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王朝的喪鐘:1876年北方九省大饑荒

清王朝統治中國一共296年, 有人說是天命!沒錯, 所有王朝都有自己的天命, 清朝也不例外。 可影響到清王朝國運的並非那一次次暴動和起義, 而是一日三餐。

1876年, 北方九省發生了史上罕見的特大旱情, 尤其以1877年和1878年兩年旱情最為嚴重, 史稱丁戊奇荒。 受災地區主要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等北方五省, 波及到了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地區。 而這些地區中, 尤其以山西與河南旱情最為嚴重, 因此又有“晉豫奇荒”“晉豫大饑”之稱。 也正是這次事件, 正式開始了清王朝沒落的倒計時, 吹響了清王朝死亡的喪鐘。



饑荒中死去的兒童

一、災情的開始

1840年後, 清王朝逐漸風雨飄渺, 前有英法聯軍緊逼, 後有太平天國的動亂。 為了保住自家天下, 清王朝內部開始進行號稱“自強”和“求富”的洋務運動。 為了應對這所有的變故, 清王朝只好加重賦稅, 農業生產連年處在高壓狀態。


光緒元年, 也就是1875年, 北方降水明顯減少, 許多地方的出現乾旱的預兆。 到了光緒二年, 也就是1876年, 旱災正式拉開序幕。


逃荒的老百姓

根據《清史稿卷44災異志五》記載:“光緒二年:‘日照、海陽、濼水饑’。 ” 在這個時候, 日照、海陽、濼水已經出現了饑荒, 清廷為了賑災,

不得已做了不少措施。 比如根據《清史稿卷23德宗記》記載:“二年‘三月丙申, 以旱故, 詔清庶獄’。 ” 清廷為了解決旱災問題, 專門下詔書肅清了關押平民百姓的監獄, 讓這些人趕緊自謀出路, 因為已經沒有多餘的糧食給這些人吃了。

後來, 災情擴大到陝西。 於是清廷又下詔:“丙午, 免陝西六十六州縣逋賦。 ”都這種時候了, 才想起來免除逋賦。 到了後來, 旱災遲遲未能結束, 於是“夏四月乙亥, 停陝西進方物。 ” 方物就是土產, 清廷那幫腐朽的官員竟然在此前一直沒有忘了進陝西土產, 真是異常執著。

隨後, 旱情並沒有結束, 反而擴大到直隸、河南、河北、安徽、江北——整個北方大地到處都在賑災, 到處都是食不果腹的災民, 餓殍遍野, 異常淒慘。


土地一旦乾旱將顆粒無收

二、丁戊奇荒

1877年, 饑荒已經持續了一年, 但是旱情仍然沒有得到緩解, 老天爺似乎對降雨絲毫不感興趣。 清廷不得已開始展開大規模賑災行動, 朝廷上下到處都在討論饑荒的事情。 《清史稿卷23德宗記》這樣寫道:“二月己醜, 賑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還籍饑民。

五月癸酉, 山西旱, 留京餉二十萬賑之。 ……九月辛酉, 發山東冬漕各八萬石續賑山西、河南災。 丁卯, 命李鶴年往河南查賑。 ”

到了1878年, 災情仍然沒有得到緩解。 災荒是從光緒帝上臺開始的, 有些人開始議論是光緒帝做錯了事情惹怒了老天爺——光緒帝也愛莫能助, 只好下了“罪己詔”以示愧疚。 不過, 老天爺的雨水可不是簡單下個“罪己詔”就能下的。


粥廠是清廷發放救濟糧的場所

經過連續兩年的大早, 富饒的中州平原, 已化為千里赤地。 當年的《申報》刊登消息, 說河南全省“歉收者50餘州縣, 全荒者28州縣”。 但是, 奉旨幫辦河南賑務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則宣佈:全省報災者八十七個州縣, 饑民五六百萬。

可就在這種節骨眼上,朝廷上下理應齊心對抗災情,結果腐敗的官員還是管不住自己那只習慣了侵吞公款的手。刑部就在這年六月,決定要嚴查定州縣侵吞賑災糧款的事情。

三、沒有糧食只能人吃人

《清史稿卷23德宗記》記載:“是歲:山陝大旱,人相食。”

在外國人的來華調查的一篇文章中說到,山西省石壩村偶然發現了一塊石碑,砌在一所公房的牆裡。碑文敘述了1874年-1877年因乾旱發生饑荒,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與食人慘禍的情況。村長嚴連山將情況告知王金樹,並讓她刻了碑文,文章大意如下:“大旱前村子裡一共有51戶人家,188口。大旱過後,只剩17戶人家,一共35口人,80%的人在大旱中死去。很多人,特別是老弱,餓的沒有力氣,像一隻狗一樣躺在地上等死。父母為了生存,只能吃掉自己的兒女。”


災荒中的平民

村長嚴連山告誡大家說:豐收年人們賺了許多錢,但這些錢都用在吸食鴉片和其他享樂上了,對天災沒有任何防備。如果能儲備三年的穀物以防不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一個西方觀察家說:“饑饉最令人震驚的後果,就是食人行為的迅速蔓延。開始,人們只是食用死人的腐肉,後來他們就開始屠宰活人。儘管官方嚴令禁止,還是有人肉在集市上公開銷售。”

山西的羅馬天主教主教路易·蒙納加塔在1877年寫到:“……現在他們殺活人為食。丈夫食用妻子,父母食用兒女,兒女食用父母。”

五、無論如何也要阻撓洋人來賑災

丁戊奇荒的賑濟,主要不是靠政府力量,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財政非常困難。災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間賑濟,一是江南士紳自發到華北特別是山東賑災,賑災的重點對象是兒童;二是外國教會也積極賑災,而且教會的賑災行動在正式的官方歷史書籍中很少提及。


李提摩太

以美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為例,他在青州就積極賑災,後來那裡成為大英浸信會山東傳教區的中心。1878年,他又去災情更重的山西從事賑災活動,由此在山西太原開闢了大英浸信會的傳教區,同時也結交了中國官紳。

不過,外國傳教士的活動可沒有那麼順利。當李提摩太對官方提出赴山西的要求時,軍機大臣瞿鴻禨上了一道《請防外患以固根本疏》。在瞿鴻禨的心目中,洋教士救濟災民只是藉口,“其居心則險不可測。彼蓋知近畿等省,災苦甚深,民多愁困,乘間而為收拾人心之計,且得窺我虛實,肆其誅求以逞志於我也。”瞿氏此言代表了很多士大夫的意見,為此清廷特頒諭旨給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要曾對洋教士“婉為開導,設法勸阻”。這種事情一點也不奇怪,在百年後一個文人甯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也被稱讚為有骨氣——其實這位文人那個時候因為胃病太嚴重也吃不下去糧食。


曾國荃

據李提摩太所記,他初至太原拜訪曾國荃即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曾國荃的秘書告訴他,巡撫因為李提摩太的出現而非常生氣。李提摩太寫道:“他認為我的到來只是收買人心,使民眾對政府離心離德。見面後,儘管我跟他解釋說,我帶來了兩千兩白銀,將要發散給受災最重的災民,並且辦了通行證,他仍然不怎麼高興,依然阻撓我的行動,處心積慮地要使我在剛剛開始時即陷於困境。”

然而曾國荃畢竟不是死讀聖賢書的腐儒,李提摩太誠懇的救助行為讓曾國荃意識到,李提摩太一行並無惡意時,很快改變了態度。李提摩太在回憶錄中說:“他立即派地方官員及其助理前來與我商談。他們有村莊所有家庭的名冊,並打算依此給每個家庭發放救濟金。他們提議為我安排幾個村莊去救濟,並派官員和紳士幫助我,以便不受干擾地完成工作……在中國官員的完美配合下,救濟工作開始了,井然有序,直到結束。”


流亡的災民

1878年10月,當李提摩太離開山西去山東結婚時,曾國荃給其寫了一封充滿讚美之辭的信,而為李提摩太蒙在鼓裡的,是曾國荃奉命調查他而上的一道奏疏,曾國荃說:“此次英國教士李提摩太等,攜銀來晉放賑,迭准直隸來諮,當即分委妥員會同辦理,先在陽曲徐溝,諸稱平順。嗣該教士聞省南災務尤重,願赴平陽散放,亦經分飭照料辦理,均極妥協……”

曾國荃與洋教士的誠懇交往,對山西賑災意義重大。李提摩太自帶銀兩不多,但他通過日記等形式向海外通報災情,海外募捐效果空前。據統計,經李提摩太等西方施賑者從饑饉線上挽救過來的家庭數目達到十萬戶,得到救濟的人員高達25萬人。外洋賑款20余萬兩中,李提摩太及助手負責發放了12萬兩,領賑災民超過15萬人。

六、災難的嚴重後果

據資料顯示,直隸、山東、陝西、河南、山西均有旱災,而同時湖北、安徽一帶則水災和旱災都有,廣東福建則全是水災。全國共計285個縣有災情,遭受天災的人數達到2億之多,占到當時清朝人口的一半左右。

一千萬人至於饑荒和瘟疫,從重災區逃荒到外地的人數達到兩千萬以上。僅僅是山西一個省份,一千六百萬人就死亡了五百萬人,還有數百萬人逃荒或者被販賣到外地。


逃荒成了災民們唯一的選擇

災害導致清朝無法正常發展社會經濟,災害產生了大量災民,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日後全國盜賊橫行,全都拜這場饑荒的福。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洋務運動,也只能先暫緩發展,所得白銀有不少都用在了賑災上。也正是這場曠世奇荒,敲響了清王朝的死亡喪鐘。

此後,大清王朝各種災害不斷,每隔幾年就會有天災降臨,最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而天災造成的饑荒雖然可怕,但卻合情合理,不像後世一些人,沒有天災也硬要編造出天災來,一編就是三年,還不如清王朝的人實誠。

可就在這種節骨眼上,朝廷上下理應齊心對抗災情,結果腐敗的官員還是管不住自己那只習慣了侵吞公款的手。刑部就在這年六月,決定要嚴查定州縣侵吞賑災糧款的事情。

三、沒有糧食只能人吃人

《清史稿卷23德宗記》記載:“是歲:山陝大旱,人相食。”

在外國人的來華調查的一篇文章中說到,山西省石壩村偶然發現了一塊石碑,砌在一所公房的牆裡。碑文敘述了1874年-1877年因乾旱發生饑荒,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與食人慘禍的情況。村長嚴連山將情況告知王金樹,並讓她刻了碑文,文章大意如下:“大旱前村子裡一共有51戶人家,188口。大旱過後,只剩17戶人家,一共35口人,80%的人在大旱中死去。很多人,特別是老弱,餓的沒有力氣,像一隻狗一樣躺在地上等死。父母為了生存,只能吃掉自己的兒女。”


災荒中的平民

村長嚴連山告誡大家說:豐收年人們賺了許多錢,但這些錢都用在吸食鴉片和其他享樂上了,對天災沒有任何防備。如果能儲備三年的穀物以防不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一個西方觀察家說:“饑饉最令人震驚的後果,就是食人行為的迅速蔓延。開始,人們只是食用死人的腐肉,後來他們就開始屠宰活人。儘管官方嚴令禁止,還是有人肉在集市上公開銷售。”

山西的羅馬天主教主教路易·蒙納加塔在1877年寫到:“……現在他們殺活人為食。丈夫食用妻子,父母食用兒女,兒女食用父母。”

五、無論如何也要阻撓洋人來賑災

丁戊奇荒的賑濟,主要不是靠政府力量,因為當時清政府的財政非常困難。災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間賑濟,一是江南士紳自發到華北特別是山東賑災,賑災的重點對象是兒童;二是外國教會也積極賑災,而且教會的賑災行動在正式的官方歷史書籍中很少提及。


李提摩太

以美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為例,他在青州就積極賑災,後來那裡成為大英浸信會山東傳教區的中心。1878年,他又去災情更重的山西從事賑災活動,由此在山西太原開闢了大英浸信會的傳教區,同時也結交了中國官紳。

不過,外國傳教士的活動可沒有那麼順利。當李提摩太對官方提出赴山西的要求時,軍機大臣瞿鴻禨上了一道《請防外患以固根本疏》。在瞿鴻禨的心目中,洋教士救濟災民只是藉口,“其居心則險不可測。彼蓋知近畿等省,災苦甚深,民多愁困,乘間而為收拾人心之計,且得窺我虛實,肆其誅求以逞志於我也。”瞿氏此言代表了很多士大夫的意見,為此清廷特頒諭旨給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要曾對洋教士“婉為開導,設法勸阻”。這種事情一點也不奇怪,在百年後一個文人甯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也被稱讚為有骨氣——其實這位文人那個時候因為胃病太嚴重也吃不下去糧食。


曾國荃

據李提摩太所記,他初至太原拜訪曾國荃即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曾國荃的秘書告訴他,巡撫因為李提摩太的出現而非常生氣。李提摩太寫道:“他認為我的到來只是收買人心,使民眾對政府離心離德。見面後,儘管我跟他解釋說,我帶來了兩千兩白銀,將要發散給受災最重的災民,並且辦了通行證,他仍然不怎麼高興,依然阻撓我的行動,處心積慮地要使我在剛剛開始時即陷於困境。”

然而曾國荃畢竟不是死讀聖賢書的腐儒,李提摩太誠懇的救助行為讓曾國荃意識到,李提摩太一行並無惡意時,很快改變了態度。李提摩太在回憶錄中說:“他立即派地方官員及其助理前來與我商談。他們有村莊所有家庭的名冊,並打算依此給每個家庭發放救濟金。他們提議為我安排幾個村莊去救濟,並派官員和紳士幫助我,以便不受干擾地完成工作……在中國官員的完美配合下,救濟工作開始了,井然有序,直到結束。”


流亡的災民

1878年10月,當李提摩太離開山西去山東結婚時,曾國荃給其寫了一封充滿讚美之辭的信,而為李提摩太蒙在鼓裡的,是曾國荃奉命調查他而上的一道奏疏,曾國荃說:“此次英國教士李提摩太等,攜銀來晉放賑,迭准直隸來諮,當即分委妥員會同辦理,先在陽曲徐溝,諸稱平順。嗣該教士聞省南災務尤重,願赴平陽散放,亦經分飭照料辦理,均極妥協……”

曾國荃與洋教士的誠懇交往,對山西賑災意義重大。李提摩太自帶銀兩不多,但他通過日記等形式向海外通報災情,海外募捐效果空前。據統計,經李提摩太等西方施賑者從饑饉線上挽救過來的家庭數目達到十萬戶,得到救濟的人員高達25萬人。外洋賑款20余萬兩中,李提摩太及助手負責發放了12萬兩,領賑災民超過15萬人。

六、災難的嚴重後果

據資料顯示,直隸、山東、陝西、河南、山西均有旱災,而同時湖北、安徽一帶則水災和旱災都有,廣東福建則全是水災。全國共計285個縣有災情,遭受天災的人數達到2億之多,占到當時清朝人口的一半左右。

一千萬人至於饑荒和瘟疫,從重災區逃荒到外地的人數達到兩千萬以上。僅僅是山西一個省份,一千六百萬人就死亡了五百萬人,還有數百萬人逃荒或者被販賣到外地。


逃荒成了災民們唯一的選擇

災害導致清朝無法正常發展社會經濟,災害產生了大量災民,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日後全國盜賊橫行,全都拜這場饑荒的福。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洋務運動,也只能先暫緩發展,所得白銀有不少都用在了賑災上。也正是這場曠世奇荒,敲響了清王朝的死亡喪鐘。

此後,大清王朝各種災害不斷,每隔幾年就會有天災降臨,最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而天災造成的饑荒雖然可怕,但卻合情合理,不像後世一些人,沒有天災也硬要編造出天災來,一編就是三年,還不如清王朝的人實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