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遇到對的人不是動心,而是安心

我一直相信, 真正的愛情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 而雙方都會因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弗洛姆

很多人說,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或許就是經歷過世事滄桑, 也還能擁有淡然的心, 相信世間的美好與溫柔。

對愛的體驗也是一樣的, 很多人經歷過糟糕的愛情, 被背叛的友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能漸漸忘懷, 但是又有很多人, 即使可以放下愛情和友情的傷害, 最後最難以釋懷的往往是我們的家庭、過往經歷所帶來的傷害。

無論你經歷過什麼, 都值得被愛

後來才瞭解到到原來她從小父母離異, 奶奶又重男輕女, 母親曾經詛咒她怎麼不去死, 我想這樣的原生家庭裡長大的孩子, 應該會成長成什麼樣子呢?

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再懂得愛, 相信愛吧, 過著不敢去接受愛和體驗愛的人生。 生活當中, 一個原生家庭經歷了很多不幸的人,

是很難取得成就, 獲得滿足的愛的。

因為在發展心理學當中, 都會認為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要讓孩子體驗到誕生在世界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作為一個小男孩或者是小女孩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充滿了自信, 擁有自己尋找幸福的能力, 可以體驗到完滿的愛。

否則就很可能長大後會一直認為自己是不配得到愛的, 是不可能擁有愛和幸福的, 在孩子的內心深處, 永遠會覺得我不可能得到愛, 沒有人會真的愛我。

但是, 看到了秋瓷炫, 她真的做到了突破自己, 突破了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局限性, 在中國發展了幾年之後, 她終於找到了呵護她的丈夫, 丈夫非常的寵愛她。

婆婆也對她視如己出, 非常的疼愛, 我想這是對生命經歷的另一種詮釋, 我們是可以打破原生家庭的影響, 變成一個完善的可以體驗到完滿的愛的人。 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是被愛的, 都應該是值得被愛的。

生命當中有無限的可能性, 那個被疼愛的自己,

被珍視的自己, 才應該是最終的自己, 而這不是因為父母給了愛, 所以才會擁有愛, 而是因為自己給自己的尊重和珍視, 讓別人認為我是值得被愛的。

成熟的愛是要先放過自己

《回家的誘惑》

小夕生活在一個父母每天都要吵架的家庭裡面,

父親和爺爺奶奶覺得小夕是女孩子, 並不是很喜歡她, 母親也覺得小夕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疼愛是小夕的過錯。

所以, 她覺得沒有人會愛她的, 在交男朋友的時候, 她說“有人能夠接納我已經很好了, 能夠有人是愛我的就已經很好了, 即使男朋友沒有對我很好, 即使男朋友劈腿, 可是至少他還是愛我的, 他還會回來求得我的原諒, 如果分手了, 就沒有人愛我了。 ”

我心疼這樣的姑娘, 心疼她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 如何愛自己, 她在父母那裡習得了一種愛的模式, 就是需要討好才能得到關心和愛。

後來小夕真的非常努力, 她覺得如果我做的足夠好, 就一定可以被愛的, 不可以出現任何差錯, 只有做的足夠好, 才能得到愛。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無論做的再好,還是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無論再怎麼成功,還是會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因為她沒辦法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在心裡,她還沒有放過自己,放過對自己的怨恨。

我們總是想要在關係當中尋找被愛的理由,想要在關係當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如果父母是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的,我們會習得自信、自愛,如果父母沒有給予無條件的愛,潛意識裡總會覺得自己可能是不被愛的。

可是,我們習慣性的在關係當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卻讓我們忽視了自己,忽視了自我的本質,無法把自我與外界分離開來。

其實每個人自我的本質並無區別,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值得被愛的,都是值得被尊重和珍視的,都是值得擁有最好的人生和伴侶的,這與外界的任何因素都沒有關係。

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不被愛,是因為父母缺失了很好的愛人的能力,才沒有很好的愛我們,是因為父母的認知水準有限,才沒有在教育子女方面做的非常好。而我就是我,是值得被愛的,是值得被珍視的,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被證明。

我們都要放過自己,放下對自己的怨恨,才能擁有愛的能力,才能打破環境的束縛,發現人生的更多可能。

愛自己就要始終相信

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我們都會認為,愛別人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社會也會普遍認為,愛別人是一種美德,也認為太過愛自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但是,在心理上人們態度和情感的先決條件是:我們的情感和態度的物件,不僅僅是其他人,也包括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和情感與對自己的本身就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一種平行的存在。

所以關懷自己,才是愛的開始,才是拓展更多生命的可能性的開始。

那麼關懷自己,就應該相信自己會得到幸福,心理學當中有“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說,人一定會變成別人所期待的樣子,就像很多人在一起不停的討論著自己的不幸。然後就真的把日子過成了嘴裡說的那樣。

泯滅了心中對於幸福的期待和希望,那麼一直都不相信自己會找到幸福,也就真的會找不到幸福,因為不相信,就不會尋找,不相信就不會得到。

所以,愛自己就要始終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應該被愛的,所以在遭到愛情的傷害的時候就會知道,我們是一定會找到真正的愛的,一定有幸福在等著我們。

在受到家庭的傷害時,就會相信,我能夠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因為我值得。始終相信,就一定會出現,因為我們不會活成客觀事實的樣子,而是一定會活成我們認為的自己的樣子。

關懷自己,是要勇敢的發現和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是不受任何條件和因素的限制,都可以勇敢的打破規則,是不斷的努力向著幸福的方向前行。

不是因為過去的痛苦,就限制了現在的幸福,委屈在痛苦的生活狀態裡,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就限制了現在的選擇,因為我們永遠都可以選擇最好的自己,選擇不同的生命旅程,打破舊的思維迴圈,看見新生的自己。

艾克哈特有一句格言:“你若愛己,就會愛所有人如愛己。你若對一個人的愛,少於愛己,你就無法真正愛上自己,如果你一視同仁的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是真正的具有愛的能力。”

當你真的瞭解自身的渴望,有用力量後,你會發現遇見對的人的感覺不僅僅是心動,而是內心擁有一份安定感。

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摒棄過去,不受局限,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放過自己,勇敢向前,希望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最好的自己,愛己愛人。

作者 | 小洛

歡迎關注內蒙古旅遊網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無論做的再好,還是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無論再怎麼成功,還是會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因為她沒辦法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在心裡,她還沒有放過自己,放過對自己的怨恨。

我們總是想要在關係當中尋找被愛的理由,想要在關係當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如果父母是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的,我們會習得自信、自愛,如果父母沒有給予無條件的愛,潛意識裡總會覺得自己可能是不被愛的。

可是,我們習慣性的在關係當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卻讓我們忽視了自己,忽視了自我的本質,無法把自我與外界分離開來。

其實每個人自我的本質並無區別,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值得被愛的,都是值得被尊重和珍視的,都是值得擁有最好的人生和伴侶的,這與外界的任何因素都沒有關係。

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不被愛,是因為父母缺失了很好的愛人的能力,才沒有很好的愛我們,是因為父母的認知水準有限,才沒有在教育子女方面做的非常好。而我就是我,是值得被愛的,是值得被珍視的,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被證明。

我們都要放過自己,放下對自己的怨恨,才能擁有愛的能力,才能打破環境的束縛,發現人生的更多可能。

愛自己就要始終相信

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我們都會認為,愛別人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社會也會普遍認為,愛別人是一種美德,也認為太過愛自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但是,在心理上人們態度和情感的先決條件是:我們的情感和態度的物件,不僅僅是其他人,也包括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和情感與對自己的本身就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一種平行的存在。

所以關懷自己,才是愛的開始,才是拓展更多生命的可能性的開始。

那麼關懷自己,就應該相信自己會得到幸福,心理學當中有“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說,人一定會變成別人所期待的樣子,就像很多人在一起不停的討論著自己的不幸。然後就真的把日子過成了嘴裡說的那樣。

泯滅了心中對於幸福的期待和希望,那麼一直都不相信自己會找到幸福,也就真的會找不到幸福,因為不相信,就不會尋找,不相信就不會得到。

所以,愛自己就要始終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應該被愛的,所以在遭到愛情的傷害的時候就會知道,我們是一定會找到真正的愛的,一定有幸福在等著我們。

在受到家庭的傷害時,就會相信,我能夠組建自己的幸福家庭,因為我值得。始終相信,就一定會出現,因為我們不會活成客觀事實的樣子,而是一定會活成我們認為的自己的樣子。

關懷自己,是要勇敢的發現和開拓不一樣的人生,是不受任何條件和因素的限制,都可以勇敢的打破規則,是不斷的努力向著幸福的方向前行。

不是因為過去的痛苦,就限制了現在的幸福,委屈在痛苦的生活狀態裡,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就限制了現在的選擇,因為我們永遠都可以選擇最好的自己,選擇不同的生命旅程,打破舊的思維迴圈,看見新生的自己。

艾克哈特有一句格言:“你若愛己,就會愛所有人如愛己。你若對一個人的愛,少於愛己,你就無法真正愛上自己,如果你一視同仁的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麼是真正的具有愛的能力。”

當你真的瞭解自身的渴望,有用力量後,你會發現遇見對的人的感覺不僅僅是心動,而是內心擁有一份安定感。

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摒棄過去,不受局限,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放過自己,勇敢向前,希望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最好的自己,愛己愛人。

作者 | 小洛

歡迎關注內蒙古旅遊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