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吃豆腐”的歷史來歷:美麗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中國是豆腐的故鄉, 最早製造豆腐的相傳是西漢的劉安。 史載, “豆腐之法, 始于淮南劉安”。 當年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 在安徽壽縣八公山以黃豆、鹽鹵等物煉丹, 無意中竟煉出了“白如純玉, 細若凝脂”的豆腐。 西漢初年豆腐問世後, 很快成為老百姓非常喜歡的小吃。

網路配圖

當時流行的吃法是碗裡擱一大塊豆腐, 撒上佐料, 拿小刀邊劃成小塊邊吃。 於是坊間出現了無數這樣的豆腐速食店。 當時長安街上有個夫妻合開的豆腐小店, 老闆娘本來就漂亮, 又以有美容功能的豆腐為常食, 自然更是細皮嫩肉, 人稱“豆腐西施”。 為招徠顧客, “豆腐西施”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 引得周圍男人老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闆娘調情, 且動手動腳, 比如趁付銅板時摸摸老闆娘的纖手等。 於是, 醋海翻波的老婆們不滿意了, 經常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來訓斥丈夫。

後來, “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還有一種說法可信度更高: 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 喪家準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 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叫“吃豆腐”, 也叫“吃豆腐飯”, 和現在的吃軟飯差不多。 以前江浙一帶農民家裡有了喪事,

要把一具屍體從家裡移到墳地去埋葬, 是需要邀些人來幫手的。 到吃飯的時候, 主人就在院裡或閘前空地上擺上幾張桌子, 端上飯菜請幫忙的鄉親們吃。 但此時也會有個別遊手好閒之徒, 忙倒沒有幫, 卻也坐上飯桌吃開了。 即使被主人發現, 也不便攆他。 辦喪事的飯菜比較簡拙, 以豆腐為主, 蓋白色乃喪事之主色也。 有些去幫忙的老鄉, 因忌說去喪家幫忙, 而說是去吃豆腐飯的。 對那種不幹活而去蹭飯吃的傢伙, 也說他是吃豆腐的。 這大概就是“吃豆腐”一詞的來源。

上世紀30年代, 上海就開始流傳這句頗具幽默而帶諷刺的新詞兒了。 生活中比較典型而常見的, 是個別男士愛跟女性調笑, 甚至動手動腳占點便宜的,

就被人斥之謂“吃豆腐”。 即《吃豆腐》文中所謂“毛手毛腳占人便宜”是也。

又說“豆腐”具有色白、面細、質嫩、性軟四個特點, 恰與“年輕女子”肌膚白皙細嫩而性情軟弱的特點相契合。 所以, “吃豆腐”被用來借指調戲年輕的女子。

魯迅先生在《故鄉》裡也塑造了一個美麗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年輕的時候也是很會來事的, 人長得又漂亮, 因此她的生意也格外的好, 豆腐自然賣得很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