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與建安文人

在封建社會裡, 握權者最樂於使用的對付知識階層的手段, 莫過於文字獄。 只要將一兩個異己文人消滅, 就能對其他不安分的知識份子,

起到殺雞給猴看的作用。 對封建帝王而言, 這是一項投入較少, 產出卻大的統治行為, 只消深文周納, 上綱上線, 幾乎無需動用國帑, 就能獲得耳根清淨的效果, 何樂而不為之?在這方面, 一輩子沒當皇帝, 可比皇帝還皇帝的曹操, 算得上成就突出的一位。

近代學者陳寅恪說過:“夫曹孟德者, 曠世之梟傑也。 其在漢末, 欲取劉氏之皇統而代之, 則必先摧破其勁敵士大夫階級精神上之堡壘, 即漢代儒家思想。 ”所以, 如禰衡, 如孔

融, 如楊修, 如崔琰, 這四位打心眼裡不肯膺服於他的知識階層的精英, 在表面表示合作的意向時, 也是吃香喝辣, 優禮有加之的;後來, 梗起脖子, 堅持異見, 跟他較勁, 對不起, 就採取斷然措施。 刀起頭落,

橫屍街衢, 於是, 掉了的腦袋, 嘴張得再大, 也喊不出吼不出, “士大夫階級精神上之堡壘”, 還能產生什麼狗屁影響?

所以, 後世的歷代皇帝, 基本上沿用曹操的辦法, 實施對於文人的統治。

平心而論, 在中國帝王級的人物中間, 曹操是真正稱得上為文人的一位。 他的文章寫得有氣概, 詩歌寫得有聲勢, 至少寫得要比那四位自我感覺還不錯的精英, 更出色些。 “東臨碣石有遺篇”, 毛澤東都讚歎過的, 頗透出古今兩雄惺惺相惜之意。

阿瞞的作品, 今天還能流傳, 可禰衡、孔融、楊修的作品, 則必須到圖書館裡才能找到。 在中國, 喜歡舞文弄墨的帝王頗多, 但是, 清代乾隆一生寫了四萬首詩, 一句也不曾被後人記住, 而“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的曹操詩文, 至今還常掛在人們嘴邊。

曹操是真文人, 因為他有真作品, 非附庸風雅, 純由詞臣代筆的主子所能比擬。 他甚至從國家銀行拿出外匯, 把寫《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從匈奴單于手裡贖回來。 這既有梟雄的豪爽,

既有詩人的浪漫, 既有對故友的知遇之情, 更有後來的歷朝歷代的領袖, 未必都能有的投資文化的氣概。 蔡文姬回來以後, 他給她的第一項任務, 就是把能記下來的其父蔡邕的已被戰亂毀壞的圖書文字, 整理出來, 不致湮沒。

雖然他對待不與他保持輿論一律的文人, 習慣于砍頭, 但他理解文化, 重視文化, 頗在意于文化建樹, 這是很了不起的。

曹操是文人, 當然更知道文人之殺不得, 但是, 當他曹氏統治的安危受到威脅時, 文學家的曹操, 就要讓位于政治家的曹操。

禰衡是個頗可笑的角色, 他死的那年才25歲, 小夥子一個, 正處於青春期的躁動狀態之中。 要用現代醫學觀點看, 這位文學新秀, 恐怕還有一點狂悖型精神方面的病徵。

大概一個作家, 自負其才, 不如其願, 長期鬱悶, 必然會憋出來這股邪火。 他來到許昌, 以求聞達, 本以為京華冠蓋, 一律要向他脫帽致敬。 結果, 很失望, 失望之後, 經人唆使, 無事挑事, 沒碴找碴, 月臺開罵, 逼得統治者祭起刀來。

當代有些作家也患這種禰衡病, 出道後寫出幾篇東西,立刻自我膨脹,立刻感覺失衡,立刻不知天高地厚,東南西北,立刻狺狺然如狂犬狀,連祖先爹娘一律都不認帳。文學新銳禰正平,也是如此這般的狂妄到了許都,一是他看不上大家,二是大家也看不上他。“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後漢書・文苑傳》),刺者,名片也,在口袋裡揣爛了,連燙金的名字也磨掉了,無人買他的賬。所以,他心理更趨變態,狂病也益發加劇了。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阿瞞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培植曹魏勢力。他的對立面,也就是陳寅恪所言的那些擁戴漢室、尊崇儒學的士大夫階級,自然也要網羅人才,積蓄力量。孔融是這個營壘裡的一個馬首是瞻的人物,一直是曹操的反對派領袖,經常聚著一幫人,抨議時政。現在來了這麼一位急先鋒,當然要引為知己,趕緊給漢獻帝打了個報告,把禰衡推薦上去。孔融在奏章裡,將這個年輕作家,吹得天花亂墜,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非常之寶”。而禰衡本就卞急躁狂,這一捧,更加譫妄失常。他說,在許都,除了“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誰也不在他眼裡了。

如果不是孔融的蠱惑教唆,禰衡也許不至於目空一切到這種地步。所以這個二十多歲小青年,整天大放厥詞,糞土一切,正好符合四十多歲、身居要位的孔融心意。有些他想講不好講,想說不便說的話,就由禰正平的嘴道出了。

禰衡的倒楣,就是絲毫不懂政治的文人悲劇了。

姜,永遠是老的辣,年輕人總是容易上當受騙。禰衡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便相信凡文人皆純粹,認為孔文舉、楊德祖是同他心氣相通的。其實孔、楊二位,是文人不假,但他們更是政客,亦文亦政,政甚于文。說得好聽一些,是為了匡扶漢室,剷除元兇;說得率直一些,不過是各種政治派別的權力之爭罷了。一個不諳世事的外省青年,攪進首都官場絞肉機裡去,不粉身碎骨才怪呢!

罵了一頓以後,曹操居然沒有發火,沒有下令殺他,而是派了兩個人,牽來三匹馬,把他架在馬上,兩個人挾扶住這位才子,禮送出境。臨行還搞了一次歡送會,很隆重,在許都東門為他餞行,當時的文人俊士,都命令去和他辭別,這場面很有點黑色幽默。再回頭看那位老作家孔融,戴著墨鏡,跟他揮手,拜拜再見。這時,年輕人明白也晚了,替孔融罵了曹操,給人家當槍使,自己卻被押解出境了。到了荊州,劉表不傻,也不願擔殺知識份子的罪名,又把禰衡恭恭敬敬地送到江夏黃祖處。結果,這位青年作家還是因那張罵人的嘴,掉了腦袋。

如以歷史所描寫的,當場受辱,惱羞成怒的情況來看,禰衡一百個腦袋也殺了,但曹操卻按捺住他的殺意,將他打發走了。這就是文學家的曹操,搞一點幫助消化的餘興節目了。因為禰衡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文人,能有多大作為,他也是作家,他當然有數。這種傻狂之徒,頂多言不及義,胡說八道罷了,不會危及他的統治,轟走也就拉倒了。《三國演義》裡描寫曹操聽說禰衡被黃祖殺害以後,笑曰:“腐儒舌劍,反自殺矣!”不過,一笑了之的事。

有出《擊鼓罵曹》的京劇,那急口令式的唱段,是相當精彩的。罵得極其淋漓盡致,語驚四座。可是,痛快同時,痛苦也來,這位多少有點神經質的年輕人,沒想到腦袋掉得如此乾脆俐落,連他自己還未意識到時,那刀已經落下來了。這種孤注一擲的、無濟於事的駡街,從此成為絕唱,這就是知識份子的既勇敢又脆弱,有膽量無謀慮的弊病了。

直到西元208年,曹操才真的動了刀子殺文人,這一回輪到孔融。

他殺他,大概頗費躊躕,因為孔融當時的名聲很大。《後漢書》載:有一次,孔融把國舅何進得罪了,何進手下的人“私遣劍客欲追殺融。有客言於進曰:‘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皆引領而去矣。莫如因而禮之,可以示信於天下。’進然之,既拜而辟融舉高第。”由此,可見孔融為一方諸侯,任北海太守,到了許都,又任將作大匠,也就是現在的建築工程部長,說明他具有何等顯赫的地位和人望了。

孔子二十世孫的這份無形資產,也使他增值不少。所以,他的門閥地位,士族資歷,官僚職務,聲名學問,稱得上眾望所歸,舉足輕重,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知識份子的領袖。劉備有一次被孔融請去救陶謙,這位織席販履的手工業者,激動得簡直不可自已,他問太史慈:“孔文舉先生知道世間還有一個劉玄德嗎?”他覺得被孔融如此看重,感到無上光榮,從這一細節也說明孔融的影響力,在當時多麼重要。

但是,他已經沒了地盤,當然也就沒有了實力,曹操還是比較在乎他,留下他在許都,扮演著大名士的角色。名士,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被統治者用來當招牌的,一種是未當成招牌而與統治者彆扭的,曹操希望他是前者,但孔融偏要做後者。他認為自己在給獻帝做事,不買曹阿瞞的賬,總是跟他不合作。

曹操對於政敵的容忍,肯定是有限度的,所以隱忍不發,自然是時間不到。只是軍事上的強敵袁紹未滅,江山不穩,才未對孔融下手罷了。一個統治者,可以不理會與當局不合作的知識份子,但不合作而且搗亂的知識份子,就不會輕易放過的了,不過時間早晚罷了。

孔融此人,學問很大,政治上並不十分成熟,勇氣不小,鬥爭經驗相當缺乏。自信過甚,對時局常常估計錯誤,書生意氣,以為他的自由論壇,能夠左右政局。其實,他不過和曹操玩了一次以卵擊石的危險遊戲罷了。知識份子的毛病,就是有了一點聲望之後,自我感覺馬上就特別地好起來,好到不知好歹,好到不知冷熱,好到暈暈乎乎,不知天高地厚。

《後漢書》載他和禰衡的一段對話:“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日:‘顏回復生。’”一個成了孔子,一個成了顏回,可以看到他們互相吹捧的熱烈程度。

當初,何進之所以不願收拾他,很可能這位屠戶出身的大將軍,有點像《儒林外史》裡那位胡屠戶,由於對他中舉而瘋了的女婿范進,認為是文曲星下凡,才敬畏的。而曹操,在文學上,是領袖群倫的大手筆;在政治上,更是一個縱橫捭闔的強者,當然不會把這個大名士的文學成就,多麼當回事。但是,政治上的孔融在曹操眼裡,是被看做他精神上的主要敵人,是“海內英俊皆信服之”的反對派,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的。

雖然,他有資格看不起出身微賤的曹操,敢當面問:“你算老幾?”但是他忘記自己是一無兵卒、二無地盤、三無資本、四無奧援的毫無實力,徒有虛名的人物。更重要的一點,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漢獻帝,說好了,是傀儡;說不好,就是高級俘虜,用鍍金牢籠關起來的囚犯。在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說了算,擁有予取予求的最高權力。曹操要他做政治花瓶,裝飾門面,他不幹;偏不自量地向曹操發動正面進攻,要成為與之抗衡的政治反對派。

從曹操下定決心討伐袁紹起,孔融就與曹操意見相左,在大政方針上與曹操公開唱反調。與被監視的漢獻帝過往甚密,動不動就上表,也很遭曹操的忌。煽動禰衡在大庭廣眾中辱駡曹操,讓他很下不了臺。有一回曹操禁酒,他反對曹操的極端做法,說:“堯正因為喝酒,才成為聖賢。桀紂雖然以色亡國,但也不能為了防範,不許此後的男女婚姻呀!袁紹失敗以後,他給曹操寫了封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犯了一次傻,問他,“典從何出?”他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因為曹操打下冀州時,把袁紹那位漂亮的兒媳婦甄氏,給了自己兒子曹丕。於是,可想而知,曹操對他多麼惱火了。

所以,孔融一經人告發,說他有侮慢誹謗之罪,立刻就把他抓了起來。

其實,他的兩個兒子,也知道他早晚要倒楣,所以,軍吏來逮捕孔融時,這兩兄弟正在下棋,別人勸他們趕快躲一躲,他們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連小孩子都知道處境危殆,孔融還要當反曹的領袖,這就是文人永遠玩不過政治家的原因了。

按說,孔融的言論,嚴重程度也未超過禰衡,但曹操不殺禰衡的頭,為什麼對孔融卻不肯輕饒呢?如果說孔融是大文人,曹操同樣是大文人,由於文人相輕,嫉妒才華,才要置孔融於死地的話,那麼陳琳在文章裡,指著鼻子罵曹操,也不曾掉腦袋。那為什麼要將孔融棄市呢?

政治家曹操最畏忌的,莫過於反對派結成一股政治勢力。所以,不殺禰衡,因他不過是一個幼稚的文學青年罷了,勢單力孤,一條小泥鰍,翻不出大浪。不殺陳琳,因他不過是一個寫作工具,而且已經認輸降服,不可能有多大蹦頭。可孔融則非如此,“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他自詡地說:“家中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成為當時許都城裡一股離心力量的領袖人物,這是曹操最深惡痛絕的,無法容忍的,所以,他就只有伏法了。

人頭落地,曹操還不甘休。在周知全國的文告中,說這個孔融不孝無道,竟在大庭廣眾中宣傳,說一個人,與他父母不應承擔什麼責任,母親嘛,不過是個瓶罐,你曾經寄養在那裡面而已。而父親,如果遇上災年,大家餓肚子,你有一口飯,假使他不怎麼樣的話,你也不必一定給他吃,寧可去養活別人。這樣一來,曹操不僅把孔融打倒,還用“文革”手段把他徹底搞臭。所以,文人對自己的成就、實力、影響、名聲,估計過高,過於膨脹的話,保險,不用太遠,便要出笑話的。不論成就多高多大,謹慎謙恭一點,諒無壞處。

老實說,文學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學,都有點票友性質,是不能正式登場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像曹操這樣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沒有出過政治家玩文學玩不好的鬧劇,也沒有出過文學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劇。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歷史的任何一頁,都會翻過去,說來說去,有一點值得記取的,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無論政治家、文學家,不管是誰,必須要有真本事,才會永遠。

否則,都是扯淡。

作者:李國文

摘自《文人遭遇皇帝》,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周海濱微說

請關注我們的小夥伴:

汽車有文化

ID:Autocul

出道後寫出幾篇東西,立刻自我膨脹,立刻感覺失衡,立刻不知天高地厚,東南西北,立刻狺狺然如狂犬狀,連祖先爹娘一律都不認帳。文學新銳禰正平,也是如此這般的狂妄到了許都,一是他看不上大家,二是大家也看不上他。“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後漢書・文苑傳》),刺者,名片也,在口袋裡揣爛了,連燙金的名字也磨掉了,無人買他的賬。所以,他心理更趨變態,狂病也益發加劇了。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阿瞞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培植曹魏勢力。他的對立面,也就是陳寅恪所言的那些擁戴漢室、尊崇儒學的士大夫階級,自然也要網羅人才,積蓄力量。孔融是這個營壘裡的一個馬首是瞻的人物,一直是曹操的反對派領袖,經常聚著一幫人,抨議時政。現在來了這麼一位急先鋒,當然要引為知己,趕緊給漢獻帝打了個報告,把禰衡推薦上去。孔融在奏章裡,將這個年輕作家,吹得天花亂墜,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非常之寶”。而禰衡本就卞急躁狂,這一捧,更加譫妄失常。他說,在許都,除了“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誰也不在他眼裡了。

如果不是孔融的蠱惑教唆,禰衡也許不至於目空一切到這種地步。所以這個二十多歲小青年,整天大放厥詞,糞土一切,正好符合四十多歲、身居要位的孔融心意。有些他想講不好講,想說不便說的話,就由禰正平的嘴道出了。

禰衡的倒楣,就是絲毫不懂政治的文人悲劇了。

姜,永遠是老的辣,年輕人總是容易上當受騙。禰衡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便相信凡文人皆純粹,認為孔文舉、楊德祖是同他心氣相通的。其實孔、楊二位,是文人不假,但他們更是政客,亦文亦政,政甚于文。說得好聽一些,是為了匡扶漢室,剷除元兇;說得率直一些,不過是各種政治派別的權力之爭罷了。一個不諳世事的外省青年,攪進首都官場絞肉機裡去,不粉身碎骨才怪呢!

罵了一頓以後,曹操居然沒有發火,沒有下令殺他,而是派了兩個人,牽來三匹馬,把他架在馬上,兩個人挾扶住這位才子,禮送出境。臨行還搞了一次歡送會,很隆重,在許都東門為他餞行,當時的文人俊士,都命令去和他辭別,這場面很有點黑色幽默。再回頭看那位老作家孔融,戴著墨鏡,跟他揮手,拜拜再見。這時,年輕人明白也晚了,替孔融罵了曹操,給人家當槍使,自己卻被押解出境了。到了荊州,劉表不傻,也不願擔殺知識份子的罪名,又把禰衡恭恭敬敬地送到江夏黃祖處。結果,這位青年作家還是因那張罵人的嘴,掉了腦袋。

如以歷史所描寫的,當場受辱,惱羞成怒的情況來看,禰衡一百個腦袋也殺了,但曹操卻按捺住他的殺意,將他打發走了。這就是文學家的曹操,搞一點幫助消化的餘興節目了。因為禰衡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文人,能有多大作為,他也是作家,他當然有數。這種傻狂之徒,頂多言不及義,胡說八道罷了,不會危及他的統治,轟走也就拉倒了。《三國演義》裡描寫曹操聽說禰衡被黃祖殺害以後,笑曰:“腐儒舌劍,反自殺矣!”不過,一笑了之的事。

有出《擊鼓罵曹》的京劇,那急口令式的唱段,是相當精彩的。罵得極其淋漓盡致,語驚四座。可是,痛快同時,痛苦也來,這位多少有點神經質的年輕人,沒想到腦袋掉得如此乾脆俐落,連他自己還未意識到時,那刀已經落下來了。這種孤注一擲的、無濟於事的駡街,從此成為絕唱,這就是知識份子的既勇敢又脆弱,有膽量無謀慮的弊病了。

直到西元208年,曹操才真的動了刀子殺文人,這一回輪到孔融。

他殺他,大概頗費躊躕,因為孔融當時的名聲很大。《後漢書》載:有一次,孔融把國舅何進得罪了,何進手下的人“私遣劍客欲追殺融。有客言於進曰:‘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皆引領而去矣。莫如因而禮之,可以示信於天下。’進然之,既拜而辟融舉高第。”由此,可見孔融為一方諸侯,任北海太守,到了許都,又任將作大匠,也就是現在的建築工程部長,說明他具有何等顯赫的地位和人望了。

孔子二十世孫的這份無形資產,也使他增值不少。所以,他的門閥地位,士族資歷,官僚職務,聲名學問,稱得上眾望所歸,舉足輕重,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知識份子的領袖。劉備有一次被孔融請去救陶謙,這位織席販履的手工業者,激動得簡直不可自已,他問太史慈:“孔文舉先生知道世間還有一個劉玄德嗎?”他覺得被孔融如此看重,感到無上光榮,從這一細節也說明孔融的影響力,在當時多麼重要。

但是,他已經沒了地盤,當然也就沒有了實力,曹操還是比較在乎他,留下他在許都,扮演著大名士的角色。名士,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被統治者用來當招牌的,一種是未當成招牌而與統治者彆扭的,曹操希望他是前者,但孔融偏要做後者。他認為自己在給獻帝做事,不買曹阿瞞的賬,總是跟他不合作。

曹操對於政敵的容忍,肯定是有限度的,所以隱忍不發,自然是時間不到。只是軍事上的強敵袁紹未滅,江山不穩,才未對孔融下手罷了。一個統治者,可以不理會與當局不合作的知識份子,但不合作而且搗亂的知識份子,就不會輕易放過的了,不過時間早晚罷了。

孔融此人,學問很大,政治上並不十分成熟,勇氣不小,鬥爭經驗相當缺乏。自信過甚,對時局常常估計錯誤,書生意氣,以為他的自由論壇,能夠左右政局。其實,他不過和曹操玩了一次以卵擊石的危險遊戲罷了。知識份子的毛病,就是有了一點聲望之後,自我感覺馬上就特別地好起來,好到不知好歹,好到不知冷熱,好到暈暈乎乎,不知天高地厚。

《後漢書》載他和禰衡的一段對話:“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日:‘顏回復生。’”一個成了孔子,一個成了顏回,可以看到他們互相吹捧的熱烈程度。

當初,何進之所以不願收拾他,很可能這位屠戶出身的大將軍,有點像《儒林外史》裡那位胡屠戶,由於對他中舉而瘋了的女婿范進,認為是文曲星下凡,才敬畏的。而曹操,在文學上,是領袖群倫的大手筆;在政治上,更是一個縱橫捭闔的強者,當然不會把這個大名士的文學成就,多麼當回事。但是,政治上的孔融在曹操眼裡,是被看做他精神上的主要敵人,是“海內英俊皆信服之”的反對派,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的。

雖然,他有資格看不起出身微賤的曹操,敢當面問:“你算老幾?”但是他忘記自己是一無兵卒、二無地盤、三無資本、四無奧援的毫無實力,徒有虛名的人物。更重要的一點,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漢獻帝,說好了,是傀儡;說不好,就是高級俘虜,用鍍金牢籠關起來的囚犯。在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說了算,擁有予取予求的最高權力。曹操要他做政治花瓶,裝飾門面,他不幹;偏不自量地向曹操發動正面進攻,要成為與之抗衡的政治反對派。

從曹操下定決心討伐袁紹起,孔融就與曹操意見相左,在大政方針上與曹操公開唱反調。與被監視的漢獻帝過往甚密,動不動就上表,也很遭曹操的忌。煽動禰衡在大庭廣眾中辱駡曹操,讓他很下不了臺。有一回曹操禁酒,他反對曹操的極端做法,說:“堯正因為喝酒,才成為聖賢。桀紂雖然以色亡國,但也不能為了防範,不許此後的男女婚姻呀!袁紹失敗以後,他給曹操寫了封信,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犯了一次傻,問他,“典從何出?”他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因為曹操打下冀州時,把袁紹那位漂亮的兒媳婦甄氏,給了自己兒子曹丕。於是,可想而知,曹操對他多麼惱火了。

所以,孔融一經人告發,說他有侮慢誹謗之罪,立刻就把他抓了起來。

其實,他的兩個兒子,也知道他早晚要倒楣,所以,軍吏來逮捕孔融時,這兩兄弟正在下棋,別人勸他們趕快躲一躲,他們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連小孩子都知道處境危殆,孔融還要當反曹的領袖,這就是文人永遠玩不過政治家的原因了。

按說,孔融的言論,嚴重程度也未超過禰衡,但曹操不殺禰衡的頭,為什麼對孔融卻不肯輕饒呢?如果說孔融是大文人,曹操同樣是大文人,由於文人相輕,嫉妒才華,才要置孔融於死地的話,那麼陳琳在文章裡,指著鼻子罵曹操,也不曾掉腦袋。那為什麼要將孔融棄市呢?

政治家曹操最畏忌的,莫過於反對派結成一股政治勢力。所以,不殺禰衡,因他不過是一個幼稚的文學青年罷了,勢單力孤,一條小泥鰍,翻不出大浪。不殺陳琳,因他不過是一個寫作工具,而且已經認輸降服,不可能有多大蹦頭。可孔融則非如此,“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他自詡地說:“家中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成為當時許都城裡一股離心力量的領袖人物,這是曹操最深惡痛絕的,無法容忍的,所以,他就只有伏法了。

人頭落地,曹操還不甘休。在周知全國的文告中,說這個孔融不孝無道,竟在大庭廣眾中宣傳,說一個人,與他父母不應承擔什麼責任,母親嘛,不過是個瓶罐,你曾經寄養在那裡面而已。而父親,如果遇上災年,大家餓肚子,你有一口飯,假使他不怎麼樣的話,你也不必一定給他吃,寧可去養活別人。這樣一來,曹操不僅把孔融打倒,還用“文革”手段把他徹底搞臭。所以,文人對自己的成就、實力、影響、名聲,估計過高,過於膨脹的話,保險,不用太遠,便要出笑話的。不論成就多高多大,謹慎謙恭一點,諒無壞處。

老實說,文學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學,都有點票友性質,是不能正式登場的。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像曹操這樣全才全能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呢?因此,他的一生,既沒有出過政治家玩文學玩不好的鬧劇,也沒有出過文學家玩政治玩不好把小命搭上的悲劇。所以,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歷史的任何一頁,都會翻過去,說來說去,有一點值得記取的,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無論政治家、文學家,不管是誰,必須要有真本事,才會永遠。

否則,都是扯淡。

作者:李國文

摘自《文人遭遇皇帝》,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周海濱微說

請關注我們的小夥伴:

汽車有文化

ID:Autocul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