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快手和殺馬特的未來中,有互聯網鄙視鏈的崩塌!

曾經的互聯網文化圈, 有著完整清晰的鄙視鏈。

電視劇

英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電影

歐美文藝內涵煽情片>日韓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商業大片>內地片

音樂

英美搖滾>歐美流行>國內地下先鋒

音樂>日韓港臺流行>內地網路歌曲

動漫

歐美動漫>日漫>內地動漫>港臺動漫

遊戲

星際>魔獸>Dota>lol>王者榮耀;

BBS

豆瓣>天涯>貓撲>貼吧

…………

鄙視鏈就是食物鏈, 互聯網的資訊平權並沒有消除認知差異帶來的群體隔閡, 相反每個人的不安全感都加劇了, 大家不自覺的站隊, 尋找歸屬感, 表現出來就是“我高雅, 你低俗;我主流, 你邊緣”的互懟。 這種大V壟斷、文青主導的互聯網話語權體系, 一直持續到快手的模糊身影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外的遙遠天際。

人們甚至還搞不清快手的產品形態, 底層群體的情緒化表達就如火山般爆發了, 流量推手的作用不在於民間文化的原生態複刻,

而是讓普羅大眾為自己的品位發聲。

這一切的背後是內容分發和推薦機制的革命, 在低成本、低門檻、即時互動的傳播平臺上, KOL和普羅大眾涇渭分明的壁壘歷史性的被消滅了。 這就像十七世紀的歐洲, 消滅騎士文化的不是賽凡提斯, 而是前膛槍的普及, 它有效抹平了訓練有素的騎士與毫無經驗平民之間的差別, 就像一位貴族哀歎的:最卑賤的手可以奪走最高貴的生命。

原本不同次元中相安無事的群體, 第一次有了無法回避的現實交集, 互聯網鄙視鏈每個領域的小眾優越都受到流量文化的強烈衝擊。

網易雲音樂上, 陣營化已經非常明顯。

流行音樂中周傑倫《晴天》有150多萬評論, 相比之下, 《See You Again》的12萬評還要靠速7的人氣,

阿呆的冠單《Hello》7.8萬評, 火星哥復古曲風的《Uptown Funk》7.4萬, 抗韓英雄魔力紅的《Sugar》5.4萬, 黴黴的《I Don’t Wanna Live Forever》4.2萬, 老鷹多年洗腦的《Hotel California》3萬, 天王MJ在美偶、英達、中國好聲音上不斷被翻版的《You Are Not Alone》2.3萬。

民謠陣營, 單是趙雷30萬評的《成都》就足以驚世駭俗了, 有諾獎加持的鮑勃·狄倫最熱單曲也不過1萬評。

幸好搖滾領域, Beyond、黑豹、唐朝、零點之後人才凋零, 漸趨式微了, 否則槍花、皇后、邦喬維、林肯公園這些老炮也得低頭。

最慘的是嚴肅音樂, 入門作品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23號》只有可憐的1500多條評論。

別忘了MC天佑都是萬評戶哦。

傳統互聯網的品位和審美是一種基於文化威權的單向傳播, 鄙視鏈背後是年齡、閱歷、視野、知識儲備等構成的資訊代差, 在社交媒體興盛,

傳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 其對時尚潮流的掌控力正被流量削弱。 相反, 草根文化所欣賞和擅長的隨意化、情緒化、吐槽化表達成為主流, 助長了魔性、鬼畜式內容的登堂入室。

誰也說不清這究竟是流行文化的正常反覆運算還是欣賞情趣的逆淘汰。

豆瓣的冷門高分文藝片榜單一向是互聯網裝X指南, 如今也受到印度、波蘭、智利、土耳其神片的輪番暴擊, 韓劇之後, 原本在鄙視鏈末端的泰劇神速霸屏, 十幾年前《安娜與國王》裡, 周潤發七分褲的暹羅國王扮相還被吐槽, 如今日漫主戰場的B站熱播劇前10名已有7個是泰劇, 泰粉群體初步形成, 新劇《一年生》的應援會已然一票難求。

流量本身也是一種威懾, 在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平臺上,

“快手為什麼惹人嫌”的論戰雖然激烈, 批評者最多也只是感歎6.74億農村群體精神世界的荒蕪, 卻再不敢表達任何形式的文化或道德優越, 多數人不得不接受快手的官方說法, 尊重“追求最美好事物”的年輕人, 這在豆瓣們的小清新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老派文青那種不願被別人目光所左右、以平庸為恥的光榮孤立和精神勝利法已被洶湧的流量洪水擊得粉碎。

小眾品位鄙視鏈的崩塌中, 還有顏值的逆襲。

東亞審美中“顏即正義”的基因有嚴肅的文化傳承。 曹操某次接見匈奴使者, 深恐相貌不夠威嚴, 就找了個替身, 自己在旁持刀侍立, 後來有人問匈奴使者:魏王何許人也?使者答道: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頭捉刀者方為真英雄。

相比“主要看氣質”的匈奴使者,娘化的審美也在那時逐漸萌芽。三國時的何晏,膚色白膩,“貌如婦人”,是公認的帥哥,魏明帝曹睿疑心他是卸妝死,就安排了一個惡搞,盛夏時節招待他吃熱湯麵,沒想到男神吃的大汗淋漓,面色卻愈發皎白光潔,魏明帝這才服氣。

今天網紅臉的普及說明人類已經進化到不能容忍第二眼美女的階段,大眼、高鼻、尖下巴配上萬能的45度視角,顏值就這麼不加思考的標準化了。

令人痛心的反面例子是美隊。

綽號“桃總”的Chris Evans常以獼猴桃(大鬍子)的形象示人,最喜歡的也是《雪國列車》那種滿臉滄桑的苦情角色,終日所想就是如何擺脫超級英雄的光環,這倒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真懂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經濟學。

因為只消到B站逛一下,就知道雪白粉嫩的CE多受歡迎,每有水蜜桃的視頻出現,彈幕裡就少女心氾濫,甚至10年前的老片《保姆日記》都被刷爆。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為什麼非要拼才華?

顏控表面上是視頻主導互聯網內容傳播的產物,但實際上就是新晉網紅叫板知識大V的一種手段,必展到頂峰,就是彈幕裡有人“義正辭嚴”的質問:羅振宇、高曉松這種肥胖的中年男人是怎麼火起來的?

然而,快手式殺馬特文化和直播網紅顏控審美的崛起,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中國流行文化圈層的割裂。

大資料時代的互聯網,流量不動聲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展示威力,但這究竟是矯枉必先過正的大浪淘沙,還是庸眾審美時代的到來?

1、傳統互聯網資訊傳遞鏈的斷裂。

這帶來兩個根本性變化:

首先,資訊品質不再是傳播的唯一驅動力,爆紅不再需要知識儲備的背書,雖然豆瓣劇評裡仍然充斥著文青式的長篇大論,知乎大V仍然在討論“如何評價XXX”,但在與跟貼和彈幕的毒舌式嘴炮面前已經力不從心;

其次,技術進化使得有時代感的不再是內容本身,而是承載內容的傳播介質,因為人們獲取資訊和支配碎片化時間的方式歷史性的轉變了。

2、粉絲養成和爆款製造。

互聯網鄙視鏈的崩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種通過知識和觀點輸出緩慢聚粉的時代過去了,那時的大V或多或少都有鮮明的個人烙印,不肯屈從和迎合,而草根文化的粉絲養成和爆款製造就要高效得多。

比如泰劇接棒韓劇的爆紅。

十多年前的泰劇《鳳凰血》就以豪門恩怨式故事在中國火了一把,但那時泰劇的整體質感和泰星顏值與中國主流審美尚有距離,所以撐場的仍是冬蔭功式功夫片和腦洞鬼片。

但泰劇本土化韓國IP的精髓後,改用邊播邊拍、緊跟市場的製作方式,加上高投入的精品戰略,很快就打造出相同顏值、不同氣質的泰范兒。

在故事設置和人物塑造上,泰劇精明的完成了英美日韓腐劇的BL向轉化,不再挑戰“高度對人民負責”的廣電部門,又最大限度的取悅了粉絲。

有22萬會員的百度“泰劇”吧裡,已經有2000多萬貼子,說明活躍度正以不成比例的幾何級數暴增,粉絲養成階段已經提前完成。

在草根流行文化的崛起中,快手和B站取代了豆瓣等老一輩的互聯網文化風向標,越來越具備獨立製造爆款的能力。以B站最火泰劇《魔幻天使》為例,280多萬的播放量,在豆瓣上只有1600多人打分,總共800多條短評。另一部翻拍韓劇的泰劇《宮》,在騰訊視頻有4億播放量,豆瓣只有620人打分,200多條短評。

如今的豆瓣仍然可以給《岡仁波齊》、《摔跤吧,爸爸》之類的暖心神作背書,仍然可以給諾蘭的燒腦大片助陣,小組中依舊藏龍臥虎,但嚴格來說,它所能代表、所能反映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都在逝去。

如果說互聯網鄙視鏈上的兩端,過去曾經有過羡慕和輕慢,膜拜與嘲笑的話,如今不管在精神還是氣質上都形同陌路了。

3、流量對內容消費的反編譯

7月6日,中國最重要報紙的官微發表了一篇名為《新聞莫被演算法“綁架”》的文章,標靶雖然瞄準的是某款演算法至上的新聞APP,但其中對低俗內容氾濫的擔憂不失為演算法時代最具技術范兒的反詰。

如今,人工智慧技術正將平臺上的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串連起來,比過去更緊密,更精准也更高效,這讓很多人擔心會助推亞文化的盛行,但在無法干預的用戶需求面前,媒體所能做的也只是呼籲平臺和內容生產者不要像過去賣光碟的小販,明知對方是擼多了的宅男,卻仍然送去無碼的A片。

但反向的設論也成立,平臺又有什麼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替使用者選擇內容呢?這就像豆瓣文青雖然痛心疾首,也不能把《鄉村愛情故事》的觀眾送去欣賞《2001漫遊太空》一樣,更不能把陶醉在刀劍山河、逆天改命中的喊麥歌迷送去品味平克·佛洛德。

王小波說過,智商低的人道德優越感才特別強烈,快手和殺馬特們沒必要擔心汙名化,只是不要被貼上標籤之後,還用平臺的流量加以放大和固化,錯過了自我淨化和內容反覆運算的時機。

無論如何,互聯網鄙視鏈的兩端都有了自己的舞臺,不能彼此欣賞,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比“主要看氣質”的匈奴使者,娘化的審美也在那時逐漸萌芽。三國時的何晏,膚色白膩,“貌如婦人”,是公認的帥哥,魏明帝曹睿疑心他是卸妝死,就安排了一個惡搞,盛夏時節招待他吃熱湯麵,沒想到男神吃的大汗淋漓,面色卻愈發皎白光潔,魏明帝這才服氣。

今天網紅臉的普及說明人類已經進化到不能容忍第二眼美女的階段,大眼、高鼻、尖下巴配上萬能的45度視角,顏值就這麼不加思考的標準化了。

令人痛心的反面例子是美隊。

綽號“桃總”的Chris Evans常以獼猴桃(大鬍子)的形象示人,最喜歡的也是《雪國列車》那種滿臉滄桑的苦情角色,終日所想就是如何擺脫超級英雄的光環,這倒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真懂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經濟學。

因為只消到B站逛一下,就知道雪白粉嫩的CE多受歡迎,每有水蜜桃的視頻出現,彈幕裡就少女心氾濫,甚至10年前的老片《保姆日記》都被刷爆。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為什麼非要拼才華?

顏控表面上是視頻主導互聯網內容傳播的產物,但實際上就是新晉網紅叫板知識大V的一種手段,必展到頂峰,就是彈幕裡有人“義正辭嚴”的質問:羅振宇、高曉松這種肥胖的中年男人是怎麼火起來的?

然而,快手式殺馬特文化和直播網紅顏控審美的崛起,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中國流行文化圈層的割裂。

大資料時代的互聯網,流量不動聲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展示威力,但這究竟是矯枉必先過正的大浪淘沙,還是庸眾審美時代的到來?

1、傳統互聯網資訊傳遞鏈的斷裂。

這帶來兩個根本性變化:

首先,資訊品質不再是傳播的唯一驅動力,爆紅不再需要知識儲備的背書,雖然豆瓣劇評裡仍然充斥著文青式的長篇大論,知乎大V仍然在討論“如何評價XXX”,但在與跟貼和彈幕的毒舌式嘴炮面前已經力不從心;

其次,技術進化使得有時代感的不再是內容本身,而是承載內容的傳播介質,因為人們獲取資訊和支配碎片化時間的方式歷史性的轉變了。

2、粉絲養成和爆款製造。

互聯網鄙視鏈的崩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種通過知識和觀點輸出緩慢聚粉的時代過去了,那時的大V或多或少都有鮮明的個人烙印,不肯屈從和迎合,而草根文化的粉絲養成和爆款製造就要高效得多。

比如泰劇接棒韓劇的爆紅。

十多年前的泰劇《鳳凰血》就以豪門恩怨式故事在中國火了一把,但那時泰劇的整體質感和泰星顏值與中國主流審美尚有距離,所以撐場的仍是冬蔭功式功夫片和腦洞鬼片。

但泰劇本土化韓國IP的精髓後,改用邊播邊拍、緊跟市場的製作方式,加上高投入的精品戰略,很快就打造出相同顏值、不同氣質的泰范兒。

在故事設置和人物塑造上,泰劇精明的完成了英美日韓腐劇的BL向轉化,不再挑戰“高度對人民負責”的廣電部門,又最大限度的取悅了粉絲。

有22萬會員的百度“泰劇”吧裡,已經有2000多萬貼子,說明活躍度正以不成比例的幾何級數暴增,粉絲養成階段已經提前完成。

在草根流行文化的崛起中,快手和B站取代了豆瓣等老一輩的互聯網文化風向標,越來越具備獨立製造爆款的能力。以B站最火泰劇《魔幻天使》為例,280多萬的播放量,在豆瓣上只有1600多人打分,總共800多條短評。另一部翻拍韓劇的泰劇《宮》,在騰訊視頻有4億播放量,豆瓣只有620人打分,200多條短評。

如今的豆瓣仍然可以給《岡仁波齊》、《摔跤吧,爸爸》之類的暖心神作背書,仍然可以給諾蘭的燒腦大片助陣,小組中依舊藏龍臥虎,但嚴格來說,它所能代表、所能反映的那個時代和那些人,都在逝去。

如果說互聯網鄙視鏈上的兩端,過去曾經有過羡慕和輕慢,膜拜與嘲笑的話,如今不管在精神還是氣質上都形同陌路了。

3、流量對內容消費的反編譯

7月6日,中國最重要報紙的官微發表了一篇名為《新聞莫被演算法“綁架”》的文章,標靶雖然瞄準的是某款演算法至上的新聞APP,但其中對低俗內容氾濫的擔憂不失為演算法時代最具技術范兒的反詰。

如今,人工智慧技術正將平臺上的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串連起來,比過去更緊密,更精准也更高效,這讓很多人擔心會助推亞文化的盛行,但在無法干預的用戶需求面前,媒體所能做的也只是呼籲平臺和內容生產者不要像過去賣光碟的小販,明知對方是擼多了的宅男,卻仍然送去無碼的A片。

但反向的設論也成立,平臺又有什麼資格站在道德制高點替使用者選擇內容呢?這就像豆瓣文青雖然痛心疾首,也不能把《鄉村愛情故事》的觀眾送去欣賞《2001漫遊太空》一樣,更不能把陶醉在刀劍山河、逆天改命中的喊麥歌迷送去品味平克·佛洛德。

王小波說過,智商低的人道德優越感才特別強烈,快手和殺馬特們沒必要擔心汙名化,只是不要被貼上標籤之後,還用平臺的流量加以放大和固化,錯過了自我淨化和內容反覆運算的時機。

無論如何,互聯網鄙視鏈的兩端都有了自己的舞臺,不能彼此欣賞,不如相忘於江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