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可以一試:失手繩這麼用,也能不空軍!

用失手繩尋找“魚道”就成了我在陌生水域找魚的方法。 做法其實很簡單:挑一條足夠拖動魚竿的魚, 不急於讓它上岸, 讓它跑一會兒, 觀察它的逃跑路線和目的地。 如果這條魚像沒頭蒼蠅一樣東一下西一下地亂竄, 那麼釣位附近很可能就沒有能讓魚感到特別安全的環境, 你就可以放棄了。

雖然很多時候這麼做都是在做無用功, 但是在水庫或者魚塘, 甚至如游泳池般標準的魚塘, 都會有魚相對集中於固定某處的的現象, 在沒找到讓魚相對集中的原因時, 用這種辦法應對陌生的水域, 雖然不能百試百靈,

但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我們常去的小水庫有少許脾氣暴烈的鯉魚, 雖然很難遇到, 但是很有挑戰性, 空軍的時候越多, 我們越是不服氣, 非去搞幾條不可。

場景1:早飯做好了, 招呼最遠處的李哥過來吃飯, 同時叮囑他把竿子拴好。 李哥不以為然:“一天一宿都沒咬, 能差這一會兒?”於是放心大膽地轉身回營地, 結果人剛剛爬上山坡, 就聽“啪嗒”一聲, 竿子下水了!

聽到大家的驚呼聲, 李哥回頭一看:“天哪!”跑了幾步, 他又停住了, 因為來不及了, 魚竿已經箭一樣斜沖向大壩, 越來越遠, 大家不約而同地站在高處眺望, 無可奈何地等待魚竿消失在視線裡。

嘿!奇跡出現了, 魚竿的速度越來越慢, 竟慢慢地往回漂, 後來真的漂了回來, 那條魚把自己遛個半死, 最終在上鉤的位置出水。 那天我們集體空軍, 李哥梅開三度, 以三條鯉魚收場。

場景2:我拿磯釣竿當手竿用, 可以放心地用細線, 大小兼顧。 終於, 我中了條鯉魚, 在鯉魚還沒醒過神來時, 竿子被慢慢地揚起, 還沒來得及估計出魚的大小,

魚不幹了, 一甩頭, 以一種不可抗拒的氣勢向右紮去。 我不停地放線, 試圖減緩它的速度或者逼它回頭, 可這條倔強的鯉魚如魚雷般沿著山根一去不回頭, 僅一個猛子就是30米, 然後成功扯斷子線逃跑。

場景3:早上到水庫, 一切忙活完畢, 王哥說失手繩落車裡了,

這東西不掛上心裡沒底呀, 於是轉身去取。 人還沒走出10米, 竿子就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被拽進水裡, 然後沿著水庫的岸邊乘風破浪一路向南, 再然後就是一個200斤的胖子抱著臃腫的大肚子艱難而執著地在山路上蹣跚猛追。 山路到了盡頭, 魚竿卻意猶未盡, 踏著歡快的節拍嗖嗖地破浪去了遠方。

這是我在同一座水庫遇到的為數不多的竿子被拖走的部分場景。 這些經歷除了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似乎也沒什麼值得探究的, 好像跟如何釣魚也沒什麼內在聯繫。 出於對那座水庫的瞭解, 我們都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

人受了驚嚇會在第一時間跑去哪裡?回家!動物們受到了威脅會去哪裡?會在第一時間逃回巢穴, 這是動物的本能。 規避危險的最佳方式就是逃到安全區域, 魚也是一樣。 以鯉魚為例, 鯉魚的逃跑方向幾乎都是和魚鉤的牽引方向相反, 即使把魚鉤投到對岸, 中鉤後的鯉魚也決不會很情願地順著魚鉤的牽引潛到深水處, 而是向對岸的岸邊劇烈掙扎, 這是它們逃生的本能。

可是也有例外,我們常去的那座水庫就比較有代表性。在該水庫,我們釣鯉魚都用4.5米竿,其次是3.6米竿,長的不好使。場景2和場景3中的魚的逃跑路線都是4.5米竿子的釣點,魚都是以這個距離和岸邊平行著逃竄,其他上岸的鯉魚中鉤後也都呈現出向左或向右猛衝的跡象,即使多次要線未果,偶爾紮向水庫中心方向不久也會很快調整方向,繼續沿著和岸邊平行的路線掙扎。

這足以說明4.5米竿子的釣點是魚感到最安全的位置,它們能有這樣的安全感,必然會在這裡經常出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道”。場景1中的現象我也遇到過,帶著魚竿在水庫走了半圈還回來幹嘛?一定因為這裡舒適且有安全感。這樣的位置都會上魚。

不過,如何尋找這樣的位置卻是個難題,無意之中,我終於找到一個簡便方法。

有一次,我去一個陌生的魚塘釣魚,魚塘老闆很誠實,直言告訴我裡面沒有鯉魚,當然不是絕對沒有,而是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原塘野鯽倒是有一些。

我釣鯽魚都是用1號子線,在我的經驗裡,1號子線野釣鯽魚足夠了,沒必要太細,反正我不釣那種“麻將鯽”;10米長的失手繩必須拴上,跑魚教訓多了,人自然就謹慎了。

兩個小時後,我才看到第一口,浮標輕柔地上升2目,典型的鯽魚口。我一抬手,有了,魚竿緩慢上揚,魚隨即開始發力衝刺,當時我完全出於本能,一撒手扔了竿子,竿子脫手後才反應過來,不禁笑自己:“釣個鯽魚至於嗎?”於是再次抓住竿子上挑,結果發現不對勁,魚力氣很大,難道是鯉魚?

我再次扔掉竿子。這次,中鉤的鯉魚已經緩過神來,拖著竿子一路向左,沿著塘邊一口氣拉光了10米的失手繩,我幾次艱難地收回來一點,又被它一甩頭再次拉光,如此反復多次。

我感到奇怪的是這條魚一反常態,始終不離開岸邊,在我的印象裡,鯉魚中鉤後更喜歡往水庫或魚塘中間的深水處逃竄。我很驚險地折騰了好一陣子,大鯉魚終於出水,一顆懸著的心這才落了下來,我反復思量:“這條魚幹嘛死守著岸邊?它的逃跑路線能不能就是所謂的‘魚道’?”憑著以前的的經驗,我開始這樣懷疑。看來我有必要用更短的魚竿試試。

2.7米的魚竿,拋八分滿後距離岸邊的距離大約就是那條鯉魚反復和我拉鋸的距離。於是我用2.7米竿子釣1米水深,沒多久就有口了,是鯽魚。一天下來,魚口雖然不勤,但也不寂寞,如果死守著3.6米竿,很可能就是一條鯉魚的結果。

這是它們逃生的本能。

可是也有例外,我們常去的那座水庫就比較有代表性。在該水庫,我們釣鯉魚都用4.5米竿,其次是3.6米竿,長的不好使。場景2和場景3中的魚的逃跑路線都是4.5米竿子的釣點,魚都是以這個距離和岸邊平行著逃竄,其他上岸的鯉魚中鉤後也都呈現出向左或向右猛衝的跡象,即使多次要線未果,偶爾紮向水庫中心方向不久也會很快調整方向,繼續沿著和岸邊平行的路線掙扎。

這足以說明4.5米竿子的釣點是魚感到最安全的位置,它們能有這樣的安全感,必然會在這裡經常出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道”。場景1中的現象我也遇到過,帶著魚竿在水庫走了半圈還回來幹嘛?一定因為這裡舒適且有安全感。這樣的位置都會上魚。

不過,如何尋找這樣的位置卻是個難題,無意之中,我終於找到一個簡便方法。

有一次,我去一個陌生的魚塘釣魚,魚塘老闆很誠實,直言告訴我裡面沒有鯉魚,當然不是絕對沒有,而是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原塘野鯽倒是有一些。

我釣鯽魚都是用1號子線,在我的經驗裡,1號子線野釣鯽魚足夠了,沒必要太細,反正我不釣那種“麻將鯽”;10米長的失手繩必須拴上,跑魚教訓多了,人自然就謹慎了。

兩個小時後,我才看到第一口,浮標輕柔地上升2目,典型的鯽魚口。我一抬手,有了,魚竿緩慢上揚,魚隨即開始發力衝刺,當時我完全出於本能,一撒手扔了竿子,竿子脫手後才反應過來,不禁笑自己:“釣個鯽魚至於嗎?”於是再次抓住竿子上挑,結果發現不對勁,魚力氣很大,難道是鯉魚?

我再次扔掉竿子。這次,中鉤的鯉魚已經緩過神來,拖著竿子一路向左,沿著塘邊一口氣拉光了10米的失手繩,我幾次艱難地收回來一點,又被它一甩頭再次拉光,如此反復多次。

我感到奇怪的是這條魚一反常態,始終不離開岸邊,在我的印象裡,鯉魚中鉤後更喜歡往水庫或魚塘中間的深水處逃竄。我很驚險地折騰了好一陣子,大鯉魚終於出水,一顆懸著的心這才落了下來,我反復思量:“這條魚幹嘛死守著岸邊?它的逃跑路線能不能就是所謂的‘魚道’?”憑著以前的的經驗,我開始這樣懷疑。看來我有必要用更短的魚竿試試。

2.7米的魚竿,拋八分滿後距離岸邊的距離大約就是那條鯉魚反復和我拉鋸的距離。於是我用2.7米竿子釣1米水深,沒多久就有口了,是鯽魚。一天下來,魚口雖然不勤,但也不寂寞,如果死守著3.6米竿,很可能就是一條鯉魚的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