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音綜這件事上,《中國新歌聲》說“專心此道才能成活”

不得不承認, 假如有一類人, 熱愛音樂, 同時還跟螢幕親近。 那這類人對於《中國新歌聲》, 應該是存在某種情結的。

“情結”這東西就是“類癮情緒”。

經常沉醉於某種情結的人, 都會覺得“情結”誕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事物本身的完美, 往往都表現出“說不出它哪好, 就是還是想要”的樣子。

但讓人產生情結的事物通常都是可靠的。 很少有人會對搖擺不定、不確定性很強的東西產生“情結”, 所以有人說“情結本身就必須依託於穩定的陪伴”, 我覺得很有道理。 假如有人願意跟我討論“為什麼在螢幕越來越花團錦簇的今天, 人們依然會對於形式單純的《中國新歌聲》產生每年還是要看的情結。 ”我會很願意跟他聊一聊節目表現出來的“穩定”和“明晰”這兩件事情。

穩定

做學術般的音樂理念

每一個學術觀點的完整論證過程都要求穩定和明晰。 《中國新歌聲》是做音樂的。 音樂本身屬靈。 人們迄今都沒搞懂音樂誕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可是音樂在今天所擔負的最主要的綜藝職責就是表演。 帥哥唱、美女唱、卡通唱、PK唱……..當今綜藝把“音樂”這件事情玩出了各種花樣, 各色變化。 幾乎沒有哪個綜藝導演會用“做學術”的理念來做音樂節目。

在週五首播的《中國新歌聲》第二季, 他們的音樂理念就很類似“做學術理念”。 首先, “學術”要權威。 音樂品質的權威性就體現在聆聽者的評判中。 那“聆聽者”的權威體現在哪呢?最直觀的反應就是“咖位”。 《中國新歌聲》一直把節目中所有的“評判職責”都放在了四位導師身上。 這跟現在流行綜藝節目錄製方式中的由“通告藝人”或“試聽團”, 輔助完成“評判職責”有著很大的不同。 由於職責權利的高度統一, 四位導師的權威感就變得更加重要。 這一季他們找到了陳奕迅、周傑倫、劉歡和那英。 這幾個人如果被描述成“內地、港、澳、台現當代流行音樂首屈一指的人物”應該也會有很多人贊同。 事實上, 這幾乎就是綜藝節目所能夠實現的頂配了。

設置過評判者的權威, 接下來, 就要確保選手誠實和真誠了。 這一季製作人對於選手的誠實性要求表現的有點像“強迫症”——甚至在每個選手上場之前, 都會搭配選手在自己真實生活情景中的自拍, 以示“清白”。 小片的拍攝手法也完全的摒棄了人們習慣的“綜藝故事性”,

一概白描。

這種節目設置聽起來像是一樁精明的買賣:看似損失了節目角色的“故事性”, 實際上用白開水一般的誠實敘述, 換取了節目的重點——音樂演唱的可信感。

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 應該會很明確的發現, 這一季的《中國新歌聲》節目邏輯單純而固執——就是音樂一件事情, 只要能夠呈現出最主要的音樂,別的都可以捨棄。

所以他們在節目的演唱部分中,嚴謹的進行了音樂類型分類,首期節目中呈現出了雷鬼、嘻哈(b-box)、爵士、傳統流行唱腔、偏韓式流行唱腔(氣包音唱法)似乎節目在有意識的把現代流行音樂門類的不同派別,分門別類的平攤給觀眾。

這種呈現也體現出了某種節目組的“音樂固執感”:1,沒有常見的、可以討好觀眾的炫高音,灑狗血,講故事,拼嗓門。2,也沒有過多選用觀眾認知度高的“純流行”唱法,各門各派幾乎平均,不偏不倚。——這看起來也像是導演的取捨:炫高音,去討好,固然可以在一開始換得“滿堂彩”。可節目一季要做十二期左右,要做N季。長此以往下去,怎麼玩?總不能期期“吊嗓子”吧?如果不偏不倚,雨露均沾,讓“大灰狼自己去找大灰狼,小白兔自己去找小白兔”就划算的多,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觀眾的興趣點,同時也更符合一般音樂規律,保證音樂樣態的舞臺多樣性……

我們祖宗在總結我上邊一段長長的段落時就高明的多,只用了四個字就說的很清楚,叫“中庸之道”。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首期也不是“音樂平均主義”。如果你把“中庸”理解成“平均主義”的話,只能說套路還不夠深,路子還不夠野。中庸絕不是傻不拉幾的“排坐坐,分果果”。中庸,是精緻的設計感之後呈現出來的平衡的樣子。

當然,每種唱法都有自己忠實的粉絲。可是在年輕人心中,依然是存在著音樂形式上很明確的潮流感。如,幾年前極流行,轉音多到炸的“R&B”唱法,多年前流行的“晚會體”——通俗民歌唱法,強調“過時的科技感”的老式電子音樂………這些在我們今天的審美中都稍顯過時,可是由於當年的“群眾基礎”好,唱的人依然很多,可節目首期,就一個沒用。可見音樂團隊在“演唱技法的流行趨勢”這件事情上的時尚感還是很足的。

明晰

節目製作風格清晰而乾淨

現在在螢幕上找一個沒有花字、沒有動畫插科打諢的綜藝節目可以說很難。《中國新歌聲》的螢幕出奇的乾淨。想像一下,假如把整季弄上滿螢幕的花字,這件事情的成本大概二三十分之一的“陳奕迅”或者“周傑倫”就夠了吧,可《中國新歌聲》偏不,就是要乾乾淨淨。這跟任性沒關係,這跟資訊傳播的信號衰減有關係。按照傳播學的說法:

有效資訊傳播到達比=有效資訊/冗余資訊

上文中我們提到,在《中國新歌聲》中,節目組設定的最有效資訊都緊緊圍繞“音樂LIVE+選手角色+導師”,所以冗餘的其他資訊不管是不是潮流,原則上都跟節目預設的有效資訊無關。所以從最直觀的“乾淨的螢幕”就能夠看得出來,節目組對於“我想要什麼,我有什麼,我能捨棄什麼”,這幾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有著非常清晰的答案。

這種清晰感從節目的各個設定環節中都可以看到。

賽制:簡單明晰,你唱歌+我選擇+權利反轉+混合競技;

導師角色:他們是大咖,毋庸置疑。用多首導師各自風格演唱重新明晰觀眾記憶中各位大咖的“個人IP”記憶;配合各種LOGO、戰隊戰旗強化導師品牌印記,強調“都是大咖”的形象定位。

選手角色:簡單乾淨,音樂說話,不講故事,不玩套路。

導師和選手關係設定:交流真誠自然,親切誠懇(相信很多人對於陳奕迅在首期節目中對選手的親自范唱和貼身指導印象深刻)

每一個設定都乾乾淨淨,不做無用功,也絕不做繁複花哨。所有的行為都指向一個目標——為了音樂。就連鏡頭語言和切換鏡頭節奏都服務於此。

如果你關注節目中鏡頭切換的話,你會發現《中國新歌聲》的鏡頭節目極富韻律感和規律感,如果把每個選手的演唱環節看作一個鏡頭節奏的“小節”的話,用音樂節拍來描述的話就是標準的“四四拍”節奏——每個鏡頭組合基本上都是四組時間單位,按照“四個八分音符+兩個四分音符”的節奏,作為切換鏡頭節奏:演唱歌曲時平均五秒一個鏡頭切換,基本勻速。演唱完畢後選手和導師進行對話時,平均十秒左右一個鏡頭切換。中間選手選擇導師時,以長鏡頭特寫抓拍作為切分音調節整體節奏。

這種“專注感”儼然得到了觀眾的肯定和支持,“愛奇藝”作為獨家的互聯網播出平臺,《中國新歌聲》第二季首期節目上線兩個小時後,就獲得了點擊一億次的亮眼成績。

回顧剛剛播出首期的第二季《中國新歌聲》,頗有一種“一力降十會”的風格。“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不管你對於剛剛播出的第一期節目有何感受,“《中國新歌聲》對於音樂這件事情上是有執念和使命感的,是專業的”這件事,應該都是有同理心的。

音樂這件事,專心此道才能成活。做音樂類的綜藝節目,懷揣“執念和情懷”,毫無疑問算是正道。

這可能就是這數以億計的觀眾,共同感受到的對《中國新歌聲》的“情結”吧。

今日推送列表

【頭條】星素互動的《極限挑戰》,打造了一檔怎樣的“親民暖綜”?

【二條】音綜這件事上,《中國新歌聲》說“專心此道才能成活”

【三條】保持隨時能離開傳統媒體的能力

【四條】1號學術|“新聞機器人”熱折射創新焦慮

【五條】1號招聘|CTR 央視市場研究 人民網 華視娛樂 美食類紀錄片 新浪娛樂

【六條】1號炮臺|韓紅回應表情包:深感悲哀 年輕人的價值觀扭曲

只要能夠呈現出最主要的音樂,別的都可以捨棄。

所以他們在節目的演唱部分中,嚴謹的進行了音樂類型分類,首期節目中呈現出了雷鬼、嘻哈(b-box)、爵士、傳統流行唱腔、偏韓式流行唱腔(氣包音唱法)似乎節目在有意識的把現代流行音樂門類的不同派別,分門別類的平攤給觀眾。

這種呈現也體現出了某種節目組的“音樂固執感”:1,沒有常見的、可以討好觀眾的炫高音,灑狗血,講故事,拼嗓門。2,也沒有過多選用觀眾認知度高的“純流行”唱法,各門各派幾乎平均,不偏不倚。——這看起來也像是導演的取捨:炫高音,去討好,固然可以在一開始換得“滿堂彩”。可節目一季要做十二期左右,要做N季。長此以往下去,怎麼玩?總不能期期“吊嗓子”吧?如果不偏不倚,雨露均沾,讓“大灰狼自己去找大灰狼,小白兔自己去找小白兔”就划算的多,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觀眾的興趣點,同時也更符合一般音樂規律,保證音樂樣態的舞臺多樣性……

我們祖宗在總結我上邊一段長長的段落時就高明的多,只用了四個字就說的很清楚,叫“中庸之道”。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首期也不是“音樂平均主義”。如果你把“中庸”理解成“平均主義”的話,只能說套路還不夠深,路子還不夠野。中庸絕不是傻不拉幾的“排坐坐,分果果”。中庸,是精緻的設計感之後呈現出來的平衡的樣子。

當然,每種唱法都有自己忠實的粉絲。可是在年輕人心中,依然是存在著音樂形式上很明確的潮流感。如,幾年前極流行,轉音多到炸的“R&B”唱法,多年前流行的“晚會體”——通俗民歌唱法,強調“過時的科技感”的老式電子音樂………這些在我們今天的審美中都稍顯過時,可是由於當年的“群眾基礎”好,唱的人依然很多,可節目首期,就一個沒用。可見音樂團隊在“演唱技法的流行趨勢”這件事情上的時尚感還是很足的。

明晰

節目製作風格清晰而乾淨

現在在螢幕上找一個沒有花字、沒有動畫插科打諢的綜藝節目可以說很難。《中國新歌聲》的螢幕出奇的乾淨。想像一下,假如把整季弄上滿螢幕的花字,這件事情的成本大概二三十分之一的“陳奕迅”或者“周傑倫”就夠了吧,可《中國新歌聲》偏不,就是要乾乾淨淨。這跟任性沒關係,這跟資訊傳播的信號衰減有關係。按照傳播學的說法:

有效資訊傳播到達比=有效資訊/冗余資訊

上文中我們提到,在《中國新歌聲》中,節目組設定的最有效資訊都緊緊圍繞“音樂LIVE+選手角色+導師”,所以冗餘的其他資訊不管是不是潮流,原則上都跟節目預設的有效資訊無關。所以從最直觀的“乾淨的螢幕”就能夠看得出來,節目組對於“我想要什麼,我有什麼,我能捨棄什麼”,這幾個問題一直以來就有著非常清晰的答案。

這種清晰感從節目的各個設定環節中都可以看到。

賽制:簡單明晰,你唱歌+我選擇+權利反轉+混合競技;

導師角色:他們是大咖,毋庸置疑。用多首導師各自風格演唱重新明晰觀眾記憶中各位大咖的“個人IP”記憶;配合各種LOGO、戰隊戰旗強化導師品牌印記,強調“都是大咖”的形象定位。

選手角色:簡單乾淨,音樂說話,不講故事,不玩套路。

導師和選手關係設定:交流真誠自然,親切誠懇(相信很多人對於陳奕迅在首期節目中對選手的親自范唱和貼身指導印象深刻)

每一個設定都乾乾淨淨,不做無用功,也絕不做繁複花哨。所有的行為都指向一個目標——為了音樂。就連鏡頭語言和切換鏡頭節奏都服務於此。

如果你關注節目中鏡頭切換的話,你會發現《中國新歌聲》的鏡頭節目極富韻律感和規律感,如果把每個選手的演唱環節看作一個鏡頭節奏的“小節”的話,用音樂節拍來描述的話就是標準的“四四拍”節奏——每個鏡頭組合基本上都是四組時間單位,按照“四個八分音符+兩個四分音符”的節奏,作為切換鏡頭節奏:演唱歌曲時平均五秒一個鏡頭切換,基本勻速。演唱完畢後選手和導師進行對話時,平均十秒左右一個鏡頭切換。中間選手選擇導師時,以長鏡頭特寫抓拍作為切分音調節整體節奏。

這種“專注感”儼然得到了觀眾的肯定和支持,“愛奇藝”作為獨家的互聯網播出平臺,《中國新歌聲》第二季首期節目上線兩個小時後,就獲得了點擊一億次的亮眼成績。

回顧剛剛播出首期的第二季《中國新歌聲》,頗有一種“一力降十會”的風格。“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不管你對於剛剛播出的第一期節目有何感受,“《中國新歌聲》對於音樂這件事情上是有執念和使命感的,是專業的”這件事,應該都是有同理心的。

音樂這件事,專心此道才能成活。做音樂類的綜藝節目,懷揣“執念和情懷”,毫無疑問算是正道。

這可能就是這數以億計的觀眾,共同感受到的對《中國新歌聲》的“情結”吧。

今日推送列表

【頭條】星素互動的《極限挑戰》,打造了一檔怎樣的“親民暖綜”?

【二條】音綜這件事上,《中國新歌聲》說“專心此道才能成活”

【三條】保持隨時能離開傳統媒體的能力

【四條】1號學術|“新聞機器人”熱折射創新焦慮

【五條】1號招聘|CTR 央視市場研究 人民網 華視娛樂 美食類紀錄片 新浪娛樂

【六條】1號炮臺|韓紅回應表情包:深感悲哀 年輕人的價值觀扭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