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然界浮生一日,看動物們為愛而生為生而戰

掃一掃看視頻

大熊貓走過樹橋

採訪撰文: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沈傑群

視頻製作:青年范兒工作室 沈傑群 林英涵

文稿編輯:蔣肖斌

浮生一日, 人類並不知道和他們同在一個地球上的動物們都在做什麼。

午後, 在厄瓜多爾的熱帶叢林裡, 一場物競天擇的戲碼正在上演。 一隻體態輕盈的盤尾蜂鳥, 餓得發瘋, 去採集花蜜。 同時競爭食物的, 還有一群蜜蜂。 蜜蜂開始攻擊盤尾蜂鳥, 群毆。 盤尾蜂鳥情況不妙——一旦被蜜蜂蜇到心臟附近的位置, 很快一命嗚呼。 眼瞅著, 小鳥有點寡不敵眾……

大自然在這個節骨眼上作出了奇異的干涉:叢林裡熱氣蒸騰上升, 凝結成雲, 緊接著下起暴雨。 雨點於盤尾蜂鳥的影響, 不過是拉閘降速;對蜜蜂卻是滅頂之災, 它們被密集的“炮彈”狂轟濫炸, 忽成弱勢一方。

因“不可抗力”, 盤尾蜂鳥逆襲了。 你也許覺得這場PK不太公平?抱歉,

這是大自然戲劇而真實的選擇。

這個故事被幻影Flex4K攝像機以每秒1000幀的速度記錄下來:通常無人機的攝像機垂掛在螺旋槳下方, 但為了清晰無礙地拍到白頭葉猴攀爬懸崖、在岩壁上跳躍的鏡頭, 攝製組把整個攝像機改裝到上方。

範立欣特別提到, BBC用無人機拍野生動物, 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過程叫“habituation”(習慣化)——使動物習慣人類發明的“怪物”。 “BBC讓‘怪物’先飛了20天, 天天在猴群眼前晃, 一直晃到它們無感才正式拍攝”。

“我們既有high tech, 也有low tech!”范立欣得意地笑起來。 考慮到熊貓寶寶嗅覺靈敏, 不喜歡有人在它旁邊活動, 攝製組成員不僅穿上了熊貓衣, 還在熊貓衣上面抹上熊貓媽媽的屎和尿, “聞起來就像它媽媽”!

斑馬媽媽和小斑馬

有碰撞有爭鬥, 也有強烈的東方氣韻

參與創作《地球:神奇的一天》, 範立欣感受到兩個關鍵字:合一, 輪回。 地球是一個整體, 是合一的存在, 存在的原力來自太陽。 日出日落, 明暗輪替, 又講述了一種輪回。 “合一的, 輪回的, 特別契合中國的傳統文化。 所以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國際化的故事,

但同時和中國人的智慧緊密相連”。

與英國團隊合作, 範立欣看到了思維的差異。 “英國團隊可能會著重描寫有碰撞有爭鬥的場景, 認為爭鬥會顯現事物的本質。 比如, 盤尾蜂鳥和蜜蜂、小斑馬過河等二元對立抗爭”。

但在片中, 東方哲學的內涵也有跡可循。 範立欣最喜歡的一個場景, 是BBC在匈牙利的河裡拍攝蜉蝣——“寄蜉蝣於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這是屬於中國人的一種價值觀。

“蜉蝣會在河底沉睡3年, 蟄伏很久後孵化。 在夕陽時分, 那條河上同時有500萬隻蜉蝣一起孵化。 一旦孵化, 馬上就開始一場盛大的求偶舞會, 交配、產卵、死去, 生命只有一天。 中國有句古話, ‘浮生一日, 蜉蝣一世’, 經典傳統的東方哲學, 我們感受到一生的短暫”。

范立欣說, 成龍在給這一段場景配音時, 聲音表演相當富有氣韻和禪意。 英方錄音師非常滿意, 對範立欣說, 雖然他聽不懂中文, 但是能感受到非常強烈的氣韻和能量迎面襲來。

“好的藝術有一種能量, 能跨越文字和文明。 ”範立欣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應該多用國際化的語言表達, 傳達給全世界。 “自然類電影是屬於全人類的故事, 全球觀眾都可以接受。 我們也該有更多屬於中國自己的自然類電影”。

責編:賈志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