之都是在今天看來挺無聊、浪費時間的事。

我也和一些人線上下見過面。當時音樂節在中國興起沒多久,配套設施很不發達,我很想去內蒙參加一個音樂節,但沒有車輛直達。在一個豆瓣小組裡看到有人組隊從北京出發,包一輛大巴去內蒙,於是想都沒想就報了名,帶著幾百塊錢坐火車去了北京,在簋街的羊蠍子店和一群哥哥姐姐接頭。結果到了才發現,我帶的錢連分攤的車費都不夠付,也根本沒錢住酒店。在內蒙,一個比我大十幾歲的姐姐把她訂的標間分給我一張床住,我問她和陌生人拼房不害怕嗎,她說“你不就是個孩子嗎,而且聽搖滾的孩子不會壞”;聽完音樂節回了北京,她又請我吃飯,帶我去當時北京新開的商場“新光天地”;另一個北京姑娘則讓我們在她剛買的毛坯房裡搭帳篷睡,還借錢給我坐車回家。

當然更多的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過面、但那時會頻繁通信交流的人,不過現在,我們已經不寫信好多年,我也幾乎不上豆瓣了。有時候偶爾打開豆瓣,發現當時還是高中生的豆友如願念了喜歡的專業、又定居在了喜歡的國家;曾經夢想出書的豆友的作品掛在豆瓣讀書的推薦位上,去評論區回復時,彼此還能相認,就覺得很神奇,“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我也在北京工作了好幾年,現在的公司就在新光天地(現在叫SKP)附近,不過和當年那個北京的姐姐已經失聯好久了。當時她30歲,結婚好幾年,說要一直堅持丁克不動搖,很想知道她現在還是不是過得那麼瀟灑。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Kio Stark的TED演講,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和陌生人交流的,她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有些地區的文化中,人們會習慣在路上和陌生人打招呼、進行一些類似“吃了嗎”“今天過得好嗎”這樣看起來完全沒有意義的寒暄?答案是,當我們和陌生人寒暄時,我們只是在告訴對方:我看到你了。僅僅是“被看到”這件事,就足以讓我們有一種美妙的、“短暫親密”的感覺。

關於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還有很多研究,比如,比起家人和朋友來,我們通常面對陌生人更能夠敞開心扉,會覺得自己更能夠被陌生人理解,因為有時候我們更容易對“再也不會見到的人”坦誠相見;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的表達和溝通也會更加客觀,不會像對親密的人那樣總存在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陌生人,其實在人際關係中扮演著一個獨特又無可替代的角色。

陌生人就是一顆顆散落在世界中的糖果,等待著被我們拆開。當然,世界仍然是很危險,但可能值得我們偶爾給出一點空隙,讓外部的世界進入我們,在過程中感到新奇、感到溫暖、感到意料之外的美好和豐盛。

給自己機會,讓意外的好事發生。

然後被一次次震驚。在上海那麼多年,第一次破天荒有一種伸手就能碰到另一個世界的錯覺,它和我所處的現實完全不同;而我因為和一個陌生人的短暫聯繫,就站在那個世界的漩渦中心,恍如一夢。

電影節結束後我們就沒了聯繫,只是課餘時間的我多了一個看電影的愛好。然後是按部就班地畢業、進入體制內的單位工作,做一隻在溫水裡慢慢被煮熟的青蛙。直到2016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突然收到他祝福新年快樂的郵件,身邊是剛領完證和我一起回家的老公。一下子有點懵,像是平靜的湖面突然卷起浪花,讓我驚覺如今“泯然眾人矣”的自己,身邊或許還隱藏著無數個精彩的世界。

我曾經主動接近陌生人,結果很棒

4. 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都是我“搭訕”得來的

@柳同學

我在生活中經常和陌生人搭訕。但回想起搭訕的經歷,一開始其實是“被逼”的。

2012年的冬天,我剛從香港碩士畢業來北京,需要在這裡找工作、留下來。我想從事媒體的工作,但是本科、碩士的專業都不是媒體相關,所以當時只拿到一家媒體的offer,平臺還不錯,但工資只有稅前5000元,而且去的第一天我就發現,工作環境不是我喜歡的。

我希望能夠進入更好的平臺,獲得更高的薪水,但是既沒有專業背景也沒有人脈,有段時間精神狀態也很不穩定,對於留在北京近乎絕望,但是又嚮往著美好,就好像福樓拜說的“She wanted to die, she wanted to live in Paris.”

我租住的地方沒有暖氣,後來凍得發燒,只能每天都去附近的星巴克取暖。在星巴克我會觀察身邊形形色色的人,也會聽到他們的談話。有一天,旁邊坐著兩個女生在聊天,說到在某知名媒體工作,還提到我在香港實習過的一家機構的名字。我趕緊把凳子挪過去準備搭訕,結果剛剛伸出一隻手放在他們桌子中間,就發現自己已經因為發燒失聲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她們倆像看瘋子一樣的看著我。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發出聲來,啞著嗓子介紹說自己也在xx機構實習過,聽到他們提到,所以想認識一下,其中一個女孩便把她的電話寫在一張紙上給了我。後來我回香港,辦好畢業手續又來到北京,給她發了短信,她便邀請我來參加一個在媒體工作的年輕人的聚會。到現在,我和她成為了特別好的朋友。

後來,我越來越喜歡和陌生人“搭訕”,或者是給素未謀面的人寫郵件,而且我好像有一種直覺,不知道為什麼,冥冥之中總能搭訕到“關鍵人物”,也因此認識了很多重要的好朋友。而且我從畢業到現在,5年裡做了5份工作(包括兼職在內),其中有4份都是我“搭訕”得來的。

@船長

開始做這件事後,我發現出乎意料地順利。往往是我發了一個朋友圈狀態,看到下面有一個回復,感覺三觀和我相符又很有趣,或者是我去評論了別人的朋友圈,發現能聊得來,我就會給這個陌生人發消息說:為什麼不見見面呢?對方通常都不會拒絕,我們就會約定一個時間出來吃飯、喝茶、聊天。

我會和一些陌生人聊得很深、很私密。比如,有大我十多歲、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成功的人,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和我說自己的人生黑洞,說那些從來沒有和其他人說過的、非常私密的事情。這也許就是陌生人交往的奇妙之處,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太多交集,都處在自己的安全線內,所以反而能夠更放鬆,能夠放肆地分享一些不能和熟人說的話。

我也挺喜歡做這件事的感覺:我給自己立了flag,推了自己一把,發現原來你稍稍勇敢主動一些,肯邁出一步,就會有不一樣的東西出現,能夠打開很多的體驗感官。在嘗試這件事後,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以前週末只是在家看看書、消磨時光,現在我也更加能夠打開自己,會去嘗試聽音樂會、去酒吧等等,這都是以前不會嘗試的事情。我漸漸地變成了一個更勇敢、更願意嘗試、更能夠享受當下的人。

那時,網友就是能“自來熟”成一家的陌生人

6. 僅僅憑藉一首歌或一部電影,我們曾經走得很近

@小禮服

在豆瓣剛剛興起、人人網還叫“校內網”(都還沒有成為YP聖地)的時代,我有很多網友。那時人與人的交往很奇妙,我們會因為非常簡單的原因就開始深入地聊天,可能是個人主頁的一首背景音樂,也可能是對一部電影的幾句評論。我們彼此發長長的豆郵,樂此不疲地聊一些形而上的問題,總之都是在今天看來挺無聊、浪費時間的事。

我也和一些人線上下見過面。當時音樂節在中國興起沒多久,配套設施很不發達,我很想去內蒙參加一個音樂節,但沒有車輛直達。在一個豆瓣小組裡看到有人組隊從北京出發,包一輛大巴去內蒙,於是想都沒想就報了名,帶著幾百塊錢坐火車去了北京,在簋街的羊蠍子店和一群哥哥姐姐接頭。結果到了才發現,我帶的錢連分攤的車費都不夠付,也根本沒錢住酒店。在內蒙,一個比我大十幾歲的姐姐把她訂的標間分給我一張床住,我問她和陌生人拼房不害怕嗎,她說“你不就是個孩子嗎,而且聽搖滾的孩子不會壞”;聽完音樂節回了北京,她又請我吃飯,帶我去當時北京新開的商場“新光天地”;另一個北京姑娘則讓我們在她剛買的毛坯房裡搭帳篷睡,還借錢給我坐車回家。

當然更多的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過面、但那時會頻繁通信交流的人,不過現在,我們已經不寫信好多年,我也幾乎不上豆瓣了。有時候偶爾打開豆瓣,發現當時還是高中生的豆友如願念了喜歡的專業、又定居在了喜歡的國家;曾經夢想出書的豆友的作品掛在豆瓣讀書的推薦位上,去評論區回復時,彼此還能相認,就覺得很神奇,“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我也在北京工作了好幾年,現在的公司就在新光天地(現在叫SKP)附近,不過和當年那個北京的姐姐已經失聯好久了。當時她30歲,結婚好幾年,說要一直堅持丁克不動搖,很想知道她現在還是不是過得那麼瀟灑。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Kio Stark的TED演講,是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和陌生人交流的,她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有些地區的文化中,人們會習慣在路上和陌生人打招呼、進行一些類似“吃了嗎”“今天過得好嗎”這樣看起來完全沒有意義的寒暄?答案是,當我們和陌生人寒暄時,我們只是在告訴對方:我看到你了。僅僅是“被看到”這件事,就足以讓我們有一種美妙的、“短暫親密”的感覺。

關於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還有很多研究,比如,比起家人和朋友來,我們通常面對陌生人更能夠敞開心扉,會覺得自己更能夠被陌生人理解,因為有時候我們更容易對“再也不會見到的人”坦誠相見;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的表達和溝通也會更加客觀,不會像對親密的人那樣總存在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陌生人,其實在人際關係中扮演著一個獨特又無可替代的角色。

陌生人就是一顆顆散落在世界中的糖果,等待著被我們拆開。當然,世界仍然是很危險,但可能值得我們偶爾給出一點空隙,讓外部的世界進入我們,在過程中感到新奇、感到溫暖、感到意料之外的美好和豐盛。

給自己機會,讓意外的好事發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