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關於兒童學步車四宗罪,你應該知道這些!

家住重慶的張小姐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今年剛好3歲, 孩子活潑可愛, 只是有個小毛病就是走路老是喜歡惦著腳, 而且還不是很穩當, 其實寶寶1歲多的時候就有這個跡象了, 只是家人都覺得可能孩子還小, 就沒怎麼在意, 結果到後來孩子到差不多3歲了還是搖搖晃晃的, 才引起了大人的注意。

罪行一:讓寶寶走路愛依賴

案例重播:有學者做過試驗, 有一個5個月大的寶寶小雨, 在一批同齡出生的嬰兒中, 明顯顯示出比其他孩子優異的直腰坐穩能力, 大運動能力屬於他的強項。 奇怪的是, 1歲以後小雨再次接受區老師測試時,

卻發現他的爬行、走路能力竟然落後同批孩子一個月。

原來, 小雨的母親認為孩子坐得早學步也會更快, 急於求成地給小雨買來學步車, 將小雨“困”在四面包圍的學步車之內學走步, 孩子因為腰部、胯部均被保護得無需用力並且錯過了1周歲前的爬行期, 導致出現“不用則廢”的功能減弱。

專家分析:學步車將嬰兒固定在其內, 使嬰兒失去了大運動鍛煉的機會。 大運動鍛煉包括爬、站立、彎腰、行走等, 能加強身體各部位運動的協調性。 因為學步是需要力氣的, 而坐在學步車裡的孩子需要活動時, 可以借助車輪毫不費力地滑行, 缺乏真正的自主鍛煉。

罪行二:致寶寶骨骼畸形

案例重播:佳佳6個多月時,

媽媽為她選購了一輛漂亮的學步車。 一坐上學步車, 佳佳就在車內獨自玩掛在車上的玩具, 很乖。 但讓媽媽百思不解的是, 整天呆在學步車裡的佳佳, 學會走路卻比別人家的孩子晚, 3歲了走路還不穩, 到醫院一檢查, 才知道佳佳患了扁平足和羅圈腿。

專家分析:嬰兒長期用學步車, 會出現發育異常:兩膝蓋內側突出膨大, 兩小腿向外撤, 兩膝關節靠攏時踝關節不能併攏, 看上去像“X”形;有的兩條小腿向外彎曲, 兩踝關節關攏時(立正姿勢), 膝關節不能靠攏而呈“O”形, 也就是所謂的“羅圈腿”。 寶寶的骨骼中含膠質多、鈣質少, 骨骼柔軟, 而學步車的滑動速度過快, 寶寶不得不兩腿蹬地用力向前走, 時間長了, 容易使腿部骨骼變彎形成羅圈腿。

罪行三:寶寶“學會”欠腳走路

案例重播:張女士的兒子七八個月了, 因為有婆婆的細心照顧, 張女士休完產假很快便上班了。 婆婆很喜歡孫子, 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用學步車蹣跚學步, 她也到商店給孫子買了一輛。 開始的時候張女士看見寶寶在車裡玩得咿咿呀呀,

便放下對學步車的顧慮, 沒注意到寶寶走路漸漸喜歡踮起腳尖走, 而且離開學步車後走路經常摔跤……

專家分析:寶寶發育有自身的規律, 與神經、肌肉發育的成熟程度及視力發育密切相關。 俗話說:“7滾8爬周會走”, 而很多媽媽早早地給小寶寶準備了學步車, 寶寶才能坐穩就坐上學步車, 媽媽認為這樣自己既可以做家務, 又可以讓嬰兒學習走路。 過早或過多或使用學步車不當, 違背嬰兒生長規律人為“助走”, 會對嬰兒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如才滿7個月的小寶寶就坐學步車, 因個子小, 坐墊過高, 腳不能完全著地, 只能用腳尖觸地滑行。 久而久之, 寶寶就形成前腳掌觸地的欠腳走路姿勢。

罪行四:可怕的意外事故

案例重播:今年3月, 北京市一名9個月大的男嬰在學步車內行走時, 不慎從二樓跌下當場死亡。 當天下午1點多, 北京市中山門某社區二樓居住的一名年輕母親準備帶著9個月大的孩子下樓去曬曬太陽, 出門後, 孩子的母親把孩子放在了嬰兒學步車內, 回身去鎖門。 沒想到孩子的腿太軟, 在嬰兒學步車內一沖, 連人帶車從樓道口摔了下去。

專家分析:有很多爸爸媽媽使用學步車是因為他們覺得學步車可以保證嬰兒的安全, 而統計結果卻動搖了人們對學步車的信心, 根據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統計:每年約有8800名15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由於使用學步車而受傷。

學步車賦予原本不擅移動、不知危險的嬰兒以快速運動的能力。 坐在學步車中寶貝每秒的移動距離可達1米,孩子的頭部所占比重大、較重,又暴露在車身架的外面,缺乏安全保護,一旦從樓梯上翻下或因地面不平而翻倒,寶貝的頭部很容易受傷。此外,由於孩子能夠快速進入危險地帶(包括利器、火爐、熱水、有毒物品存放處等),令媽媽猝不及防,因此受傷事件時有發生,包括手指夾傷、擦傷、劃傷、燙傷和意外中毒。

坐在學步車中寶貝每秒的移動距離可達1米,孩子的頭部所占比重大、較重,又暴露在車身架的外面,缺乏安全保護,一旦從樓梯上翻下或因地面不平而翻倒,寶貝的頭部很容易受傷。此外,由於孩子能夠快速進入危險地帶(包括利器、火爐、熱水、有毒物品存放處等),令媽媽猝不及防,因此受傷事件時有發生,包括手指夾傷、擦傷、劃傷、燙傷和意外中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