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蘭花,一個文化的符號

弘揚國蘭文化, 傳播蘭花知識

雁聲吹夢下江皋, 楚竹湘帆起暮濤。 帝子不來山鬼哭, 一天風雨寫離騷-每天學習一點點, 每天進步一點點!

語言中的詞有其廣泛的概括作用, 這種概括是以其所表示的事物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徵為基礎的。 對於“蘭”這種植物, 人們怎樣概括它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特徵呢?在古代, 人們還不會象今天的植物學家那樣, 從生長、進化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分類, 而是從植物和人們的關係之點去認識的。

“蘭”同人們的關係的主要之點是什麼呢?是它能散發香味;而它是一種草, 所以人們又把會散發香味的各種草, 都稱之為“蘭”。 東漢時許慎著《說文解字》, 就把蘭解為“香草”, “從草, 闌聲”。 這樣, 作為語言中的一個詞的“蘭”, 就為其他有香味的植物留下了可均納入的概念外延域。 後來人們把蘭科草本花有香味的植物, 乃至其他科的一些植物,

不管是草本、木本還是藤本, 只要花有香味都稱之為“蘭”了, 如玉蘭、木蘭、珠蘭、紫羅蘭等。 由於蘭科植物中某些植物的花的香味, 最能顯示“蘭”這個詞的含義, 所以到後來, “蘭”這個詞便主要指稱蘭科觀賞植物了;當代植物學家劃分植物的科屬時, 也以“蘭”這個詞來作為這一科植物的名稱。

其他科植物有稱為“蘭”的, 需冠以表示其特徵的詞, 如木蘭、珠蘭、澤蘭、君子蘭等, 使其有別于蘭科植物的蘭。 “蘭”作為語言詞語而出現, 已不是單純地對蘭科植物特徵的概括, 而是從其香味給予人們的感受, 到人們由此而產生的聯想、想像等, 被不斷地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 這裡面起最大作用的是孔子和屈原, 由於他們對蘭的推崇, 賦予蘭以崇高的象徵意義, 使蘭從它的植物性昇華到它的語義性, 並進一步昇華到它的文化性。

孔子的“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蘭當為王者香”, 屈原的“綠葉兮素枝, 芳菲菲兮襲餘”和“秋蘭兮青青, 綠葉兮紫莖, ”等名句, 被廣泛地引用、傳播, 使“蘭”這個詞成了“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 並衍化成為很多事物的理想境界及美好感情的褒詞, 成為一個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當人們在詩文中讀到“蘭”的時候, 都不再認為它是指稱某一種植物, 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理想境界和美好情感的表達, 當成一個文化符號來理解了。

圖文/網路 右上角可收藏或轉發

, 發送數位"6"可以賣蘭花和發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