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晚期希臘哲學柏羅丁思想對於當今機器人神秘主義思考之啟示

摘要:之所以寫個摘要呢, 是因為這篇讀書筆記實在是超過了手機閱讀的時間限制, 字數過萬了。 首先呢寫這個文章, 算是我的讀書體會和一點思考。 從這個角度說這篇文章不是普及性的, 如果很多朋友看不進去, 也是正常的。 從內容上, 涉及到了古希臘晚期哲學新柏拉圖主義大師柏羅丁的思想, 這個人在我們言必稱希臘的朋友們中也是個冷門, 大家搜百度就可以知道了。 說是希臘哲學, 其實時期倒是在羅馬帝國時代了, 所以其意識形態倒是羅馬帝國的而不是希臘的。 這點與我們中國哲學差別較大。

估計會有些繞。 其次呢就是在對柏羅丁的思考的基礎上我初步總結了三個大方向作為在馬克思主義的背景下我們對未來智慧社會的思考該注重些什麼問題, 算是提了些方向性的看法。 本人孤陋寡聞, 也沒有去查什麼文獻, 不知道是否有名哲大師提過, 算是我閉門造車的醜把戲。 僅供同好者參考。 本文沒有特意地批判智慧型機器人神秘主義, 而是注重提出這種神秘主義出現的必然性和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相似的歷史案例, 就是古希臘晚期的新柏拉圖主義, 從而引起當今學界對神秘主義研究之重視和重新估價。 而本文的基本價值也就在於此點及前面對於智慧時代的哲學思考兩個大的方面。
寫的不成熟, 算是給大家的參考。 小文最大的缺點其實是我只是引述了《西方哲學史新編》裡面轉述的觀點。 好在對應與古羅馬史實比較吻合, 而和基督教早期的思潮在邏輯上也比較吻合。 當然這些都不是新觀點。 我重點在於對其觀點和羅馬帝國當時的狀況的關係的解讀而已。

1大一統帝國是歷史上神秘主義思潮出現的社會前提

歷史總是在邁著相同的舞步前行。 今天的世界的哲學思考又回到了兩千年年的晚期希臘哲學的時代。 這就是在科技界開始出現的我稱之為的“機器人神秘主義”, 即——未來將出現一個站在人的對立面的, 已經脫離人的控制, 自己可以繁殖發展的機器人世界。 而這個機器人世界將成為人的主人, 對人類實施控制, 人類在它——這個曾經是人自己的工具——面前軟弱無力。 在這個簡單的闡述中, 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世界被劃分為人的世界和機器人的世界。 另一個要素是這個機器人系統作為超級智慧的存在, 對於人類來說幾乎是全知全能的。

換個角度說, 人是被壓制的因素, 人不在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尊貴的。 (不幸的是, 一些這方面的專業認識認為這可能是真的會到來)在新的機器主義——我對這個智慧型機器人神秘主義的稱呼——面前, 自文藝復興以來就開始高昂的人的頭顱將在智慧科技的碾壓下再次低下來, 對智慧型機器人俯首稱奴。 對人的自身的反思是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一大歷史貢獻, 因為正是人是西方哲學的起點。 而對人的貶低和蔑視正是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基本特點, 此特點恰恰是對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勝利。

而西方哲學史告訴我們, 這個從古希臘開始的理性主義思潮到中世紀神學的過度是從古希臘哲學晚期就開始了的。

古希臘晚期哲學就是從理性到神學的過渡階段。 中國的哲學我們知道在哲學史上與西方很是不同。 但是我們還知道, 從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漢朝的神秘化儒學, 其實也是有這麼一個階段。 不過這個階段在當今的一般哲學史研究中似乎都不是很在意, 而我的不成熟的看法則是擔當這個過度階段的哲學恰恰是黃老哲學。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呢?中國的黃老哲學和柏羅丁哲學有什麼相似呢?與我們之前談的話題智慧型機器人成為新的人類的神有什麼關係呢?

這三個重要的話題, 我們只有到哲學背後的社會背景去找, 才能找到答案, 而在哲學本身中則比較難了。

這個背景就是兩個哲學都是處在大統一帝國的社會背景下, 是社會統一的方法論、世界觀和衛道者。我在這裡加入了一個社會統一這樣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歐洲就進入了中世紀。而中世紀的特點就是宗教文化是統一的,我們知道統一於基督教的旗幟之下,雖然這個打著上帝名義的宗教集團也在不斷地爭吵和分裂著。而歐洲就是在這種宗教文化統一而政治分裂的二元對立的社會狀況中發展著,進行著文化層面的融合統一。

同時,我們總是忘了,自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在東方還在,而且綿延存在了更久的時間。而柏羅丁的理論的影射放在東羅馬似乎就更為合適。難道不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邏輯嗎?在曾經的世界級的大帝國羅馬的境內,這種說法還真是非常合適的。而且,就是從地理上來看,我們現在意義的歐洲的主要地區,在羅馬帝國時期大部分都不是主要地區,而是蠻族的區域。而羅馬帝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乃是現在的西亞和地中海、南方的埃及,這兩塊才是支撐帝國的支柱。

在古代兩個分別統治了大片領土的帝國他們自認為就是統治了整個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帝國的也就是世界的。那些神秘主義的出現,就是世界整合的必然結果。只不過那個世界再進看來不是而已。而今天我們認為的世界則再次出現了整合統一的時代特徵,難道神秘主義再次必然成為我們的主要思想嗎?我們真要匍匐在機器人面前,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歷史真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2柏羅丁的思想是如何為統一的大羅馬帝國論證的?

最早注意到新柏拉圖主義大師柏羅丁,是在錢鍾書先生的書中,看到他說這個人是西方的莊子,寫的文章也是恣肆汪洋。可惜一直沒有看到他的《九章集》的中譯本,甚至國內的研究者也幾乎等於無。最近偶然翻到了苗力田、李毓章二位教授主編的《西方哲學史新編》中有段不是很長的介紹。恰恰是這段介紹讓我們看到裡面折射著羅馬帝國——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原型。

柏羅丁的哲學來源是來于柏拉圖,但是又有不同。《西方哲學史新編》介紹道:“柏拉圖把‘一’或‘善’看作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柏羅丁卻認為‘一’是超越於理念世界、超越於所有物件的;柏拉圖認為理念是獨立存在的,柏羅丁卻認為理念是從‘一’中流溢出來的;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客觀存在的,柏羅丁卻認為理念在‘努斯’之中、在心靈或理性之中。”可以說這是三個最為重要的觀點。

關於:1“一”或“善”。“一”是最高的原則或原因。它既不是理性也不是理性認識的對象。它是絕對的統一體,沒有任何規定。在“一”中一切都是透明的,沒有絲毫的昏暗,沒有絲毫的隔閡。它是萬物的尺度、終極和道德的永恆源泉。其它事物都依賴於它,趨向於它,視它為源泉和必要,而它卻是完滿自足的。

如果我們說世界上什麼與這段話最為接近,那麼除了羅馬皇帝和羅馬帝國,那就沒有什麼了。羅馬皇帝自戴克裡先大帝開始引入東方帝王的儀式開始神化自己,就表明羅馬皇帝已經成為不可認識的物件了。既然不可認識,自然也無法規定。至於說皇帝又是透明的,沒有絲毫昏暗,這似乎與前面的話衝突了。其實毫不衝突,你敢說你的皇帝暗天無日?那不就是我們說的“昏君”嗎?而另一方面,猶如太陽光一樣,雖然是透明的,沒有昏暗的,可是在陽光中看不到光線本身的顏色。只於沒有絲毫的隔閡,這完全是統一帝國最需要的語言了。豈有他哉?至於後面說的萬物尺度、終極和道德的永恆源泉,云云,那正是羅馬帝國皇帝和元老院關係的寫照,皇帝已經成為真正的最高統治者了,本來這些在共和時代都是元老院的。接下來的依賴他、趨向它云云,那是因為帝國的各級官吏都是羅馬皇帝的私下臣僕和奴隸們,直接聽命于皇帝,而且只聽命于皇帝,怎麼能不依賴於他呢?

關於2“努斯”或是理智。努斯是“一”所產生的影像,這個影像回轉來觀照原本、反映原本,由於這個回轉,就變成了“理智”。“努斯”與“一”的差別就在於“努斯”具有多樣性、差別性。

這是《新編》中的介紹。文本解釋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多解讀了。我想附釋的是從現實看,這種多來自於一,而又反映於一的邏輯最為適合解讀在經濟、文化、地理、民族、政治制度、宗教具有諸多差異性的羅馬帝國了。說白了這麼多不同的事物組合在一起成為羅馬帝國的合理性就在於都是羅馬帝國自身的折射而已,本質沒有什麼不同。當然,羅馬帝國也不是說空話的,通過城市化運動到處推廣羅馬文化,通過派駐管理對地方管理,通過修建大路、商道完成境內的交通和通商,來加強帝國的統一。

《新編》還提到了一個問題,就是“一”怎樣產生具有多樣性的“努斯”?這個從單一到眾多的古希臘哲學中的根本問題,柏拉圖用“分有”、“摩仿”來解決遭到了失敗,現在柏羅丁用“流溢”加以解釋。“一”流溢出“努斯”正如太陽發射出光纖一樣。流溢之後的本體並未因此而又所損失。“一”用流溢的方式生成具有差別的“努斯”,那麼,這種差別是否原來就在“一”之中呢?如果是,那麼“一”就不是嚴格的“一”,如果不是,那麼“一”又怎能產生它本來所沒有的東西呢?柏羅丁只能用比喻性的、形象性的話說:“‘一’作為較高級的東西,能從其過多的完美性中產生出它所不包含的較低級的生物”那麼,“一”為什麼一定要產生努斯呢?那是因為它要為自己表現自己,顯示自己財富。

這段話也是《新編》的原話,我照抄在上面。其實這段話是難以理解的,就是它的根源在什麼地方。要知道這些都是最為基本的問題,而也一定是對應于現實中最為基本的問題。帝國中最為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當然是政權問題。這是永恆的話題。

我們來看柏拉圖分有說,這分明是希臘城邦時代的寫照,一幫子彈丸之國在狹小希臘半島上幹著蝸角爭雄的勾當,共同分享著希臘先民的文明。這是第一階段。而“摩仿”說,如果你不知道古希臘人曾經大肆在地中海沿岸以移民的方式發展擴展來傳播希臘文明,那麼,你就對“摩仿”論莫衷一是。其實移民海外希臘城市都是在摩仿希臘本土的城邦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相對而言,“流溢”說是最為接近羅馬帝國的情況的。帝國各省的權力來源於皇帝。雖然按照前面的解釋,柏羅丁沒有解決這個理論的機制問題。但是他的這個理論在羅馬帝國時代依然是最為適用的,而很難在用其他的理論。

從權力來源說,我們知道羅馬帝國始自奧古斯都,而奧古斯都本人則自認為是第一公民,這就是元首的由來,在他的時代,元老院在形式上依然是至上的權威的來源。而這個只是在形式上存在的元老院卻幾乎和羅馬帝國相始終,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存在著,哪怕這些元老已經卑賤得成為狗一樣。你可以屠殺,但是你不能消滅。正因為這樣,羅馬帝國的皇帝的地位傳承一旦出現問題,這些幽靈元老院就會風吹草動。雖然最後又都複歸於幽靈。可以說,從權力的來源說,帝國皇帝的權力就是從元老院流溢而出的,雖然元老院的成員的階級成分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但是與皇帝保持一致則是相同的。其次的問題就是,“流溢”說而不是“生成”說,也與帝位傳承制度有關。帝位的傳承是帝國的頭等大事,是政權的延續問題。所以,這也不是一個一般的事情。“流溢”說,按照我的膚淺理解,就是從某物中流出來,但未必和某物有多緊密的關係,比如水從水管中流出來,我們不能說水是水管生的,水管只是水管而已,水管只是通道。甚至是源泉這樣的概念其實都是有問題的。比如泉水,我們說泉水從泉眼中流出,但是你能說泉水是泉眼生的嗎?泉眼也是個孔道而已,並非水的本體或者是水之母親。而帝國的假子繼承制就是這樣的政治摹寫。一方面義子,就是認的乾兒子可以繼承乾爹的帝位,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是真的有父子血緣關係。父死子繼的帝位繼承制度在羅馬帝國就始終沒有確立下來。因此,“流溢”說更符合羅馬帝國的現狀。

至於柏羅丁沒有解決的那個“一”怎麼生“多”的問題,按照我來看,非不為也,乃不能也。上面提到,他的這些問題在帝國 政治生活中都是最為核心的問題,如果他敢唱異調,豈非是與整個帝國為敵?有哪個哲學大師敢這麼幹呢?生成論只適合那種王國或者是父子相承的帝國。不過,從邏輯上看,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就很重視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古人的解決方案其實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懷疑這個觀點更可能是漢初的,如果大家看看淮南子第一篇關於道的論述就清楚了,他的道就是由陰陽而成。而這個觀點在羅馬帝國則無疑是誅九族的罪名。如果一由二包含,那麼這不就是再為元老院這個權力幽靈在招魂嗎?而在羅馬帝國,真正能與皇帝分權的也只有元老院的幽靈。我們可以套用《共產黨宣言》開頭的話說羅馬帝國的元老院:“一個幽靈,一個元老院的幽靈在羅馬帝國的疆域中徘徊。”

3是靈魂。靈魂是努斯所流溢出的影像,正如努斯自身是“一”的影像一樣。靈魂存在於努斯之中,就像努斯自身存在於“一”中一樣。所有的靈魂都是不朽的,可以輪回。靈魂跟理念和可感知食物都想接近,具有雙重轉向:轉向它們的製造者——“努斯”以及轉向自己產品——可感知世界。(筆者按:可見這個學者真是個狡猾的老狐狸,左右逢源。你家做風車的嗎?但是這些廢話還不是重點。)靈魂滲透在身體之中,就像火彌浸於氣中一樣。因此正確的說法不是靈魂在身體中而是身體在靈魂之中。靈魂是可分的,因為它在身體的各個部分,它又是不可分的,因為他完整地在一切部分。

這也是《新編》裡的原文。我照抄在此。我們無需多解釋,這個靈魂和身體的關係不正是對部分和整體的關係的解讀嗎?不正是對完整統一大帝國而又擁有那麼多複雜多樣的內部區域關係的解讀嗎?可分,就是那些不同的地區,安照民族、文化、地域等等,而不可分,不就是大帝國是不可分的嗎?義大利本土,埃及,和我們現在說的西亞地區對於羅馬帝國來說當然都是不可分。只有這三個地區統一了,地中海地區才是穩定的,強大的,才可以建立與東方文明一比高下的大文明。

這種靈魂和身體的 關係不能不讓人想到東方的禪宗。禪宗,毛主席說著個宗教有人民性,為什麼呢?就是沒有門檻,不用認字讀佛經也可以成佛修行。只要你心裡信佛就行了。這正是小農為社會基本組成的時代的哲學。自宋代之後小農便如汪洋大海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階級力量。只要信就行,這也幾乎是當代中國宗教死灰復燃的一個特點。既然靈魂遍佈身體中,而靈魂實際上是人人都有的,那麼這就等於說是所有的人都可是帝國的成員。這與我們前面說的小農為主的宋明時期何其相似!理論總是現實的折射,羅馬皇帝卡拉卡拉在212年頒佈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國境內所有自由民以羅馬公民身份。而這個身份當年是多麼的榮耀!絕非人人可得,簡直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戶口!212年,卡拉卡拉的安扥尼努斯敕令將羅馬的公民權賦予了義大利以外全帝國的男性自由民,事實上將行省的居民提升到與羅馬城的居民同等的地位。這條敕令的歷史重要性甚至大於政治重要性,自此帝國的經濟和法律的機制通行於整個地中海地區,為帝國的融合打下了基礎,如同當年從拉丁部落拓展到整個義大利的過程。可見,如果不用靈魂這麼抽象的東西遍佈於帝國,那麼就難以找到代表這些支持帝國的人的思想概念,反過來,帝國也難以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帝國去。可見,靈魂,上至帝王的意志,下至普通羅馬公民,而這兩個方向確實可以通過靈魂這個抽象的東西給予說明,都應該佔有整個帝國的身體。而我們的這位新柏拉圖主義者柏羅丁生活在西元204——269年,時值我們的三國時期。

而現在的哲學史普遍也都認為新柏拉圖主義正是古希臘哲學向基督教神學和哲學轉換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早期基督教的特點就是只要信仰基督就可以獲救。這點與我們的禪宗是完全相同的。而基督徒是打破民族身份和階級限制實行互助,因而迅速在帝國下層流行。可以說基督教是感性的方式來論證羅馬帝國大一統的合理性而柏羅丁則還是包裹著希臘哲學的外衣的理論論證,二者對帝國的統一的論證是一樣的。

基督教對希臘哲學的勝利是整體對部分的勝利,是大一統對分離居民的勝利,是發展的世界性對局限於希臘或者義大利本土的地方性的勝利。蔑視基督教神學和哲學裡面的合理性和真理性的成分是不應該的。不是科學的態度。

其實我們當今的和諧世界的觀念不也是對部分和整體的一個判斷嗎?只不過我們這個世界觀只是個七巧板,沒有看到裡面共同的東西。如果將利益作為共同點,那麼利益本身又有量的區別,當然也有質的區別。所以共同的觀念——所謂的普世價值——就只能是抽象,更進一步說是幻像,也就是謊言。真正的共同觀念只能是普遍的實際存在的利益。

相比西方人為了帝國的整合而提出的這套複雜的理論,中國的父子君臣就非常好理解了。君臣即父子,父子即君臣。帝國內部的區別只是父子區別而已,而父子區別就是君臣區別。關係是可以感知的,是經驗性的,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是無需那麼多理論來解釋的。但是我們說過這套東方理論在西方人那裡是行不通的。

上述三個問題,如果從帝國的利益角度看,其實就是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提出了統一大帝國的理想的問題。要建立一個沒有隔閡的統一的羅馬帝國世界。這其實是戰略目標,我們後人也可以說是個偉大的歷史目標。第二個問題是統一的帝國何以又能包含多樣化的利益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則是多樣化的世界何以能統一的問題。

3柏羅丁三個方向給我們的思考

之所以寫了一大堆這些陳芝麻爛穀子,就是想要提醒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們注意在歷史上神秘主義的巨大的現實價值,也就是今天的所謂的正能量。黑格爾早就在他的哲學史上說過,從哲學史的角度看,其實沒有一個哲學家被駁倒過,因為每一個哲學家或者哲學流派都是認識的一個環節。而我們由於各種原因,在對哲學的研究中一向不大注意對神秘主義的研究。當今大學者更是極為鳳毛麟角,我只是在錢鐘書的著作中看到大量的對神秘主義問題的研究。《談藝錄》他主要是研究神秘主義和文學的關係,我看更多是肯定的態度,而到了《管錐編》則是揭示神秘主義的訣竅,讓你認識什麼是神秘主義,而走到了批判的立場了。

但是從歷史看,我們看到這種神秘主義大規模出現,是與大帝國的出現有著極為密切關係的,是大帝國形成的在意識形態上的必然反映。馬克思曾經說過越是普遍越是抽象,而最抽象的當然莫過於神秘主義了。而大帝國則是一個普遍的存在體,他必須要求自己的觀念,利益均等化,只有均等化才能普遍化,而大帝國才能存在。所以我們知道在古代大帝國崩潰最後大多都是因為土地集中造成內亂所致。這就是因為利益不在均等了,大帝國的存在前提也就不存在了。

在當時的生產力水準和階級壓迫存在的基本政治條件下,神秘主義,也只有神秘主義才能是帝國最為匹配的意識形態,而別無選擇。

那麼在新出現的智慧型機器人時代呢?智慧型機器人神秘主義是不是必然存在的意識形態呢?是否將成為未來全球化的主導意識形態呢?

依據歷史的經驗,我們看有些條件已經出現了:在現在,我們對世界的劃分是人的世界和自然界這兩個基本世界。當智慧型機器人出現,特別是無所不能的機器人系統出現,這種劃分就必然沒有意義了,那就只能劃分為人的世界和機器人的世界這樣兩基本要素了。人已經被打壓了。這與古希臘晚期哲學的歷史狀況很接近了。傳統的神在科技進步下顯得非常得老土了,一部智慧手機,就讓多少過去神仙的法術變得呆笨和過時。

其次就是普遍聯繫的世界。而這次的聯繫,通過高速鐵路、飛機、通訊、輪船、高速公路、海底隧道等等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現在世界各國的聯繫要遠比過去帝國內各省的聯繫還緊密。

第三,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個更加聯繫緊密的世界卻更加抽象了。這似乎難以理解,如果我們想想貨幣問題的話,可能就會豁然開朗了。這就是現在的數位貨幣。貨幣從來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事關全域的戰略性問題。貨幣從商品形態演變到黃金白銀的金屬形態再演化到紙幣形態,而最近的革命就是互聯網的數字貨幣。簡言之,貨幣純粹是一些數字。而數位只是觀念的東西, 是在觀念中通過量的方式對商品的表示,在這裡一切觀念化了。本來貨幣就是具有觀念的特點,這在馬克思那裡就已經提到了,但是那個時代這種貨幣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抽象的想法對於大眾還是難以理解的,但是在今天則不同,因為貨幣就是數字,就是觀念。而觀念和神的差別也只是個概念的差別,不是嗎?

第四,依然有階級壓迫,有剝削的存在。這個就不多解釋了。

第五,從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人文主義已經走過了六七百個年頭了。作為一種思潮流派其實早就進入了強弩之末的階段了。西方哲學的非理性思潮就是這種思想的濫觴而已。只不過這個非理性思潮還沒有走到新的神學階段。因為新的神學階段需要新的神像。而現在的科技就名正言順的建立了這樣一個新的神——無所不能的超級智慧系統。這個超級無敵的智慧系統,可以被我們每一個人感覺到——再也不會有神必須憑藉傳說、冥想、補到、藝術、經書、各種神啟的無法理解的事件(誰也說不清這些事件本身是不是謊言)來告知人們神是存在的——而且還可以憑藉現在可以感知到的邏輯:科技的進步,電腦晶片技術的進步使電腦的體積更加小而計算能量卻更加大。(我這裡說的過於簡單了)總之這個超級智慧的人造系統會成為無所不能——也就是新的神了。簡言之,新的神的崇拜的歷史條件已經出現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高度關注這個正在蔓延的智慧世界裡的神秘主義——在當今,神秘主義依然是唯物主義的死敵,是馬克思主義的死敵。我們不是要輕易地拋棄他,回避它,而是分析他,然後提出我們的策略。這不是一個學院問題,首先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

這其實就是柏羅丁第一個問題給我們的歷史經驗。當然這個經驗現在已經成為過去式,不需要再考慮了。而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這個未來的統一化的世界——其意義必然超越目前的全球化,全球化只是空間範圍的表述,沒有涉及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和工具之間的關係三個重大問題。而只有這三個問題才是統一化的未來世界的根本問題。

我們當然否認機器人神秘主義,也堅定的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有資格和內在的理論品格擔當指導我們走向未來世界的理論旗幟。那麼我們又該關注哪些問題呢?

首先是大家關注的人與工具——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的關係: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還是不是向善的?這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學的重要觀點:一切技術都是向善的。還是不是為人類自身服務的?為人類自身服務是技術向善的根本原則。這猶如現在的核能一樣。自二戰美軍投向日本的那兩顆之後,人類始終將核能控制在為人類服務的範圍內——雖然也出現過切爾諾貝利那樣的事件。

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看:

當智慧型機器人系統成為人類的新的神靈崇拜,那麼生產力何以能繼續推動生產關係的發展?(這是個反駁機器人神秘主義的方向)人類自身是否繼續演化和發展呢?再降低一步來說,我們該建立一個怎麼樣的智慧社會?其社會制度是怎樣的?經濟的四個基本環節: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該怎樣進行?這個智慧社會內部的智慧型機器人該是怎樣的?人還是萬物的尺度嗎?

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

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的哲學應該也將更多精力放到對人-機器人二元對立的世界的研究上來。這個人-機器人二元世界打破了我們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人-自然對立的二元世界觀。一方面,人通過智慧型機器人系統與自然界緊密聯繫,從而消除了人與自然對立。人與自然關係的矛盾的化解不過就是人與人緊張關係的終結,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狼與狼的關係,這就意味著造成這種關係的背後動力階級的消失。而進入文明歷史以來,階級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另一方面,當人類不再與自然發生對立的時候,就只能轉化為對自己的矛盾,形成自我的矛盾,這就是人與自己的創造物——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的矛盾。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個劃分,猶如之前的階級劃分完全一樣,抹殺了種族、民族、國家、性別、膚色、年齡等等一切的差別,人只是機器人的對立物,除此之外不再具有其他任何實質性的特點。我們也可以說,迅速發展的智慧型機器人系統將會以鋼鐵的意志和無比強大的力量來碾碎這些差別。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劃分——也就是機器大工業對上述的區別已經狠狠地碾壓過一次了。但是機器大工業總還是留有餘地,沒有達到極致的無情。我相信這次的智慧型機器人系統將是對上述差別的最後一次的徹底的碾壓和清掃,留下的一定是一個白茫茫大地之乾淨的世界。因此,人-智慧型機器人對立的二元世界下的人將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

但問題是,這個徹底乾淨的世界還沒有到來,這 個一切牢籠都打破的世界還在建設中,還在我們的彼岸。相反的是機器人神秘主義象那瓦崗的程咬金一樣半路殺出來了。因此,當我們反對機器人神秘主義的時候,我們該提出什麼樣的主義呢?如何界定未來世界的性質?我們的主義何以代表這個馬上要到來的未來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共同利益呢?這就是柏羅丁第二個問題的啟示:一何以產生多?人工智慧時代是否真的如我上面推論的那樣將取消人類的全部特徵?我們在普遍智慧的世界何以消融眾多的利益相關方?讓眾多的文化、利益緊密地揉進到這個智慧的世界裡面呢?

如果我們從當今互聯網競爭來看,其實全球也就是中美競爭而已。因為中美雙方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政治和語言的統一。而智慧型機器人的人人機交互,以及機器的自我學習,都要依賴大資料,而大資料的最大內容恐怕就是語言資料,而這個語言資料最大的兩家就是中美兩家:漢語和英語。而那些不能為網路提供大量資料的語言種族,我們該怎麼對待?

第三個問題就是多何以為一?

如何達到那個未來的世界?特別是保證那個世界是如何達到屬於人的?他的領導力量是誰?盟友是誰?我們達到未來世界的動力是什麼?外部條件是什麼?有可能遇到那些困難?毫無疑問,機器人神秘主義是西方資產階級利用自身的科技高地優勢提出的未來世界的信仰問題,那麼我們信仰何在?而信仰問題,就道路問題,就是旗幟問題,就是大是大非問題。馬虎不得。讓論語孟子、四書五經、老莊佛陀去匹配智慧型機器人系統,這不是沐猴而冠?肯定不合適的。

相反,我堅信真正代表未來普遍利益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關鍵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在這個人工智慧時代如何適應、發展、壯大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階段來看,應該是發展三個大階段:大工業階段,互聯網時代階段,而後是人工智慧普及化時代階段。相應的階級基礎則是體力勞動為主的產業工人時代,辦公室白領為主的腦力勞動時代(這個時代也是腦力勞動超過體力勞動者數量的時代)。未來的智慧時代,我姑且成為後腦力勞動時代。這個後腦力勞動時代的大門已經向我們開啟了,目前最恐怖的話題就是“你的工作是可以被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代替的嗎?”因此這個後腦力勞動時代也可以成為“非勞動人類時代”。

我國近日發佈了新的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戰略,明確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這個時間就是我就要退休的時候。從現在算起來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十多年的長度在歷史長河中簡直毛毛雨,可是這十多年將是世界範圍內無產階級自身進行巨大變革的十多年,其變化自然要比從機器大工業到互聯網時代、以服務業為主的時代還要翻天覆地慨而慷!

人工智慧如何熱?我相信絕大部分人依然低估了它的分量,只要是你把它當作一個產業,只要是你把它局限在國內,而沒有看作人工智慧這個產業本質一定是國際性的。人工智慧是社會體系的全新鍛造,而作為一個具有了全新社會結構的社會其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必然不再同於往日。當我們提出創建智慧社會的時候,就不能只著眼于國內的建設,而必須要著眼于全球和未來。沒有互聯網,就沒有大資料,就不可能有人工智慧。因此,人工智慧的形成與否必然要依賴于我們的發達的網路,進一步說就是我們的互聯網公司!可以說,正像不能在一個國家內部最終建成共產主義一樣,我想也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內部建成人工智慧社會!

所以,在科技高度發達,人工智慧高度發達今天,哲學界要高度關注歷史上的神秘主義問題研究,更要關注“非勞動時代”馬克思主義將面臨的巨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切記的是不能把人工智慧看作一個東西,一個事物,一個跟鐮刀斧頭火車飛機一樣的工具,更主要的是要把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看作是一個關係,一個新的社會關係,一個全新的社會關係,一個具有革命性的全新的社會關係!一個勢必引爆全球範圍的革命性變革的全新的社會關係!我們要有這個戰略眼光!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希望大家重溫《共產黨宣言》!

是社會統一的方法論、世界觀和衛道者。我在這裡加入了一個社會統一這樣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歐洲就進入了中世紀。而中世紀的特點就是宗教文化是統一的,我們知道統一於基督教的旗幟之下,雖然這個打著上帝名義的宗教集團也在不斷地爭吵和分裂著。而歐洲就是在這種宗教文化統一而政治分裂的二元對立的社會狀況中發展著,進行著文化層面的融合統一。

同時,我們總是忘了,自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在東方還在,而且綿延存在了更久的時間。而柏羅丁的理論的影射放在東羅馬似乎就更為合適。難道不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邏輯嗎?在曾經的世界級的大帝國羅馬的境內,這種說法還真是非常合適的。而且,就是從地理上來看,我們現在意義的歐洲的主要地區,在羅馬帝國時期大部分都不是主要地區,而是蠻族的區域。而羅馬帝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乃是現在的西亞和地中海、南方的埃及,這兩塊才是支撐帝國的支柱。

在古代兩個分別統治了大片領土的帝國他們自認為就是統治了整個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帝國的也就是世界的。那些神秘主義的出現,就是世界整合的必然結果。只不過那個世界再進看來不是而已。而今天我們認為的世界則再次出現了整合統一的時代特徵,難道神秘主義再次必然成為我們的主要思想嗎?我們真要匍匐在機器人面前,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歷史真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2柏羅丁的思想是如何為統一的大羅馬帝國論證的?

最早注意到新柏拉圖主義大師柏羅丁,是在錢鍾書先生的書中,看到他說這個人是西方的莊子,寫的文章也是恣肆汪洋。可惜一直沒有看到他的《九章集》的中譯本,甚至國內的研究者也幾乎等於無。最近偶然翻到了苗力田、李毓章二位教授主編的《西方哲學史新編》中有段不是很長的介紹。恰恰是這段介紹讓我們看到裡面折射著羅馬帝國——一個統一大帝國的原型。

柏羅丁的哲學來源是來于柏拉圖,但是又有不同。《西方哲學史新編》介紹道:“柏拉圖把‘一’或‘善’看作是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柏羅丁卻認為‘一’是超越於理念世界、超越於所有物件的;柏拉圖認為理念是獨立存在的,柏羅丁卻認為理念是從‘一’中流溢出來的;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客觀存在的,柏羅丁卻認為理念在‘努斯’之中、在心靈或理性之中。”可以說這是三個最為重要的觀點。

關於:1“一”或“善”。“一”是最高的原則或原因。它既不是理性也不是理性認識的對象。它是絕對的統一體,沒有任何規定。在“一”中一切都是透明的,沒有絲毫的昏暗,沒有絲毫的隔閡。它是萬物的尺度、終極和道德的永恆源泉。其它事物都依賴於它,趨向於它,視它為源泉和必要,而它卻是完滿自足的。

如果我們說世界上什麼與這段話最為接近,那麼除了羅馬皇帝和羅馬帝國,那就沒有什麼了。羅馬皇帝自戴克裡先大帝開始引入東方帝王的儀式開始神化自己,就表明羅馬皇帝已經成為不可認識的物件了。既然不可認識,自然也無法規定。至於說皇帝又是透明的,沒有絲毫昏暗,這似乎與前面的話衝突了。其實毫不衝突,你敢說你的皇帝暗天無日?那不就是我們說的“昏君”嗎?而另一方面,猶如太陽光一樣,雖然是透明的,沒有昏暗的,可是在陽光中看不到光線本身的顏色。只於沒有絲毫的隔閡,這完全是統一帝國最需要的語言了。豈有他哉?至於後面說的萬物尺度、終極和道德的永恆源泉,云云,那正是羅馬帝國皇帝和元老院關係的寫照,皇帝已經成為真正的最高統治者了,本來這些在共和時代都是元老院的。接下來的依賴他、趨向它云云,那是因為帝國的各級官吏都是羅馬皇帝的私下臣僕和奴隸們,直接聽命于皇帝,而且只聽命于皇帝,怎麼能不依賴於他呢?

關於2“努斯”或是理智。努斯是“一”所產生的影像,這個影像回轉來觀照原本、反映原本,由於這個回轉,就變成了“理智”。“努斯”與“一”的差別就在於“努斯”具有多樣性、差別性。

這是《新編》中的介紹。文本解釋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多解讀了。我想附釋的是從現實看,這種多來自於一,而又反映於一的邏輯最為適合解讀在經濟、文化、地理、民族、政治制度、宗教具有諸多差異性的羅馬帝國了。說白了這麼多不同的事物組合在一起成為羅馬帝國的合理性就在於都是羅馬帝國自身的折射而已,本質沒有什麼不同。當然,羅馬帝國也不是說空話的,通過城市化運動到處推廣羅馬文化,通過派駐管理對地方管理,通過修建大路、商道完成境內的交通和通商,來加強帝國的統一。

《新編》還提到了一個問題,就是“一”怎樣產生具有多樣性的“努斯”?這個從單一到眾多的古希臘哲學中的根本問題,柏拉圖用“分有”、“摩仿”來解決遭到了失敗,現在柏羅丁用“流溢”加以解釋。“一”流溢出“努斯”正如太陽發射出光纖一樣。流溢之後的本體並未因此而又所損失。“一”用流溢的方式生成具有差別的“努斯”,那麼,這種差別是否原來就在“一”之中呢?如果是,那麼“一”就不是嚴格的“一”,如果不是,那麼“一”又怎能產生它本來所沒有的東西呢?柏羅丁只能用比喻性的、形象性的話說:“‘一’作為較高級的東西,能從其過多的完美性中產生出它所不包含的較低級的生物”那麼,“一”為什麼一定要產生努斯呢?那是因為它要為自己表現自己,顯示自己財富。

這段話也是《新編》的原話,我照抄在上面。其實這段話是難以理解的,就是它的根源在什麼地方。要知道這些都是最為基本的問題,而也一定是對應于現實中最為基本的問題。帝國中最為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當然是政權問題。這是永恆的話題。

我們來看柏拉圖分有說,這分明是希臘城邦時代的寫照,一幫子彈丸之國在狹小希臘半島上幹著蝸角爭雄的勾當,共同分享著希臘先民的文明。這是第一階段。而“摩仿”說,如果你不知道古希臘人曾經大肆在地中海沿岸以移民的方式發展擴展來傳播希臘文明,那麼,你就對“摩仿”論莫衷一是。其實移民海外希臘城市都是在摩仿希臘本土的城邦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相對而言,“流溢”說是最為接近羅馬帝國的情況的。帝國各省的權力來源於皇帝。雖然按照前面的解釋,柏羅丁沒有解決這個理論的機制問題。但是他的這個理論在羅馬帝國時代依然是最為適用的,而很難在用其他的理論。

從權力來源說,我們知道羅馬帝國始自奧古斯都,而奧古斯都本人則自認為是第一公民,這就是元首的由來,在他的時代,元老院在形式上依然是至上的權威的來源。而這個只是在形式上存在的元老院卻幾乎和羅馬帝國相始終,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存在著,哪怕這些元老已經卑賤得成為狗一樣。你可以屠殺,但是你不能消滅。正因為這樣,羅馬帝國的皇帝的地位傳承一旦出現問題,這些幽靈元老院就會風吹草動。雖然最後又都複歸於幽靈。可以說,從權力的來源說,帝國皇帝的權力就是從元老院流溢而出的,雖然元老院的成員的階級成分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但是與皇帝保持一致則是相同的。其次的問題就是,“流溢”說而不是“生成”說,也與帝位傳承制度有關。帝位的傳承是帝國的頭等大事,是政權的延續問題。所以,這也不是一個一般的事情。“流溢”說,按照我的膚淺理解,就是從某物中流出來,但未必和某物有多緊密的關係,比如水從水管中流出來,我們不能說水是水管生的,水管只是水管而已,水管只是通道。甚至是源泉這樣的概念其實都是有問題的。比如泉水,我們說泉水從泉眼中流出,但是你能說泉水是泉眼生的嗎?泉眼也是個孔道而已,並非水的本體或者是水之母親。而帝國的假子繼承制就是這樣的政治摹寫。一方面義子,就是認的乾兒子可以繼承乾爹的帝位,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是真的有父子血緣關係。父死子繼的帝位繼承制度在羅馬帝國就始終沒有確立下來。因此,“流溢”說更符合羅馬帝國的現狀。

至於柏羅丁沒有解決的那個“一”怎麼生“多”的問題,按照我來看,非不為也,乃不能也。上面提到,他的這些問題在帝國 政治生活中都是最為核心的問題,如果他敢唱異調,豈非是與整個帝國為敵?有哪個哲學大師敢這麼幹呢?生成論只適合那種王國或者是父子相承的帝國。不過,從邏輯上看,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就很重視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古人的解決方案其實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懷疑這個觀點更可能是漢初的,如果大家看看淮南子第一篇關於道的論述就清楚了,他的道就是由陰陽而成。而這個觀點在羅馬帝國則無疑是誅九族的罪名。如果一由二包含,那麼這不就是再為元老院這個權力幽靈在招魂嗎?而在羅馬帝國,真正能與皇帝分權的也只有元老院的幽靈。我們可以套用《共產黨宣言》開頭的話說羅馬帝國的元老院:“一個幽靈,一個元老院的幽靈在羅馬帝國的疆域中徘徊。”

3是靈魂。靈魂是努斯所流溢出的影像,正如努斯自身是“一”的影像一樣。靈魂存在於努斯之中,就像努斯自身存在於“一”中一樣。所有的靈魂都是不朽的,可以輪回。靈魂跟理念和可感知食物都想接近,具有雙重轉向:轉向它們的製造者——“努斯”以及轉向自己產品——可感知世界。(筆者按:可見這個學者真是個狡猾的老狐狸,左右逢源。你家做風車的嗎?但是這些廢話還不是重點。)靈魂滲透在身體之中,就像火彌浸於氣中一樣。因此正確的說法不是靈魂在身體中而是身體在靈魂之中。靈魂是可分的,因為它在身體的各個部分,它又是不可分的,因為他完整地在一切部分。

這也是《新編》裡的原文。我照抄在此。我們無需多解釋,這個靈魂和身體的關係不正是對部分和整體的關係的解讀嗎?不正是對完整統一大帝國而又擁有那麼多複雜多樣的內部區域關係的解讀嗎?可分,就是那些不同的地區,安照民族、文化、地域等等,而不可分,不就是大帝國是不可分的嗎?義大利本土,埃及,和我們現在說的西亞地區對於羅馬帝國來說當然都是不可分。只有這三個地區統一了,地中海地區才是穩定的,強大的,才可以建立與東方文明一比高下的大文明。

這種靈魂和身體的 關係不能不讓人想到東方的禪宗。禪宗,毛主席說著個宗教有人民性,為什麼呢?就是沒有門檻,不用認字讀佛經也可以成佛修行。只要你心裡信佛就行了。這正是小農為社會基本組成的時代的哲學。自宋代之後小農便如汪洋大海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階級力量。只要信就行,這也幾乎是當代中國宗教死灰復燃的一個特點。既然靈魂遍佈身體中,而靈魂實際上是人人都有的,那麼這就等於說是所有的人都可是帝國的成員。這與我們前面說的小農為主的宋明時期何其相似!理論總是現實的折射,羅馬皇帝卡拉卡拉在212年頒佈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國境內所有自由民以羅馬公民身份。而這個身份當年是多麼的榮耀!絕非人人可得,簡直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戶口!212年,卡拉卡拉的安扥尼努斯敕令將羅馬的公民權賦予了義大利以外全帝國的男性自由民,事實上將行省的居民提升到與羅馬城的居民同等的地位。這條敕令的歷史重要性甚至大於政治重要性,自此帝國的經濟和法律的機制通行於整個地中海地區,為帝國的融合打下了基礎,如同當年從拉丁部落拓展到整個義大利的過程。可見,如果不用靈魂這麼抽象的東西遍佈於帝國,那麼就難以找到代表這些支持帝國的人的思想概念,反過來,帝國也難以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帝國去。可見,靈魂,上至帝王的意志,下至普通羅馬公民,而這兩個方向確實可以通過靈魂這個抽象的東西給予說明,都應該佔有整個帝國的身體。而我們的這位新柏拉圖主義者柏羅丁生活在西元204——269年,時值我們的三國時期。

而現在的哲學史普遍也都認為新柏拉圖主義正是古希臘哲學向基督教神學和哲學轉換的一個關鍵環節。而早期基督教的特點就是只要信仰基督就可以獲救。這點與我們的禪宗是完全相同的。而基督徒是打破民族身份和階級限制實行互助,因而迅速在帝國下層流行。可以說基督教是感性的方式來論證羅馬帝國大一統的合理性而柏羅丁則還是包裹著希臘哲學的外衣的理論論證,二者對帝國的統一的論證是一樣的。

基督教對希臘哲學的勝利是整體對部分的勝利,是大一統對分離居民的勝利,是發展的世界性對局限於希臘或者義大利本土的地方性的勝利。蔑視基督教神學和哲學裡面的合理性和真理性的成分是不應該的。不是科學的態度。

其實我們當今的和諧世界的觀念不也是對部分和整體的一個判斷嗎?只不過我們這個世界觀只是個七巧板,沒有看到裡面共同的東西。如果將利益作為共同點,那麼利益本身又有量的區別,當然也有質的區別。所以共同的觀念——所謂的普世價值——就只能是抽象,更進一步說是幻像,也就是謊言。真正的共同觀念只能是普遍的實際存在的利益。

相比西方人為了帝國的整合而提出的這套複雜的理論,中國的父子君臣就非常好理解了。君臣即父子,父子即君臣。帝國內部的區別只是父子區別而已,而父子區別就是君臣區別。關係是可以感知的,是經驗性的,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是無需那麼多理論來解釋的。但是我們說過這套東方理論在西方人那裡是行不通的。

上述三個問題,如果從帝國的利益角度看,其實就是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提出了統一大帝國的理想的問題。要建立一個沒有隔閡的統一的羅馬帝國世界。這其實是戰略目標,我們後人也可以說是個偉大的歷史目標。第二個問題是統一的帝國何以又能包含多樣化的利益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則是多樣化的世界何以能統一的問題。

3柏羅丁三個方向給我們的思考

之所以寫了一大堆這些陳芝麻爛穀子,就是想要提醒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們注意在歷史上神秘主義的巨大的現實價值,也就是今天的所謂的正能量。黑格爾早就在他的哲學史上說過,從哲學史的角度看,其實沒有一個哲學家被駁倒過,因為每一個哲學家或者哲學流派都是認識的一個環節。而我們由於各種原因,在對哲學的研究中一向不大注意對神秘主義的研究。當今大學者更是極為鳳毛麟角,我只是在錢鐘書的著作中看到大量的對神秘主義問題的研究。《談藝錄》他主要是研究神秘主義和文學的關係,我看更多是肯定的態度,而到了《管錐編》則是揭示神秘主義的訣竅,讓你認識什麼是神秘主義,而走到了批判的立場了。

但是從歷史看,我們看到這種神秘主義大規模出現,是與大帝國的出現有著極為密切關係的,是大帝國形成的在意識形態上的必然反映。馬克思曾經說過越是普遍越是抽象,而最抽象的當然莫過於神秘主義了。而大帝國則是一個普遍的存在體,他必須要求自己的觀念,利益均等化,只有均等化才能普遍化,而大帝國才能存在。所以我們知道在古代大帝國崩潰最後大多都是因為土地集中造成內亂所致。這就是因為利益不在均等了,大帝國的存在前提也就不存在了。

在當時的生產力水準和階級壓迫存在的基本政治條件下,神秘主義,也只有神秘主義才能是帝國最為匹配的意識形態,而別無選擇。

那麼在新出現的智慧型機器人時代呢?智慧型機器人神秘主義是不是必然存在的意識形態呢?是否將成為未來全球化的主導意識形態呢?

依據歷史的經驗,我們看有些條件已經出現了:在現在,我們對世界的劃分是人的世界和自然界這兩個基本世界。當智慧型機器人出現,特別是無所不能的機器人系統出現,這種劃分就必然沒有意義了,那就只能劃分為人的世界和機器人的世界這樣兩基本要素了。人已經被打壓了。這與古希臘晚期哲學的歷史狀況很接近了。傳統的神在科技進步下顯得非常得老土了,一部智慧手機,就讓多少過去神仙的法術變得呆笨和過時。

其次就是普遍聯繫的世界。而這次的聯繫,通過高速鐵路、飛機、通訊、輪船、高速公路、海底隧道等等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現在世界各國的聯繫要遠比過去帝國內各省的聯繫還緊密。

第三,與之相對應的是,這個更加聯繫緊密的世界卻更加抽象了。這似乎難以理解,如果我們想想貨幣問題的話,可能就會豁然開朗了。這就是現在的數位貨幣。貨幣從來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事關全域的戰略性問題。貨幣從商品形態演變到黃金白銀的金屬形態再演化到紙幣形態,而最近的革命就是互聯網的數字貨幣。簡言之,貨幣純粹是一些數字。而數位只是觀念的東西, 是在觀念中通過量的方式對商品的表示,在這裡一切觀念化了。本來貨幣就是具有觀念的特點,這在馬克思那裡就已經提到了,但是那個時代這種貨幣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抽象的想法對於大眾還是難以理解的,但是在今天則不同,因為貨幣就是數字,就是觀念。而觀念和神的差別也只是個概念的差別,不是嗎?

第四,依然有階級壓迫,有剝削的存在。這個就不多解釋了。

第五,從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人文主義已經走過了六七百個年頭了。作為一種思潮流派其實早就進入了強弩之末的階段了。西方哲學的非理性思潮就是這種思想的濫觴而已。只不過這個非理性思潮還沒有走到新的神學階段。因為新的神學階段需要新的神像。而現在的科技就名正言順的建立了這樣一個新的神——無所不能的超級智慧系統。這個超級無敵的智慧系統,可以被我們每一個人感覺到——再也不會有神必須憑藉傳說、冥想、補到、藝術、經書、各種神啟的無法理解的事件(誰也說不清這些事件本身是不是謊言)來告知人們神是存在的——而且還可以憑藉現在可以感知到的邏輯:科技的進步,電腦晶片技術的進步使電腦的體積更加小而計算能量卻更加大。(我這裡說的過於簡單了)總之這個超級智慧的人造系統會成為無所不能——也就是新的神了。簡言之,新的神的崇拜的歷史條件已經出現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高度關注這個正在蔓延的智慧世界裡的神秘主義——在當今,神秘主義依然是唯物主義的死敵,是馬克思主義的死敵。我們不是要輕易地拋棄他,回避它,而是分析他,然後提出我們的策略。這不是一個學院問題,首先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

這其實就是柏羅丁第一個問題給我們的歷史經驗。當然這個經驗現在已經成為過去式,不需要再考慮了。而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這個未來的統一化的世界——其意義必然超越目前的全球化,全球化只是空間範圍的表述,沒有涉及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和工具之間的關係三個重大問題。而只有這三個問題才是統一化的未來世界的根本問題。

我們當然否認機器人神秘主義,也堅定的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有資格和內在的理論品格擔當指導我們走向未來世界的理論旗幟。那麼我們又該關注哪些問題呢?

首先是大家關注的人與工具——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的關係: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還是不是向善的?這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學的重要觀點:一切技術都是向善的。還是不是為人類自身服務的?為人類自身服務是技術向善的根本原則。這猶如現在的核能一樣。自二戰美軍投向日本的那兩顆之後,人類始終將核能控制在為人類服務的範圍內——雖然也出現過切爾諾貝利那樣的事件。

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看:

當智慧型機器人系統成為人類的新的神靈崇拜,那麼生產力何以能繼續推動生產關係的發展?(這是個反駁機器人神秘主義的方向)人類自身是否繼續演化和發展呢?再降低一步來說,我們該建立一個怎麼樣的智慧社會?其社會制度是怎樣的?經濟的四個基本環節: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該怎樣進行?這個智慧社會內部的智慧型機器人該是怎樣的?人還是萬物的尺度嗎?

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

毫無疑問的是,我們的哲學應該也將更多精力放到對人-機器人二元對立的世界的研究上來。這個人-機器人二元世界打破了我們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人-自然對立的二元世界觀。一方面,人通過智慧型機器人系統與自然界緊密聯繫,從而消除了人與自然對立。人與自然關係的矛盾的化解不過就是人與人緊張關係的終結,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狼與狼的關係,這就意味著造成這種關係的背後動力階級的消失。而進入文明歷史以來,階級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另一方面,當人類不再與自然發生對立的時候,就只能轉化為對自己的矛盾,形成自我的矛盾,這就是人與自己的創造物——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的矛盾。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這個劃分,猶如之前的階級劃分完全一樣,抹殺了種族、民族、國家、性別、膚色、年齡等等一切的差別,人只是機器人的對立物,除此之外不再具有其他任何實質性的特點。我們也可以說,迅速發展的智慧型機器人系統將會以鋼鐵的意志和無比強大的力量來碾碎這些差別。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階級劃分——也就是機器大工業對上述的區別已經狠狠地碾壓過一次了。但是機器大工業總還是留有餘地,沒有達到極致的無情。我相信這次的智慧型機器人系統將是對上述差別的最後一次的徹底的碾壓和清掃,留下的一定是一個白茫茫大地之乾淨的世界。因此,人-智慧型機器人對立的二元世界下的人將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

但問題是,這個徹底乾淨的世界還沒有到來,這 個一切牢籠都打破的世界還在建設中,還在我們的彼岸。相反的是機器人神秘主義象那瓦崗的程咬金一樣半路殺出來了。因此,當我們反對機器人神秘主義的時候,我們該提出什麼樣的主義呢?如何界定未來世界的性質?我們的主義何以代表這個馬上要到來的未來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共同利益呢?這就是柏羅丁第二個問題的啟示:一何以產生多?人工智慧時代是否真的如我上面推論的那樣將取消人類的全部特徵?我們在普遍智慧的世界何以消融眾多的利益相關方?讓眾多的文化、利益緊密地揉進到這個智慧的世界裡面呢?

如果我們從當今互聯網競爭來看,其實全球也就是中美競爭而已。因為中美雙方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政治和語言的統一。而智慧型機器人的人人機交互,以及機器的自我學習,都要依賴大資料,而大資料的最大內容恐怕就是語言資料,而這個語言資料最大的兩家就是中美兩家:漢語和英語。而那些不能為網路提供大量資料的語言種族,我們該怎麼對待?

第三個問題就是多何以為一?

如何達到那個未來的世界?特別是保證那個世界是如何達到屬於人的?他的領導力量是誰?盟友是誰?我們達到未來世界的動力是什麼?外部條件是什麼?有可能遇到那些困難?毫無疑問,機器人神秘主義是西方資產階級利用自身的科技高地優勢提出的未來世界的信仰問題,那麼我們信仰何在?而信仰問題,就道路問題,就是旗幟問題,就是大是大非問題。馬虎不得。讓論語孟子、四書五經、老莊佛陀去匹配智慧型機器人系統,這不是沐猴而冠?肯定不合適的。

相反,我堅信真正代表未來普遍利益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關鍵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在這個人工智慧時代如何適應、發展、壯大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階段來看,應該是發展三個大階段:大工業階段,互聯網時代階段,而後是人工智慧普及化時代階段。相應的階級基礎則是體力勞動為主的產業工人時代,辦公室白領為主的腦力勞動時代(這個時代也是腦力勞動超過體力勞動者數量的時代)。未來的智慧時代,我姑且成為後腦力勞動時代。這個後腦力勞動時代的大門已經向我們開啟了,目前最恐怖的話題就是“你的工作是可以被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代替的嗎?”因此這個後腦力勞動時代也可以成為“非勞動人類時代”。

我國近日發佈了新的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戰略,明確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這個時間就是我就要退休的時候。從現在算起來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十多年的長度在歷史長河中簡直毛毛雨,可是這十多年將是世界範圍內無產階級自身進行巨大變革的十多年,其變化自然要比從機器大工業到互聯網時代、以服務業為主的時代還要翻天覆地慨而慷!

人工智慧如何熱?我相信絕大部分人依然低估了它的分量,只要是你把它當作一個產業,只要是你把它局限在國內,而沒有看作人工智慧這個產業本質一定是國際性的。人工智慧是社會體系的全新鍛造,而作為一個具有了全新社會結構的社會其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必然不再同於往日。當我們提出創建智慧社會的時候,就不能只著眼于國內的建設,而必須要著眼于全球和未來。沒有互聯網,就沒有大資料,就不可能有人工智慧。因此,人工智慧的形成與否必然要依賴于我們的發達的網路,進一步說就是我們的互聯網公司!可以說,正像不能在一個國家內部最終建成共產主義一樣,我想也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內部建成人工智慧社會!

所以,在科技高度發達,人工智慧高度發達今天,哲學界要高度關注歷史上的神秘主義問題研究,更要關注“非勞動時代”馬克思主義將面臨的巨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切記的是不能把人工智慧看作一個東西,一個事物,一個跟鐮刀斧頭火車飛機一樣的工具,更主要的是要把智慧型機器人系統看作是一個關係,一個新的社會關係,一個全新的社會關係,一個具有革命性的全新的社會關係!一個勢必引爆全球範圍的革命性變革的全新的社會關係!我們要有這個戰略眼光!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希望大家重溫《共產黨宣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