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絲綢之路上的十大寰行者|寰行中國烏魯木齊

《寰行中國2:風從西邊來》系列之十二@烏魯木齊|周海濱著

第四部:邊陲天道

烏魯木齊—伊寧:羯鼓羌笛, 萬仞冰川赴險征途

世界向東,

我們一路向西, 踏進“天山道”的關卡要塞地。 千年之前, 絲路商人歷經山岩峻峭、戈壁沙漠和飛雪連霜的四季變幻, 降服這段天險征途。

一路向西, 雪積丈許, 踏進“天山道”的關卡要塞地。

千年之前, 懷著龍魂決意的絲路商人, 歷經山岩峻峭、戈壁沙漠和飛雪連霜的四季變幻。 九轉功成, 終降服這段天險征途, 峽谷回轉, 滿目皆是自然深秀, 柳暗花明身臨另一片“奇絕仙境”。

寰行中國第四站, 從烏魯木齊出發, 翻越天山踏上邊陲天道, 天地即征途。

“皚皚銀雪山峰遍, 萬仞冰川直聳天”, 連綿的雪域仙山直入蒼穹, 融雪溪水, 清澈淙淙。 峭峻陡崖落千丈, 凝遐想, 迷蒙沉醉, 似百態嫣紅。

“笑傲荒丘枕戈壁, 鄙夷涸轍望雲川”, 沙丘綿延, 朔風飛揚, 它在羯鼓羌笛伴奏下沉默。 晚霞漫天, 殘陽如血, 它更是漠漠黃沙前, 龍骨虯枝的不朽神話。

“眠沙臥水自成群, 曲岸殘陽極浦雲。 ”獨特迷人的西域草原下, 除了暮雲空磧時驅馬, 還有水草豐茂的九曲十八彎, 群起的天鵝用優雅體態展翅掠出湖面, 跳起精美絕倫的“水中芭蕾”。

西征的成吉思汗帶著軍隊, 由天山深處向伊犁進發, 山中風雪彌漫, 饑餓、寒冷引得人人疲乏不堪, 不想翻過山嶺猶如進入了另一世界, 眼前繁花織錦的莽莽草原, 泉眼密佈, 流水淙淙, 將兵士卒一片歡騰……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風吹草低見牛羊。 無垠的草原山花爛漫, 成群牛羊猶如散落在金色地毯上的繡花圖案, 顯得格外美麗, 跨上牧馬, 縱情感受哈薩克風情的古樸濃郁。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張騫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 也促成了漢室和親, 一紙詔書江都公主遠嫁烏孫, 為東西文化的交融作出了珍貴的貢獻。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 滄海桑田, 那年伊人以身許國邊庭靖, 如今伊黎河畔奠芳魂。

邊陲征途的險道已被古人鑿開, 但沿途的秋景, 卻記錄了這千百萬年的輪回變遷。 追歷史, 轉乾坤, 今日我們複登嶙峋萬仞的冰川, 舉首望前路,人行天地間。

烏魯木齊:絲綢之路上的十大寰行者

在絲綢之路上,你會遇到哪些偉大的寰行者?

你也許會首先想起漢朝,想到帝國的早期開拓者的文治武功,想起漢武帝,想起張騫⋯⋯絲路延綿2000多年,人們從未忘記這些勵精圖治的人傑。

作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東漢的“光武中興”,一直流傳至今。漢帝國對西域的長期經營封疆拓土,張騫、衛青、霍去病和班超、漢宣帝⋯⋯功不可沒。跳出漢代的視野,更多大人物,鳩摩羅什、玄奘、李白、馬可波羅⋯⋯難以歷數。

2015年8月,我漫步在烏魯木齊的街頭,從擔憂人身安全到大膽穿行,不停地克服著心理障礙。當年的“寰行者”們,他們或僅以匹夫之力,或指揮千軍萬馬,這需要多麼大的執念和信仰才能戰勝恐懼和漫無邊際的地平線?雖然他們心中有佛祖和敵人,但是也深信前方是魔鬼環伺的莫測世界。他們以血肉之軀,對抗著可怕的未知世界,除了致敬他們的步伐,我還能囉唆什麼呢?

漢武帝、張騫、衛青、霍去病、漢宣帝:功垂西域

司馬遷稱他是“鑿空西域”的人,梁啟超贊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他就是西漢張騫。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尊張騫的塑像屹立。無論展品如何調整,張騫通西域都無可撼動。要知道,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多達370000余件,大量的藏品實在是沒地方陳列,但張騫的鑿空西域之旅,不得不令眾多國寶級文物“蒙塵”,為其塑像讓道。

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可以清晰地看見他一生的成就:西元前139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帶著100多個隨從,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隴西出發,很快進入了河西走廊。正當他們風塵僕僕地跋涉時,遇見了匈奴的騎兵,張騫等人全部被俘虜。西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長安,向漢武帝詳細陳情了西域的形勢:月氏,一個曾經橫掃北方草原的馬背民族,戰國初期便在中國北方過著遊牧生活,“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西元前177年到西元前174年,月氏被匈奴單于擊潰,月氏國王的頭骨成了匈奴頭領單于的酒具,殘部被迫西遷;西元前161年前後,在匈奴的壓力下,月氏被驅逐出生活了300年的原住地。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之久。雖然他沒有完成出差任務,但是第一個鑿空西域的人,也為《漢書·西域傳》提供了實地考察資料。張騫不僅是一位探險家和外交家,還是一位不成功的將軍。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後,張騫因為熟悉匈奴的情況,就隨軍遠征匈奴。西元前121年,為了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漢武帝組織了第二次對匈奴的大規模戰役。張騫和李廣奉命從右北平出發,策應霍去病的軍隊。

說到霍去病,沒有人會懷疑他是一位“戰神”。雖然他去世時只有24虛歲,但是戰功卻“不可一世”。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等64位名將。宋室依照唐例,為古代名將設廟,霍去病位列72位名將。

對霍去病的作戰方略,網路上有不少深入的評價,認為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迂回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對敵施以毀滅性打擊。

霍去病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之戰,改變了漢庭長期以來的防禦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匈奴王庭遠遷漠北。

如果沒有漢武帝,張騫、霍去病、衛青這幾位英雄恐怕會失去建功立業的機會。這位西漢第七位皇帝,以軍事手段代替和親政策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在對匈奴發動戰爭的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

西元前72年,漢武帝劉徹曾孫——漢宣帝劉詢聯合烏孫打擊匈奴,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納入西漢版圖。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著稱的西漢歷史中,只有四位皇帝擁有正式廟號——即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帝劉恒、世宗孝武帝劉徹、中宗孝宣帝劉詢。漢宣帝開創了國力強盛、四夷賓服、經濟繁榮、民生富庶的最強盛漢朝。比如,漢匈相鬥70餘年,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之列。

所以,始于張騫,成于鄭吉;漢武之願,漢宣實現。

班超、甘英:西域二代捍衛“絲綢之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第二代“鑿空西域”大神級人物班超書寫的史詩般傳奇故事。

東漢初年,匈奴騎兵南下,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地,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73年。東漢帝國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班超當時在東漢政府竇固軍中任職假司馬,漢軍出發後,班超僅帶領36名壯士首先來到了鄯善國。

班超是東漢出使鄯善的第一個使節,鄯善王對班超等人禮敬備至,後來突然改變態度,疏懈冷淡。班超對部下說:“甯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

的確,匈奴也派使者來與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這才變得心緒不安。班超認為:“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鄯善王的疑慮,兩國和好。”

深夜,班超帶領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一邊放火燒帳篷,一邊擊鼓呐喊。匈奴人被大火燒死。鄯善王和好如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一路下鄯善、撫於闐、克疏勒,南征北戰,使塔里木盆地南緣各地重屬東漢。

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間,還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出發,西行至疏勒,越蔥嶺,經大宛、大月氏至安息都城和櫝城,後曆阿蠻、斯賓、于羅,而抵條支。甘英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沿岸,欲渡。當地船工對他說:“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一二歲者,故入海皆賚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甘英聽罷放棄渡海再西行。甘英返回時,轉北而東,行60餘日抵安息,然後取道木鹿和吐火羅東歸。

這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然而,甘英一行到達波斯灣而未能繼續西行,半途而廢讓他成為一個爭議人物:為什麼萬里迢迢西使大秦,腳步卻被波斯灣的海浪阻止了?

康有為認為這是甘英膽小怕死、缺乏探險家的氣質所致。在康有為的筆下,中國近代文明的不發達都與甘英的怯弱有關。歷史學家範文瀾也持同樣觀點。

大多數的研究者還是認為安息人欺騙了甘英,正是安息人嚇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轉而東還。他們認為,康有為對甘英的指責未免太過分了,因為甘英是班超率領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十六壯士之一,而且開闢了中國龜茲直到波斯灣邊的西行路線。

安息商人為什麼要阻攔甘英去羅馬帝國?這與古代絲綢之路密不可分。中國和羅馬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處在中羅之間的安息商人壟斷了貿易,靠轉手絲綢買賣獲利。西漢帝國和羅馬帝國一旦直接進行絲綢和珍寶的交換貿易,會讓安息商人利益受損。

即便美國一些漢學家們連連抱怨甘英是“膽小鬼”,但甘英與張騫、班固一樣,對絲綢之路的暢通,還是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回望鑿空西域的歷程,至今尤感驚心動魄。漢武帝、張騫、衛青、霍去病、班超、甘英⋯⋯帝國的先驅們敢於冒險、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才有了東西文化和宗教對話的絲綢之路。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鳩摩羅什,想到了玄奘,想起了來自異域的李白和馬可·波羅。

從鳩摩羅什到玄奘:7世紀的文化之旅

《天龍八部》裡有一段情節。普渡寺道清大師合十道:“善哉,善哉!方丈師兄此舉真是莫大的功德,可與當年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先後輝映。”

鳩摩羅什,瞭解中國歷史的人對這個名字大概不會太陌生,在武威有鳩摩羅什寺廟,弘一法師曾手抄鳩摩羅什譯作《金剛經》。在龜茲克孜爾石窟廣場,矗立著鳩摩羅什坐像,俊美、飄逸。在蓮花座上,他雙目微垂似在沉思佛經要義,他的沉吟思考穿越了千年時光。

383年,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派大將呂光西征。384年,呂光攻陷龜茲,俘獲鳩摩羅什。這一年,鳩摩羅什41歲。

呂光正準備帶鳩摩羅什東歸,前秦的形勢大變。苻堅先是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後在385年被姚萇勒死在五將山。早有異志的呂光趁機自立,在姑藏自稱涼州刺史,年號太安,史稱後涼。鳩摩羅什就這樣羈留後涼。

殺死苻堅的姚萇也建立了一個國家——後秦。姚萇和其子姚興都是惜才之人,兩人都曾邀請鳩摩羅什前往後秦,但每次都因為後涼不放而未能成行。直到401年,姚興用武力歸降後涼,鳩摩羅什才得以前往後秦——這時他已經58歲了。

姚興崇佛信佛,對鳩摩羅什待以國師之禮。鳩摩羅什在長安西明閣和逍遙園,帶領眾弟子譯經,參加譯經工作的沙門約800人,全由國家供養。自此,中原在鳩摩羅什眼裡,不再是駝鈴聲中商旅送來的絲綢,而是一番浩大的譯經事業。

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享年70歲。每個時代都呼喚偉大人物的出現,正當中國第一次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的時刻,鳩摩羅什從絲綢之路上翩翩而來。

200多年後,一個大唐的僧人踏上了絲綢之路,他要前往遙遠的西方,尋求佛法。他就是玄奘。與漢代的官方出使不同,魏晉隋唐時代的西域使者,以民間的宗教人士最為突出。

貞觀元年(627年),27歲的玄奘從長安出發,從夢回西域的起點,西行取經,途經蘭州到涼州,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抵達伊吾,至高昌國。貞觀二年(628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 ,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 、淩山 、素葉城 、迦畢試國、赤建國 ⋯⋯抵達天竺曲女城 。

631年的秋天,玄奘終於抵達西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在這個高僧雲集的寺院,彌漫著極其濃厚的學術氛圍,培養了數以萬計傳承佛法的學者。來自遙遠大唐的高僧,受到了極其崇高的待遇,百歲高齡的戒賢法師還專門為玄奘開講《瑜伽師地論》,那爛陀嚴謹而開放的學術氛圍,令玄奘非常欣慰。

玄奘在那爛陀苦學了5年,求法的使命已經完成,玄奘渴望立即返回大唐。而一次次不期而至的辯經,成了最大的障礙。因為,玄奘的名望已經傳遍了整個天竺,東天竺的國王與威名顯赫的戒日王互不相讓,都希望召見玄奘,玄奘不得不推遲回國的計畫。

與玄奘見面之後,戒日王召開了一個全印度的宗教學術辯論會。各個教派的智者和大德全部參加,觀看玄奘講經,並針對他的觀點進行辯論。大會持續了18天,可各個宗派的高僧大德沒有一人能挑戰。這場充滿了傳奇色彩的辯論大會將玄奘的“留學”生涯推向了頂峰。

641年夏,玄奘離開印度,滿載大量經文,返回大唐。

玄奘西遊記,無論在佛教史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盞明燈。在異國的土地上,他被奉為先知,在佛陀的故鄉,他成為智慧的化身。玄奘讓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就連他腳上的麻鞋,也被信奉為聖物。然而,他放棄了一切榮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譯的佛經,達到了47部1335卷。他離世的時候,帝國的皇帝悲痛不已,百萬人哭送。

在玄奘西行成功幾百年之後,歷史逐漸變成了傳奇,傳奇慢慢地變成了神話《西遊記》: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帶著一頭豬和一匹馬,保護著斯文懦弱的師父,去西天取經。“玄奘之路”就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的成長,深入骨髓。

李白、馬可·波羅:我從西方來

唐代,詩人們紛紛奔赴邊疆,寫下許多境界雄放的邊塞詩篇。但李白與他們的方向相反,一路向東。李白本是西域人。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說:“唐代詩人李白,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於中亞細亞的碎葉城。”確切地說,李白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托克馬克西南8000米的阿克別希姆故城。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李白的豪邁與生俱來。李白的血液裡湧動著胡騰舞的音樂,寶藍色的幻思與琥珀般的酒色,湧動著西域文化的熱烈。

在長安時,李白寫過名篇《少年行》:“五陵年少今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胡人、胡姬是天山之子李白的筆下常客。

沒有那個開放的時代,這個飽含異質的天才會被扼殺;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卻許多光輝。

不僅李白是帝國開放時代的受益者,在種族歧視的元朝,對於遠涉而來的馬可·波羅,忽必烈張開了臂膀。

1271年,17歲的馬可·波羅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裡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

馬可·波羅並沒有那麼順利,他和父親、叔叔來到霍爾木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隻,只好改走陸路。這是一條充滿艱險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和寒冷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馬可·波羅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敦煌,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到達了元上都。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

這位義大利旅行家十幾年後才回國,他對元朝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四通八達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印象深刻。

西方學者莫里斯·科利思認為,馬可·波羅的遊記“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於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馬可·波羅遊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

出品人介紹

第22屆、第24屆中國經濟新聞一等獎(2009、2011),“中國最具影響力圖書”獎(2013);搜狐旅遊汽車自媒體聯盟最具貢獻自媒體人(2014);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2015);魯迅文學院第九屆網路作家班(2016)。在新浪文化、鳳凰歷史、百度百家、知乎、馬蜂窩旅行家等開設專欄;撰稿于澎湃新聞、《人物》雜誌、《南方人物週刊》、《中國新聞週刊》等。

周海濱作品

3.《失落的巔峰:

中共六位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新京報春季好書”、“新浪好書”

5.《我的父親韓複榘》

(韓子華口述 周海濱撰述)中華書局2013年版|“中國影響力圖書獎”

6.《風從西邊來》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

購買周海濱簽名圖書,請“閱讀原文"

舉首望前路,人行天地間。

烏魯木齊:絲綢之路上的十大寰行者

在絲綢之路上,你會遇到哪些偉大的寰行者?

你也許會首先想起漢朝,想到帝國的早期開拓者的文治武功,想起漢武帝,想起張騫⋯⋯絲路延綿2000多年,人們從未忘記這些勵精圖治的人傑。

作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東漢的“光武中興”,一直流傳至今。漢帝國對西域的長期經營封疆拓土,張騫、衛青、霍去病和班超、漢宣帝⋯⋯功不可沒。跳出漢代的視野,更多大人物,鳩摩羅什、玄奘、李白、馬可波羅⋯⋯難以歷數。

2015年8月,我漫步在烏魯木齊的街頭,從擔憂人身安全到大膽穿行,不停地克服著心理障礙。當年的“寰行者”們,他們或僅以匹夫之力,或指揮千軍萬馬,這需要多麼大的執念和信仰才能戰勝恐懼和漫無邊際的地平線?雖然他們心中有佛祖和敵人,但是也深信前方是魔鬼環伺的莫測世界。他們以血肉之軀,對抗著可怕的未知世界,除了致敬他們的步伐,我還能囉唆什麼呢?

漢武帝、張騫、衛青、霍去病、漢宣帝:功垂西域

司馬遷稱他是“鑿空西域”的人,梁啟超贊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他就是西漢張騫。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尊張騫的塑像屹立。無論展品如何調整,張騫通西域都無可撼動。要知道,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多達370000余件,大量的藏品實在是沒地方陳列,但張騫的鑿空西域之旅,不得不令眾多國寶級文物“蒙塵”,為其塑像讓道。

當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可以清晰地看見他一生的成就:西元前139年,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帶著100多個隨從,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隴西出發,很快進入了河西走廊。正當他們風塵僕僕地跋涉時,遇見了匈奴的騎兵,張騫等人全部被俘虜。西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長安,向漢武帝詳細陳情了西域的形勢:月氏,一個曾經橫掃北方草原的馬背民族,戰國初期便在中國北方過著遊牧生活,“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西元前177年到西元前174年,月氏被匈奴單于擊潰,月氏國王的頭骨成了匈奴頭領單于的酒具,殘部被迫西遷;西元前161年前後,在匈奴的壓力下,月氏被驅逐出生活了300年的原住地。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之久。雖然他沒有完成出差任務,但是第一個鑿空西域的人,也為《漢書·西域傳》提供了實地考察資料。張騫不僅是一位探險家和外交家,還是一位不成功的將軍。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後,張騫因為熟悉匈奴的情況,就隨軍遠征匈奴。西元前121年,為了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漢武帝組織了第二次對匈奴的大規模戰役。張騫和李廣奉命從右北平出發,策應霍去病的軍隊。

說到霍去病,沒有人會懷疑他是一位“戰神”。雖然他去世時只有24虛歲,但是戰功卻“不可一世”。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等64位名將。宋室依照唐例,為古代名將設廟,霍去病位列72位名將。

對霍去病的作戰方略,網路上有不少深入的評價,認為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迂回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對敵施以毀滅性打擊。

霍去病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之戰,改變了漢庭長期以來的防禦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匈奴王庭遠遷漠北。

如果沒有漢武帝,張騫、霍去病、衛青這幾位英雄恐怕會失去建功立業的機會。這位西漢第七位皇帝,以軍事手段代替和親政策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威脅,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在對匈奴發動戰爭的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

西元前72年,漢武帝劉徹曾孫——漢宣帝劉詢聯合烏孫打擊匈奴,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納入西漢版圖。在以制定廟號、諡號嚴格著稱的西漢歷史中,只有四位皇帝擁有正式廟號——即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帝劉恒、世宗孝武帝劉徹、中宗孝宣帝劉詢。漢宣帝開創了國力強盛、四夷賓服、經濟繁榮、民生富庶的最強盛漢朝。比如,漢匈相鬥70餘年,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之列。

所以,始于張騫,成于鄭吉;漢武之願,漢宣實現。

班超、甘英:西域二代捍衛“絲綢之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第二代“鑿空西域”大神級人物班超書寫的史詩般傳奇故事。

東漢初年,匈奴騎兵南下,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地,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73年。東漢帝國派遣大軍攻伐北匈奴,班超當時在東漢政府竇固軍中任職假司馬,漢軍出發後,班超僅帶領36名壯士首先來到了鄯善國。

班超是東漢出使鄯善的第一個使節,鄯善王對班超等人禮敬備至,後來突然改變態度,疏懈冷淡。班超對部下說:“甯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

的確,匈奴也派使者來與鄯善王聯絡感情,鄯善王這才變得心緒不安。班超認為:“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鄯善王的疑慮,兩國和好。”

深夜,班超帶領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一邊放火燒帳篷,一邊擊鼓呐喊。匈奴人被大火燒死。鄯善王和好如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一路下鄯善、撫於闐、克疏勒,南征北戰,使塔里木盆地南緣各地重屬東漢。

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間,還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出發,西行至疏勒,越蔥嶺,經大宛、大月氏至安息都城和櫝城,後曆阿蠻、斯賓、于羅,而抵條支。甘英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沿岸,欲渡。當地船工對他說:“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一二歲者,故入海皆賚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甘英聽罷放棄渡海再西行。甘英返回時,轉北而東,行60餘日抵安息,然後取道木鹿和吐火羅東歸。

這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然而,甘英一行到達波斯灣而未能繼續西行,半途而廢讓他成為一個爭議人物:為什麼萬里迢迢西使大秦,腳步卻被波斯灣的海浪阻止了?

康有為認為這是甘英膽小怕死、缺乏探險家的氣質所致。在康有為的筆下,中國近代文明的不發達都與甘英的怯弱有關。歷史學家範文瀾也持同樣觀點。

大多數的研究者還是認為安息人欺騙了甘英,正是安息人嚇唬人生地疏的甘英一行,才促使甘英轉而東還。他們認為,康有為對甘英的指責未免太過分了,因為甘英是班超率領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十六壯士之一,而且開闢了中國龜茲直到波斯灣邊的西行路線。

安息商人為什麼要阻攔甘英去羅馬帝國?這與古代絲綢之路密不可分。中國和羅馬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處在中羅之間的安息商人壟斷了貿易,靠轉手絲綢買賣獲利。西漢帝國和羅馬帝國一旦直接進行絲綢和珍寶的交換貿易,會讓安息商人利益受損。

即便美國一些漢學家們連連抱怨甘英是“膽小鬼”,但甘英與張騫、班固一樣,對絲綢之路的暢通,還是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回望鑿空西域的歷程,至今尤感驚心動魄。漢武帝、張騫、衛青、霍去病、班超、甘英⋯⋯帝國的先驅們敢於冒險、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才有了東西文化和宗教對話的絲綢之路。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鳩摩羅什,想到了玄奘,想起了來自異域的李白和馬可·波羅。

從鳩摩羅什到玄奘:7世紀的文化之旅

《天龍八部》裡有一段情節。普渡寺道清大師合十道:“善哉,善哉!方丈師兄此舉真是莫大的功德,可與當年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先後輝映。”

鳩摩羅什,瞭解中國歷史的人對這個名字大概不會太陌生,在武威有鳩摩羅什寺廟,弘一法師曾手抄鳩摩羅什譯作《金剛經》。在龜茲克孜爾石窟廣場,矗立著鳩摩羅什坐像,俊美、飄逸。在蓮花座上,他雙目微垂似在沉思佛經要義,他的沉吟思考穿越了千年時光。

383年,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派大將呂光西征。384年,呂光攻陷龜茲,俘獲鳩摩羅什。這一年,鳩摩羅什41歲。

呂光正準備帶鳩摩羅什東歸,前秦的形勢大變。苻堅先是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後在385年被姚萇勒死在五將山。早有異志的呂光趁機自立,在姑藏自稱涼州刺史,年號太安,史稱後涼。鳩摩羅什就這樣羈留後涼。

殺死苻堅的姚萇也建立了一個國家——後秦。姚萇和其子姚興都是惜才之人,兩人都曾邀請鳩摩羅什前往後秦,但每次都因為後涼不放而未能成行。直到401年,姚興用武力歸降後涼,鳩摩羅什才得以前往後秦——這時他已經58歲了。

姚興崇佛信佛,對鳩摩羅什待以國師之禮。鳩摩羅什在長安西明閣和逍遙園,帶領眾弟子譯經,參加譯經工作的沙門約800人,全由國家供養。自此,中原在鳩摩羅什眼裡,不再是駝鈴聲中商旅送來的絲綢,而是一番浩大的譯經事業。

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享年70歲。每個時代都呼喚偉大人物的出現,正當中國第一次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的時刻,鳩摩羅什從絲綢之路上翩翩而來。

200多年後,一個大唐的僧人踏上了絲綢之路,他要前往遙遠的西方,尋求佛法。他就是玄奘。與漢代的官方出使不同,魏晉隋唐時代的西域使者,以民間的宗教人士最為突出。

貞觀元年(627年),27歲的玄奘從長安出發,從夢回西域的起點,西行取經,途經蘭州到涼州,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抵達伊吾,至高昌國。貞觀二年(628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 ,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 、淩山 、素葉城 、迦畢試國、赤建國 ⋯⋯抵達天竺曲女城 。

631年的秋天,玄奘終於抵達西行的目的地——那爛陀。在這個高僧雲集的寺院,彌漫著極其濃厚的學術氛圍,培養了數以萬計傳承佛法的學者。來自遙遠大唐的高僧,受到了極其崇高的待遇,百歲高齡的戒賢法師還專門為玄奘開講《瑜伽師地論》,那爛陀嚴謹而開放的學術氛圍,令玄奘非常欣慰。

玄奘在那爛陀苦學了5年,求法的使命已經完成,玄奘渴望立即返回大唐。而一次次不期而至的辯經,成了最大的障礙。因為,玄奘的名望已經傳遍了整個天竺,東天竺的國王與威名顯赫的戒日王互不相讓,都希望召見玄奘,玄奘不得不推遲回國的計畫。

與玄奘見面之後,戒日王召開了一個全印度的宗教學術辯論會。各個教派的智者和大德全部參加,觀看玄奘講經,並針對他的觀點進行辯論。大會持續了18天,可各個宗派的高僧大德沒有一人能挑戰。這場充滿了傳奇色彩的辯論大會將玄奘的“留學”生涯推向了頂峰。

641年夏,玄奘離開印度,滿載大量經文,返回大唐。

玄奘西遊記,無論在佛教史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盞明燈。在異國的土地上,他被奉為先知,在佛陀的故鄉,他成為智慧的化身。玄奘讓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就連他腳上的麻鞋,也被信奉為聖物。然而,他放棄了一切榮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譯的佛經,達到了47部1335卷。他離世的時候,帝國的皇帝悲痛不已,百萬人哭送。

在玄奘西行成功幾百年之後,歷史逐漸變成了傳奇,傳奇慢慢地變成了神話《西遊記》: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帶著一頭豬和一匹馬,保護著斯文懦弱的師父,去西天取經。“玄奘之路”就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的成長,深入骨髓。

李白、馬可·波羅:我從西方來

唐代,詩人們紛紛奔赴邊疆,寫下許多境界雄放的邊塞詩篇。但李白與他們的方向相反,一路向東。李白本是西域人。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說:“唐代詩人李白,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於中亞細亞的碎葉城。”確切地說,李白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托克馬克西南8000米的阿克別希姆故城。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李白的豪邁與生俱來。李白的血液裡湧動著胡騰舞的音樂,寶藍色的幻思與琥珀般的酒色,湧動著西域文化的熱烈。

在長安時,李白寫過名篇《少年行》:“五陵年少今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胡人、胡姬是天山之子李白的筆下常客。

沒有那個開放的時代,這個飽含異質的天才會被扼殺;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卻許多光輝。

不僅李白是帝國開放時代的受益者,在種族歧視的元朝,對於遠涉而來的馬可·波羅,忽必烈張開了臂膀。

1271年,17歲的馬可·波羅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裡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

馬可·波羅並沒有那麼順利,他和父親、叔叔來到霍爾木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隻,只好改走陸路。這是一條充滿艱險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和寒冷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馬可·波羅穿過塔克拉瑪幹沙漠、敦煌,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到達了元上都。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

這位義大利旅行家十幾年後才回國,他對元朝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四通八達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印象深刻。

西方學者莫里斯·科利思認為,馬可·波羅的遊記“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於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馬可·波羅遊記》對東方世界進行了誇大甚至神話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好奇心。

出品人介紹

第22屆、第24屆中國經濟新聞一等獎(2009、2011),“中國最具影響力圖書”獎(2013);搜狐旅遊汽車自媒體聯盟最具貢獻自媒體人(2014);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2015);魯迅文學院第九屆網路作家班(2016)。在新浪文化、鳳凰歷史、百度百家、知乎、馬蜂窩旅行家等開設專欄;撰稿于澎湃新聞、《人物》雜誌、《南方人物週刊》、《中國新聞週刊》等。

周海濱作品

3.《失落的巔峰:

中共六位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新京報春季好書”、“新浪好書”

5.《我的父親韓複榘》

(韓子華口述 周海濱撰述)中華書局2013年版|“中國影響力圖書獎”

6.《風從西邊來》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

購買周海濱簽名圖書,請“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